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08  No. 04 ( 2019 ), Article ID: 32522 , 5 pages
10.12677/VE.2019.84027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to Medical Botany Teaching

Demin Gao

School of Pharmac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Received: Sep. 23rd, 2019; accepted: Oct. 8th, 2019; published: Oct. 15th, 2019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enhance their consciousness and initiative i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teachers should consciously integr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s. Pharmaceutical botan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lated specialty. Integrating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medicinal botany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Therefore, the author explores six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edicinal botany.

Keywords:Pharmaceutical Botany,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tegrate into

中医药文化融入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探索

高德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 济南

收稿日期:2019年9月23日;录用日期:2019年10月8日;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5日

摘 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增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教师在教课中要自觉地将中医药文化融合到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药用植物学教与学的全过程,是加强文化自信、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重要举措。为此,作者探索出了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药用植物学教与学的六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中医药文化,融入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深深地植根于优秀的文化土壤。当代大学生尤其中药学专业的大学生增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教师在教课中要自觉地将中医药文化融合到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的课程。药用植物学课程不仅要讲述药用植物形态、解剖与分类,还要把中医药师行医、采药、识药、尝药、制药于一体的让中医药文化贯穿于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全过程,这既是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要求,也是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1] 、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重要举措 [2] [3]。为此,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探索出了将中医药文化融合到药用植物学教学六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4] [5],并取得了明显的课堂效果。

2. 融合途径

2.1. 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良好的氛围对于中医药文化融合到课堂中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中医药文化被学生接受和喜爱,必须要营造一种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和文化氛围。教室可以作为中医药文化活动的基础和载体。学校围绕中医药文化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和主题演讲,将一系列能够营造浓郁中医药文化氛围的活动设计进来,精心设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各项方案,包括其内部与外部的空间设计等,可以在教室、走廊及各种地方展现出来。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进而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的氛围,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2. 融入中医药文化到教学全过程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中医药曾经以辉煌的历史主导着中国医学,服务于百姓健康。名家辈出、医典浩瀚、理论丰富,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将这些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到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热情。例如,对比研究从古《唐本草》到今《中国药典》所记载的应用千年的常用药材的特征、功效和临床使用,学生往往会感叹古人的智慧,留下深刻的印象;把《神农本草经》收载的对药材质量、功效的论述,用现在的研究成果分析,会加深学生对药材的理性认识。结合药材的讲解,融合中国的名家、名人的历史典故,如讲到茄科植物洋金花,可以和麻沸散结合起来,从而把华佗治病救人的故事简明扼要的阐述,加深对该药材功效的理性认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到了老年,真阴不足,虚火偏盛,常感心烦口渴。于是他在宅院附近种植地黄,经常食用,结果老年津亏证有明显好转,这样的分析就能够让学生自然的得出地黄的功效。同样,祖国医学中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优秀的典籍文献,如《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中国植物志》和《中华本草》等 [6],选取一些科学性的环节,找到与药用植物学融合的共同点,形成具有鲜明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3. 融合中医理论到教学各环节

中医药学是我国特有的科学技术宝库的精髓,其在思想、理论、观点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7],主张把人放在自然界整体中去认识。药用植物学学习也必须树立整体思想的观点,把知识框架放到统一到整体上来把握,如药用植物解剖学内容,包括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根,都是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同样,茎、叶也基本如此。在药用植物分类学部分,尽管药用植物繁多,但只要找出植物之间的共性和特性以及它们间的亲缘关系,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树立整体观的学习方法是学好药用植物学的前提。

通过对药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观察,了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医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规律的理解 [7],把自然界中的万物(包括药用植物)与人融为一体,从更大的生态视野来审视我们人类与药用植物,从而也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珍爱资源。通过对药用植物不同生态环境变异特征的了解,认识中医识病文化中的“知常达变”观;借助对药用植物药性寒温凉热与疾病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医文化中的“致中尚和”的养生观 [8]。

2.4. 贯穿中药药性理论于分类学教学全过程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每一种药用植物,尤其是药典收载的药用植物,必须把它的药性理论阐明清楚。这是中药学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学习药用植物学的重要内容。该部分内容可从植物生长的环境入手,把药性理论逐一分析。如中药石韦,柔软入皮,“产于深山阴崖险罅,得纯阴之气而味苦,其为寒凉之品。生活在如此恶劣环境中的石韦,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耐阴、耐脊薄、耐干旱、亦耐水湿的本领与特性,真可谓是调节水分的高手,于是古人就认为其具有“利水”的功能。长在石头上的石韦,能够吸取自身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与水分,说明它具有极强的穿透力,“通水道”的功效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正如《本草乘雅》“假石性之剽悍,宣通水道,捷于影响”。这样的分析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以药之偏,调人之偏”的治病之道的理解。

药食两用植物是药用植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中医强调“未病先防”主张以养生为要务,可通过膳食合理等多种方式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7]。如铁皮石斛、灵芝、黄芪、甘草等药材,均可入作药膳为原材料。但我们必需根据药材的药性,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和适用人群,才能达到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2.5. 融入生物学特征辅助中药药效教学

功效是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中医应用中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对中医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药用植物学学习中,中药功效如果不清楚,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中药功效复杂,学生识记也颇为困难,因此对于功效的学习,可从植物的生境、形态等生物学特征等方面逐渐分析中药的功效,从而辅助药效的学习和记忆。如种子类中药的功效:由于种子是繁殖器官,是新生命之本,是植物能量最高的一部分,吃种子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体增加能量的认识,即中医所说的“滋补”。故而在滋补类中药中,多用种子或带果实的种子,如大枣、白扁豆等补气药;龙眼肉、黑芝麻等补血药;枸杞子、女贞子补阴药;补骨脂、菟丝子等补阳药。由于种子表面光滑发亮,古人就认为某些种子类药物具有明目的功效,如青葙子、车前子等。种子为避免自己被动物吃掉而具有的酸涩之味,被挑选出来,就成为固涩之药,如五味子、覆盆子等,分别具有敛汗、止泻、缩尿、止咳、固精等作用 [9]。

再譬如车前草,由于车前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尽管山野、路旁,田间、水边都有分布,但最适环境是温暖而湿润的土壤,夏季旺盛生长于阳生环境,自然应具有“抗炎热”的作用,即中医学上“清热”的功效,故《药性论》谓其能“去心胸烦热”;《本草求真》说其能“清肝肺风热”。因此,通过对生长环境的分析,得出车前具清热、利湿的功效。《名医别录》记载车前草能“除小虫”,潮湿的环境,是微生物容易繁殖的地方,因此,车前草必具备抗感染的能力;人若用之,可称为“解毒”之。可见,车前不仅具明目功能,还有解毒的功效 [9]。

总之,通过对药材生物学特征的把握,就很容易把药材的性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等理论掌握清楚。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药用植物学只是单纯讲解药用植物,而割裂了与药材质量、功效、临床等中医药基础知识。

2.6. 融合中医励志典故于教学各环节

现在很多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加之不了解课程特点,急于求成。由于药用植物数量多,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大,初学者刚涉入时常常未得要领,事倍功半则在所难免。而教师的正确引导与鼓励无异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点亮一盏希望的明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具有影响的名医成才事例穿插介绍,告诉学生只有循序渐进,勤奋刻苦方能成就事业。如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看病,晚上熟读古典医学著作,“读书十年,不出户庭”,终成一代宗师,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等 [10] [11],这些励志成才、催人奋进的例子都应自然的融合到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中医古典著作数不胜数,中医名家、流派更是群星灿烂、璀璨夺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选择这样的励志典故更能起到展示文化自信、展示中医药巨大魅力的效果。

3. 结语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发展的动力,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的不竭源泉,必须发扬下去。让中医药文化融合到药用植物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被中医药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而接受、喜爱,从而树立中医药文化自觉、自信,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主力军。只有这样,中医药的明天才会有希望。中医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成为造福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基金项目

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M185)。

文章引用

高德民. 中医药文化融入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探索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to Medical Botany Teaching[J]. 职业教育, 2019, 08(04): 164-168. https://doi.org/10.12677/VE.2019.84027

参考文献

  1. 1. 韩彬, 赵越, 李钟. 在中药学教学中弘扬祖国医学优秀文化[J]. 药学教育, 2010, 26(2): 34-36.

  2. 2. 张雷平, 杨丙红. 略论构筑中医药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 15(2): 150-153.

  3. 3. 葛飞, 朱其林, 周建军, 等.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人才培养[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9): 150-151.

  4. 4. 邱海云. 中医药文化的特征及功能[J]. 西部中医药, 2010, 23(1): 65-66

  5. 5. 杨卓欣, 吴志强, 郭双莉.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16(2): 91-92.

  6. 6. 于铁成. 中医药文化选粹[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145.

  7. 7. 崔晓丽. 文白对照黄帝内经[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 93.

  8. 8. 温长路. 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学的中和观[J]. 环球中医药, 2010, 3(1): 58-61.

  9. 9. 潘卫英. 在中医药传统教学方法中加入新模式的探讨[J]. 中医教育, 2005, 24(4): 37-39.

  10. 10. 申国明, 翟从永, 张军, 等. 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4(3): 47-48.

  11. 11. 易生富, 熊亮. 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医学与社会, 2011, 24(4): 99-1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