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1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6851
,
5
pages
10.12677/CnC.2023.112017
张艺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分析三次奥运开、闭幕式
张莹莹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29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9日

摘要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作为无法割断的精神命脉,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深入阐发,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在新时代得到更好地弘扬与创新,从而本文选择以文艺界领军人物张艺谋为代表,通过分析他执导的三次奥运开、闭幕式来发掘他艺术创作中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弘扬和创新性发展。这对于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张艺谋,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创新,奥运,时代彰显

Zhang Yimou’s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alysis of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of the Three Olympic Games
Yingying Zhang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r. 2nd, 2023; accepted: May 29th, 2023; published: Jun. 9th, 2023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the Tao, the text transforms peopl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and as the spiritual lifeline that cannot be broken off, needs to be further expounded constantly, so that the value concept contained 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can be better carried forward and innovated in the new era. In this paper, Zhang Yimou, a leading figure in the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is chosen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of the three Olympic Games directed by hi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mo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artistic creation.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in the new era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Keywords:Zhang Yimou,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y Forward, Innovation, Olympic Games, Manifest the Tim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不久前成功举办的冬奥会上,除了世界各国运动员们的风采让观众激情澎湃,还有一个人物也为大家津津乐道,那就是开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开幕式一经播出,“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张艺谋家国情怀”、“张艺谋向世界讲述中国”等就占据了舆论热搜,国人再一次折服于他带来的惊喜与感动。张艺谋与奥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那次的闭幕会使他饱受争议,从质疑到喝彩,从被拒绝到“首位双奥导演”,其间没有高人相助,也没有奇迹发生,只有张艺谋的独到智慧,他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继承,与时俱进,一次次征服世人,用中国力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
2. 张艺谋弘扬、创新传统文化理念的形成背景
2.1. 时代背景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主张“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而后五四运动就中华文化何去何从形成了针锋相对的局面。保守派高唱中国文化优越论,激进派反对中华道德思想文化,一时间都不能正确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十年革命更是引起了文化领域的动荡。为了走出学术界的极端,合理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很多学者都做出了新的努力。如,冯友兰先生提到“社会上底事情,新底在一方面都是旧底的继续。有继往而不开来者,但没有开来者不在一方面是继往”。这一论述表达了冯老先生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打开了学术研究的新思路。改革开放之后张岱年又提出了“综合创新论”,即“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这一新理论突破了把个别同一般割裂开的“形而上学”方法,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交融性,综合创新出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界对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整体上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来挖掘其内在价值。
2.2. 张艺谋个人成长影响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少年时代便开始经历社会动荡、文革磨难,亲身接触到底层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渴望重现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而后又逢改革开放的新变化,接受外来的文化思潮,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希望从新的角度表现民族的生动气韵。传统的农耕文化、儒墨道法思想深入张艺谋的骨髓,使得他的作品保有中国式传统的厚重感,同时,张艺谋在电影学院接受正规系统的学习时,自由地接触到西方思潮,发生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他本人也明确表达:“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求变,最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弹性,增强自己的张力,一定要求变,不辞辛苦地反复求变……” [1] 。所以,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形态与现实经验组合起来,一方面带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另一方面又透出对历史重新解读的现代性走向。
2.3. 奥运经历与舆论影响
俗话说文体不分家,张艺谋凭借他在电影创作中展现的浓烈的“中国味道”给全世界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使得他在一众奥运会开、闭幕式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其实,在此之前,张艺谋经历了他导演生涯中最黑暗的八分钟。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旗袍、茉莉花、红灯笼和京剧等中国最经典的元素悉数登场,但是没能如期地“展示中国、震撼雅典”,反而是恶评如潮。“张郎才尽”、“想象力衰竭”等评论深深击中张艺谋的内心,也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守旧”,于是,在2008年赢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后,张艺谋决定这次的开幕式必须“新”,不能让全球观众看陈旧的艺术模式。凭借强大的勇气和信心,张艺谋舍弃已经固化的一切,带来双重的震感,在国家尚未强大时,他做到突破文化套路,以硬实力展现“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传统的热烈之美;在国家已经富强时,他又回归到文化情结,以软实力展现“简约、温暖、精彩”,体现传统的内敛之美。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唯心论者强调动机否认效果,机械唯物论者强调效果否认动机,辩证唯物主义则是动机与效果统一,放之文艺领域,就是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相统一。事实证明,张艺谋三次奥运路中始终坚持为国、为民众,实现了传统的由“破”到“立”,也获得了世界的高度赞誉。
3. 三次奥运开、闭幕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张艺谋虽转变了思想,对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进行改造、创新,但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且深入人心,因此开幕式的举行必定无法脱离优秀的中华文明而塑造出一个只有技术没有内涵的花式表演。从实质内容上看,张艺谋对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设计和筹划都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起点和内在支撑,表演出来的一言一行都大有深意。
3.1. 对传统“和”文化的弘扬
“和”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历史悠久,最早在甲骨文出现时期就已经存在“和”字,经过不断的演进,“和”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含义,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和”文化。正如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饱受争议的其中一点是歌曲茉莉花的重复演唱,令人乏味,其实深入思考,不难发现,张艺谋这一做法的深意。茉莉花这首民歌源于生活,旋律优美,清丽婉转,唱起来质朴真切,反映出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以“和善”化人、以“和善”育人的观念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对“和”文化的展现新颖多样,上篇《文字》章中897块活字印刷字盘不断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内有演员吟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充分表达出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下篇《自然》章中2008名太极演员排成圆阵进行太极拳的表演,一动一静,刚柔并济 [3] 。借用季羡林先生的话:“东方哲学的思想点是天人合一。我个人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天圆地方的场馆、天圆地方的阵式都体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进一步将“和”文化表现得更具有现代性,在国旗入场环节,舞台上一侧汇集了一百多位普通人民,有56个民族的代表,有各行各业的楷模,他们代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将国旗传递到国旗班的手里,这不仅是强调了人民和国旗、国家不可分割的关系,更是强调了各民族、各领域的团结,正如孔子云:“和而不同,执两用中。” [4] 五环展示环节用24套激光刻刀在冰立方上雕刻,将历届冬奥会的标志都进行了展示,以破冰的方式雕刻历史,寓意深刻,也代表了我们博大的胸怀,向世界致敬,即使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也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进行有机融合。
3.2. 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弘扬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它的思想基础是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以及现代的人文主义理念,所以也称之为“人文奥运”。奥运精神以人文为底蕴,其核心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注重现实人生是一致的。“以人为本”,即“民本”,这一思想是中国从古至今的政治价值核心。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已出现了朴素的民本意识,而后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也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此言论数不胜数,它们的目的都是说明人的重要地位,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渗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两次奥运会的文化传播中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首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都是以人的形象作为主体,会徽中一方红色的中国印章拓出的“京”字,笔画简洁生动,犹如一名运动员在奔跑,体现出欢乐与热情。其次,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所使用的人海战术带来的人气向世界彰显着中国人的力量、中国人的精神,人海战术不是贬义词,而是对人的本性的尊重,正如张艺谋在采访中所言:“这是中国人最伟大的节日,要让全世界的人感受到中国人的激情、浪漫,在许多的科技战术中,我也绝对没有忽略人的本性。”再者,开幕式的点火方式也是独具匠心,张艺谋透露出:“我们的点火方式,是传说中夸父逐日的意象,是关于人和人类的。正如奥林匹克开幕式的心态是很宽广的,是人类的角度和眼光。”所以,火炬手李宁不只是中国人,而是代表着人类,我们应该站在人的角度,因为奥运会是世界的。如此格局也展现出中国的大国风范。与2008年奥运会有所不同的是,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细节化、具体化。这次开幕式不是群星璀璨,而是星星之火惊艳汇聚,演出者们是万千的普通群众,有平均年龄55岁的“朝阳大妈”们,有年仅9岁的儿童小号手,还有各地的优秀青年们,反复演练,真诚致敬,让冬奥变得更具关怀,更温暖。
4. 三次奥运开、闭幕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俗语言:“惟守正者不迷,惟创新者恒强,惟实践者有成。”简短的一句话,让我们明白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愿景和目标,而守正创新则需要付诸实践方能有所成就,张艺谋深谙此理,他坚持要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而且要做得淋漓尽致。
4.1. 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现代性转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源远流长,其主张“天下一体”,终极目标是“天下大同”,承载了对构建“仁爱有序”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这一卓越文化创造出自《礼记·礼运》,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为了构建这一理想社会,古人倡导“行大道”,如儒家主张“以天下为一家”,道家主张“抱一为天下式”,法家主张“为天下治天下”等 [5] 。几千年来,如此可拾级而上的大道已经浸润了中华儿女的血脉,内化为我们的基因,外化为现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伟大方案。
承扬天下观正当其时,从2008到2022,奥运会开幕式的核心理念也由“我”转化为“我们”,从“讲历史”到“向未来”。2008年开幕式以轰轰烈烈、繁花似锦的盛象展示了中国走过的道路,2022年开幕式不再只为“我”去表演,而是为了“你”去表演,为了大家去表演。雪花主火炬,没有只讲中国故事,讲的是大家的故事,每一朵雪花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地的雪花汇聚到北京成为一朵最璀璨的雪花,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的理念,和“一起向未来”的人类共同的情感。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强调“我们”更多了一层现实意义,全世界必须团结互助才能战胜困难。正如张艺谋想表达的:“世界处在这样一个艰难时刻,我们想奉献一份温暖和感动。”
4.2. 对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和美学理念进行科技加持
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式之所以让世人惊艳,不仅仅是古老中华文化的魅力,也要归功于国家现代化的科技加持。如果开幕式仅仅只表现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不够的,如此可以联想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黑色八分钟”,遭到怨责的其中一点原因便是在雅典主场,张艺谋团队条件受限,既没有技术加持,也没有全力配合,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但如果只有高科技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张艺谋汲取经验,做到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凸显出来,将科技与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6] 。
过去,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只会展示京剧脸谱、四大发明历史解说和“慢动作”的太极,既单调保守又缺乏浪漫。如今开幕式告诉世界,飞天舞蹈不是停留在壁画上,中国历史也不是枯燥说教。全高清电视信号转播、最先进的光缆传输使得空中画卷、空中跑道等伟大设计在众人面前“一览无余” [6] 。2022年冬奥会上文艺与科技的联动更甚,带来身与心的共同体验。除了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外,不得不说的就是银白色烟花在空中绽放出的“迎客松”等图案,正值中国农历春节,一场震撼的烟花表演向世界传递浓浓的节日气氛,寓意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既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也让世界观众感受到中国烟花艺术的独特。
5. 结语
作为文艺界领军人物,张艺谋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他向来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所以在奥运会这个最能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大舞台,张艺谋竭尽全力讲好中国故事。从喝倒彩到刮目相看再到绝顶封神,三次奥运开、闭幕式,可谓“败也传统,成也传统”,尽管这其中有过质疑和诋毁,但张艺谋凭借自己的独到思想成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长青密码,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三次开、闭幕式也呈现了中国从初露头角到文化展现再到充满文化自信的大国风范。
文章引用
张莹莹. 张艺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分析三次奥运开、闭幕式
Zhang Yimou’s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nalysis of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of the Three Olympic Games[J]. 国学, 2023, 11(02): 106-110.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2017
参考文献
- 1. 倪丹, 洪缨. 从奥运开幕式看张艺谋的“中国味道” [J]. 电影评介, 2008(22): 24.
- 2. 王维琦. 从北京奥运看中国传统文化[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8): 69.
- 3. 李姝桥, 孔朝霞.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和”文化的智慧延展[J]. 太平洋学报, 2021, 29(8): 49-59.
- 4. 张艺谋详解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J]. 党的建设, 2008(9): 56-57.
- 5. 赵越. 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人文奥运之浅析[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 78-80.
- 6. 吴限红, 丛晓峰. 弘扬奥运文化与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C]//济南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84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