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1827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91003

基于二语习得活动论构建高职高专英语 教学方法的探究

王磊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8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6日

摘要

对于国内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如何做好英语教学工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二语习得理论作为一套较为完善的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应用到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在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初步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探讨了如何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高职英语教学,以期对高职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英语教学,二语习得,教学思考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ctivities

Lei W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ducation, 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Chongqing

Received: Aug. 1st, 2023; accepted: Aug. 29th, 2023; published: Sep. 6th, 2023

ABSTRACT

For domest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nglis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ers, how to do English teaching well is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As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mechanism,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first step of explanation and unpacking of the theory in L2 acquisition, it also probes into how to carry out English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hoping to help English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English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aching Consider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二语习得理论的概念是在对二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所形成的,其对现代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学者们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语言学相关领域,然后到行为语言学、语言认知与神经语言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相关领域。与此同时,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扩展。众多学者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第二语言的习得,为我们将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2. 二语习得理论的概念和语言习得

习得活动理论又可以具体称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1] 。它主要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活动指导原则,系统地分析人类的意识、行为和人格发展。在语言研究领域,20世纪中叶,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语言能力的习得机制,特别是外语能力的习得,并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后来,语言认知与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行为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了名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新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在外语教学活动中,社会活动不仅是语言习得的主要源头,也是学习者个性和素质建设的主要来源之一。社会活动是学习主体在客观世界里面进行的语言交际。互动和影响的过程可以从外部表现为几种不同的心理表征,同时实施具体的处理。然后,运用心理表征的中介系统来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紧密关系的构建 [2] 。

2.1. 习得与学得之间的关系

在1985年出版的《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一书中,美国语言学家克拉(Krashen)正式总结了五种假说,分别是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秩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统称为输入假说理论。对二语习得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输入假说则是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克拉申认为语言习是通过进入语境、理解语言,然后在自然交流环境中通过使用语言得到实现。输入材料本身和输入方法将影响输出的质量。语言习得的过程首先是通过语言习得,这是基于对语言系统的无意识建构来获得语言能力,然后是通过自然习得,通过对目标语言的无意识交流来提高语言能力。其次,通过使用语言学,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并获得语言能力。

克拉申将这五个假设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表述为:从语言的输入到情绪的转换,然后到语言习得的机制,再到语言能力的习得,最后则是语言输出能力的获得。针对Krashen的输入假说,二语习得研究者Swain于1985年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她认为,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非常重要,但语言输入还不足以让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语言。斯温在她自己的著作—《语言输出假说》中阐述了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即输出具有三种功能:注意/触发功能、假设验证功能和元语言功能。在书中,斯文发现对语言问题的关注可以刺激二语学习者门开始对二语习得相关的内部认知过程。因此,语言输出不仅使学习者意识到他们在语言使用中的缺陷,而且第二语言习得的内部认知过程也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3] 。

2.2. 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代表人物是B.F.斯金纳(B. F. Skinner)。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活动理论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重要层面:活动(activity)、行动(action)和具体操作(operation)。在单一活动层面上,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活动的参与主体,活动的参与动机和活动中的参与驱动力。而活动的参与动机往往与内部需求有关,但只有通过特定目标的激活才能真正转化为动机 [4] 。因此,语言习得和其他人类行为一样,是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这种对语言学习者的“刺激”应该是“有计划的教学”,有利于学习者按照预定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因此,在这个阶段,活动和行为也将在严格执行和执行前一阶段的行为条件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和有计划的行为,而行为必须有意识地为目标和任务服务,这种有意识的行为可以通过具体操作的实施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行为主义认为,“刺激–反应–强化”技能可以培养良好的语言使用习惯。但是有人认为现在它已经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语言发展过程。行为主义是确实是一种内容过于单一的理论。尽管行为主义在英语学习的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英语教学方法中的直接法、听说法和视听法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的。

2.3. 自觉与意识的过滤作用

由于认知理论研究的局限性,特别是其无法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准确的研究,认知理论的应用存在一些功能上的不足。因此,在本研究和理论拓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活动理论。这是一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社会活动理论。该理论强调并强调自我意识和意识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如分类、记忆、归纳、表征、情绪和决策。这些行为可以看作是个体间相互影响的有意识的行为。在活动理论中,意识还可以指代任何心理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活动理论的特殊性。通过分析活动理论的上述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发现,活动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也与更科学的认知理论不同。活动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目标语言的一个好前提是有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环境,但它们并不相同,二语习得的过程同样也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进行语言输入时,只有经过主观意识的过滤才能实现语言吸收,主观意识因素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3. 二语习得理论指导下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方法的思考

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各种工作场所的工作需求。目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因此,如何实现实用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焦点。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职业院校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进行日常交流,以最终使学生在日常涉外交流活动中能够在简单的场景中进行交流。简而言之,将第二语言习得活动理论(SLA)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当中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进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1. 改善英语输入模式与质量

戴云才和戴卫东指出,首先,输入是习得的基础。在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应该在注意输入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提供输入。与此同时,如果学习者不注意输入,输入就不会被吸收,输入对习得就无法产生影响 [5] 。因此,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理解和吸收语言知识的内容,实现学生的语言习得。而且,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习者的差异,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和焦虑,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2. 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

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活动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活动要得到深入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动机进行驱动。没有动机的话,活动的有效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下,语言学习者只有在学习前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才会下意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最终达成语言习得。动机和人类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具有学习需求的学习者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动机,完成相关的教学活动 [6] 。换句话说,实现二语习得的过程也是学生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但长期以来,从生源结构和生源素质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偏低。这导致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很难体会和享受语言交际的乐趣。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观念也阻碍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目的也不合理。很多学生对英语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甚至对英语在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也同样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要么将其定义为简单的工作语言交流,要么将其视为学校对自己最后顺利毕业设置的硬性要求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观意识的过滤作用将大大增强,这种过滤作用又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可分为两类: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分析个体特征,从而积极引导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尤其是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7] 。例如,对于缺乏学习英语动力的学习者,教师应积极营造英语交流的环境和氛围,并在课堂上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在积极积累知识和实现英语学习目标方面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适当增加交互性活动,整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

结合二语习得活动理论的相关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整合,而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关注知识的教授。实践证明,交互可以在输入和内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麦基(Mackey)的调查发现,在第二语言互动中收到反馈的学习者往往比没有收到反馈的人更关注语言的形式。而内隐反馈(重铸)可以在交际双方有共同焦点的语境中传达所需的目标语言信息,这有利于形式和功能的匹配。不同形式的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识别错误,为学习者提供正确的语言输入,促进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为学习者创造互动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与他人进行互动的兴趣。除此之外,在互动过程中还应该向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反馈,使他们注意语言形式或发现语言使用中的错误。而且,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这样,当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及时告知学生并进行纠正,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6] ,以便他们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可以更好地注意和避免这些问题。

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而是基于集体心理的行为过程。在职业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主体是职业英语水平标准的制定者、英语课程的改革者、教材的编写者。此外,小组活动也是促进互助的有效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学生分组可以帮助他们通过相互合作发展心理和语言能力,减少他们在学习英语时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成功的小组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建立信心,使他们不怕犯错,敢于进行语言输出,提高学习效果。

3.4. 提高英语口语的实用性,实现语言输出环节的发展

由于高职高专英语强调职场导向,因此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英语实用性的提升,促进知识传授环节中语言输出的发展,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英语在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所能起到的具体作用,从而让学生明确他们进行语言学习的学习动机。此外,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大力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因为这将有助于弥补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缺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课堂活动与二语习得活动理论的一致性,借助课堂活动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企业的需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让高职高专的学生不仅具有英语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而且,教学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有意义。教学活动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场景和职业背景,偏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的话,那么它就没有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任务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这样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的价值。第三,要有沟通的需要性。活动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英语进行交际,通过英语的输出和输入活动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任务活动可以从简单到困难,从复述,再到简单对话,再到复杂对话等等,实现从单向输出到交互式的语言交流,从而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改进的过程。

3.5. 通过大量的实践让外在性知识转化为内在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取决于内隐性知识的增加;而外在性知识主要作用是促进内隐性知识的增加,内在性知识与外在性知识之间存在着动态的转换过程。外在性的,陈述性的知识可以通过语法教学转化为内在性的,陈述性的知识,而内在性的,陈述性的知识可以进一步通过交际使用转化为内在性的,程序性的知识。第二语言外在性知识包括分析性知识和元语言知识:分析性知识包括语言结构的有意识表征,必要时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表达;除此之外,元语言知识则包含有可以反映语言结构特征的知识。外显性知识有三个主要的功能:提取语言特征、对差距的梳理和对输出的把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内在性语言系统的发展,还要重视外在性知识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语言输出练习,促进外部知识向内部知识的转化。例如,戴云才和陈胜伟认为,为了使语言输出练习更有效,输入内容应该更具可复制性,这样可以提高语言的自动化水平 [8] 。

4. 结语

总之,二语习得活动论强调了语言交际活动的主体性,使其可以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从而创造出他们学习英语的学习动机。促进二语习得活动理论与高职英语教学活动的科学有机结合,有助于改进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活动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反馈两个方面。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需要建立在可以让人理解的基础上。而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度都是与语言知识从显性到隐性的转变过程互相关联的。但是,为了实现流畅准确的第二语言表达,我们必须接受足够的以及可以让人理解的语言输入,并依靠广泛的互动实践来实现。笔者希望通过这里对于二语习得认知理论的探究和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思考,能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以期达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方法的发展,从而切实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效果。最终能够让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途径得到进一步的拓宽,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更好的发展。

文章引用

王 磊. 基于二语习得活动论构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方法的探究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ctivities[J]. 教育进展, 2023, 13(09): 6445-645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003

参考文献

  1. 1. 田海青, 林冬梅. 大学英语二语习得与英语教学的对比探究[J]. 海外英语, 2020(9): 20-21+33.

  2. 2. 贾冠杰.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二语习得活动论[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0(4): 40-44.

  3. 3. 卢仁顺. “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4): 34-37.

  4. 4. 孙玲. 二语习得理论视角下英语口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34): 90.

  5. 5. 刘忠政. 二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因素探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7): 26-28.

  6. 6. 戴运财, 戴炜栋. 从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分析[J]. 外语界, 2010(1): 23-30+46.

  7. 7. 李云捷, 张杏文, 张宁. 英语学习动机与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111-114.

  8. 8. 戴运财, 陈声威. 输入、输出一体化的外语教学模式探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7): 267-27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