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1  No. 04 ( 2021 ), Article ID: 43941 , 6 pages
10.12677/AE.2021.114191

管窥芬兰教育改革中的成功启示

韩天炜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1年6月12日;录用日期:2021年7月9日;发布日期:2021年7月19日

摘要

芬兰的教育改革因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傲人的PISA成绩而变得举世瞩目,在北欧福利治国思想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下,芬兰的教育在“公平”与“效率”间获得了充分的平衡。本文通过考察芬兰教育发展历程和教育改革中的成功举措,深入挖掘芬兰教育改革的成功密码,研究其在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上,如何解决本国教育面临的多层面问题。并通过对芬兰教育成功因素的剖析,从学生“跨界贯通”能力的培养、基于主题的“现象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教学相长相促、外部教育管理层的理念转换等方面,为我国教育决策者和一线执行者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

芬兰教育,改革,公平,效率

A Restricted View on the Successful Enlightenment of Finland’s Educational Reform

Tianwei Han

Teacher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Jun. 12th, 2021; accepted: Jul. 9th, 2021; published: Jul. 19th, 2021

ABSTRACT

The Finnish education reform has become world-renowned du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outstanding PISA achievements.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 of Nordic welfare governance and neo-liberal ideology, Finnish education gets a full balance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innish education and the successful measures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deeply digs into the success code of Finnish education reform, and studies how it can solve the multi-faceted problems faced by the country’s education in terms of concept innovation, method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uccess factors of Finnish education,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oss-border connection” ability, the theme-based “phenomenon teaching” method,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and the conversion of ideas of exter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is dedicated to provide useful enlightenment for both the decision-makers and front-line executors.

Keywords:Finnish Education, Reform, Fairness, Efficienc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凭借优异的PISA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成绩,地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小国芬兰,在世界一片惊叹声中,俨然成为了让各国教育界瞩目的“教育大国”。现在,很多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决策者们,都本着“取经”的态度纷纷来到芬兰进行教育考察,希望获知芬兰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的教育体系下隐含的成功经验。而深入分析芬兰教育系统,了解芬兰教育成功的真谛,也无疑对我国深入教育改革、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有着深远和重要的借鉴价值。

2. 芬兰教育的改革背景

1917年12月6日,芬兰脱离俄国,并宣布独立。在北欧各个国家福利治国的政治理想影响下,芬兰将“公平”视为建设自身教育体系的首要原则和核心价值 [1]。而后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全球化浪潮的涌进,芬兰教育又引入了竞争机制,在各种评估体系下建立教育标准与评价指标。由于市场机制的冲击,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推动,芬兰传统教育体系开始弊端百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压力巨大。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苏联解体的影响,芬兰整个政府遭遇了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巨大的财政压力下,教育成本不断攀升,给芬兰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带来了巨大压力。

2) 竞争意识缺乏。在追求教育公平极大化的芬兰,高等教育一直实行的是学费全免制度,每一个完成了中等教育的芬兰公民,都可以平等地拿到继续教育的准入资格。这种福利制度下的教育政策,自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乏力与倦怠,很多学生会自觉选择延期毕业,进而导致教育投入加大,人才市场匮乏的局面。

3) 国际竞争力微弱。虽然在芬兰政府的公平教育政策推崇下,芬兰高校的数量激增,各省份的高等教育资源也均匀分布,但这种局面也导致了芬兰教育资源不得集中,办学无法达到一定规模,专业设置单一化等弊端的存在。正是因为芬兰缺少全科型综合大学,没有能够蜚声海外的国际名校,芬兰的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失去了有效的竞争力。

3. 芬兰教育的发展崛起

3.1. 政府的积极引领

20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传统福利制度下芬兰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积极应对全球化发展,芬兰政府主导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工作措施,总称为“芬兰高等教育结构性发展” [2]。

其中主要实行了两项措施:

3.1.1. 《大学法》的颁布

2009年,芬兰司法部颁布了《大学法》,其主要实行目的是为了将芬兰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彻彻底底地从国家财政预算中剥离出来,从而赋予各个大学以独立的法人地位。芬兰的大学从此成为了一种国有企业的存在,进而很多非政府性的投资,如财团基金等开始自由流入到大学建设中来,这使得大学的资金基础更加雄厚和多样化。伴随着财政独立而来的,是大学自治权的巩固,拥有了独立自治权的高等学府,开始积极开展起针对自我的治理和变革,如在聘请教师和雇佣职员方面,大学领导者有了更为宽广的话语权。

在大学自治权和非政府性投资流入的发展下,芬兰高等教育机构开始逐步强化起面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服务的意识。与地方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密切合作,使得芬兰大学能够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地方企业的需求和利益,也成为芬兰大学科研方向的明确目标。在政府的引领下,企业家们开始不断投身到知识领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芬兰正式开始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3.1.2. 三次大学合并

芬兰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大学结构性合并,带来的结果是大学的科研更为精尖,大学的教育更为扎实,大学的创新合作更为积极,最终使得芬兰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有了十足的发展。在很多国际型研究基金项目的竞争中,芬兰大学也开始斩获越来越多的机会,与世界各个一流大学之间的合作也愈加频繁密切。除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合并以外,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结成“大学联盟”,从而以合力来促进各自的互补和壮大。

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芬兰国家大学系统得以重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并使得大学数量减少,而政府用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财政拨款得以更为有效地使用。在减轻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由于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芬兰的很多家庭与个人,纷纷加大了对教育的资本投资,这也提高了芬兰高等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3.2. 教师的优势保障

可以说,高素质教师才是芬兰教育得以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芬兰,对教师这个行业的要求可谓十分严苛,其准入门槛非常高,即便是小学教师,也必须拥有硕士或以上的学位方可以申请。而与严格的准入门槛相反的是,芬兰教育系统对教师的评价体制却并不苛刻,其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有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如此的教育系统下,芬兰的教师们能够自由地、广泛地转化自己所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征需求,来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大纲。芬兰教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私人订制”式教学,制定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教师还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以期改进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芬兰教师随时随地都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成长。优质且充足的教师资源,为芬兰能够彻底贯彻个性化教育而提供了最大的保障。

在注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芬兰教育体系下,学生们可以做到真正轻松快乐地学习,学习对于芬兰学生来说变得并不可怕,也没有什么压力。芬兰学生一生中最为严苛的一次考试,便是大学入学考试。除此之外,芬兰公立学校不允许实行任何高风险、标准化的测试来检验学生。平日的测试,都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范围内,自行设计测验题目和测验方式来进行,目的也仅仅是辅助教师为学生查缺补漏,寻找和克服学生中学习的困难点。拥有高度教学自主权的教师,与享有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学生间,搭建起了良性循环的信任关系。

3.3. 教育体系的开放性

2011年,芬兰建立起了完善、开放的教育体系(见图1)。此体系由儿童早期教育与关心体系(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学前教育体系、九年基础教育体系、普通高中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多学科技术教育体系(也称为理工大学)、大学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体系而共同组成的。其中,0~6岁的芬兰儿童都被覆盖于儿童早期教育与关怀体系之下,由市政府来提供此项服务,负责儿童的生活照料和文化语言教育等活动。政府规定学前教育每年的教学学时不得低于700个小时。

而接下来就是芬兰的九年基础义务教育体系,这一体系针对的是7~16岁的芬兰学生,同中国的教育一样,包含小学教育阶段六年和初中教育阶段三年,这九年的学习是每一个芬兰学生所必需参加的。

升入第十个年级后,芬兰的学生们则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和志向,去决定未来是进入到普通高中接受教育学习,还是进入到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学习。在上世纪70年代初,芬兰政府积极开展了综合学校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而终止了惯常的“双轨制教育系统”,使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不再是互为壁垒的存在,而是打破了相互间转换的门槛。即,十年级的学生面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不再是二选一的抉择,而是拥有更为自由的选择权,学生们可以在后期的学习中,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志向来自由调换学校的种类。

而在中等教育结束后,芬兰学生既可以直接选择参加工作,也允许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进行深造。综合型大学要求学生们必须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多技术大学则需要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质,或者积累一定的相关职业领域工作经验。壁垒的打破也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阶段,即便进入到了综合型大学学习的学生,也可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而转换到多技术大学中去,反之亦然。因为壁垒的打破,学生完全以兴趣和志向为目的的学习就成为了可能,自由的学习选择机制造就了芬兰学生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

Figure 1. The structure of the Finnish Education System

图1. 芬兰教育体系构成图

3.4. “公平”与“效率”间的博弈

芬兰教育体系改革中的一个首要目标,就是要合理利用既有的教育资源,以此来保证芬兰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享受到与自身个体最契合的教育,让自己的受教育权利得以最大化。这就需要芬兰政府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还要保障“公平”的存在 [3]。

在芬兰教育改革初期,市场机制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芬兰教育的效率性,教育资源在竞争中被扩充和丰富,芬兰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中,芬兰青少年脱颖而出,蝉联三界翘楚,在阅读与科学两项评比中排名第一,解决问题和数学能力中排名第二。

然而,作为公共价值活动的一种,教育活动自身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人的自由发展,教育资源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公共性,而非阶层专属性 [4]。所以,芬兰对其教育资源的规划与利用,始终如一地贯彻着“公平”的原则,在政府财政支持与非政府投资辅助的相互合作下,通过次级的合理有效分配使用,借助教育决策者和政策执行者们多方通力配合,芬兰的教育体系最终达成了“公平”与“效率”间良好的博弈结果。

3.5. 芬兰教育发展小结

综上所述,芬兰的教育历史演化过程,主要是基于两个主体目标的达成:一是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全球化风潮的影响下,为创造丰富教育资源而进行多方竞争与整合,由此芬兰总体教育质量和国际领域的竞争力得以大幅度提高;二是秉承传统北欧国家的“福利”政治理想,把“公平”看作建设本国教育系统中首要的核心化价值,力争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做到百分百的公正与公平,切实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享受到国家教育改革的成果,并拥有相对自由化的、个性化的发展权利。上世纪90年代的芬兰,正是教育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其后来摆脱经济萎靡困境供给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并将芬兰打造成以科技创新闻名国际的科技强国。芬兰在其教育改革中取得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这些对我国的整体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特别在落实教育的“公平原则”,争创世界级的“一流大学”,以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储备等方面,彰显出极为重要的榜样与借鉴意义。

4. 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相关启示

为了应对未来时代对课堂教学和教育发展的新挑战,芬兰在正确把握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系列教育改革以及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顺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打造出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学习环境,并致力于打破竞争,促进合作与共享,建立重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良教育体系,从而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实现了全新的变革,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1. 跨学科高阶能力的养成

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能力养成,在教学理念层面,芬兰树立了教育改革综合新目标——发展高层次认知水平的高阶能力培养 [5]。芬兰的教育系统,将学生的思考力与学习力、多元文化认知力、社交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意识等,作为教育的切实培养目标,更加着眼于面向未来能力的育成。

在课堂教学层面,芬兰创新发展出“多学科融合式”主题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对整体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如主题式“现象教学”的首创之举,即是对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技能的贯通式养成方案,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孤立与不足,使各个学科教学间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将不同科目间的知识与技能相连接,从而形成更有深度的知识体系,以达到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

4.2.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活用

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芬兰教育体系运行的根基——“合作与共识” [6],在教师与学生间,被更加友好地实现。师生间彼此更加信任,依托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组成了相互沟通合作的学习共同体,增强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上的积极态度与参与感。构建于网络之下的教学体系,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和固定的场所,师生的视野在网络上都被最大限度地打开,学生可以从兴趣与天赋出发,教师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完成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利用,还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构,学校管理运营的技术创新,让教育资源得以更为有效的配置与合理化利用。

4.3. 外部机制的信任与耐心

OECD将芬兰教育成功的原因解读为——“旨向优异成绩的缓慢而坚定的改革”(Slow and Steady Reform for Consistently High Results) [7]。芬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实行的教育改革中,取消了学校外部的督导机制,在芬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绝不接受外部测试的命令 [8]。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各级政府,芬兰的政策决策者都有着足够的信任与耐心,可以循循善诱并静静等待学校、教师的自我完善与自主管理。

反观我国的义务教育改革,虽然在高质量与均衡性的发展追求上,政府对学校的绩效问责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然而,由于政策过于频繁的出台与变化,学校教育管理更容易被外部因素所左右。因此,我们呼吁教育决策者教育变革的循序渐进,以及一线教育者们对教书育人的踏实践行。

5. 结语

面对新时代的各种挑战,教育肩负着之于国家空前未有的使命,芬兰在教育改革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盛行市场导向的“工具化”教育理念的当下,芬兰为我们展示了与之背道而驰的“新道路”,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出了一个新任、合作、共享、共赢的教育体系,从国家、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区及研究机构形成合力,为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基金项目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立项一般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危机管理模式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YB2021166)。

文章引用

韩天炜. 管窥芬兰教育改革中的成功启示
A Restricted View on the Successful Enlightenment of Finland’s Educational Reform[J]. 教育进展, 2021, 11(04): 1240-124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4191

参考文献

  1. 1. 蔡瑜琢. 从福利制度走向市场化——芬兰高等教育改革透视[J]. 比较教育研究, 2012(1): 13-17.

  2. 2. (芬) 帕思•萨尔伯格, 著. 芬兰道路: 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中学到什么[M]. 林晓钦, 译.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56-67.

  3. 3. 胡淼. 公平与质量并行: 实现卓越的全民教育——芬兰的经验[J]. 比较教育研究, 2012(3): 8-12.

  4. 4. 晏辉. 现代性语境下的价值与价值观[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24-347.

  5. 5. Lavonen, J. (2009) Contex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hool Science in Finland: Reflections on PISA 2006 Resul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6, 922-944. https://doi.org/10.1002/tea.20339

  6. 6. Niemi, H., Multisilta, J., Lipponen, L. and Vivistou, M. (2014) Finnish Innovations and Technologies in Schools. Rotterdam: Sense Oublishers, 12-23. https://doi.org/10.1007/978-94-6209-749-0

  7. 7. Sahlberg, P. (2012) Quality and Equity in Finnish Schools. School Administrator, 25, 27-30.

  8. 8. Sahlberg, P. (2011) Finnish Lesson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ew York, 35-5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