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Management
Vol. 11  No. 09 ( 2021 ), Article ID: 45221 , 8 pages
10.12677/MM.2021.119118

大学生对口专业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熊浩玮,向征,李贵卿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1年8月14日;录用日期:2021年9月8日;发布日期:2021年9月15日

摘要

高校毕业生能否以对口专业就业无论是从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角度、还是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角度来看,都是关键问题。但是出于种种原因,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并不能顺利的从事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或选择对口的职业。本文通过对该现象的深入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存在专业偏斜,对口专业就业压力大,对口专业就业占比小等六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企业与大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对口专业就业,对策建议

The Survey on the Problem about Compatibility of Major and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owei Xiong, Zheng Xiang, Guiqing Li

School of Management,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Aug. 14th, 2021; accepted: Sep. 8th, 2021; published: Sep. 15th, 2021

ABSTRACT

Whether college graduates can engage in jobs that match the major chosen by the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teaching or the perspective of graduate employment quality, is a key issue. However, for various reasons, some college graduates cannot smoothly engage in jobs related to their majors or choose their counterparts when choosing jobs. Through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degree of matching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majors,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re are six major problems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professional skew, employment pressure on counterpart majors, and degree of professional preference. On this basis, target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University Graduates, The Compatibility of Major and Employment, Suggestions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问题的提出

毫无疑问,学生们考入大学并且选择专业课程,都希望通过在大学的学习使自己今后能在就业市场取得成功,收获自己满意的职位。因此,高校的就业度一直以来都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毕业人数一直都呈现每年不断增长的势头,这就会导致等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渐的积累和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已经成为了不容置疑的现实问题,也成为了国家,社会,毕业生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问题就有一定的必要意义。如果高校各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能都在专业对口的领域内选择到一个合适的工作,那么可想而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因此就会大大地减小,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反之,如果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不高,那么大学作为学生与社会对接的通道这一重要的作用就会大大折扣。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高校学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问题的调查,同时探究什么专业领域更容易导致与就业岗位的失衡,什么原因会导致专业与就业匹配程度不高。进而分析出大学生专业与对口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引起高校、企业、毕业生自身三者的重视,寻求有建设性的改进方法,为就业压力的缓解做出一份贡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各大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调查样本涵盖“985”,“211”,普通一本、普通二本等各层次类型高校,包含理学、工学、医学、农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不同类别的学科分类,力求调查的数据和过程具备一定的普适性、通用性和广泛性。同时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各个专业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本次调查。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仔细研读,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与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通过问卷、访问等形式,收集各高校(包含理工科、文科各种专业)的专业信息,分析它们的课程与对应行业需求的知识或技术,分析归纳出当前大学生专业与就业匹配度的大致形式和影响大学生专业与就业匹配度的具体原因。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的具体问题。问卷的设计经过资料收集、形成初稿、试填、修改、定稿等阶段,最终形成本问卷。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66份,收回966份,回收率达到90.6%。有效问卷908份,有效率达到93.9%。其中,大一有效问卷有108份,占比11.9%;大二有效问卷有165份,占比18.2%;大三有效问卷有234份,占比25.8%;大四有效问卷有401份,占比44.2%。在受调查的12大类学科中,理学有83份、工学86份、医学82份、农学64份、文学67份、历史学7份0、哲学68份、经济学85份、管理学80份、法学67份、教育学84份、艺术学72份。对于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

访谈调查则不设具体的问题,从“你对自己专业的看法”、“你对未来就业的设想”这两个大方向出发进行访谈和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抛出针对性的问题。最后收集访谈结果,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对口专业就业存在“偏科”现象

在调查的结果的分析过程中,首先就发现就业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如下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专业有着不一样的就业岗位数量。如果把“对口岗位少”看成衡量改专业是否容易找工作的指标,可以轻易的看出,像历史学、哲学、理学这种偏理论,抽象性的学科,本身就是特别难找到匹配的工作的,更不用去谈就业竞争压力大不大。而像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市场需要面自然也很广,因此岗位数量自然也不用担心,他们更要考虑的是就业竞争的问题。这种现状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将会导致热门的学科更加热门,有更多的同学蜂拥而至的去选择;而冷门的专业则会更加的冷门,社会的重视程度从而越来越低。所以就业存在的“偏科”问题不容忽视,而通过访谈调查总结出,学习历史学、哲学、理学这类偏理论的学生,他们的第一选择往往不是毕业以后就业,而是绝大部分倾向于考研、读博,往科研、留校任教的方向发展。如果不选择深造的毕业生,则大部分毕业都会选择转行或者当老师。

Table 1. The impact of majors on counterpart employment

表1. 专业对口就业的影响

3.2. 对口专业就业竞争压力太大

假设不考虑那些就业“冷门”专业,对于“热门”就业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他们的烦恼,从上表1中可以看出,如今就业的热门: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计算机(工学的占比虽然不高,但是经统计发现,工学中的计算机分支就业竞争压力高达73.8%)。这些专业的就业岗位数量虽然多,但由于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基数也众多,也导致了不好就业、难就业的现状。

同时通过访谈调查,正因为这些热门专业火爆程度逐年增加,导致企业招聘难度加大,一些本科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读研深造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看见找工作的压力这么大,退而求其次选择大四上的考研。最坏的情况,就是部分毕业生放弃自己的专业,转而寻求不对口的工作。

3.3. 对口专业就业的占比少

表2反应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喜欢程度。真正是完全喜欢自己专业,立志钻研专业知识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反而,有大部分学生是愿意主动学习自己的专业,不管喜欢与不喜欢。

Table 2. Survey on the degree of students’ preference for their major

表2. 对专业的喜欢程度的调查

同时,不感兴趣,被迫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也不在少数。通过访谈调查,这部分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为进入大学时由于各种原因(如高考失利,父母要求等)被迫选择专业,从而导致不喜欢。还有一部分是,进入大学发现专业课越来越无聊,挂科越来越多导致不喜欢。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在大学中学着学着,发现了自己更喜欢从事的东西。同时调研也发现有一部分是在大学生活中,身边游戏等娱乐活动已经让其“麻木”,无法专注于专业上,从而不知道喜欢与否。从调查“毕业后是否准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表3中发现:

Table 3. A survey on whether you are ready to engage in work related to this major after graduation

表3. 毕业后是否准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类型工作的调查

通过整理统计发现,“一定要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群体,大部分来自表4“特别喜欢,愿意钻研”的群体,少部分来自“比较喜欢,可以主动学习”。而“优先考虑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找不到也能接受其他工作”的群体大部分来自“比较喜欢,可以主动学习”和“谈不上喜欢,但是愿意学习”的群体。表4的“不感兴趣,被迫学习”,则基本都选择了“坚决不首先考虑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可以看出学生自身对专业的喜欢程度一定会影响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尽管这种自身的喜欢程度可以是一进大学就确定了,也可以是在大学学习中改变了的。

Table 4.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when choosing a job

表4. 择业时最看重的方面

3.4. 对口专业就业诉求降低

从下表5并结合访谈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工作受父母影响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但是工作的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社会地位仍然是占重要的地位。受访谈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表示,如果面试的工作不能达到自己心中的设定,第一选择肯定会是放弃此工作去寻找更好的工作。因为他们大部分都相信,在这么大的就业市场里,一定能找到自己愿意妥协的一份工作。当然,在后续调查中也发现,也存在一些在就业市场碰壁的人,或者再实习期间就“饱尝心酸”的人,在经历了这些以后,开始逐步降低的标准和要求。

Table 5. Reasons that may make you give up working with your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

表5. 可能会让你放弃与自己专业对口工作的原因

从上表5也可以佐证,对专业的兴趣,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仍然也是会让大学生放弃专业对口工作的原因。这就是大学生对口就业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往往可能就是不容易引起注意的地方,也是最难做到让大部分人满意的地方。在这里并不是讨论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要求高的好坏与否,而是想通过调查结果总结出:当今大学生普遍都是将应聘的工作和我期待的工作进行对比,并且愿意妥协的程度降低了。

3.5. 对口专业就业的支持力度尚需进一步提升

从下表6表7的结果,大部分同学反应国家政策和学校就业指导能帮助到他们的就业程度与范围还是有限。具体表现在高校学生众多,无法为大部分学生提供切实的就业帮助,只能有限的帮助一部分同学(比如成绩好的优先);还有受高校水平影响,名气较大的学校就有很多就业的资源,名气一般,较低的学校则无人问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政策。同时通过访谈调查,很多学生指出学校的就业课程、就业指导,都有停留在纸面上,有着“华而不实”的通病。即讲了许多空话的理论,却感觉没有一点实际的作用。

Table 6. Survey on the state’s policy assistance for the employment of the profession

表6. 有关国家对本专业就业提供政策帮助的调查

Table 7. Survey on employment guidance or training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表7. 有关就业指导或创新创业的培训的调查

4. 研究建议

4.1. 高校应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并加大与企业的适配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各种技术的革新,在专业领域“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象是时有发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时代背景下,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社会的需求。企业往往更加青睐学生拥有更加广泛丰富的跨专业学科知识,以拓展能力,比如程序员的要懂管理和外语;建筑工程师的要在美术上有一定造诣,同时要熟练于计算机绘制工图的应用;文学家可能还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

这些都无形的要求的学科和专业设置要边得更加灵活,敢于跨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鸿沟,开发综合性和实践性并存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对于已经存在的专业,要对课程进行改革。首先是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尽快摒弃所谓的“唯分数论”、“唯考试论”选拔人才的标准,注重实践环节、注重综合考评,而不是为了有个好的分数而去完成实践。同时,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包括项目设计,项目报告,项目总结等步骤,与企业安排项目的过程对接。

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1]。高校培养学生有点类似于生产线,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因此每个专业往往都会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诸如固定的PPT,固定的题库,固定的解题思路等等。这虽然有利于提高教学速度,但是同时也忽视了对于实际应用的需求——即企业的需求。企业是以利润、效率为中心,不管知识掌握的多牢固。只要能用更快的手段,更快的工具,更快的方法完成任务,就是好的。所以注定两者会产生冲突。为社会输送专业性人才是高校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因此从基于当前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的现实出发,需要研究如何运用扎实的理论方法,探索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在它们之间建立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4.2. 学校应提升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能力

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有就业指导课程和创新创业有关培训与资助。但是需要反思,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否真正的实现了其存在的意义,还是单纯的为了完成任务。因此,“有效”显得尤为重要。不是说高校每年给在就业,创新创业上拨多少款就能起到作用,而是要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考核标准、导师辅导上处处与就业、创新形成一定的关联,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引导学生。目前,高校在这一点上显然还存在的不足。高校的“学术”气息远远大过了“应用”气息。对和考研有关的专业课的教学比重,远远大于了就业有关课程。对分数的注重远远大于了对应用实际的注重,尽管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专业实验课,但最终这种课程还是或多或少的逃离不了考试的“影子”。

所以说,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培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去研究和突破,找到如何改进的最好方法。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应该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定位的能力,重在调整学生就业心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目前阶段而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从多个方面提供一定的、必要的帮助,鼓励创新,营造创新的氛围 [2]。同时,提供一定的奖励,支持那些表现良好的创业团队。也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带领、指导发展较好的团队,提供一定的技术与经济支持。

4.3. 各级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的落实,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我国的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现状。在未来几年中,预计城市地区的就业人数将保持在数千万以上。但是,在目前的就业需求下,每年可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不能满足就业群体的需要,每年的就业缺口仍然在百万级。再者,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因此,随着基数的逐渐增加,等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意味着其正在增加和积累。

对于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最首要的方式应该是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和一些必要的措施,保障、拓宽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尽可能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选择。同时,还可以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货款、实行税费减免等措施来环节就业生工作后的生活压力,以保证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缓解就业压力。

4.4. 企业需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做好人才储备

毕业生就业时拥有的职业能力与企业期望的职业能力之间的差距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面。企业总是希望在有限的名额之中,找到拥有无线潜力的毕业生。因此应聘的考核难度不断加大,手段不断增多,次数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一部分毕业生“望而却步”,放弃对口专业的就业,转向考研、非对口就业的道路。

目前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很多大型公司除了从高校招收人才以外,没有为高校提供实质性的“反哺”措施。因此,企业自身应该更好的向高校靠拢,采取一定的措施,如高校企业合作办学、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兼任讲师,给高校师生提供假期技能培训等,来打开高校学生的眼界,促进高校的专业、课程改革 [3]。与此同时,企业自身也能从中获取想要的人才,比如与高校签署协议,将自己参与培养的学生招入企业的麾下。

4.5. 大学生应做好客观的自我定位,科学地选择职业

无论是从舆论还是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第一次正式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一场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一场自身实力与社会要求的较量。因此毕业生们都将面临个性与社会约束之间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会有好面子、想要待遇好、想要工作环境好、想要工作压力小等想法。除了家长,学校的老师,社会上的舆论都会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一些媒体、公众号、求职网站也都是以博眼球为目的,在招聘、宣传、报道等途径上,宣扬高薪职业,贬低底薪职业。这种做法本身缺乏客观、专业的态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就业观。

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首先要做到客观的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评估,要求毕业生们能具备清晰的自我认知。不要盲目乐观,和眼高手低。其次是要求高校毕业生科学的选择职业应针对合适自己的角度做好职业规划而不要人云亦云,自乱正脚。不论是对于进入职场,还是仍在学习的学生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都会对今后的个人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只有有了清晰的地位、合理的目标,才能拥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4.6. 大学生应积极关注专业与就业的联结,并为之努力

虽然在调查结果中,选择“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一定不合理”选项的人数占比例很大。但是只要具备自学能力,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其实也是可以达到职场的应聘条件和技能需求的。但是,很多大学生由于在大学期间没有树立这种自学、主动学习的意识,没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造成了懒惰、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从而使得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大学四年是离进入社会就业距离最近的四年,可以看作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应当树立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大学生多关注专业与未来就业之间的联系,为今后选择自己的方向做一个铺垫,做好从专业方向就业过渡的准备。积极适应大学生活,适当娱乐而不是沉迷,给自己创造,或者寻找更多的机会去不断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同时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适当地往自己喜欢的方向自学,走在学校进度的前面。多参加专业的比赛,比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通过完成某个项目,能更好地体现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于毕业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一个良好、适合自己的价值观、就业观,在实习中锻炼自己洞察力、判断能力等一些基本的职场能力,在平时多去寻找实习机会,敢于挑战,敢于试错,这样才能为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提供更好的机会。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2021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新文科建设目标下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的初期阶段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编号为:JYJG2021115。

文章引用

熊浩玮,向 征,李贵卿. 大学生对口专业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The Survey on the Problem about Compatibility of Major and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J]. 现代管理, 2021, 11(09): 940-947. https://doi.org/10.12677/MM.2021.119118

参考文献

  1. 1. 储刘平. 基于AHP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的影响因素分析[C]//中国管理学会. 第十四届(2019)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19.

  2. 2. Aldosary, A.S. and Assaf, S.A. (1996)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lection of College Majors by Newly Admitted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9, 215-220. https://doi.org/10.1016/S0952-8733(96)00013-X

  3. 3. 周文霞. 职业生涯管理[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