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278 , 5 pages
10.12677/ASS.2023.124246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之眼”

张刚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3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1日

摘要

“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之眼”,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有的视角和认识方法。特别是在与相关学科教育学、政治学的区分上,具有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特征,它立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基点面向具体现实,从不同层面联接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关联范畴、运行范畴、价值范畴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同时也从时代化发展和本土化发展层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特性所在。

关键词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之眼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Disciplinary Ey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dagogy

Gang Zhang

School of Marxism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Mar. 7th, 2023; accepted: Apr. 11th, 2023; published: Apr. 21st, 2023

ABSTRACT

As the “disciplinary ey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dagogy,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shows the perspective and cognitive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dagogy. In particular, it ha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human and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faces the concrete reality. From different level, it connects through the core categ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dagogy, related category, operation category, value category and a series of important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gives a clear direc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modern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uniqu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Cultivate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dagogy, Disciplinary Ey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其中明确了立德树人是在党的教育方针下的根本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当下的研究也大多立足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从学理角度对“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充分把握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原理依据,因此这一问题也具有深入分析的必要。本文则主要运用学理分析的方法,阐述“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重要范畴之间的关联,透过“立德树人”这一学科之眼,从根本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质与属性。

2. “立德树人”何以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之眼”

“立德树人”立足于人的本质,以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归宿。马克思用社会关系定义人的本质,突出人是作为社会性的类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发展的目标,也是一个贯穿人类发展进程的动态的过程,在人类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一定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 [2] 在教育分化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情感、知识、审美、意志、技能等各领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社会历史意义上,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项潜能得到发掘,具备能够在社会生产系统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的能力,表现为“交往的普遍性”、“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前者是后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体现。

“立德”是手段和内容,“树人”是方向和目的。“德”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具有社会主义规范的道德。立德树人并不是仅仅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分支,也不能将其简单看作是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德树人”,就要正确处理两对关系 [3]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全方位辐射各个领域,统一于培养人的各个环节。“立德树人”就是要在遵循人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使主流意识形态以具体有效的形态融入个体的人的生活。这从微观层面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征。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立德树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目标,更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人的全面提升发展的不断生成的实践过程。“德”的内容的特殊性表明思想政治教学关注的领域具有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性,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在对使人异化的社会制度批判中探索出解放人类的道路,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贯穿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个历程,这也在宏观层面,以发展的角度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使命。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区别于相关学科的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教育学都以培养人为目标,从教育与社会和人的辨证关系中把握如何培养人,但是二者在对培养人的方向、性质上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培养人”具有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政治性特征,同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出发,具有现实层面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实践意义 [4] 。政治学以“权力”作为学科的一个基本视角,从宏观出发,以社会或团体为单位,将权力的运行贯穿于政治学各学课体系和基本范畴之中。但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为本,立足于现实的个人,研究在社会各领域、各群体中关于的人思想和行为的规律,探讨自下而上方向中人个体发展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和自上而下方向中社会规范何以个体化的问题 [5]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教育的内涵和政治属性但不能将其机械的界定为教育学与政治学的交叉,透过“立德树人”这一基本视角可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对的系列矛盾,矛盾的形成和存在是研究的出发点,对于矛盾的解决是学科关注的核心领域。矛盾(矛盾的双方,矛盾的产生、发展)和矛盾的解决(解决方法、矛盾解决成效)共同串联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几个重要范畴。

3. “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

3.1. “立德树人”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不同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演变的规律,后两种规律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作为学科工具性内容存在,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是要解决如何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德化人的过程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中的本质问题。通过“立德”确立一种外在于人的,能够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和人的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同时在“树人”活动中以“德”的要求实现对人主观世界的品格教育进行思想政治化的改造。目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主要包括强调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政治维护;注重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教育实践;侧重精神交往的互动和社会事务的治理与文化建构 [6] 。

3.2. “立德树人”统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关联范畴

“立德树人”包含多对复杂矛盾的关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心的“立德树人”,具体可以展开一系列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各要素构成的关系范畴。谁来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以及对谁进行立德树人,涉及主客体关系问题。主客体范畴是最基本的关联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二者互为前提,同时也是德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条件。在什么背景下立德树人,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发展状况、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等等,这些都是“立德树人”客观制约因素。通过什么途径立德树人,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范畴。教育载体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也具有历史阶段性。

以人为中心的“立德树人”就是从思想和行为这一对矛盾的逻辑关系出发,前提是承认人是自觉能动的,必然是在主观的意识思想的支配下进行活动,人的活动是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的。一方面,一定的言行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且思想只有通过一定的言行才能表露出来,为他者知晓。因此人真实存在的双重性表现为思想的内隐性和行为的外显性。另一方面,思想的外化有赖于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外在的行为一定是思想外化的结果,反映实时的人的观念认识,且与既已转化为行为的思想不同,未经行动外化的思想仍然处于内隐的状态,在这一层面上,人的真实存在的表露具有实时性和滞后性。“立德”就是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为人的培养明确思想方向渗透和行为的价值引领。

3.3. “立德树人”在实践意义上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范畴

如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命进行“立德树人”,回应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运行范畴的问题,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何展开,教育活动以什么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育人效果。

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本质出发,“立德树人”的过程就是要协调德与人、知与行、人与社会的关系 [7] 。“立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基于人类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具体发展具体阶段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主导下融合民族特殊文化传统和价值共识立社会之德,以社会之德作为评价个体行为的客观依据,评价的高低取决于三个方面: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一致性程度。外在的道德标准对个体的内化程度,以及潜在的道德认知对于具体行为的外化效果。其次对于个人层面的立德强调思想的灌输和疏导,使社会主义道德成为受教育者自觉的思想,并能够主动地用正确的意识调整个人行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要求。

这一范畴中还包括运行成效的问题,即将人的思想和行为视作基本单位,探讨道德思想的内化与外化,这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社会层面的道德要求要潜移默化到个人,个人的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实际行为选择。这些主要涉及人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要求矛盾解决规律的问题。

3.4. “立德树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畴

“立德”是前提,“树人”是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实现“树人”的根本使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8] 这一论断围绕人与社会关系说明的人的本质内涵,人的本质由现实中的具体的社会关系所决定;每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表现出人的本质;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也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人本质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满足个体发展和内在需求的同时,赋予人的思想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特征,同时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保证社会的人本化发展,能够关注人的发展诉求,并以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方式有效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立德树人”体现的价值范畴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联接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下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 “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创新

4.1. 时代化的发展方向

“立德树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明确了时代化教育、创新型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网络媒体已经遍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面对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如何提高自身辨别力,甄选、整合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对学生形成了新的挑战 [9] 。一方面网络媒体传播有其自身特点,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言论自由,但这一领域中也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挑战,在网络环境中,事件的传播容易被片面化放大,很多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报道就会干扰公众对社会事件认识。同时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也为各种错误思想的传播提供可乘之机。网络时代中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的研究新领域,融合线上与线下多重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方式,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2. 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立德树人”的提出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理想底蕴,同时在十八大中提出,作为中国的教育战略方针,符合中国民族传统历史价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现实价值。“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明确地显示出它在培养判断力上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10] 各种外来意识形态渗透,错误的思潮滋生泛滥,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这就更加需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性和巩固性,自觉抵制西方包括对中国制度黑化、主权分化、价值西化的极端思想的渗透。

“立德树人”的本土化要求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民族性、群众性。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始终坚持主导思想的一元化,强调人民的社会主体性地位,牢牢把握思想道德的社会主义性质。其次,保持民族特色就是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让民族优秀文化以时代化的新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再次,“立德树人”的主体是面向各领域,各行业,各阶层的人,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的要求,群众基础是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关键,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道德武装群众。这是“立德树人”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发展方向。

文章引用

张 刚.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之眼”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Disciplinary Ey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dagogy[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4): 1808-181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4246

参考文献

  1.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7.

  2. 2. 张崔英, 于海超.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 37(6): 72-76.

  3. 3. 张澍军, 苏醒. 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7): 40-44.

  4. 4. 张耀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436.

  5. 5. 邓玉函. 以人为本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解析[J]. 江苏社会科学, 2009(S1): 4-7.

  6. 6. 杨小芳, 张志坚, 贺武华. 识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范式、路径与取向[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3): 43-47.

  7. 7. 骆郁廷, 项敬尧.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1): 4-9.

  8.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6.

  9. 9. 范立强, 于欣蕾. 融合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22, 33(6): 112-118.

  10. 10. 陈清. 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5): 40-4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