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0  No. 08 ( 2022 ), Article ID: 55251 , 6 pages
10.12677/CES.2022.108317

融合课程思政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思路与 设计

宋晓漓,龙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22年7月6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18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26日

摘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高校外语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泰勒课程理论,以该课程的文化价值观章节为例,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组织流程和评价反馈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以期为跨文化交际的课程思政及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设计

Teaching Ideas and Desig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Integra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iaoli Song, Ting Lo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Jul. 6th, 2022; accepted: Aug. 18th, 2022; published: Aug. 26th, 2022

ABSTRA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and compet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is course. Then, based on Taylor’s curriculum theory, it proposes a method of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Finally, one chapter from this course is selected to explain how to apply this method into teaching practice. Hopefully,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some insights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Desig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学校是专门育人的场所,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课程思政,指的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教育部于2020年五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承担着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在人才培养中,融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以培养高水平人才。

在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中,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各国文化进行介绍并作对比研究,主要涉及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话题,旨在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更好地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和避免误解。本文旨在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研究对象,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指引的路径,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性、必要性,以及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2.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至于学生在接触和学习西方国家纷繁复杂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信息时不会自乱阵脚。思政教育在宏观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件;在中观层面积极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在微观层面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使学生在面对不同意识形态思想的大量输入时,能够以更坚定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的解决,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其次,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敏感度,通过目的语言文化学习反思自己的母语和文化 [4],深入了解本国的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通过大量的跨文化交际案例来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以此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而思政元素的融入将目的语文化与“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文化”等相结合,将语言文化教学与现实中外交际问题解决相结合 [5],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对内做好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坚定的传承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打响中华文化的招牌。

最后,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任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政素质水平,促进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不仅包含传统目的语言教学和目的文化教学,还纳入本国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 [4]。如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了解和学习了目的语的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而且加深了对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在教学相长的影响下,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个人教学素养以及教师队伍研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提升教师队伍政治素养的同时,培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新一代教师,进而促进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3.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思政元素能否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相融?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否会干扰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

首先,我国思政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跨文化外语教学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突显外语教育的人文性:教学总体目标既包括提高学习者外语交际能力的语言文学目标,也包括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人文目标 [7]。二者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目标一致,可以进行深度融合以促进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最投身于国家对外交流与建设的贡献当中。

其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联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强调与来自不同文化、国度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沟通的外延型能力,而且把学习者对母语与母语文化的关联和内省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7]。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学生会大量接触到有关西方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禁忌、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学习材料,这些与思政内容密切相关。相关教学内容的反复出现能够互促互进,形成良好互动,培养新时代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同时,跨文化交际课程有助于促进思政教育的学习和发展。进行思政教育有利于加强对母语文化的理解,进而能够在学习他国语言文化时进行有效的对比学习,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4.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有不少高校教师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该课程的思政建设仍存在一些常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方面,思政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将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生硬结合,如先进行相关跨文化交际理论的介绍,在进行讲授以及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后,再生硬引入当下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前后内容并不能灵活结合,较显生硬。另外,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较零散,无系统性。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的编撰前后联系紧密,是一个整体。而融于其中的思政元素却随教师个体选择变化,良莠不齐,很难形成体系,进而无法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从教师素养上看,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整体思政素质还需要提高。外语专业教师主要教授范围为语言文化类,对当代思政了解不够深入,所储备的思政教学资源较为贫乏,因而无法润物细无声地将当代思政的内容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相衔接,满足不了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的需求。且将思政元素与跨文化交际专业知识相结合也需要一定的思政素养,否则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仅浮于表面,达不到一定的理论深度,也把握不住时代脉搏。再者,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目前以传统的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课堂参与度小,课堂表现不积极,只能被动、生硬地接受课程中的思政内容。

5. 泰勒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泰勒(Ralph W. Tyler)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具有特色的课程原理,形成了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之一,被视为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该范式包含四部分,分别为教育目标、教育经验、组织流程和评价反馈 [8]。泰勒的课程原理首先强调学校教育目标应综合考虑学习者本身的因素、当代社会生活实际的因素和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其次须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教育目标,随后应有效地组织教育内容以实现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最后通过评价来确定教育目标的实现 [9]。以下将以笔者教学所用教材《跨文化交际导论》(第二版)第一章——文化与文化价值观为例,在泰勒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进行教学设计 [10]。

5.1. 教育目标设计

泰勒的课程理论指出,教育目标应该以时代为背景,满足学习者本身的需要中“适合教育来满足的”那一部分,且不能“自私”于本学科。融入思政元素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育目标可分为显性目标和隐形目标,其中显性目标为语言能力目标,而隐形目标为思政教学目标,二者应相辅相成,有机融合 [11]。以文化与文化价值观章节为例,在讲授文化的定义及特征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的传统定义和特征,还要了解在中国现代国情下,对于文化的阐述;在讲授文化价值观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感,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 课程内容设计

泰勒在书中提出“学习经验”这一术语,并做出解释。“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使其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包括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包括教师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课程内容一部分来源于教材以及课堂上的补充,另一部分包含思政内容,应基于教材与补充内容来挖掘。如在讲授文化的定义时,可引入各大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定义,三者联系进行深入学习;在讲授文化的特征时,可根据文化是动态的这一特点引入中国家庭文化的变化,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动态性的理解;在讲授文化的隐喻时,可以列举有关中国文化的例子来帮助学生认识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讲授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时,可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供学生讨论以明晰文化价值观变化发展的历程并进行对比学习。

5.3. 组织流程设计

泰勒指出,在组织学习时,教师应该遵守三个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在此原则基础上,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有机的衔接,将思政教学整合到课程教学中,设计出合理且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下是基于泰勒组织学习三原则,以文化价值观一章为例,设计的教学流程及教学活动(表1)。

5.4. 评价反馈设计

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有助于检核已组织和已编制的教学计划的基本假设的效度,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重视评价反馈环节。首先,从评价内容来看,应坚持学科导向与价值取向相结合。如教师可依据练习题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也应在练习题中赋予相应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联系,并在练习题中得到灵活应用,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达成。如在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中,应坚持综合评价学生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cess & activit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based on Taylor’s three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表1. 基于泰勒组织学习三原则设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流程及教学活动

对学科知识的运用与价值取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实际联系应用。其次,从评价主体来看,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多方位对学生所学习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情况做出评价,注重评价主客观相结合。以文化价值观一章中的课堂展示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组内互评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课堂展示进行评价。再者,从评价方式来看,应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如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互动程度、学生小组讨论参与程度、学生学习态度、学生课堂展示等,可设置适当的考核评价占比,促进评价的公平性。

6. 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需要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灵活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机制,从而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就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而言,在面对各国,尤其是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冲击时,如何帮助学生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处理好跨文化交际障碍,做好中国对外交流的桥梁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所在。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度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及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成果。

文章引用

宋晓漓,龙 婷. 融合课程思政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思路与设计
Teaching Ideas and Desig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Integra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08): 2006-201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8317

参考文献

  1.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016-12-09.

  2. 2.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3. 3. 常俊跃, 李辰超. 发挥外语专业自身特殊优势, 促进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17-22.

  4. 4.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5. 5. 崔戈. “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7): 138-140.

  6. 6.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7. 7. 付小秋, 张红玲. 综合英语课程的跨文化教学设计与实施[J]. 外语界, 2017(1): 89-95.

  8. 8. 施良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2(4): 1-24.

  9. 9. 窦卫霖. 跨文化交际导论[M].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7.

  10. 10. Tyler, R.W. (1969) Basical Principal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1. 11. 胡杰辉. 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53-5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