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09  No. 04 ( 2019 ), Article ID: 31064 , 6 pages
10.12677/AE.2019.94068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Oper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Fukang Song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Jiangxi

Received: Jun. 10th, 2019; accepted: Jun. 21st, 2019; published: Jun. 28th, 2019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t is an irresistible trend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credit system, which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quality.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a series of impacts to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management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s also difficult to operate in the actual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peration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Credit System, Teaching Oper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

宋福康

宜春学院,江西 宜春

收稿日期:2019年6月10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21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28日

摘 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已是大势所趋,学分制对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大有裨益,但也给高校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模式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在实际教学运行中亦困难重重。本文较为全面剖析了学分制下教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学分制,教学运行,问题,对策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实行学分制是一项重大的教学管理改革举措,为保证其顺利实施,必须结合实际逐步摸索制订一套科学、系统、可靠的教学管理方案和运行机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实际上不是一种完全的学分制,它是以学分和学年相结合的“学年学分制”。随着我国高校办学经验的逐步积累和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进一步加强学分制的教学管理,逐步从学年学分制向学分制过渡,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2. 国外高校学分制的发展概况及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

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1809年,德国教育家洪堡首先提出并在柏林大学推行选课制;1825年,美国开始在弗吉尼亚大学试行选课制,并逐步在全美高校推行,美国高校学分制中的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主修课、普通教育和自由选修课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占总学分的29%、29%、42% [1]。欧洲的学分制覆盖国家最多,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欧洲各国学分制自我发展时期 [2];第二阶段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创设及发展时期,从20世纪末至今,欧洲各国联合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规范,从1989年学分制转移制度被正式推介使用 [3]。欧洲一些国家的学分制与美国不同,他们对学生要求比美国严格,没有美国那样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化。日本的学分制与美国学分制大致相同,但并未完全照搬,克服了美国学分制的某些弊端,对学生上课时间、听课时数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学分制较系统和细致,管理上也比较严格,但缺少灵活性。

我国高校学分制起步较晚,多借鉴西方高校的模式,但一直未停止探索,现今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比重在逐年增加,大部分高校都实行主辅修制 [4];我国的学分制改革在课程层面上各高校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从目前来看,尚未完全摆脱学科性课程体系与传统教学的思想,存在着必修课偏多、选修课偏少的局面 [5]。因此,我国学分制的弹性相对较差。大部分高校仍以学年学分制为主,并未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当然也就无法体现出学分制的真正优势 [6]。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思想不明确、措施不到位、管理和控制不当,也会出现问题。

3. 学分制的本质特点及其与学年制比较的优越性

学分制的本质特点是尊重学生意愿和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地选择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进程。它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有如下优越性。

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规定范围内的任一门课程,使学生能由“要我学习”逐步向“我要学习”转变;另外,还可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和创新实践拿到奖励学分来顶替部分任选课程学分,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行学分制与其配套的是实行弹性学制和导师制。弹性学制是打破学年制固定学制年限,学生可以提前或滞后毕业;导师制就是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配给导师,由导师指导这些学生学习和自学一些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提前拿满学分,提前毕业,学生经过这样的锻炼,自学能力将大大提高。

3.3. 可以推动学校的硬件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推行学分制,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为确保实行学分制的需要,还必须制订与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从而规范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益。

3.4. 促进导师制的建立与完善

实行学分制,学生有了选课的权力,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专业知识框架、体系等缺乏整体了解,还不具备真正选课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学习的指导和辅导。

3.5. 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

实行学年制,一个专业的学生有固定的课程,固定的学习模块,而实行学分制打破了原有固定模式,由定量变成了变量,由一个班一个变量,变成一个学生一个变量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往往出现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现象,不能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只有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应对教学管理的复杂性。

4. 推行完全学分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高校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但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影响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存在如下急需解决问题。

4.1. 观念保守,认识不足

学校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实施学分制只不过是在学年制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一些选修课程,没有从内涵变化上认识学分制;有的期望学分制立竿见影,将学分制当做灵丹妙药,认为学分制一旦实施,学生学习自觉性就自然增强,学习成绩自然提高;有的墨守成规,死守老一套,坚守学年制,按部就班,不思进取。凡此种种,是实行学分制管理的思想障碍。

4.2. 师资数量短缺、素质不高

为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多样化需求,必然要开更多的课程,提供更多的能力训练科目,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普遍大幅增长,许多学校的师生比超过1:20 (教育部规定本科师生比合格标准是1:18),有的甚至超过1:30,而现有的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素质上都与学分制难相适应。师资不足导致开课教师和开出的选修课较少,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数量不够,因此,学生选教师这一条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往往选不到课。

4.3. 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软件功能不够强大

实行学分制后,教学由按班级统一管理变为班级统一管理与课程分散管理并举,教学管理更加繁杂,选课、上课、考试、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完善,学分制是以一个学生为变量实行管理的,复杂程度远大于过去以一个专业班级为变量的学年制。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不一样,有不同的教师授课,在不同的教室上课,有的可以提前毕业,有的滞后毕业……。教学和学籍管理档案,靠传统的手段是无法实现的,每一门课的学分计算和成绩绩点计算也十分复杂。虽然许多高校加大了信息化管理水平,购置了诸如教务管理系统、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等,但这些系统大都由不同的公司开发,存在不兼容,资源难以共享等弊端,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经过多年的实践,至今还没有一个理想的软件。

4.4. 硬件和后勤服务跟不上

由于选修课的开设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界限,这需要更多的公共教室,更多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阅览场所和更多的上网收集信息、获得知识的资源;为加强学生能力训练,还需要更多的技能训练和实训场所。而目前大多数学校教学条件与学分制的教学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教学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学分制又要求开设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校只能“见缝插针”甚至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安排课时,这样高密度全天候的排课要求学校教学资源充足和后勤保障有力,这些绝大多数学校都难以做到。

4.5. 校际合作机制不畅,政府配套政策跟不上。

要充分发挥学分制的应有效益,需要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社会和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合支持,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加大校际之间的协作,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力度和上线共享、实行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各高校虽能十分重视校际交流,但受知识产权,保守观念、大学排名等等利益的考量,合作远不够深入和具体,另外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依然受到诸多的局限,优秀毕业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按学分收费的制度等等实际问题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进行研究、规范和解决。

4.6. 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学生选课缺乏科学的指导,学生一味地凭个人兴趣去选课,这就有可能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些学生则把精力放在感兴趣的选修课上而忽视了专业课学习,这样,学生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时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这些问题在学分制推行过程中日益显现。

5. 完善学分制的对策

要充分发挥学分制应有的作用,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必须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有特色的学分制模式,同时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5.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工作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深层次问题需要重新审视,要在全校教工中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学分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努力做到“三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工作到位,改革方案设计到位。

5.2. 努力构建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我们认为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包括:1) 补考制。学分制教学管理中一般没有补考,只有重修,但可允许必修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有补考机会。2) 重修制。同一门课程因考试不及格可以重修或多次重修,记录最高一次重修成绩,从而获得学分。3) 学分互认制。学校可以和层次相同、专业相近的院校建立学分互认制。4) 免修、免听制。即经学生申请、教务处批准允许少数符合条件的学生免修或免听某些课程,直接参加课程统一考核,取得学分。5) 弹性学制。学生在提前修满学分后,可以允许其选学第二专业,对于学习困难及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延迟毕业,学校保留其已取得的学分,学生复学修满规定学分后,即可毕业。6) 试读、退学制。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取得的学分低于规定学分,学校给跟班试读一年的警告,对于累计修读学分低于应修学分的60%者则予以退学。

5.3. 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

过去,学校有些课程开设重复,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实行学分制后,重复课程学生可以不选,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实训设施等教学场所由学校专门的中心(部)来管理,面向全校学生,改变过去划归系(部)管理,各自为政,甚至据为已有,不愿对其它系(部)开放使用的局面。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它的核心是学生自主选课。我们应该根据学校的定位,类型和规格反复认证,认真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做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教学现代化。

5.4. 建立一支数量足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分制的关键在于选课,在允许学生自由选课的同时,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另外,任意选修课需要反映现代科技新发展、新成果,这就需要学校有一支数量足够、理论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能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能讲多门课程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保证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满足学生多方位的求学需求。

5.5. 培养训练一支精干的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正常运行的直接参与者和管理者,他们是保证学分制顺利运行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5.6. 推行教、考分离制度

实行学分制后,由于每个教学班由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组成,与以往相比,学生的到课率下降。针对这一难题,高校应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对命题、试卷打印、监考、阅卷和登分等环节严格管理。严格的考试将迫使学生留在课堂上。

5.7. 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

实施真正的学分制,涉及到高校内部各部门的配套改革,各项内部改革要作为它的子系统出现,如选课子系统、学籍管理子系统、教学质量监督子系统、教学质量保障子系统、教考分离子系统、后勤保障子系统、学生工作子系统等等。要把这一复杂的管理工作组成一个系统工程,用计算机集成管理,才能使学分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5.8. 改进学生管理制度

实行学分制后,专业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整块时间很难保证,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为此,应推行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专业班和教学班分开的管理办法。按学科大类招生并编成若干班,相应地配给班主任(或辅导员),建立学生组织、设立班委会、团支部。在一年或两年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专业。因选课而组成的教学班则实行课代表制,由任课教师负责管理。逐步探索以任课教师、学生年级宿舍楼、班主任(或辅导员)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形成集教学管理、文化娱乐与思想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系统。

5.9. 推行学业“导师制”

由于选课制的实施,学生班级的概念被淡化了,学业导师将突破现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框架,向学生提供有关专业的介绍,有关课程的各种规定、选课程序、教学计划、毕业和取得学位的要求等各种信息,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指导学生选课、学习和做人。

5.10. 提供服务保障,健全配套政策

为了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搞好教学硬件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保障师生教学和生活所需;二是图书馆、食堂、开水房等教学、生活场所白天要全天候开放,晚上也要开放到满足师生需要的适当时间;三是精心核算每个学分成本,认真研究学分收费问题,会同物价、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制订学分制收费办法;四是建立“学分银行”制定跨校选课、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最好在一定区域内由多所学校联合实施,促进资源共享。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落实一年多次的毕业和学位审查和备案制度,让学生提前毕业变成现实。

6. 结束语

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这就决定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学分制有其利,但执行不好就可导致其弊,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方案,注意抓好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切不可一哄而上,要立足国情、校情,决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模式。二十一世纪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正在进行,高等学校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制度,深化学分制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章引用

宋福康.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Oper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under the Credit System[J]. 教育进展, 2019, 09(04): 403-408. https://doi.org/10.12677/AE.2019.94068

参考文献

  1. 1. 周梓, 於荣. 美国高校学分制的新发展:基于联邦教育部统一高校学分计算方法的分析[J]. 山东高等教育, 2014(9) :73-79.

  2. 2. 胡雄斌. 中英高校学分制系统的差异及其启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4(1) :136-140.

  3. 3. 吕继群. 法国本科学分制改革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 高教探索, 2018(3) :76-80.

  4. 4. 刘超. 学分制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舍情结[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 24(10): 283-284.

  5. 5. 孙山. 我国高校学分制变迁简论[J]. 教育评论, 2010(3): 134-137.

  6. 6. 周清明. 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