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10(2017), Article ID:22394,12 pages
10.12677/ASS.2017.610176

Social Work Intervene in the City with the Elderly Commun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lderly in the M Community of Guiyang City

Yunting Lv

Facul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Oct. 3rd, 2017; accepted: Oct. 13th, 2017; published: Oct. 20th, 2017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the problem of community integr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specially in the new community with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dilemma and demand of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of Guiyang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integration, and take the case work and the group work as the main intervention means to serve the urban elderly. Through summing up the assessment of case counseling and group work intervention,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urban integration for the urban elderly.

Keywords:Social Work, Old People Who Migrate with Others, Integrated into the Community

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

—基于贵阳市M社区老人随迁情况的实证分析

吕云婷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3日;录用日期:2017年10月13日;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0日

摘 要

随着都市中随迁老人的增多,其社区融入问题日渐凸显,尤其是在新社区中的随迁老人在社区交际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并评估贵阳都市M社区随迁老人在社区融入过程中的困境与需求,以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为主要介入手段,为都市随迁老人进行服务。通过总结评估个案辅导和小组工作介入作用,探索出适合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实务经验。

关键词 :社会工作,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与大规模人口流动,随子女向都市流动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有流动人口2.6亿,60岁以上人口1.7亿余人推算,随迁老人应不是某个城市的个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161人的一项调查显示,98.0%的人认同“随迁老人”现象,其中63.0%的人表示“随迁老人”常见。

以往研究发现,都市随迁老人从农村来到都市,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社区中重新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子是很重要的,但是都市随迁老人融入新社区的资源不足。对此,社区居委会和相关志愿者们也做过相关的努力,但是其效果并不尽人意。社会工作者具有开展老年服务和社区工作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尝试将社会工作服务引入促进都市随迁老人融入新社区的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现实所需求的。

2. 文献回顾

2.1.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研究现状

以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研究目前较少,大多以问题视角出发运用相关理论和模式探索介入策略。陶冶(2012)以社区社会工作为切入点,发展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随迁老年群体城市融入的现实路径 [1] 。裴徍(2015)通过运用需求理论、任务中心模式和社会支持理论等来分析和服务具体案例,得出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区适应问题的方法 [2] 。孙金明(2015)运用权利视角阐述了解决农村随迁老人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介入策略,即积极老龄化理念下以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构建的介入策略 [3] 。宋莎(2016)认为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并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从饮食起居、空闲时间利用、人际交往三方面分析随迁老人的社区适应状况并进行了相关实务探索 [4] 。

2.2. 关于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的相关研究

关于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不少学者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宏观层面,对于如何使都市随迁老人融入社区,易丹(2014)建议从改变“随迁老人与家庭—社区环境”的关系入手 [5] 。李微(2015)认为促进随迁老人城市融入需要从随迁老人之间的沟通入手,并针对此提出加强社区建设 [6] 。高春凤(2010)试图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从社区政策、自身能力、交往实践、社区管理模式这几个方面促使随迁老人社区融入 [7] 。宏观层面的分析着重城市、社区环境以及政策方面的完善。

在中观层面,社区作为农村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的平台,社区性因素也非常关键,吴开松(2006)认为社区财政资源是保证社区服务事业持续运转的物质基础 [8] 。刘建娥(2010)针对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提出要讲求实践策略,要启动社区工作,发展移民社会资本 [9] 。赵婕(2013)从社区的角度针对如何促进随迁老人融入都市问题建立了一种以财政和人力资源基础、引导建立农村随迁老人自治组织的促进农村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的社区性机制 [10] 。张新文等(2014)通过尝试构建一个基于社会记忆功能与社区融入维度的二维分析框架,得出社会记忆应该发挥其认知功能,帮助随迁老人在经济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并接纳城市社区文化从而促进社区融入 [11] 。中观层面着重分析社区性因素对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影响,并针对于此提出解决策略。

在微观层面上,刘庆等(2015)从社会政策入手,提出通过“增权”、子女代际支持以及构建社区支持体系来改善随迁老人社区融入中的精神健康状况 [12] 。姚兆余等(2010)认为必须通过社区融入的方法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并将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界定为老人通过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来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13] 。李立等(2011)随迁老人的闲暇时间安排、社会交往以及对城市社区的心理认同三个方面,对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和社区融入情况进行研究,得出随迁老人社区融入低的结论 [14] 。在微观层面,从随迁老人精神方面出发的研究居多,得出老人社区融入低以及迫切需要进行社区融入的重要性。

2.3. 关于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的相关研究

已有的调查显示,青年是社会流动人口的主体,在成为新都市的新移民后,其长辈也会随着迁过来,由此产生随迁老人群体。和莎莎等(2014)以问题视角发现社会适应能力差、家庭关系紧张、养老体制存在的缺陷都是随迁老人社会融入所面临的困境 [15] ,张超(2014)认为如何适应异地的生活,融入新的环境,处理好家庭产生的矛盾,是随迁老人社会融入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两位都在老人个人层面、子女层面以及社会和政府层面给予了对策和建议 [16] 。对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研究较多,主要是从宏观社会层面出发对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社会融入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李培林(2012)将社会融入过程分为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融合四个维度,给老年人口提供了社会融入的系统支撑 [17] 。李珊(2011)通过城市老人生活现状的问卷调查,得出社会关系网络是影响移居老人社会适应的关键因素 [18] 。陈盛淦(2015)基于生平情境理论视角阐释了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 [19] 。韩晓燕(2014)基于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社交逐渐减少,其活动场所将逐步由社会转向家庭 [20] 。张文娟(2005)采用抽样调查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结合实际,发现农村随迁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核心是子女 [21] 。杨晶晶(2010)通过老年心理健康的视角出发,得出矛盾冲突的代际关系必然会让老人更加孤独痛苦,对社会参与行为造成影响 [22] 。相关学者在理论、方法、视角上的创新都值得本文借鉴。

Maria Irene Carvalho (2014)认为可使我们能够描述社会工作干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则比较少 [23] 。在对老人的风险研究中,Alisoun Milne (2013)认为老年人的风险有很多,尤其是独自生活的老人 [24] 。Jeni Warburton (2014)认为在农村老年人作为社会排斥风险的背景下提高获取信息和有效的实践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25] 。

2.4. 文献述评

以往研究多以问题视角来开展研究,并在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城市社区融入方面的进行了相关实地研究,得出随迁老人普遍融入程度低的结论。很多学者将社会融入分为经济、社会等因素,分层对随迁老人剖析,对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心理健康等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展现当下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发现共性问题,基于共性问题进行专业探讨,并对相关的政策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从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到社区融入的细化中,不少学者对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精神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提供解决思路。以往的研究成果在社区性因素方面进行了充足的分析。这些都为本篇的进行的社会工作介入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然而,在社会工作介入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研究来看,实务方面的研究很少,没有较完整的服务模式来借鉴,并且大多研究也没有针对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具体问题比较好地利用多种服务手法。基于此,本研究希望能够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运用个案辅导和小组工作相结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对随迁老人的服务效果,更好地丰富社会工作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的地点是贵州省省会都市贵阳市的新小区M社区,在该小区大多都是迁来时间不满两年的家庭中,随迁老人不断增多。小组研究对象是抽取的40名贵阳市M社区的60~80岁的有社区融入问题及融入需求的都市随迁老人,个案研究对象则是有着社区融入需求的比较典型的赵某。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结合理论研究成果,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巧和方法,对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问题进行个案辅导以及小组服务介入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

3.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参与观察法和深入访谈法。访谈法的调查对象是10名都市随迁老人。访谈的主要内容:首先和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了解案主自身的基本情况。其次了解案主在社区中的困境与需求。最后了解案主的家庭状况和人际交往情况。

本文运用频数和相关分析方法,对问卷的相关指标进行前测和后测的显著性分析,指标分布见图2。定性分析方法是采取归类–分析总结–分析–总结的方法分析定性研究资料。翻译访谈记录,将定性调查数据录入Nvivo计算机软件程序中,分析总结所得数据。

Figure 1. Technical roadmap

图1. 技术路线图

Figure 2. Community integration indicator coefficient chart

图2. 社区融入指标系数图

3.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探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6] 。本研究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针对M社区的都市随迁老人进行社区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本研究主要通过小组活动与个案辅导,改善都市随迁老人在社区中的社交情况,帮助老人拓展交际圈,使其更利于融入社区的人际交往生活。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支持涉及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侣等多个方面,并且对服务对象的介入分为个人网络工作、自助群体、组织网络联系工作及社区网络工作,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通过干预都市随迁老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因都市随迁老人的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其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都市随迁老人。都市随迁老人一般指60岁到80岁跟随子女或其他亲人离开原栖身地,与子女或其他亲人在迁入地一起生活两个月以上的老人 [27] 。

迁移到新的社区,对随迁老人而言,并不意味着能自然顺利地适应新社区的生活,要在新的社区生活的更好,就必然要求他们学会新的规范和准则,这不仅包括新社区的制度,也包括年轻人的文化。

社区融入。首先对于“社区”的概念起源于滕尼斯,帕克又第一次给社区下了定义,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表现在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共同的生活空间以及共同的精神纽带,社区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使得生活在同一社区的人们达到感情相依、利益相连、出入相邻、守望相助和围困相扶。

“社区融入”则是由“社会融入”具体化而来。社区的融入利于社会融入的实现。通过对迁入都市的随迁老人的在社区融入过程中的现状分析、困境分析以及需求分析,针对于此制定相应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案,帮助都市随迁老人在融入社区。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社区融入从随迁生活适应情况、随迁社区支持情况以及随迁社区关系情况这三个方面来量化研究。

4. M社区随迁老人的现状、困境以及需求评估

4.1. M社区随迁老人的现状评估

经过调查发现,我们挑选出贵阳市的M社区作为试点,M社区是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并且也是典型的都市随迁老人定居的社区。在对前测问卷的数据分析中,发现在M社区抽取的40名随迁老人的基本情况见表1

4.2. M社区随迁老人的困境评估

在前期的调查和后期开展小组工作过程中,总共对十名M社区都市随迁老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在深入访谈过程中,对这十名都市随迁老人的自身情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老人随子女来到新的城市新的社区,存在社区融入不足的困境,尤其是社区交际方面。

有融入需求的都市随迁老人来社区的时间不是很长,新的社区对于都市随迁老人来说是重要的生活交际场所,随迁老人需要尽快融入其中才能开展自己的生活交际圈子,丰富自己的养老阶段的生活。在随迁关系的前测调查中,M社区都市随迁老人的社区交际情况见表2

4.3. M社区随迁老人的需求评估

通过前期对十位访谈对象的访谈和四十份前测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从M社区都市随迁老人的个人基本状况以及在社区融入方面的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随迁老人进行了以下需求分析。

某些老人刚来新社区,在语言、习惯等方面都不是很适应,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是亟需要心理慰藉的,老人对社区中举行集体活动是否有意义的调查见图3,需要提高老人参与集体活动的比例。都市随迁老人对于社区环境的需求,不仅是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化更高,还需要社区在政策上能够对随迁老人进行相关的心理慰藉和生活照顾。

Table 1.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 (N = 40)

表1. 样本基本特征(N = 40)

Table 2.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in the elderly of M Community/%

表2. M社区都市随迁老人社区交际情况/%

Figure 3.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ective activitie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city exchange

图3. 集体活动对于加强邻居间交流的意义

5. 社会工作方法在M社区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介入研究

5.1. 个案工作在M社区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介入研究

5.1.1. 个案基本情况

赵某78岁,是东北人,患有脑梗,曾在四川石油公司工作,退休后来到儿子所在的城市贵阳养老,但赵某经常抱怨儿子一家不经常来看望他们。M社区与他们之前居住的环境不太一样,且医疗保险等不能在新城市报销,觉得各方面都不适应。

初识赵某老人是在社区的活动室,了解到赵某是非常有参与社区活动以及融入社区的愿望的,在与老人的访谈过程中,他表现出需要陪伴,希望和社区里其他老人们一起交往的愿望,同时也印证了以往的研究发现,是社区融入不足比较典型的案例,有请专业社会工作者帮其链接资源的愿望。

5.1.2. 制定介入目标与计划

介入目标:在老人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让老人参加一下小组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陪伴老人,关心其身体状况;使老人在社区中能够得到照顾,方便老人生活;修复亲子关系,使案主的儿子以及儿子一家能够多关心关心两位老人。

介入计划:根据以上制定好的服务目标,笔者计划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提供7次个案服务,约每周一次,每次100分钟左右,见表3。主要根据需求理论和社区照顾理论进行干预。

5.1.3. 开展个案服务及总结

关系的建立与预估:通过与赵某建立专业关系以及对赵某的问题进行评估发现:案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对随迁社区的参与度不够,不能再社区里更好地发展交际活动;人际交往能力差,闲暇时光比较单调乏味;身体状况差,日常生活需要有人照顾;亲子关系较差,以至于有很多抱怨。

介入:从2016年10月6号开始,对赵某进行个案工作服务,每次个案服务结束及时进行服务效果评估,并在服务中及时调整。我们首先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赵某的需求,得出赵某需要社交需求和安全需求。在社区融入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采取相应策略对赵某的社区融入进程进行干预,对其进行资源链接,修复亲子关系,并借此促进M社区老年人的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

总结:对个案本身来讲,个案服务帮助赵某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对案主更大的帮助是

Table 3. Case service plan

表3. 个案服务计划

使案主在面对社区融入问题时不是忙着回避问题,而是寻求其他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案主进行了服务。赵某最后得到了社区生活照顾的支持,也有了可以一起打麻将的同样高龄的老年朋友,与儿子一家的关系也在慢慢变好,对接下来在M社区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社区融入度逐步提高。在服务手法上,个案辅导能够深入挖掘老人信息,利于对老人进行问题、需求评估,及时制定相应的服务目标和计划,帮助老人链接资源,修复老人与儿子的关系,并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服务。赵某就医报销的不方便,也在促使相应政策针对随迁群体做出改变。

5.2. 小组工作在M社区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介入研究

5.2.1. 小组工作的需求性分析

根据以上对都市随迁老人的困境与需求分析,社会工作者进行了相应的小组工作的实务探索,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此对其需求做出回应。

首先是对新迁入社区文化的认知方面,属于社交需求层次,可以增强社区工作人员与都市随迁老人之间的联系,发挥随迁老人的优势项目,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文化生活中。再者是都市随迁老人在新社区中的生活健康方面,属于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层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适应新社区以及增加一些养生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最后都市随迁老人在社区人际交往方面,属于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层次,进行人际交往发展小组工作对都市随迁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5.2.2. 制定介入目标与计划

介入目标:在老人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邀请老人参加小组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陪伴关怀老人,提供社区便利信息;分享健康经验,掌握养生知识;通过兴趣爱好寻找友谊,增进彼此感情,为以后的社区生活提供基础。

介入计划:根据以上制定好的介入目标,笔者计划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提供8次小组服务,约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左右。根据服务效果,决定最终是否增加服务次数。服务期间的内容与形式经过事先的制定,主要根据需求理论和社区照顾理论进行干预,以电话回访或实地走访方式及时跟进服务,强化服务效果。

5.2.3. 小组工作的基本情况及总结

基本情况:小组活动整体策划,共1个主题、8节活动。本次小组活动的主题是社区融入,活动涉及社区认知、生活健康和人际交往这三个层面。

在第一阶段的小组活动中,自我介绍让大家彼此了解,产生了相互认识的兴趣。“参加小游戏虽然对于我们来说累点,但是感觉自己又年轻回来啦,还认识了同一个小区的同龄人,感觉非常好哇。”一位小组成员说。第一阶段的活动让大家互相认识、对社区资源有了一定的掌握,并让大家了解了社区文化。

在第二阶段的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给随迁老人们提供了一些养生知识,并带大家做了健康操,老人们参与其中活动筋骨,对身体非常有益。“这个健康操我在以前的社区里练过,来到这边没人组织跳就没再跳了,每天跳跳确实让身体很舒服啊,以后咱们也一起组织跳吧!”一位小组成员说。让小组成员有了积极的生活心态。

在第三阶段的小组活动中,为了让随迁老人能够团结起来,更加有信心地在M社区生活下去,使老人们能够通过兴趣爱好找到属于自己友谊,丰富闲暇生活。

小组活动的开展基本上计较顺利,大部分随迁老人能够积极配合,也会提出自己对于小组活动改进的建议,非常注重小组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通过小组活动,一些老人找到了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总结:在效果评估方面,小组成员由一开始的好奇、参与度低到后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这样会使得更多的都市随迁老人进行简单的相互认识,拓展其交际圈。在参与度以及满意度方面,有部分很积极的老人的参与度是极高的,而且还会提出自己对小组工作内容的建议,大部分的老人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并且希望有更多有趣的活动参加。总之,小组活动从社区文化、社区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都不同程度了帮助都市随迁老人更进一步地融入了社区的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心态上的变化,有了更想融入社区生活的愿望,也丰富了闲暇的生活。

5.3. 总体效果评估

5.3.1. 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实务效果的前后对比

在后测问卷的调查中,同样以这四十位老人为调查对象,在数据分析时得出M社区随迁老人与邻里交往情况和参与社区活动状况也得到增加,所在社区提供的服务也在休闲娱乐方面和日托服务方面得到扩展,可见通过小组活动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交流。

通过对前测和后测问卷的调查,得出社区融入的三个指标随迁生活状况、随迁社区支持状况和随迁社区关系状况的数据。

通过图4可以发现M社区的随迁老人的随迁生活状况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尤其是业余活动这项增长的幅度很大,可见通过我们对随迁老人的服务,老人对于平时的业余活动的适应程度增高。

表4显示与邻里交往情况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的频率都得到了提高,说明随迁社区的支持状况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表5得出随迁社区关系情况的前后测对比数据,社会工作者介入M社区有社区融入需求的都市随迁老人后,在社区的人际交往情况以及与社区的关系情况方面都得到改善。

5.3.2. 对个案家庭成员的影响

通过对其中两位个案的家庭成员的访谈,发现个案在家庭成员眼里也慢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例如开始参加社区的活动,开始交到有共同兴趣的朋友,开始用积极坦然的心态来面对家人。在家庭成员的反馈中,提出我们做的个案访谈中心理层面的专业服务比较少,现在老人们心理的孤独感和落寞感是很难消除的,可能是在专业学习中没有更好地掌握专业心理学的知识导致了在服务过程中没有更深入去服务都市随迁老人,这是值得反思的一方面。

Figure 4. Comparison of the situation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he adaptation

图4. 随迁生活适应状况前后测对比图

Table 4. Comparison of support situ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adaptation of the community

表4. 随迁社区支持状况前后测对比

Table 5. Comparison of relationship situ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adaptation of the community

表5. 随迁社区关系情况前后测对比

5.3.3. 对社区系统的影响

社区的工作都是由社区的工作人员来负责,之前并没有针对都市随迁老人进行专业服务,也没有发现更多问题,在进行服务之后,社区工作人员也意识到都市随迁老人在社区的生活需要工作人员的特殊注意,并且需要鼓励参与活动,平时还要多注意随迁老人的日常生活适应不适应。社区工作人员对我们比较专业的实务进行了肯定,也表示对他们以后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指导。

5.3.4. 个案与小组工作的联系和意义

个案辅导可以深入了解随迁老人融入社区的困境与需求,而小组工作可以促进随迁老人之间的交流,满足随迁老人社区交际的需求,不管是个案辅导还是小组工作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链接资源,促使其进行社区融入。而二者的结合,能更全面地挖掘服务对象的信息,制定出更符合实际的服务计划,更全面地促进都市随迁老人进行社区融入。

6. 结论

目前对于随迁老年群体的社区融入研究比较少,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出发,加上以往专业社会工作对老年群体、社区工作的经验,同时运用个案辅导和小组工作服务手法,在文化层面适应、行为整合以及心理层面上对M社区都市随迁老人进行社会工作的介入。通过前后测数据分析以及参与观察和访谈可得知,本次实务介入比较全面地促进了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尤其是在社区交际方面,对于随迁老人在以后的社区生活中是非常有利的。

本次工作的试点选在了随迁群体较多的新社区,这对其他都市新社区的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可以更大规模地从专业的视角来改善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问题,并促使针对此群体的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得到落实。同时,融合多种社会工作方法满足都市随迁老人需求、积极利用多方资源促进都市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以及发展社区社会工作,积极发动社区力量都能更好地促进都市随迁老人进行社区融入。

总体效果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次实务基于的样本只有40名,对于数据分析所得结果不能更好地扩展,存在一定的遗憾;社区资源有限,并不能满足所有都市随迁老人的需求,只能大体上对随迁老人融入社区的情况起到促进作用。

文章引用

吕云婷. 都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贵阳市M社区老人随迁情况的实证分析
Social Work Intervene in the City with the Elderly Community—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lderly in the M Community of Guiyang City[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10): 1234-1245.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1017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陶冶. 农村老人城市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浅析[J]. 现代交际, 2012(12): 44.

  2. 2. 裴佳. 随迁老人社区适应及社会工作介入[J]. 商, 2015(24): 48.

  3. 3. 孙金明. 农村随迁老人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J]. 人民论坛, 2015(36): 152-154.

  4. 4. 宋莎. 小组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实务探索[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6.

  5. 5. 易丹. 随迁老人: 一个亟需社会关注的群体[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2): 46-47.

  6. 6. 李微. 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问题浅析[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5(10): 35-36.

  7. 7. 高春凤.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入的思考[J]. 社会工作(下半月), 2010(5): 27-29.

  8. 8. 吴开松. 论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危机[J]. 当代经济, 2006(18): 10-12.

  9. 9. 刘建娥. 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社区融入的视角[J]. 社会, 2010, 30(1): 127-151.

  10. 10. 赵婕. 农村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社区性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45-49.

  11. 11. 张新文, 杜春林, 赵婕. 城市社区中随迁老人的融入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记忆与社区融入的二维分析框架[J].青海社会科学, 2014(6): 88-95.

  12. 12. 刘庆, 陈世海. 随迁老人精神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调查[J]. 中州学刊, 2015, 227(11): 73-77.

  13. 13. 姚兆余, 王鑫. 城市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J]. 社会工作(下半月), 2010(9): 43-45.

  14. 14. 李立, 张兆年, 张春兰. 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法制与社会, 2011(31): 185-186.

  15. 15. 和莎莎, 李资成, 庞梦溪. 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困境及建议[J]. 才智, 2014(17): 298.

  16. 16. 张超. 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研究[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4(5): 19-21.

  17. 17. 李培林, 田丰.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J]. 社会, 2012(5): 1-24.

  18. 18. 李珊. 影响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因素的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12): 2301-2303.

  19. 19. 陈盛淦. 随迁老人城市适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6): 70-73, 83.

  20. 20. 韩晓燕, 朱晨海.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4: 492.

  21. 21. 张文娟, 李树茁. 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 人口研究, 2005, 29(5): 73-80.

  22. 22. 杨晶晶, 郑涌. 代际关系: 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角[J]. 中国老年学, 2010, 30(19): 2875-2878.

  23. 23. Carvalho, M.I. (2014) Social Work and Intervention with Older People in Portugal: A Critical Point of 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7, 336-352. https://doi.org/10.1080/13691457.2014.905459

  24. 24. Milne, A., Cambridge, P., Beadlebrown, J., Mansell, J. and Whelton, B. (2013)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Elder Abuse: Evidence and Lessons from a UK Case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64, 489-505. https://doi.org/10.1080/13691457.2012.722983

  25. 25. Warburton, J. and Cowan, S. (2014) Building Social Inclusion for Rural Older People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Perspectives of Rural Practitioners. Australian Social Work, 67, 479-494. https://doi.org/10.1080/0312407X.2013.834064

  26. 26. 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7. 27. 余昆. 关于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文献综述[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3(4): 181-18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