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79452 , 7 pages
10.12677/ML.2024.121038

“V着V着就X”格式中副词“就”的语义内涵及语用功能探析

曹宇博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21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8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18日

摘要

“V着V着就X”是一种常见并富有特色的结构,指的是由动词“V”后附动态助词“着”重叠以后,用时间副词“就”承接,再加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短语“X”的结构。在目前的研究中,对典型的由副词“就”主要参与构成的特殊格式,如“一……就……”、“A就A”研究较多,但是对“V着V着就X”这一格式的讨论较少,对“V着V着就X”的教学问题的研究也显得比较薄弱。笔者在对《发展汉语中级综合》和《博雅汉语》等进行研读的过程中,发现该格式在对外汉语教学教材中的释义普遍存在不够全面的问题。故本文以探索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上述问题为出发点,对“V着V着就X”格式中的副词“就”从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上集中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出如何完善“V着V着就X”教学的建议,希望对对外汉语“V着V着就X”格式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V着V着就X”,“就”,语义内涵,语用功能,教学建议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Connotation and Pragmatic Function of the Adverb “就” in the Format “V着V着就X”

Yubo Cao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Nov. 21st, 2023; accepted: Jan. 8th, 2024; published: Jan. 18th, 2024

ABSTRACT

The structure “V着V着就X” is a common and distinctive pattern, referring to a construction where the verb “V” is followed by the dynamic auxiliary word “着,” overlapped, connected by the temporal adverb “就,” and further complemented by a verb or adjective phrase “X.” In current research, there is a greater focus on typical special formats involving the adverb “就,” such as “一……就……” and “A就A,” while discussions on the format “V着V着就X” are relatively scarce. The study of teaching issues related to “V着V着就X” also appears to be underdeveloped.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textbooks like “Developing Chinese Intermediate Comprehensive” and “Boya Chinese,”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format in teaching materials for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generally incomplet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aforementioned problem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t focuses on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dverb “就” in the structure “V着V着就X” in terms of semantic content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By combining insights from actu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s, the article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of the “V着V着就X” format, with the hope of assisting learners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this structure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Keywords:“V着V着就X”, “就”, Semantic Connotation, Pragmatic Function, Teaching Suggestions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教学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副词“就”看似简单,但语义内涵繁多且每个语义的使用频率和语用环境各不相同,初级、中级甚至高级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使用中均会出现偏误 [1] 。以往已有很多学者对时间副词“就”及其所构成的特殊句式进行过研究,但是对“V着V着就X”这一格式的讨论较少。有关时间副词“就”的相关研究,在语义方面,赖先刚(1992)在《副词“就”的语义》一文中,将“就”归为两个基本意义:就1表示随即;就2表示确定。范立珂(2006)在其硕士论文《副词“就”的语义探究》中,从“就”的认知机制入手,得出副词“就”的核心语义,即“趋近——达成”。在语用方面,赖先刚(1996)在《现代汉语副词的语用义初探》一文中,指出了由副词“就”的基本义引申出来的语用义。这里面概括的语用义是基于“概括的语境”,而不是“会话情景”中的语境,这种语用义是能固定在某一副词身上的。根据“就”前出现过去的时点、时段、将来的时间词,能表示说话人认为早、快的语用义。在语篇方面,张谊生(2000)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根据副词在篇章连接中的功能不同,将副词划分了表顺序、追加、推论、解说、转折、条件等类型。每一种类型中又细分了小类。如表顺序就包括:先时顺序、后时顺序、起始顺序、终止顺序。其中将时间副词“就”归为后时顺序,表两事相承,依次发生。本文试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V着V着就X”格式中的副词“就”为突破点,通过探讨“就”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使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V着V着就X”格式,并为该格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种思路和建议。

2. “V着V着就X”格式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释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V着V着就X”是一种常见并富有特色的结构。笔者在对《发展汉语中级综合》和《博雅汉语》进行研读考察时,发现两本教材的语法点中均涉及该格式,前者对其解释为“正在进行中的一个动作转化到另一动作或状态,”后者对其解释为:“表示一个动作在进行中另一个动作出现了。”可见,教材将“V着V着就X”格式中“就”的语义内涵解释为: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 [2] 。

例1: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上册第五课《最好的教育》)

例2:他看着看着电视就睡着了,是电视太无聊了,还是他太累了?(《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第四十九课《如果有一天……》)

但是笔者在借助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微博、报刊等平台查阅语料的过程中,发现上文教材中关于“V着V着就X”的释义并不能很好地帮助留学生理解所有使用“V着V着就X”格式的句子。请看下例:

例3:有的人爱着爱着就淡了,有的人梦着梦着就断了,有的人笑着笑着就哭了,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人想着想着就忘了。(2015年5月刘佳《孤城》歌词)

例4:陆毅白百何“师生恋”恋着恋着就成长了。(2015年01月新快报的一则娱乐新闻标题)

若汉语学习者套用《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中有关“V着V着就X”格式的解释,去理解例3中“走着走着就散了”,会感到困惑。在学生的眼中,该格式中“就”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即“走”这一动作与“散”这一状态是紧接着发生的。但从语言事实上看,我们会发现这一解释并不具有逻辑性,即“走”和“散”之间并不具有时间上紧密相承的关系,这便与教材中对该格式的释义产生了偏差。究其根源,笔者认为问题出在对于“V着V着就X”格式中“就”语义内涵的阐述不够全面,需要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

3. “V着V着就X”格式中副词“就”的语义内涵

1. “就”的语义内涵分类研究成果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对副词“就”的义项分为7个义项,每个义项下又分出a、b等小项,共27项。其中“就”作副词时的义项分类如下:1、表示很短时间以内即将发生;2、强调在很久以前已经发生;3、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4、加强肯定;5、确定范围;只;6、强调数量多寡;7、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3]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就”的释义为“接近、靠近、趋向”,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篇》) [4]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副词“就”的各义项的语义都与“就”的基本意义“靠近、接近某物”密切联系的,共性表现在动体都是靠近达到目标。从认知图式中可以明显发现副词“就”各个义项是紧密相关的。

副词“就”由空间范畴“表示靠近/接近某物”,发展到时间范畴,于是产生了“两件事紧接着发生”这一义项。

2. “V着V着就X”中“就”的语义内涵分类

笔者对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及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V着V着就X”格式进行梳理,共筛选出357例语料。以这些语料为依据,对格式中“就”的语义内涵进行较为细致的考察,从而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就”两种语义类别。

(1) 说话人认为两件事情紧接着发生

杨同用、徐德宽(2007)将时间副词“就”归为“位序词语”,就是不仅强调它的“时”,也强调了它的“序”,即动作和事件的紧随 [5] 。时间副词“就”进入“V着V着X”中一般是强调后续“X”紧接着“V着V着”出现,“X”常常表示结果和结论。

例5:由于进入公司很早,她有一大箩筐关于谷歌的故事,经常讲着讲着就露出甜甜的笑容。

例6: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了那回事。

例5中的“就”强调“露出甜甜的笑容”是紧接着“讲着讲着”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的。例6中“想起了那回事”是在“干着干着”后紧接着发生的。

(2) 表示引出结果或结论

从空间范畴、时间范畴延伸至逻辑范畴,时间副词“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语义内涵。“就”的原义为“靠近、接近某物”,即直接靠近目标物,因此含有“直接导出结果或结论”的语义。在此基础上,副词“就”还有说话者认为自然而然、无需多考虑和条件容易达到的含义 [6] 。

例7:很多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很多道理想着想着就明白了。

例8:只要你肯努力钻研,知识嘛,学着学着就会了。

例7中的“就”出现在动作“走”与状态“散了”之间,表示引出结果或结论。该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人生就是这样,谁也不会永远地陪着你,很多朋友就是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你们失去了联系,并永远失去了联系。很多道理也是同样,有时不需要特定的条件或刻意的准备,自然而然地你就明白了。例8中的“就”,表示只要有踏实努力的态度,知识的掌握是自然而然、必然发生的事情。

3. “V着V着就X”中“就”语义内涵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将“V着V着就X”中的“就”重新归纳为以下两种语义:

就a:表示事情紧接着发生;

就b:表示引出结果结论。

这两个语义有很大的内在相关度,首先都用在第二个小句中,都引出结果,都表示事情前后发生的顺序。“就a”强调时间的紧密性,“就4b”强调逻辑的紧密性,“就a”表示第一件事情发生后,第二件事紧接着发生,中间没有发生其他任何一件事;“就b”指“前提条件”直接导致“结果”,中间无其他影响因素。这正如陆丙甫先生(1984)所指出的,“强调前提和结论的关系直接,没有很多转折”。总的来说,两种语义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都起到顺应、连接前后小句的作用,强调前后小句之间关系的紧密性 [7] 。

4. “V着V着就X”格式中副词“就”的语用功能

1. 焦点凸显

笔者通过对语料库中检索到例句的上下文进行分析发现,“就”可以作为过渡,把焦点从前文中的动作或状态转移到“X”中出现的新动作或状态。

例9:项庄进去敬了酒,说:“军营里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助兴吧。”说着,就拔出剑舞起来,舞着舞着就舞到刘邦面前来了。

例10:那一天,几个朋友来到他的办公室,本来是谈别的事情,谈着谈着不知不觉就谈到有线电视上了。

可以看出,以上例句的焦点信息都在句末的“X”部分。例9中以“就”为过渡,焦点从“拔出剑舞起来”转移到了“刘邦面前”。例10也是同样。

由此可见,“就”后面的“X”是句中要强调的新信息,因此是句中的焦点,“V着V着”作为前景信息,有预示焦点出现的作用 [8] 。

2. 语篇衔接,表顺承关系

笔者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发现,“V着V着”和“X”之间的语义关系有些是顺接的。

例11:有时,王老师写着写着就把字写到桌子上去了,或者半个字写在稿纸上,半个字写在桌子上。

例12:这就是拍卖槌的魔力,拍着拍着,就拍昏了买家的头脑。

例11中“V着V着”和“X”中的动词相同,我们可以看到,“X”中的动作是紧承前一句的动作而来,“V着V着”和“X”中的两个动作状态在时间上是先后连贯的,它们之间有先后相继关系,“到”后接宾语,补充说明动作“写”的结果。例12中“V着V着”和“X”中的动词也相同,“拍着拍着”和“拍昏了买家的头脑”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昏”作为动词“拍”的补语,补充说明动词“拍”的结果。

通过比较例11、12可以看出,这些语义关系为顺接的句子之间还存在差异,顺接的语义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连贯关系和因果关系。通过对表因果关系的例句进行分析还可以发现,因果关系中还存在一些差异。

例13:“你这小子,我就敢吐你一脸口水!”醉鬼还是不放过她,骂着骂着就冲他吐起口水来了。

例14:我估计他喝得差不多了,便把话题扯到大牟田子爵的爱妻瑙璃子身上,说着说着,住田就上了钩,叙起了瑙璃子在温泉疗养时期的事。

例13、14中的“冲他吐起口水”和“上了钩”这两个实际的结果本就是预期中的结果。而例12中“拍着拍着”是过程,“拍昏了买家的头脑”是结果,强调的是由于“拍着拍着”而导致了另外一个动作“拍昏了买家的头脑”的发生。

由此可见,“就”所连接的“V着V着”和“X”之间存在的顺接关系,可以具体分为连贯关系和因果关系,而其中的因果关系还可以再分为强调中性结果的因果关系和强调预期结果的因果关系 [9] 。

3. 增加主观色彩

上文已经讨论过“V着V着就X”的焦点信息在“X”上,“就”作为焦点标记,有凸显焦点的功能。笔者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这一焦点标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例15:开头站在许多人面前有点发慌,讲着讲着就讲开了,顾不了那么多,把心里想的应该告诉群众的话都说了。

例16:谈着谈着,老人就谈到了年轻的时候。

例17:每句话里都有扯不完的家乡话题,扯着扯着就扯起了家乡的风味小吃。

上述例句中的“就”都表示后面的动作是紧接着前面“V着V着”发生的,表顺接。可以看出,言语者在说出以上这些句子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态度而使其中的语义关系在顺接关系基础上多了一层因果关系,如例5中,“讲着讲着”和“讲开了”之间有顺接关系,加上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后,“讲着讲着”是进程,“讲开了”可以是结果,之间就多了一层因果关系。

李国宏认为因果关系是基于言者对情境的主观判断而产生的。例15、16、17中的“就”上多的一层因果关系即为言语者主观判断的结果。由此可见,副词“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对于“V着V着就X”这一结构,说话人在说出的时候会带上自己的主观判断,“V着V着就X”具有主观性 [10] 。

此外,表紧随的时间副词“就”受前后动词性结构制约,表示一动作或事情发生后,另一动作或事情随后发生,时间间隔的长短,我们从句中可以做出大概的判断,但是不管事实的时间间隔长一些或是短一些,在说话者或听话者看来,这个间隔时间都是短的。即客观的时间长短并不重要,副词“就”的出现已然表达着作者的主观态度。

例18:走着走着,一转身,天就黑下来了。

例18’:走着走着,一转身,天黑下来了。

沈家煊(2001)认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通过比较例18的两句话,可以看出“就”进入“V着V着 + X”格式中后,无论动作状态客观持续的时间长还是短,在主观上言语者都会认为持续时间是短的,即天黑得很快,具有很强主观性 [11] 。

5. “V着V着就X”格式的教学建议

1. 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V着V着就X”格式的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V着V着就X”中“就”的用法讲解不够。副词“就”义项繁多且每个义项使用频率和语用环境都各不相同 [12] 。在教学中,初级、中级甚至高级水平的学生均会出现偏误。通过考察《发展汉语中级综合》和《博雅汉语》两本教材,发现它们对“就”表示“紧接着发生”的用法不作重点讲解,且忽略了“就”的各义项之间的联系,这就导致了学生认为“就”的语义是相互割裂的,加大了“就”的习得难度,进而导致无法更好地理解“V着V着就X”格式。

笔者分析了北京语言大学HSK语料库中的“V着V着就X”格式偏误,共发现9句,偏误类型均是缺少“就”。如:她哭着哭着离开了房间;孩子笑着笑着跑进了花园;他弹着弹着唱了一首歌曲;老师讲着讲着停下了开始说故事;我们聊着聊着谈到了旅行。学生了解“V着V着就X”的语义,也清楚地记得格式中的“V着”重叠形式,却忘记了格式中“就”。诚然,有些“V着V着就X”格式的句子,不用副词“就”作为顺承成分出现在用法上也是正确的。但是正因为此,有些老师就不重视“就”的义项的讲解,认为只要不影响句子整体的正确性就可以。漠视学生可能是因为对“就”的用法不解,故选择在造句时造成副词“就”的遗漏。归根到底,还是因老师对“就”的义项设置解释地不准确,语用功能强调地不够导致的。

2. 教学建议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或是受课堂时间的局限,汉语课堂上,有的教师倾向于选择从语法基本形式出发,大量配合句型练习,忽略了语义、语用的教学,或是不重视语义、语用同语法结构相结合的教学。如讲解“V着V着就X”格式中,只是强调此格式表示“一种动作或状态正在持续进行时又出现另一种动作行为或状态”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如此格式表示前后动作紧接着发生及前后小句的因果关系等等。不强调这些,学生头脑中对时间副词“就”的理解还是模糊的,使用的时候还是会出现错误 [13] 。

如今,随着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语言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使得语言教学越来越关注语言的语义、语用和功能,随之兴起了“语境教学”。所谓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在汉语课堂教学中,语境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语境来讲解“V着V着就X”格式,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该格式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真实的语境,如观察到课堂上某个学生总是打瞌睡,教师可以说句子“他可能晚上睡得比较晚,每次上课总是上着上着就睡着了”;教师也可利用虚拟的语境进行铺垫,但是这种语境越贴近现实越好等等。利用语境进行教学,能够打破书本上的局限,让学习者掌握“活”的语言。

6. 结语

在笔者看来,不管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下注重讲解结构,还是功能主义语言学影响下强化语境教学,都要建立在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副词“就”的用法的基础上。毕竟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向学生举例时使用的语境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就着教材对于“V着V着就X”格式的释义进行讲解,那么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走着走着就散了”这类句子时,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所以,笔者认为在讲解“V着V着就X”格式之前,向学生讲解清楚“V着V着就X”中副词“就”的用法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明白了“就”的义项设置后,就能够举一反三,看懂更多“V着V着就X”格式的句子了。

文章引用

曹宇博. “V着V着就X”格式中副词“就”的语义内涵及语用功能探析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Connotation and Pragmatic Function of the Adverb “就” in the Format “V着V着就X”[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1): 257-26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38

参考文献

  1. 1. 刘婧琦. 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就”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9.

  2. 2. 杨松柠, 金颖男. 副词“就”的语义结构分析[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2): 98-104.

  3. 3. 吕叔湘. 现代汉语800词(增订本)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315.

  4. 4. 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197.

  5. 5. 杨同用, 徐德宽. 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表现形式研究[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7.

  6. 6. 郭修敏, 曹铁根. 也谈副词“就”的语义及其义项之分与合[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1(5): 24-27.

  7. 7. 陆丙甫. 副词“就”的义项分合问题[J]. 汉语学习, 1984 (1): 31-34.

  8. 8. 靳喜娜. 现代汉语副词“就”字的功能视角研究[J]. 知识文库, 2018(17): 20.

  9. 9. 陈鑫. 略论复句的分类方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 汉字文化, 2021(20): 79-80.

  10. 10. 李国宏. 基于主观性理论的汉语镜像成分句法和语义功能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11. 11.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18.

  12. 12. 刘薇. 浅析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 汉字文化, 2020(22): 78-79.

  13. 13. 聂丽洁. 韩国留学生习得关联副词“就”的偏误情况——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J]. 智库时代, 2019(13): 4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