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1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3537 , 11 pages
10.12677/CES.2023.113100

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苏建萍1,2,周娟1,孟翔菲2,李月1,吴星3,杨芬艳4,孙 皎2*

1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2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长春

3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新疆 乌鲁木齐

4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外五科,新疆 乌鲁木齐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31日

摘要

目的:构建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为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半结构化访谈法形成本研究最初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18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结果:两轮函询问卷的专家积极程度均为94%,专家权威系数为0.847和0.844;两轮函询的协调系数经卡方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经修订形成最终具有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的护理专硕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包括:4个一级指标(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护理实践岗位能力训练、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临床实践真实性评价四个部分)、10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的护理专硕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与临床岗位胜任更好衔接,为推动护理创新型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护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临床实践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Training Mode for Nursing Master’s Professional Degree Students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ost Competence

Jianping Su1,2, Juan Zhou1, Xiangfei Meng2, Yue Li1, Xing Wu3, Fengyan Yang4, Jiao Sun2*

1School of Nursing,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2College of Nursing,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3Department of Nursi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4Five Departments of Gynecology and Oncology, Affiliated Cancer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Received: Feb. 20th, 2023; accepted: Mar. 24th, 2023; published: Mar. 31st, 202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clinical practice training model for nursing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ost competency, and to provide certain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training model for nursing graduate students. Methods: The initial questionnaire was formed by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f experts, and 18 experts were consulted by Delphi method for two rounds. Results: The expert positive degree of the two rounds of correspondence questionnaire was 94%, and the expert authority coefficient was 0.847 and 0.844. Chi-square test showed that the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two rounds of correspondenc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1). The revised clinical practice training mode of nursing master students wit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ost competency has been formed, including: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clinical practice training objectives,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post ability training, clinical practice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 clinical practice authenticity evaluation of four parts), 10 second-level indicators, 44 third-level indicators. Conclusion: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clinical practice training model for nursing master students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ost competency, 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nursing master degree students and provides a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better connection between higher nurs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linical post competency, and promote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Keywords:Nursing Degree, Master of Nurs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ost Competence, Clinical Practic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明确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1]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逐步建立院校、毕业后和继续教育之间相互衔接的高质量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2] 。在“十四五”护理事业发展指标中指出到2025年护士队伍数量持续增加,为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 [3] 。而目前关于MNS的培养只有一个指导性的方案,因此各个地区、院校的MNS培养自成体系、差异较大。现阶段MNS作为我国护理专业领域中的新生力量,将在提高临床专业化护理水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护理卫生人才的发展趋势 [4] 。对于具有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能更有助于推动护理人才培养与高发展、高要求的卫生行业相适应。本研究采用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方式构建具有系统的理论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思辨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更好的岗位胜任能力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临床实践、岗位胜任”为中心目标,更好的实现高层次专科型护理人才与卫生行业准入标准的紧密链接,以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涯继续教育无缝结合 [5] ,减少断层,提高人才利用率。

2. 方法

2.1. 成立课题小组

本研究课题小组由8名成员组成,包括护理学教授兼主任护师2名、主任护师3名、护理硕士研究生2名、护师1名。课题组成员具有丰富的护理临床经验及从事护理教育教学工作多年,为课题的开展奠定了丰富的基础。课题组成员负责查阅文献、拟定专家函询问卷、选择函询专家、发放问卷及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2.2. 文献研究

文献查阅以“协同创新、创新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岗位核心胜任力、护理临床实践、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案构建”等作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查阅国内近5年文献;以“collaborative innovation/position competence/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cultivating mode”等作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阅国外近5年文献。初筛删除重复后共计132篇文献,其中英文7篇,经过题目、摘要筛查后共计51篇,阅读全文最后纳入28篇,其中英文3篇,研究对象涵盖专业硕士研究生和临床护士。通过比较和综合国内外MNS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最终决定从实践目标、实践方法、实践内容、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入手。

2.3. 编制专家函询问卷

课题组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6] ,通过专家半结构化访谈法,系统分析法初步拟定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框架问卷。包括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实践模式、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临床实践真实性评价4个一级目标、10个二级目标和44个三级目标。并通过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讨论修改,最终形成正式的函询问卷。问卷总共包括:一、致专家信;二、《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专家函询问卷;三、专家基本信息调查表。其中函询问卷一级指标包括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实践的模式、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临床实践真实性评价四个方面,问卷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不重要”至“非常重要”按序赋值1~5分。每个条目旁均设有意见修改栏,供专家提出修改意见。

2.4. 遴选函询专家

遴选来自高校和三甲医院常年从事护理教育、护理临床、护理管理、研究生管理及卫生事业管理的18名专家作为正式函询的对象。函询专家纳入标准: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护理临床、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相关工作;或在设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从事护理教育工作;本科及以上学历,对本研究有足够的了解和积极性,自愿参加本研究。最终来自吉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6名专家参与并完成了本研究的两轮函询,其中8名为硕士生导;本科学历4名、硕士学历11名、博士学历2名;高级职称7名、副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5名、其他3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3名、护理教育专家4名、临床护理专家7名、研究生管理专家1名、卫生事业管理专家1名;年龄分布:≤30岁3名、30~40岁3名、41~50岁6名、50岁以上4名(具体情况见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experts

表1. 专家基本情况表

2.5. 进行专家函询

本研究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开展两轮专家函询。第一轮函询结束后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对于重要性赋值 < 3.5和变异系数 > 0.25的条目,针对专家意见进行删除、修改以及合并,经过小组内修改完善后形成第二轮函询问卷。经过第二轮函询问卷专家意见基本统一,剔除重要性赋值 < 3.5和变异系数 > 0.25的条目并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形成最终培养模式。

2.6. 资料整理与分析

采用Excel与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表示。专家积极程度(Cj)以问卷的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以专家权威系数(Cr)表示,通过专家熟悉程度、判断依据二者的均值计算;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CV)和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表示 [6] 。

3. 结果

3.1. 专家积极系数

第1轮发出问卷18份,最终回收17份,回收率94.4%,共有10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第2轮发出函询问卷17份,最终回收16份,回收率94.1%,两轮均超过70%,说明专家积极性较高(具体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experts’ activeness

表2. 专家积极程度统计表

3.2. 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判断依据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平均值。本研究中,第1轮和第2轮的Cr分别84.705%和84.375%。说明专家对本研究咨询内容权威程度高,结果可靠(具体结果见表3)。

Table 3. Statistical table of expert authority degree

表3. 专家权威程度统计表

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通过肯德尔协调系数表示,两轮专家函询后的协调系数χ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具体结果见表4)。

Table 4.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xpert opinions

表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4. 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修改内容

根据两轮专家修改意见与课题组成员讨论:删除态度目标中的“学校–医院产学协同的实践共同体理念”,专家认为该条目不能体现MNS培养的态度目标,对于该条目专家的意见协调程度也较低(CV = 0.249)。临床实践带教模式中:学校–临床双导师负责制条目中专家建议修改为学校–护理临床双导师负责制,更加突出护理临床专业带教模式。临床实践带教模式中的实践基地应满足临床教学基地管理规定条目修改为实践基地应满足临床实践基地管理规定,条目更加突出了临床实践,更加符合本研究的岗位胜任能力中的实践目标。(其他具体条目修改内容见表5)。

3.5. 函询结果

最终两轮函询后形成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包括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护理实践岗位能力训练、临床护理实践内容与要求、临床实践真实性评价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见表6表7表8表9

Table 5. Summary of selec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items in the second round of correspondence questionnaire

表5. 第二轮函询问卷条目筛选与修改情况汇总

Table 6.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MNS clinical practice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ost competency

表6. 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的MNS临床实践培养目标

Table 7. MNS training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post ability training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ost competency

表7. 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的MNS培养临床护理实践岗位能力训练

Table 8.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of clinical practice of MNS training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ost competency

表8. 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的MNS培养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

Table 9. Authenticity evalu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of MNS cultivation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ost competency

表9. 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的MNS培养临床实践真实性评价

4. 讨论

4.1. 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的科学性

本研究函询专家75%(12名)都为硕士及以上学历,50%(8名)为硕士生导师,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领域经验丰富。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皆为94%,并且第一轮中58.8%专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表明函询专家对于课题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两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4,专家在本课题中的权威性较高;两轮的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107和0.113,经卡方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说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较高。各专家从事研究领域包括护理教学管理、科研、临床专科护理、研究生管理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领域等,本研究专家代表性好、积极性高、权威性高,函询意见可靠可信,可为本研究培养方案提供不同领域丰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保证了本研究方案构建的科学合理性。

4.2. 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可行性分析

4.2.1. 临床实践培养目标

MNS的培养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与高层次临床护理人才应用的之间的桥梁 [7] ,其培养目标为整个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在原有的培养基础上强调态度、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职业认同感、协同创新的态度目标;具有专科化常见病种症状评估、交叉学科应用、科研动态及热点分析等知识目标;具备扎实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实现患者的多元化护理,展现创新性护理科研转化等能力目标;要求MNS研究生能独立解决临床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胜任临床工作岗位,还能展现护理科研创新态度与科研转换能力。本研究参考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专科护士培训、专业学位轮转要求等制定培养目标,在新入职护士要求够掌握临床护理工作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强调MNS培养的专科化临床实践和岗位胜任能力以及协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目标中设置了协同创新的态度目标、获得专科常见病种症状评估与管理的知识目标、临床跨专业协同合作的能力目标、以问题为核心的床边护理(PBM)等条目其重要性赋值均较好(4.94 ± 0.25、4.75 ± 0.57、4.63 ± 0.89、4.88 ± 0.34)。探索具有岗位胜任能力与协同创新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为更好填补我国护理高等专业人才培养与不断发展的卫生事业之间的衔接的同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实现MNS的培养与临床应用的无缝对接与创新型发展。

4.2.2. 临床护理实践岗位能力训练

临床护理实践岗位能力训练是实现MNS培训过程对于岗位胜任适应能力的关键环节。从临床实践带教模式、临床实践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实施方式、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临床实践轮转3个二级指标出发。通过临床实践带教模式中对带教形式、带教导师的资质与临床实践基地的管理等作出规定,能为实现MNS的临床培养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基地环境,是人才培养的保障。临床护理指导教师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8] ,导师负责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制度,导师的培养风格研究方向等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深远影响 [9] 。本研究提出了学校-护理临床双导师负责制、导师需具有专科护士资质(国家级/省级)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等要求,均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具体见表7)。关于临床实践的实施方式,本研究提出要以岗位需要为导向制定相关临床轮转计划、进行个案护理汇报、参与专题讨论、疑难病例讨论、参与临床教学查房等8个条目(具体见表7),可以帮助MNS了解科室重难点疾病的护理、查房等工作,明确岗位需求与自身角色任务才能更好提前适应岗位。其中个案护理这一条目的意见协调程度最高,都认为个案护理的实践非常重要(x ± s=5.00 ± 0,CV = 0),邹小芳 [10] 等研究者也表明参与患者的个案护理有助于学生明确责任护士的职责和更好的适应专科护士的角色。而美国对于高级个案管理实践护士的角色,其工作重点从医学、社会、心理全面评估患者的需求,协调各医疗部门,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治疗方案 [11] 。因此个案护理对于提高MNS的实践能力以及岗位胜任能力十分有必要。

4.2.3. 临床护理实践内容与要求分析

临床护理实践内容与要求一级指标中包含岗位胜任能力训练与专科化继续学习两个方面,本研究强调岗位胜任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MNS研究生的专科化发展;使得MNS的培养与临床实践链接的基础上在其专科领域学有所长。吴艳梅 [12] 等研究者将MNS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专科护士培训融合并轨进行,采用整合的培养方案培养20名MNS研究生,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较好的满意度。该模式还在探索中,本研究考虑护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除了保证临床工作的同时,还会参与教学、管理等工作:因此设置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PICC、造口、呼吸机、ECMO、气管切开护理等)、护理风险评估工具(Morse、压疮等)条目,可根据具体的专科科室灵活的调整以适应专科化的临床工作;还设置了临床教学与专科护理教案的撰写、护理质量管理的活动策划等条目,以满足不同的工作、岗位需求。其中对于使用各种护理风险评估工具(Morse、压疮等)实现临床风险管理这一条目其重要性赋值最高,为4.81 ± 0.40,表明专家一致认为,其护理风险评估对于专科化学习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对于发现临床问题、风险防控管理对MNS培养的重要性。关于岗位胜任能力中的运用信息化技术处理患者健康资料、完成专科患者全程护理并进行护理结局评价等条目也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肯定,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护理教育事业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联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临床管理现也越来越普遍,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患者全程化管理、评估中都非常重要。此外,临床轮转时应根据学生有无临床实践经验等,将应届生与有临床工作经历的学生区别对待,有利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13] 。

4.2.4. 临床实践真实性评价

评价指标是MNS研究生培养中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评价指标一方面可用于验证培养目标、检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亦可潜在督促研究生内在发展。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MNS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方法,学者们根据MNS研究生临床培养特点,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各学者出发点角度不同,考核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其中多数研究包括思想素质、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等评价。本研究的临床实践真实性评价中包含临床实践能力结局和临床实践行为评价两方面,共包括护理病历书写、临床实践相关的护理专题综述、特定岗位临床模拟任务或真实性任务实践考核(出科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共计6个三级指标。核评价一方面通过病历书写考核、病例答辩考核、临床护理实践相关的护理专题综述体现其临床实践中的疾病评估、管理、创新的实践能力结局。另一方面通过真实性临床模拟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临床实践轮转手册评价MNS在临床疾病应对的行为能力。其中专家对于OSCE考核方式的评价较高(重要性赋值为4.81 ± 0.403,变异系数0.84),专家一致认为该考核方式能模拟真实临床情境,较为真实反应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李敏慧 [14] 等人研究表明采用客观结构化考核模式对MNS研究生的临床案例分析能力有显著提升,为MNS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5. 小结

聚焦高级护理实践人才培养的专业位教育是护理学历教育的发展趋势 [15] 。近年来关于我国MNS研究生培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研究的角度、侧重点各有不同,也暴露出现存的一些问题:培养目标不完善、评价体系不规范、师资力量存在欠缺、培养基地跟不上等问题。临床能力水平是反映MNS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临床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培养内容,但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临床实践模式。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以“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临床实践、岗位胜任”为中心目标,从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护理实践岗位能力训练、临床护理实践内容与要求、临床实践真实性评价四个方面较为系统的构建了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探索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有利于满足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需求,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本研究所调查的专家群体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研究结果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扩大专家的选取范围、增加专家数量,以此继续完善MNS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促进临床岗位胜任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研究今后将进一步进行实践应用,在实践中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标准进行检验和完善,以期为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以期为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建设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为新医科背景下产学深度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基金项目

2020年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XJ2020JY22)。

文章引用

苏建萍,周 娟,孟翔菲,李 月,吴 星,杨芬艳,孙 皎. 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能力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Training Mode for Nursing Master’s Professional Degree Students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ost Competence[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03): 639-64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3100

参考文献

  1.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1005/t20100513_92739.html, 2023-03-29.

  2. 2.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 http://www.nhc.gov.cn/yzygj/s3593/201611/92b2e8f8cc644a899e9d0fd572aefef3.shtml, 2023-03-29.

  3.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d/202205/441f75ad347b4ed68a7d2f2972f78e67.shtml, 2022-06-27.

  4. 4. 鲁俊华, 郎玉玲, 李丽华, 等.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19, 2(4): 241-245.

  5. 5.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官网.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EB/OL]. http://www.medgrad.cn/site/content/197.html, 2023-03-29.

  6. 6. 乔桂圆, 杨芬. 基于中医特色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J]. 护理学报, 2021, 28(19): 22-25.

  7. 7. 李媛, 张瑞, 卢艳艳, 等. 师生不同视角下危重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方法研究[J]. 护理学报, 2020, 27(11): 1-5.

  8. 8. 韩江英, 张小敏, 申小侠, 等. 临床护理教师岗位胜任力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22, 49(2): 176-179.

  9. 9. 常媛, 肖兰. 学习动机对专业硕士科研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 高教学刊, 2023, 49(4): 11-18.

  10. 10. 邹小芳, 黄美凌, 夏振兰. 粤港合作老年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培训模式探讨[J]. 护理研究, 2017, 31(17): 2133-2135.

  11. 11. 张燕霞, 张立秀, 杨金玉. 美国高级实践护士资格认证制度及启示[J]. 护理学杂志, 2020, 35(17): 104-108.

  12. 12. 吴艳梅, 吴迪, 高祖梅, 等.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方案的整合与实践[J]. 中华护理教育, 2021, 18(8): 686-689.

  13. 13. 李玉乐, 焦静, 朱晨, 等. 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9, 19(11): 1673-1677.

  14. 14. 李慧敏, 封海霞, 刘畅, 等. 客观结构化考核模式在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21, 36(13): 1187-1190.

  15. 15. 连佳, 王丹, 曹英. 基于专科护士胜任力培养的临床实践模式在护理专业硕士生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23, 30(1): 169-17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