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0  No. 01 ( 2020 ), Article ID: 33799 , 9 pages
10.12677/AP.2020.101004

The Correlation Research between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Lisha Hao

Faculty of Psychology,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Nov. 27th, 2019; accepted: Dec. 27th, 2019; published: Jan. 3rd, 2020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DSI-R and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scale to survey 300 medical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of medical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2) medical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is in a moderately high level. Self-differenti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has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nly child family or not, which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3) medica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grad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nly child family or not. This indicates that both the level of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are affected by 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 level of self-differentiation affects the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and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self-differentiation, the higher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Keywords:Medical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Social Adaptation

医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郝立莎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7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27日;发布日期:2020年1月3日

摘 要

本文采用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和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对30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初步探究医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的现状及关系,同时还关注两者的人口学变量特征。结果发现:1) 自我分化和社会适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 医学生自我分化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在性别、年级、学历、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3) 医学生社会适应在性别、年级、学历、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医学生自我分化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受到人口学变量的影响,而且自我分化会影响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关键词 :医学生,自我分化,社会适应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自我分化概念是由家庭系统心理学家Bowen (1978)最早提出的,它是指个体能够区分理性思维和情绪反应的能力。闫晓娜(2010)将自我分化概括为:个体区分理智与情感的能力以及在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平衡亲密与自主的能力。在内心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的能力,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既可以产生强烈感情,又能克制自己并冷静客观地看待事物,低自我分化的个体理智常常被情感所淹没,以致于几乎失去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在人际关系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的能力,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既能保持清晰的自我感,又能与家庭保持情感连结,分化程度低的个体对自我行为缺乏理智判断,易受外界影响,混淆自我与他人的情感,面临压力时要么回避他人要么亲近他人以减轻压力,两者都属极端的适应模式(唐海波&胡青竹,2015)。国内外研究表明,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人际关系问题、成人依恋等都具有相关性(刘春艳,王鑫强,&刘衍玲,2010;吴煜辉&王桂平,2008;王艳艳&安芹,2014;Skowron, Stanley, & Shapiro, 2009)。自我分化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且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以及国外的实证研究均表明自我分化对于个体的适应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医学生的自我分化程度也影响了其心理健康以及个性发展、人际交往、医患沟通、适应能力等,对于医学生自我分化的研究可以了解其自我分化现状,分析自我分化对于社会适应的影响。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顺应社会环境并不断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平衡,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李晓巍,邹泓,&曲可佳,2008)。西方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研究日益具体和细化。国内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从80年代中期逐步开展,研究人群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包括青少年运动员、少数民族学生、师范生和大中学生,也包括中小学教师、大学辅导员等(邓兆巍,2006)。目前对于医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较少,而医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特殊部分,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大众。这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现如今,随着现代人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的增强,医患纠纷不断增多,要求医学生提前了解医疗大环境,提前做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准备。此外,我国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医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样不容小觑。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应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应对未来人生的挑战都意义重大。

本研究以社会适应为主题,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自我分化的角度来了解医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因素,探讨医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假设:① 医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② 医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在重要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以山东省两所本科医学院及一所专科医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为被试,采用电子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方式,要求被试按照问卷要求进行答卷。回收电子问卷150份,纸质问卷150份,共300份,剔除无效问卷之后获得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为93%。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调查。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修订版(DSI-R)

该量表由吴煜辉,王桂平(2010)修订。包含四个维度:与人融合、自我位置、情绪反应及情感断绝,共有27个项目,其中正向题6个,反向题21个。采用六级计分,要求被试从“根本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做出评定。总分越高,自我分化的程度就越高。

2.2.2. 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

该量表由方从慧(2008)编制,该量表有23个项目,包含五个维度:学习适应、未来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及人际适应。采用五级计分,要求被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做出评定。总分越高,代表适应状况越好,能力也越强。

3. 研究结果

3.1. 医学生自我分化、社会适应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见表1表2),自我分化量表的项目均分为3.56,略大于中间值,表明医学生自我分化水平基本处于中等水平。社会适应量表的项目均分为3.37,大于中间值,表明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略高水平。

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表1. 医学生自我分化的总体状况

Table 2. Basic sit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表2. 医学生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

3.2. 自我分化、社会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2.1. 不同性别医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表3所示,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自我分化总分及社会适应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具体维度上的表现是男生在自我位置、情绪反应性与未来适应的分数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情感断绝、环境适应上的分数显著高于男生。

Table 3.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M ± SD)

表3. 不同性别医学生在自我分化、社会适应上的差异(M ± SD)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下同)。

3.2.2. 不同年级医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表4所示,不同年级医学生在自我分化总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情感断绝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大三年级高于大一大二年级,大四年级高于大一大二年级;不同年级医学生在社会适应总分和心理适应、环境适应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社会适应总分上大三年级高于大一年级、大四年级高于大一大二年级;在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维度上大三年级高于大一大二年级、大四年级高于大一大二年级。

Table 4. Differences in grade of medical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M ± SD)

表4. 不同年级医学生在自我分化、社会适应的差异(M ± SD)

3.2.3. 不同学历医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表5所示,本科与专科的医学生在自我分化总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情感断绝维度上本科生显著高于专科生。专科生在社会适应总分、心理适应、环境适应上得分均显著低于本科生。

Table 5.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medical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M ± SD)

表5. 不同学历医学生在自我分化、社会适应的差异(M ± SD)

3.2.4.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医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表6所示,独生与非独生的医学生在自我分化总分及社会适应总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身为独生子女的医学生在自我位置及未来适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

Table 6. Differences in only child family or not of medical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表6. 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分化、社会适应上的差异(M ± SD)

3.3. 医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的相关性分析

表7所示,自我分化与学习适应、心理适应、未来适应、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社会适应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社会适应与人融合、自我位置、情绪反应性、情感断绝及自我分化总分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

Table 7.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表7. 医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医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现状讨论

4.1.1. 医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的自我分化处于中等水平,自我位置与情感断绝方面的情况较好,这说明现阶段的医学生有着较为清晰的自我认识,即使面临压力情境也能够保持独立性,能够坚持自我,也能够正确处理亲密关系。医学生自我分化水平低于大学生可能是由于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学制更长、学习任务更加繁重等因素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业上,所以在自我认识、处理情感方面以及与人交往方面的能力略差于大学生。

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在环境适应与心理适应上得分较高,在人际适应方面得分较低,学习适应与未来适应方面得分处于中等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专业特殊性要求医学生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学校会安排一定的见习实习活动,要求医学生深入不同地区,了解患者疾苦。另外,如今各大医学院校更加重视学生心理素质,这对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医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良好沟通至关重要,所以医学生应加强在人际交往以及沟通交流方面的技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职业生活。

4.1.2. 不同性别的医学生自我分化程度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看,男女医学生在自我分化总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吴倩(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她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在自我分化的整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各个维度上看,男生在自我位置因子与情绪反应性因子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吴煜辉(2010)的研究结果相同,这说明男生能够清晰的界定自我,在坚定自己立场方面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这可能是受父母教导与家庭观念的影响,父母对女生比较包容呵护,对男生则较严苛,要求男生从小独立自主的做决定。男生在情绪反应性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偏理性,女生偏感性一些。在情感断绝因子上女医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Tuason & Friedlander (2000)的研究结果不同,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感断绝维度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受地区差异、被试群体、研究年代等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女生心思更细腻,在交往过程能够掌握恰当的度,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产生的焦虑感和恐惧感较少。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医学生在社会适应总分上差异不显著,这与丁梦媛等(2014)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但男女医学生在未来适应与环境适应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未来适应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环境适应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男生关注较多社会信息,更喜欢具体实践,而女生可能对外界社会大环境关注较少。但女生的性格一般比较隐忍,能够吃苦耐劳,能够迅速接受不同的环境,医学院校的女生更是如此,所以女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要高于男生。

4.1.3. 不同年级的医学生自我分化程度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医学生在情感断绝上具有显著差异,大三年级高于大一大二年级、大四年级高于大一大二年级。这与刘春艳等(2011)对于大学生的研究不一致,他们研究得出自我分化各个维度在年级上都不具有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受研究所采用的被试不同的影响。大一大二的医学生刚入大学校门,对于人际互动技巧的把握不到位,随着年级升高,医学生对于医患沟通、医患纠纷等了解增多,并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辅导,所以高年级的医学生更能灵活处理各种关系,既能保持一定的亲密关系,又能维持独立性。这对于良好医患关系的维持有一定帮助。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医学生在社会适应总分和心理适应、环境适应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社会适应总分方面,大三年级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大四年级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年级,这与陈晓倩(2014)的研究结果一致。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低年级学生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缺乏一定的锻炼,加上医学生学业繁重,所以适应能力较差,而三四年级医学生经过了几年的锻炼,参加了更多的实践训练,能够冷静客观的应对压力,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方面也是大三年级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年级,大四年级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年级。同样是因为随着年级升高,医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特点,不再有刚接触疾病观察尸体时的强烈心理冲突。同时大三大四年级的医学生心智较成熟,两三年的医学院校生活磨练了坚韧的意志,培养了刻苦认真、吃苦耐劳的态度,因而环境适应能力也较强。

4.1.4. 不同学历的医学生自我分化程度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本科生与专科生在自我分化总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情感断绝维度上本科生显著高于专科生。以往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说明本科生在亲密体验与人际互动中强于专科生,更有能力处理好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一般不会通过断绝与他人的关系来缓解焦虑。这可能是由于本科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比较丰富,在此过程中能够学会恰当的处理人与人间的亲密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学历医学生在社会适应总分和心理适应、环境适应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本科生的适应水平显著高于专科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学生自身,本科生学习扎实,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能较好的适应学校环境因而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于心理上的烦闷也能进行较好的自我调节;二是学校方面,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安排的见习实习活动较多,学生能够提前融入社会,了解自身职业特点。

4.1.5.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医学生自我分化程度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独生比非独生子女的自我位置分数要高,这与随明明(2010)对高中生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其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自我分化得分在独生与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中医学生独生子女的自我位置分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或许是因为独生子女除了父母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依赖,从小独立能力较强有关,所以即使面对压力时也更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而非独生子女遇事可以与兄弟姐妹互相商量共同决定,所以独立性较弱,喜欢依赖他人。

研究结果显示,独生与非独生的医学生在社会适应总分上不具有显著差异,这与秦莉(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欠佳,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好转,个体家庭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生活的正常需求一般情况下均是可以满足的,子女享受到父母同等的爱与呵护(何洁,2014),许多家长也重视从小对子女独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来适应因子上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独立意识和家庭责任感都较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注重对于社会大环境的了解,提前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非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可以互相依赖,对于未来走向社会将要面临的问题考虑较少。

4.2. 医学生自我分化和社会适应的关系讨论

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的各个因子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这表明医学生的自我分化程度越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这与张晨,严海辉(2016)的结果一致。良好的自我分化能力反映了个体区分理智与情感的能力,也反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对适应社会是至关重要的。与人融合维度得分高的个体在与人交往中不过度依赖他人,既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而不疏离他人,又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观点,因而能够更好的与人交往与合作。自我位置分化良好的个体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过分迎合顺从他人,从而社会适应能力较好。情绪反应性分化较好的个体情绪稳定性强,在面对压力时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情况,理智面对压力情境,这对于维持自身心理健康以及促进人际交往,更好的适应环境等都有较好的帮助。情感断绝分化较好的个体既可以与他人保持亲密感又可以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掌握好适当的度,对自身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可以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医学生往往很难处理好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也不能很好的判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产生一定的人际困扰,又因其自身的独立性较差,所以很容易因解决不好人际关系而产生适应性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医学生这个将来为社会和人群服务的群体来说至关重要。医学生个人要不断完善自身,学校也要不断加强干预,避免医学生因社会适应不良而在日后职业生涯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5. 结论

1) 医学生自我分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在不同性别、年级、学历,是否独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 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在不同性别、年级、学历,是否独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3) 医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

文章引用

郝立莎. 医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The Correlation Research between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20, 10(01): 24-3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0.101004

参考文献

  1. 1. 陈晓倩(2014). 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压力应对相关性研究. 硕士论文, 青岛: 青岛大学.

  2. 2. 邓兆巍(2006).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硕士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3. 3. 丁梦媛, 赵晓旭, 朱炎炎, 殷苏瑞(2014). 母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2(11), 1752-1753.

  4. 4. 方从慧(2008).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 硕士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5. 5. 何洁(2014).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坚韧型人格的中介作用. 硕士论文, 河南: 河南大学.

  6. 6. 李晓巍, 邹泓, 曲可佳(2008).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聚类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6), 9-11.

  7. 7. 刘春艳, 刘衍玲, 王鑫强(2011).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依恋类型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27(9), 1091-1092.

  8. 8. 刘春艳, 王鑫强, 刘衍玲(2010).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31(10), 1256-1257.

  9. 9. 秦莉(2013).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及职业倾向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10. 10. 随明明(2010). 高中生自我分化的结构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河南: 河南大学.

  11. 11. 唐海波, 胡青竹(2015). 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3(5), 739-742.

  12. 12. 王艳艳, 安芹(2014). 大学生家庭功能、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12(3), 362-365.

  13. 13. 吴倩(2011). 自我分化、应对方式及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河南: 河南大学.

  14. 14. 吴煜辉(2010). 大学生自我分化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医学与社会, 23(12), 90-92.

  15. 15. 吴煜辉, 王桂平(2008). 国外自我分化研究述评. 医学与社会, 21(1), 44-46.

  16. 16. 吴煜辉, 王桂平(2010).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的初步修订. 心理研究, 3(4), 40-45.

  17. 17. 闫晓娜(2010). 自我分化理论及其应用. 商业文化(学术版), (11), 242.

  18. 18. 张晨, 严海辉(2016).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成才, (7), 54-56.

  19. 19.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ew York: Jason Aronson.

  20. 20. Skowron, E. A., Stanley, K. L., & Shapiro, M. D. (2009).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on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terperson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Young Adulthood.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31, 3-18. https://doi.org/10.1007/s10591-008-9075-1

  21. 21. Tuason, M. T., & Friedlander, M. L. (2000). Do Parents Differentiation Levels Predict Those of Their Adult Children? And Other Tests of Bowen Theory in a Philippine Sampl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7, 27-35. https://doi.org/10.1037/0022-0167.47.1.2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