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03 No.03(2015), Article ID:16028,8 pages
10.12677/CnC.2015.33009

History and Story on Chinese Buddhist Doctor from Poetry of the Tang

Xican Li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Email: lixican@126.com

Received: Aug. 26th, 2015; accepted: Sep. 9th, 2015; published: Sep. 15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an ancient religious group,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 has emerged since Eastern-Han Dynasty in China. This group was formally named in Tang Dynasty and well recorded in some ancient books such as Poetry of the Tang. The present study, however, trie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it based on Poetry of the Tang. It was found that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s in Tang Dynasty mostly were local Han Chinese, and minor of them were foreigners. They usual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the patients, and the therapeutic tools included operation, acupuncture, pharmacotherapy, and food therapy. Most of the treatmen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In addition, they also devoted themselves to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planting, collecting, processing, decocting, and storage. Some of them were also engaged in charitable activities, medical communication, and medical heritage. In short, Chinese medical Buddhist monks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ancient China in Tang Dynasty. Therefore, they were highly trusted and honored. The so-calle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ang Dynasty was thought to be very harmonious. From their appearance described in the Poetry of the Tang, they were believed to be happy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Keywords:Medical Monks,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m, History,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佛教史话:唐诗中的医僧

李熙灿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Email: lixican@126.com

收稿日期:2015年8月26日;录用日期:2015年9月9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15日

摘 要

医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医僧”之称谓则始自唐代。本文以唐诗为史料,分析唐代医僧之概况。结果表明:唐代医僧大多以本土汉僧为主体;其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针灸、药疗、食疗四种,且疗效颇佳;他们还从事药事活动,如中药种植、中药采摘、药材加工与烹制、药材贮藏;此外,还从事慈善活动,并传播与传承中医学。总之,医僧对唐代社会贡献颇大,得到社会大众的感恩和信任,医患关系非常和谐。从其外貌和神态分析,他们大多活得自在、快活。

关键词 :医僧,唐诗,佛教,历史,中医,中药

1. 引言

人的疾病不外乎身、心两端。医能治身病,佛则治心病。故佛与医融合,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其融合之具体形式,则是医僧(或称僧医)。

2. 医僧与“医僧”的称谓

医僧,简言之,即擅长医术之僧人。有籍可考者,当始自东汉安世高,据《高僧传》“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国王正宫皇后之太子。聪慧敏达,且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等,乃至鸟言兽语,无不综览通达[1] ”(医方,即医学)。降至后世,佛教普及益广,佛教僧人从事医药者渐多。除专门治病外,尚有从事医药慈善等事业者,此谓之“涉医僧”[2] ,当然,涉医僧包括专门从事中药事业之“药僧”。所以,广义上讲,医僧还应该包括涉医僧和药僧。本文所指,即广义上的医僧。

虽然,医僧作为一个群体,很早就在我国出现。但“医僧”之称谓,却要晚很多。此前的研究文献都认为“医僧”之称谓始于宋代[2] [3] ,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早在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就“医僧婗似酲”之诗句,韩偓亦“前生多恐是医僧”之诗句[4] 。所以,“医僧”之称谓,始于唐代。

3. 基于唐诗史料的研究方法与优点

有关医僧的记载,散见各种古籍中,但各有侧重点。

中医典籍侧重于医学建树(即所谓“医家”);而佛家典籍则仅载佛门大德。如,蔺道人系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唐代医僧,也是我国中医骨科奠基人之一,因医术高明,所以载于医家典籍,佛典中未见;再如,医僧释僧伽(略称僧伽,因僧人通姓“释”),道行超绝,名盖当世,见于佛典,而医家不录。

除医籍、佛典外,正史也有关于医僧的记载。不过,正史只记载对历史有影响者,且正史之记录颇有冲突,盖基于各种政治因素。唐代医僧僧大通之死即是例证。据《旧唐书》卷十六,“诏曰僧大通医方不精,药术皆妄……,穆宗令决杖处死”;而该书卷一百八十四“王守澄”条,则云“王守澄,元和末宦者。宪宗疾大渐,内官陈弘庆等弑逆。宪宗英武,威德在人,内官秘之,不敢除讨,但云药发暴崩……。时守澄与中尉……定册立穆宗皇帝”[5] 。这表明,唐宪宗系被内官所害,而非僧大通药术所误。

为救医籍、佛典、史书文献之偏颇,本人拟以唐诗为史料,分析唐代医僧之概况。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第一,自安世高至今近2000年,对2000年之医僧史作系统研究,实非易事,故本文研究仅限唐代;第二,有唐一代佛教昌盛,医僧辈出,故对其研究最具代表性;第三,唐诗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固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但也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因为它如实记录了诗人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文以《全唐诗》(含补逸) [6] 为底本,从中检得与医僧相关的诗作共61首,列举如下:

1刘禹锡/赠婆门僧人;2张籍/赠海东僧;3李白/僧伽歌;4包佶/抱疾谢李吏部赠诃黎勒叶;5白居易/眼病二首;6黄滔/喜翁文尧员外病起;7曹松/山中言事;8徐仲雅/赠江处士;9王建/赠溪翁;10白居易/山居;11王建/饭僧;12岑参/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13陈陶/春日行;14刘禹锡/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15刘商/曲水寺枳实;16张籍/逢贾岛;17杜甫/太平寺泉眼;18[南诏]段义宗/题大慈寺芍药;19杜甫/山寺;20张说/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21王建/江陵即事;22裴度/真慧寺(五祖道场);23皮日休/重玄寺元达年逾八十好种名药凡所……余奇而访之因题二章;24曹松/题僧松禅(一作题僧院松);25陆龟蒙/奉和袭美题达上人药圃二首;26元稹/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依次重用本韵);27姚合/和厉玄侍御题户部李相公庐山西林草堂;28白居易/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多叙…出处之意;29贾岛/赠圆上人;30李端/与萧远上人游少华山寄皇甫侍御;31贾岛/送唐环归敷水庄;32皎然/别山诗;33李洞/赠三惠大师;34许浑/将归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35徐夤/送卢拾遗归华山;36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37贾岛/送玄岩上人归西蜀;38薛能/好客;39周贺/休粮僧;40陆龟蒙/秋日遣怀十六韵寄道侣;41丁仙芝/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42方干/赠中岳僧;43白居易/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44白居易/病中看经赠诸道侣;45王建/照镜;46白居易/兰若寓居;47韦应物/同德精舍养疾,寄河南兵曹东厅掾;48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答闲上人来问因何风疾;49白居易/咏兴五首·出府归吾庐;50李敬方/题黄山汤院;51钱起/静夜酬通上人问疾;52崔道融/山居卧疾,广利大师见访;53韩偓/腾腾;54王建/原上新居十三首;55刘商/酬濬上人采药见寄;56郑谷/前寄左省张起居一百言寻蒙唱酬见誉过实却用旧韵重答;57伍唐珪/山中卧病寄卢郎中;58姚合/酬薛奉礼见赠之作;59姚合/送河中杨少府宴崔驸马宅;60薛能/蜀州郑史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61元稹/哭女樊四十韵(虢州长史时作)。

本文拟以上述61首唐诗为史料,对唐代医僧的僧籍地、外貌神态、治疗手段与效果、药事活动、慈善活动、医术的传播与传承、医患关系诸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勾勒出唐代医僧之概貌。

无疑,这种研究具有三个优点:第一,如上述,唐诗之记录忠实地表达了诗人之所见、所闻、所感,故具有真实性;第二,通过对上述61首唐诗进行数据对比,具有学术严谨性;第三,唐诗鲜活的语言特色,可以“复活”昔时医僧的形象,故兼具生动性。

4. 僧籍地

有唐一代,佛教鼎盛,国际交流频繁。彼时在我国境内活动的医僧,就其籍贯而论: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医僧,也有来自于他方的来华医僧。要说明的是,本土医僧中也有出国者,如鉴真。不过,鉴真东渡日本后,有关医药活动大多在日本,所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在上述61首诗中,涉及外籍医僧有4首:诗1《赠婆门僧人》、诗2《赠海东僧》(海东,今之日本、韩国)、诗3《僧伽歌》(僧伽为西域僧人)、以及诗4。从数据上看,唐时的医僧大多以汉地本土僧为主体,这无疑与史实相符。事实上,佛教发展到唐代,已深入到民间每个角落。故绝大多数是本土医僧,外籍医僧仅占少数。唯其如此,诗4曰“方士真难见,商胡辄自夸”(方士,原指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此处指西域之医僧;胡,北边的或西域的少数民族)。

5. 治疗手段与效果

医僧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病救人。从诗中可以看出,唐代医僧所采用的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疗法)包括:手术、针灸、药疗、食疗等。

(一) 手术

唐诗中记载的手术疗法主要是金篦术,此术系从西域传入之金针拔障术,一度在中国、印度均失传,后又由中国医生“复活”,用于治疗白内障。诗1“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发蒙,拨去障碍物);诗5也有“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之句。这说明,由印度传来的金篦术,当时在我国已经比较流行,这与医书记载大体一致。

(二) 针灸

针灸系中医特色疗法,分为针刺和艾灸。诗6记载了一则艾灸医案:“越僧夸艾炷,秦女隔花枝……昨日已如虎,今朝谒荀池。扬鞭入王门,四面人熙熙”。从诗后四句来看,主人翁康复很快,疗效颇佳。

(三) 药疗

通过服药达到祛除病症之效,称为药疗。药疗当然是中医最常用的疗法,所以有关的记载也最多。诗7“岚霭润窗棂,吟诗得冷症。教餐有效药,多愧独行僧”,诗意为:诗人因为吟诗,患手脚冰冷(冷症),多亏吃独行僧的有效药,方得治好;诗8更是形象地描写了药的剂型和灵妙,“门在松阴里,山僧几度过,药灵丸不大,棋妙子无多”;诗9“溪田借四邻,不省解忧身。看日和仙药,书符救病人。伴僧斋过夏,中酒卧经旬。应得丹砂力,春来黑发新”。此外,还有诗2“与医收海藻,持咒取龙鱼”,案:据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7] :海藻酒治疗甲状腺肿胀“瘿病”(俗称大脖子病),此处“与医收海藻”是为治瘿病用。

(四) 食疗与养生

山居的僧人也懂得食疗。诗10“朝餐唯药菜,夜伴只纱灯,除却青衫在,其馀便是僧”,药菜者,既是药但又可充菜,中医所谓药食同源、食疗;此外,还注重在饱食后用中药姜、茶等消气、消食以养生,如诗11“蒲鲊除青叶,芹齑带紫芽,愿师常伴食,消气有姜茶”。

(五) 疗效

由上可知,不论是手术、针灸和药效,医僧都有成功救治病人的例子。其疗效得到社会大众认可,而诗12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事实:“移根自远方,种得在僧房。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抽茎高锡杖,引影到绳床。只为能除疾,倾心向药王”(锡杖,僧人行路时所携之锡制拐杖;绳床,为绳制之座具,供僧人坐卧用;药王,盖指《法华经》的药王菩萨)。这首诗大意是说,佛寺种的药树,已经高过僧人的锡杖并长到他们的床前。寺僧种这些药,只是为了给患病的苦难众生祛除疾病,他们可以算是药王菩萨。显然,这里不仅暗含诗人对医僧疗效的认同,还包括对医僧的尊崇。因此,百姓若生病,多有求僧者,“病多欲问山寺僧,湖上人传石桥断”(诗13)。

6. 药事活动

医僧治病显然离不开中药,唐诗中则有关于医僧从事中药栽培、采摘、加工与烹制、贮藏之记载。

(一) 中药栽培

为了行医弘法,佛寺种植了中药材。前述的诗12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过,该诗只谈及药树之长势,未指明所种何药。诗14则清楚地指明了佛寺所种者是枸杞,其长势繁茂。诗曰:“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枸杞,植物学拉丁名Lycium barbarum L.,其叶墨绿,其果实殷红,作为药用则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性平味甘,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润肺的功效,可祛病延年[8] 。由此可知,诗中对枸杞外形、功效之描述十分确切。再如,诗15“枳实绕僧房,攀枝置药囊”,则表明所种之枳实树(枳实,中药名,橙类之干燥幼果)很高,已绕僧舍;诗16“僧房逢着款冬花,出寺行吟日已斜”(款冬花,亦名冬花,中药名);诗17“馀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黄精,中药名);诗18记述大慈寺的芍药“天教生在释门中”;诗19“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麝香、石竹,均为中药)。此外,尚有两诗所种之药,药名不详。诗20只说禅堂所种之药很灵:“药妙灵仙宝”;而诗21“寺多红药烧人眼”,盖指寺中所种之药树,红彤一片,欲烧人眼,则其长势之盛可以想见矣。

除了寺院种植中药材外,唐诗中亦不乏僧人个人的种药之记述。如:诗22“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芍药,中药名);诗23“一尺雕胡似掌齐”(雕胡,即菰米,能止渴,解烦热,调理肠胃);诗24“传是昔朝僧种著,下头应有茯苓神”(茯苓,中药名);诗25记述了达上人药圃“药味多从远客赍,旋添花圃旋成畦”。类似的记载还有:“梁王开佛庙,……僧锄芍药苗”(诗26);“幽药禅僧护”(诗27);“便住双林寺,……经收在屋梁,春抛红药圃,夏忆白莲塘”(诗28);“一双童子浇红药,百八真珠贯彩绳”(诗29)。

(二) 中药采摘

唐诗中亦有描写医僧采摘中药的诗句。如:前述的诗15“枳实绕僧房,攀枝置药囊”(枳实树已长到房高,准备采摘,所以,树枝上挂了一个药囊);诗30“寻危兼采药,渡水又登山,独与高僧去,逍遥落日间”;诗31“松径僧寻药”;诗32“采药多近峰”;诗33“药树影中频缀偈”;诗34“春寻采药翁,归路宿禅宫。云起客眠处,月残僧定中”;

(三) 中药加工与烹制

采摘来中药还须进一步加工、烹制。唐诗中的记载加工者有三首:诗35“千载茯苓携鹤劚,一峰仙掌与僧分”(劚,用刀斧砍削);诗36“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药臼,捣药用的器具,中间凹下似盆,多用金属、木头做成,亦可用石头制成,此处系用石制成);诗37“药成彭祖捣”。记载烹制(煎熬)者,亦复三首:诗38“寒雨唯煎治气汤”;诗39“唯留温药火,未写化金方”(煎中药之火,分为“文火”和“武火”:文火即将中药汤烧开后,用比较小火慢慢煮;武火即大火快速煮。此处温药火,盖指文火);诗40“药鼎高低铸”(鼎,煎药之炊具)。

(四) 中药材贮藏

当然,采摘来的中药大多要贮存,以备后用。在荐福寺新建的禅堂里,诗人发现堆砌的药材很多,故有“果药罗砌下”之诗句(诗41);多病的僧人更是长年储备中药,以纾一时之忧,“多病长留药,无忧亦是禅”(诗42)。

要说明的是,从数量上分析,涉及药事的诗作(31首)远多于医事者(11首)。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医事治病系一时之行为,而药事特别是所种植的药树可保留经年;第二,治病多在室内进行,而药事(如药树)在室外、山中即可得见。因此,诗人所见者,药事比医事多。

7. 慈善活动

除了诊病、治病,及从事中药生产外,尚有从事医疗慈善事业者。唐诗中记载颇多,大抵分成三种情况:寺院疗养、到家问疾、施舍药物。

(一) 寺院疗养

寺院固然是修学及佛事活动的场所,但如果众生有病苦,佛寺则为提供疗养。诗43“去冬病疮痏,将养遵医术,今春入道场,清净依僧律”;诗44“右眼昏花左足风,金篦石水用无功……,有妻偕老道场中。何烦更请僧为侣,月上新归伴病翁”(上两诗作者皆为白居易,白系虔诚佛弟子,故二诗中“道场”即佛寺);诗45“终日自缠绕,此身无适缘。万愁生旅夜,百病凑衰年。少睡憎明屋,慵行待暖天。痒头梳有虱,风耳炙闻蝉。摇白方多错,回金法不全。家贫何所恋,时在老僧边”;诗46“家园病懒归,寄居在兰若”(兰若,佛教之清净修行之处所,盖指佛寺);诗47《同德精舍养疾,寄河南兵曹东厅掾》(精舍,古时僧人修行、居住之场所)。

(二) 到家问疾

医僧到病人家中问候,以好言软语安慰之,可减轻其精神痛苦,佛家所谓无畏布施,爱语同摄。所以,唐时到病人(特别是虔诚佛教居士)家中问疾,就很常见。诗48“一床方丈向阳开,劳动文殊问疾来”(文殊,指文殊菩萨,将主动问疾之僧人,赞为文殊菩萨,盖心存尊崇与感激);诗49“更无客干谒,时有僧问疾”;诗50“禅家休问疾,骚客罢招魂”(禅家,代指僧人);诗51《静夜酬通上人问疾》“何事沈痾久,舍毫问药王”(沈通沉;沈痾,即重病);诗52《山居卧疾,广利大师见访》(大师,对佛门高僧之尊称)。

(三) 施舍药物

布施医药,也是佛教践行佛之慈悲情怀的优良传统。诗人韩偓说,他自己尽管居世俗高官,可依然喜欢素食,并布施药物。据此,他推测前生可能是一个医僧:“乌帽素餐兼施药,前生多恐是医僧”(诗53)。诗人王建,贫病交加,于是便有了“访僧求贱药”(诗54)之诗句,这表明当时佛寺之药多带有慈善性质;陆龟蒙的道侣给他赠寄了中药胡麻,看来效果不错,如果能再寄,他也会欣然接受,所谓“胡麻如重寄,从诮我无厌”(诗40);诗人刘商则得到了濬上人(上人,系佛弟子对僧人尊称)所采摘并赠寄中药灵芝,心存感激,诗兴大发:“应得灵芝也,诗情一倍多”(诗55)。

从诗作数量上看,涉及医药慈善活动者有14首,约占整个所选诗作61首的四分之一,这说明当时佛教非常注重慈善事业。

8. 医术的传播与传承

有唐一代,佛教鼎盛,国际交流频繁。故有不少异域来华医僧,促成了中医药学的传播。如:诗4“一叶生西徼,赍来上海查。岁时经水府,根本别天涯。方士真难见,商胡辄自夸。此香同异域,看色胜仙家。茗饮暂调气,梧丸喜伐邪。幸蒙祛老疾,深愿驻韶华”(徼:边界,西徼即西域)。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二十七“西方则多足诃黎勒”可知[9] ,诃黎勒叶可能系唐代随佛教传入中国。此外,前述的海东僧可能也把中国产的海藻带回他的祖国。这些都表明,医僧作为一个宗教群体,客观上进行了国际的医学交流。在国内,本土医僧则传承古代的中医药学,有诗为证:“钓朋蓑叟在,药术衲僧传”(诗56)。

9. 医患关系

医僧们慈悲济世之功,使得他们得到社会大众的感恩、信任、尊崇,医患关系非常和谐。诗7“岚霭润窗棂,吟诗得冷症,教餐有效药,多愧独行僧”,诗人对医僧的感恩,跃然纸上。白居易晚年患眼疾,眼中时有异物,一片迷蒙,诗5“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从诗后两句可以推测,大抵其眼疾不见好,僧家和医家各执一理。尽管如此,他依然要到佛寺去养病,“家园病懒归,寄居在兰若”(诗46)。这至少反映出他对医僧的信任。

由于医僧的高尚人格,患病的诗人多半愿意与医僧交往,亲密无间。如,诗57“野僧采药来医病,樵客携觞为解颜”;诗58“诗客见书墙和,药熟僧来就鼎分”;诗59“闲时采药随僧去,每月请钱共客分”;诗31“寻危兼采药,渡水又登山,独与高僧去,逍遥落日间”;诗60“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诗35“千载茯苓携鹤劚,一峰仙掌与僧分”(仙掌,中药名)。以上诗作充分表明,医患关系非常和谐。

另外,在我们所检录的3篇诗作中,没有一篇关于医患关系恶劣的记载。从数据上,支持了上述“医患关系非常和谐”的说法。

10. 医僧的外貌与神态

不同于佛典、医书、正史等古籍单调、刻板、苍白的记载,唐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擅长于刻画医僧之外貌与神态,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最著名者,当数大诗人李白的《僧伽歌》(诗3):“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僧伽本是西域僧人,系观世音菩萨化身,示现诸多灵异事迹,如治好了驸马都尉武攸暨之病,名震朝野,其事迹见《宋高僧传》。据该书记载:“伽在本土少而出家。为僧之后誓志游方……当龙朔初年也……。莫不惊怪。次现十一面观音形……。中宗孝和帝景龙二年遣使诏赴内道场。帝御法筵言谈造膝。占对休咎契若合符……三月二日俨然坐亡。神彩犹生止瞑目耳……。帝以仰慕不忘,因问万回师曰:彼僧伽者何人也,对曰:观音菩萨化身也……。昔在长安。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声振天邑。后有疾者告之。或以柳枝拂者。或令洗石师子而瘳。或掷水瓶。或令谢过。二年寺塔皆焚。唯伽遗形俨若无损”[10] 。李白于唐天宝初入长安,时僧伽圆寂已三十余年,其所述像貌、行状,当系耳闻。至于这位青莲居士自称“有时与我论三车”,就只能是梦寐以求,心仪神往而已。尽管如此,该诗依然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因为它记述了李白当年的有关僧伽的传闻。

再如,诗句“药名却笑桐君少”(诗23)。桐君,中国上古时代的药学家;“笑”则生动地道出了医僧元达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显示其渊博的药学知识(比桐君还懂得多)。诗6“越僧夸艾炷”句,则描述一个自信和可爱的医僧,如在目前;诗33“药树影中频缀偈,莲峰朵下几窥棋”(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多为四句),则描述了医僧三惠大师边采药、边颂偈、边观棋的神态;诗42“多病长留药,无忧亦是禅”之句,则形容岳中僧心中无忧。

当然,在外貌和神态方面,也有负面的描写。如,诗61“医僧婗似酲”句,大意是说医僧面貌甚丑,神情迷糊。我们推测,这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详参原诗便知,诗人此刻痛失爱女,内心十分悲伤。所以,“医僧婗似酲”句与其说是对医僧长相的描述,不如说诗人过度悲伤的心境之流露。

总之,唐诗中关于外貌神态的描写是鲜活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医僧大多活得自在、脱俗。

文章引用

李熙灿. 佛教史话:唐诗中的医僧
History and Story on Chinese Buddhist Doctor from Poetry of the Tang[J]. 国学, 2015, 03(03): 40-47. http://dx.doi.org/10.12677/CnC.2015.33009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梁]慧皎, 著, 汤用彤, 校注 (1992) 高僧传. 中华书局, 北京.

  2. 2. 勾利军, 付爽 (2013) 唐代周边区域来华医僧的籍生地与驻锡地分布. 唐史论丛, 1, 52-70.

  3. 3. 薛公忱 (2000) 论医僧的历史贡献. 闽南佛学, 2. http://www.nanputuo.com/nptxy/html/200704/1814311822549.html

  4. 4. 彭定求, 等, 编 (1999) 全唐诗. 中华书局, 北京.

  5. 5. [后晋]刘昫 (1975) 旧唐书. 中华书局, 北京.

  6. 6. 孙望 (1982) 全唐诗补逸入全唐诗外编. 中华书局, 北京.

  7. 7. [晋]葛洪, 著, 王均宁, 点校 (2011) 肘后备急方. 天津科技出版社, 天津.

  8. 8. [清]孙星衍 (2010) 农本草经.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太原.

  9. 9.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No. 2125, 南海寄归内法传.

  10. 10. [宋]释赞宁, 著, 范祥雍, 点校 (1992) 宋高僧传(上). 中华书局, 北京.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