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5449 , 5 pages
10.12677/ML.2023.1111684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下《德伯家的苔丝》译本 对比研究

王荣荣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7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6日

摘要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翻译是一种双向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言语行为活动。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译者若想展现原作风姿,需准确理解原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真正意图,再现人物鲜明特点,抓住作品中的首要言外行为,才能较为忠实地将文本精髓传达给读者。因此,从间接言语行为角度来研究文学翻译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比张谷若的译本和王忠祥、聂珍钊的译本,探究两个译本在用词、用句表达上的差异,进而分析作品中首要言外行为,这对再现原文情景、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展示语篇衔接与连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首要言外行为,用词,句子表达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under the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Rongrong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Sep. 26th, 2023; accepted: Nov. 7th, 2023; published: Nov. 16th, 2023

ABSTRACT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is one of the key theories of pragmatics. Translation is a two-way activity and a 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activ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theory, if a translator wants to present the original text, he must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text, grasp the author’s real intention, reproduce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and capture the primary extra-verbal behavior of the text to convey the essence of the text to the readers in a more faithful manner.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learn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perspective. By comparing Zhang Gueruo’s translation with that of Wang Zhongxiang and Nie Zhenzhao,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words and sentences in the two translations,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imary extra-verbal acts of the original test, which are important in reproducing the original text, revealing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characters, and demonstrating the articulation and coherence of the discourse.

Keywords: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Primary Extra-Verbal Acts, Wording, Sentence Express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在历史背景和各种思潮的影响下,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1962年出版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标志言语行为理论的建立。言语行为理论是对语言的语用研究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它是语言交际本质的哲学解释,旨在回答“使用语言时我们想要做什么”的问题。约翰·塞尔进一步研究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小说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情感强烈,震撼人心,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说到其译本,当属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是中国著名翻译家,他的《德伯家的苔丝》译本是中国最早的经典译作。由于张译本颇具影响力,因此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选择。王忠祥、聂珍钊的译本也是经典之作。因译者的年纪、阅历的不同,两个版本有着各自的魅力,其两版译文有一定的对比分析价值。鉴于以往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文章主要是其他的一些理论,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德伯家的苔丝》译本的文章较少,故本文将选用2016年出版的张谷若译本修订版和2011年出版的王忠祥、聂珍钊的译本为例(以下简称为“张译本”和“王译本”),分析两个译本在用词、用句表达上的不同,探析间接言语行为对翻译的适用性,以此更好的指导文学翻译。

2.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这个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奥斯汀区分了叙事话语和行事话语,叙事话语可以被证实,然而行事话语是不能被证实的。后来,奥斯汀发现句子可以被分成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即所有的句子都可以做事(杨福银,2020) [1] 。因此,他放弃了之前的二分法,又进一步区分了三种言语行为:以言指事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成事行为(李捷等,2011) [2] 。以言指事行为指说出话语的行为,即话语信息的传达,多指其字面意思或表层意思的传达;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通过语言传达某种信息,但这种信息挣脱了语言的字面意思或表层含义,指导受众者实施某种行为,具有一定的言外之力;以言成事行为指说出的话语对受众者思想、行为、态度等方面产生影响。奥斯汀注重语言的形式,他尝试给以言行事行为分类,但是没有成功。

基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尔对之前的研究做了一个系统的调查。他认为,使用语言就像人类许多别的社会活动一样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为,语言交际的最小的单位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单词或句子等语言单位,而是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意义就是句子意义的功能(Searle, 2001) [3] 。

语言的间接性指人们常常不是坦直地去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是将其藏在语言中,通过语言符号表达或者传递信息,为听话者理解会话意图设置交际障碍(潘海燕,2021) [4] 。塞尔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他把说话人在间接地使用语言时所实施的两种言外行为称为首要言外行为和次要言外行为。首要言外行为体现了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次要言外行为是说话人为了实施首要言外行为所实施的另一言外行为(潘海燕,2021) [4] 。

3.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翻译

翻译活动是一种双向活动,文学翻译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一种。要想最优呈现原文本,译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学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准确把握作者意图、会话含义及其言外之意,给读者最大限度呈现原著风姿极其重要。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文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吕俊等,2012) [5] 。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实际上是体现语用等效翻译的过程。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能仅停留于原著的字面意义,即以言指事或言内之意,更应透过表层含义,结合作品语境、人物会话,揣摩作者的意图,考虑到言语行为的整体意义,即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考虑其言外之意或言外之力,以便读者透彻理解作品。本文主要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以《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译本为例。

4. 间接言语行为视角下《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的差异

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下,我们将从词语、句子方面对张译本和王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主要言外之意,探讨两个译本在用词,用句表达上的不同,期待更好的指导文学翻译。

4.1. 词语翻译

例1:In a large bedroom upstairs, the window of which was thickly curtained with a great woollen shawl lately discarded by the landlady Mrs. Rolliver, were gathered on this evening nearly a dozen persons, all seeking beatitude; [6]

张译本:那天晚上,差不多有一打寻欢找乐的人,都聚在楼上一个大卧室里,卧室的窗户,用女掌柜的露力芬太太新近用旧报废的大个毛围巾,严严地遮起; [7]

王译本:在楼上有一间大卧室,卧室的窗户被罗利弗太太最近淘汰的一条大羊毛披肩遮得严严实实,室内差不多有十来个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都是来这儿喝酒寻乐的; [8]

这是对露力芬酒店的一小节描述。苔丝焦急从舞队回家之后,发现好吃懒做的父亲不在家跑去酒店“养神”去了,异常生气,随后母亲出门去酒店找父亲回家。这个酒店只有卖酒的执照,按照法令,顾客不可以在这个酒店里喝酒,但又因为这些主顾的需求,这样一个偷摸喝酒的地方就出现了。所以这个场所是相对隐蔽的,这的环境结合上下文是相对破败的。discarded的字面意思是丢弃,但是结合作品内容,将discarded理解为用旧报废,语篇更有连贯性,逻辑性。从间接言语行为来说,王译本的“淘汰”只考虑到discard的字面意思,即言内之意,和词语所在的具体情境结合的还不够充分。张译本体现了首要言外行为,既表现出了discard的言内之意,还考虑到了环境问题,将场所的隐蔽破败表现出来。因此,张译本的“用旧报废”似乎更贴近原作。

例2:“Yes; and we’ll all claim kin!” said Abraham brightly from under the bedstead. “And we’ll all go and see her when Tess has gone to live with her; and we’ll ride in her coach and wear black clothes!” [6]

张译本:“对呀,咱们都去认本家去!”亚伯拉罕从床沿儿底下兴高采烈地说,“等到苔丝去了,住在她家里,咱们就都看她去;那时候,咱们就能坐她的大马车,就能穿黑衣裳了!(英人男服,十九世纪以后,以黑为尚。同时穷人平时买不起好衣服,只遇丧事,可多花些钱,置一套衣服,而丧服也是黑色的,因此黑衣服和好衣服便变成一回事了。)” [7]

王译本:“对,我们都认本家去!”亚伯拉罕在床沿下自作聪明地说,“等苔丝去了,住在那儿,我们就都去看她;我们还会坐上她的大马车,穿上黑礼服呀!” [8]

这里描述的是弟弟小亚伯拉罕也跑来了酒店,在床沿底下等机会请父母回去,两口子在聚精会神的谈论着让苔丝去认这个有钱的本家的话题,都没留神小亚伯拉罕来了。小弟弟听到认有钱本家,以为家里以后的经济情况会有所改变,说出了这一番话。根据作品内容,小亚伯拉罕只有九岁,所以讲的这一番话是出于一个孩子单纯直接的想法,而没有过多杂念。“brightly”的字面意思是“聪明地,快乐地”,但是直接这样翻译并不能准确揭露出一个九岁孩子的心态。王译本中用“故作聪明”来形容表述孩子的这个举动,与故事的情景相违。而张译本中将brightly译为“兴高采烈”,准确把握原文的字面含义(言内之意),同时也准确表述出符合一个九岁孩子的心态,衬托出苔丝家家境不好,孩子都盼望着希望能有所不同改观的迫切,也为下文苔丝认本家做了一个铺垫(首要言外行为)。

例3:“Tis very unlucky that we didn’t a sound one, when there were so many more of ’em!” [6]

张译本:“有那么些没有毛病的世界,咱们可偏偏没投胎托生在那样的世界上,真倒霉。” [7]

王译本:“真是太不幸了,有这样多的极好的世界,我们却没有挑一个没有毛病的住。” [8]

这段话也是苔丝的弟弟亚伯拉罕说的。当时一家人从酒店回来后已经很晚了,可是再过一两个小时需要出门赶集卖蜂蜜,因为父亲去不了,加上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缘故,最后是苔丝和弟弟出门去赴这场赶集。俩人在路上有了一段对话,这是弟弟其中的一个感叹。文中“pitch on”的意思是“选定,选中”。王译本中译的是“挑”,抓住了字面意思,但是结合语篇而言,并未展现言外之意。张译本译为“投胎”,一方面抓住了“pitch on”选择之意,另一方面把亚伯拉罕的无奈情绪给表述出来(首要言外行为)。“挑”意味着有更多的主动权,而“投胎”的主动权明显削弱,体现出更多被动的无奈。

4.2. 句子翻译

例1:“The Lord-a-Lord! Why, Tess Durbeyfield, if there isn’t thy father riding home in a carriage!” [6]

张译本:“哦呵,俺的老天爷!你看,苔丝·德北,那不是你爹坐着大马车回来啦!” [7]

王译本:“唉呀,我的天啦!噢,苔丝·德北菲尔德,那坐着马车回家的不是你父亲呀!” [8]

文中第一次出现苔丝父亲的地方,以别人的口吻,展现出苔丝父亲的不靠谱,也看的出来,父亲的不靠谱已是人尽皆知。“The Lord-a-Lord! Why, Tess Durbeyfield, if there isn’t thy father riding home in a carriage.”这个句子的翻译要慎重,要翻译出说话者对苔丝父亲的一种轻蔑嘲讽之意。张译本的译法“哦呵,俺的老天爷!你看,苔丝·德北,那不是你爹坐着大马车回来啦!”,其中“The Lord-a-Lord! Why”译为“哦呵,俺的老天爷!”,“carriage”取用“马车”的意思,译为“大马车”,不仅单词意思表述到位(言内之意),考虑到了乡下人的用词特点,语气也拿捏到位,把这种惊讶嘲讽都表达出来(首要言外行为)。王译本译为“唉呀,我的天啦”这个感叹词,carriage直接译为马车,对单词意思的把握,符合篇章意义,但是并没有将说话者的情感表述到位。

例2:“You could win her round to do anythingm my dear. Besidesm perhaps there’s more in it than you know of. I’ve heard what I’ve heard, good-now.” [6]

张译本:“俺的乖乖,你见了她,准能叫她喜得无可无不可,你叫她干什么,她就能干什么。再说,也许这里头还有更好的事儿,你想不到哪。难道俺听说的那些话,都白听了吗,你想?” [7]

王译本:“乖孩子,你会讨她的欢心的,你会要她为你做什么她就为你做什么的。另外,也许还有你不知道的好事呢。我听说过我已经听说过的事了,你猜猜。” [8]

全家人赖以生存的老马被撞死了,也意味着苔丝家的营生跟着解体,苔丝感到非常内疚,这种心情让她想为家人做更多事情,也正因为如此,苔丝母亲借此劝说苔丝去认有钱的德伯老太太,苔丝怀揣责任感和负罪感,顺了母亲的意愿。这是这个过程中母亲劝说苔丝的一番话。这番话也体现了苔丝母亲的虚荣庸俗。王译本“You could win her round to do anything, my dear”这句话译出了它的字面意思,即言内之意。张译本译的是“俺的乖乖,你见了她,准能叫她喜得无可无不可,你叫她干什么,她就能干什么”,一方面把“win her round”赢得的字面意思表达出,另一方面把母亲对于苔丝的信心展露出来。母亲对于苔丝的外貌,品性各种品质都非常有把握,苔丝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即首要言外行为。

5. 结语

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对张谷若和王忠祥、聂珍钊的译本的研究发现,不同译本的用词,用句表达各有千秋,进而对原文本的首要言外行为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如对人物形象的呈现,对情景的复现,对语篇理解等方面,这些对读者解读作品有很大影响。通过研究发现,间接言语行为对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翻译可操作性,期待该理论为未来文学翻译实践活动提供新视角以此更好地指导文学翻译。

文章引用

王荣荣.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下《德伯家的苔丝》译本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under the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1): 5091-509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1684

参考文献

  1. 1. 杨福银. 《傲慢与偏见》中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J]. 戏剧之家, 2020(33): 172-174+177.

  2. 2. 李捷, 何自然, 霍永寿. 语用学十二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3. Searle, J.R. (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7, 30, 31, 33-34.

  4. 4. 潘海燕.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小说《红字》中称呼语转换研究[J]. 汉字文化, 2021(7): 140-142.

  5. 5. 吕俊, 侯向群. 翻译学导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6. 6. 托马斯∙哈代(英).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8.

  7. 7. 托马斯∙哈代(英). 德伯家的苔丝[M]. 张谷若, 译.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16.

  8. 8. 托马斯∙哈代(英). 德伯家的苔丝[M]. 王忠祥, 聂珍钊, 译. 武汉: 长江出版集团, 2011.

  9. 9. 付习涛.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 求索, 2004(6): 174-17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