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1554 , 7 pages
10.12677/ASS.2023.129664

小学思政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优化研究

李敏*,李红玲#,徐迎港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收稿日期:2023年7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31日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不同年级的法治教育内容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核心内容是规则教育和常识教育,中、低年级通过身边和生活中的法律事件和现象去进行法治启蒙教育,高年级以直接呈现为主,通过法律条文去感受法律的内涵。但教材内容衔接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融合度不高、断裂与碎片化和内容表达不准确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提高内容整合度、融入生活元素和赋予法治内容地域特性角度出发,去提升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课程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

小学,法治教育,思政教育

Integration Optimisation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Content in Civ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Primary Schools

Min Li*, Hongling Li#, Yinggang Xu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Received: Jul. 2nd, 2023; accepted: Aug. 24th, 2023; published: Aug. 31st, 2023

ABSTRACT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 is a compulsory subject a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and 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discipline, the content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at different grades foll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gradual and spiraling” arrangement. The core content is rule education and common sense education,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grades are taught the rule of law through the legal events and phenomena around them and in their lives, while the upper grades are presented directly with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law being felt through the legal provision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nection of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such as poor integration of content, fragmentation and inaccurate expression of conten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above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content integration, incorporating elements of life and giving the rule of law cont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enhance the relev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full play of the curriculum’s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Rule of Law Educ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的发布,法治作为治国之利器,一直受到高度关注。青少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其进行法治教育,实现其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信仰的树立,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实现进度。当前。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的每次改革创新都是通过落实到内容上来体现的,因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一体化 [1] 。法治教育内容是法治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如何优化法治教育内容,实现法治素养从“外我态”向“为我态”的转化,应该是当前法治教育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小学法治教育内容体系化分析

2016年6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发布,明确了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2] 。同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将小学和初中的《品德与生活》和《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且在小学和初中专门编写了一本法治教育专册,教材名称的更改和法治内容的增加都传递出国家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信号。通过对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的分析和梳理,将小学法治教育内容整合为模块进行研究,以利于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发展。

2.1. 规则教育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3] 。“规则教育不仅是法治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更是儿童社会性培育的起点。” [4] 而规则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关规则方面影响的过程。规则教育作为法治教育一体化的起点,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12册教材中,粗略估计有53小节的内容包含规则教育,占总内容的34%。小学阶段的规则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命安全教育、集体生活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

生命安全教育主要运用图文结合、形象生动的插图绘本,列举多种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便于避免小学生因识字量不足而难以理解的情况。例如,三年级上册第8小节,“平安出行”板块中的图片真实展现了现实中可能出现的违法交通行为,进而便于老师从反面去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集体生活教育主要侧重于班集体规则、校园规则以及公共生活规则等,呈现方式主要有“主人公”形式和建议表形式。例如,二年级上册第7小节中,在课程导入之时,老师提出问题“今天轮到我值日了,要做哪些事呢?”使学生带入“主人公”情境中,在潜移默化的认识中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再比如,四年级上册第2小节“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中,对于班规的制定、执行和改进,每个板块后都添加了建议表,让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去建言献策,从而调动其积极主动性。

环境保护教育主要包含保护植物、动物、自然以及地球等。小学低年级阶段侧重于去感受自然、接触自然,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教科书以“风儿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风的存在,从风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感受风、了解风,同时学会保护自己。而小学高年级阶段更侧重于培养保护环境的规则意识,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树立环保意识”是本模块教育的主旋律,通过亲近大自然,从而使学生去关心动植物,去珍视大自然所馈赠的一切。

2.2. 法治常识教育

所谓法治常识是指特定年龄阶段公民法治生活所必须具备的“法知识”与“法方法” [5]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重要的黄金期,是多元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法治教育效果对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将起到基础性作用。在小学阶段法治教育内容中,常识性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国家意识教育以及国际组织和公约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内容在法治教育一体化中属于夯实基础的部分,对下一阶段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民意识教育具体包括公民的含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树立依法履行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观念。同时在五年级下册内容中,专门设置了“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内容讲到了“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秩序”以及“我参与我贡献”,建立起对于合同、法律、规则等概念的初步认知等,能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目标是树立公民意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国家意识教育内容主要分布于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和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通过了解“身边的国家机构”,帮助学生对我国主要国家机构有初步认识,理解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初步形成法治意识,养成基本公民观,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与国家认同观念。

国际组织和公约教育内容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集中体现。主要从国际组织的内涵和职能来延伸教学,其中举例了联合国以及国际世贸组织,从而加深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以及组织对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学会尊重文化多样性,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也一直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必然选择。让小学生从浅入深的了解到,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3. 小学法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意义

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开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小学法治教育内容,是契合学生认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法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性工作。

3.1. 契合学生认知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身边事物的认知还不能准确有效的判断,不能够正确辨别事物的是非对错,容易情绪化,这导致小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与同学引起纠纷和矛盾,学生之间的感情就不会很深厚。但是,在小学教学中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必须通过引入生活案例来优化法治教育内容,这会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来正确辨别一些行为在道德法治方面的好坏。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学科教学中,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大多只重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注度不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缺乏参与兴趣。通过对法治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将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部分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知识有更多了解的同时,结合生活中的相关法治教育案例,可以更好的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融合记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感受法治内容的真实存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提升法治教育有效性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思政课。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关乎青少年法治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6] 。为提高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应整体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系统构建,逐步优化。要从小学生认知阶段的特点出发,促进法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法治学习能力,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4. 小学法治教育内容建设的问题审视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法治教育一体化越来越受关注。作为法治教育一体化的起始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主要遵循以德育为主、法治教育为辅的教育理念。因小学生对于枯燥的法律条文接受较困难,所以小学法治教育内容要素要由学生的生活背景决定的,遵循的基本逻辑是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交往范围为基础,其顺序是自我、家庭、学校、国家和世界五大领域,由小到大的设置教材内容。

4.1. 课程资源未得到充分整合

小学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身边和生活中的法律事件和现象的感知,形成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初中法治教育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旨,让学生具备进行正确价值判断、道德选择和践行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维权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能力。小学阶段为初中思想政治课做好了“前摄”准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关于法治教育的内容分布广泛,出现在各个年级,主要包括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四方面的知识领域。虽然内容广泛,但作为最重要的文本课程资源,其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整合。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专业法律素养,导致课程资源整合的意识薄弱,资源结构单一。在小学课本的“活动园”“相关链接”等板块中,图片、故事、活动建议等信息被简单化处理或忽略,缺乏对这些拓展资源的深入分析和挖掘。

了解教材体系,厘清教材各单元、各小节的设计意图,在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对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是综合开展法治教育的前提。然而,许多思政教师缺乏整体优化意识,难以找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共同点,无法优化法治教育资源,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衔接不足等。

4.2. 重理论讲授轻意识培养

新课程改革指导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标准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人道德品质,具有爱心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公民,并且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以及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 [7] 。除去基本的规则教育和法治常识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认同教育素材和内容,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通过回忆近代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勇抗争到推翻帝制、民族觉醒,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和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历史大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从改革开放到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逐渐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让学生能够为自己是一位中国公民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但理论教育并不意味着排斥其教学方法,特别是法治教育要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保持广泛联系,以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明显带有宣讲说教特征,教学方式停留在“以理服人”的层面,忽视了法治方式的实践应用以及法治思维的培养过程,且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4.3. 内容表达多用禁止性提示语言

当查阅小学课本中的规则内容时,发现大多数的规则是对学生负面行为的禁止,否定学生的不当行为,缺乏积极的语言引导。例如,“不打闹”、“不认真做操”等等,像“不能”、“禁止”、“不允许”等禁令性词汇常常出现在规则中。这种底线教育,明确告诉了学生哪些是不能做的,为学生设置清晰的界限、规则和行为标准。但同时,低年级学生对这种负面消息的接受度较低,有可能会出现“消极偏好”现象。“消极偏好”是指相对于积极的信息,人们会更多地注意消极信息,并且会更多地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例如,在休息时间,当学生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时,老师在教室前面喊:“不准跑来跑去,不准在教室里玩耍!”这是很常见的,但很少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通常情况下,教师可能会加入一个负面的、不屑一顾的短语,但这个短语最终会给负面消息之后的内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然后学生在负面消息之后加深记忆,缺乏积极的引导作用得到这个内容,下次还可能会犯错。

当然,班规中也有积极的规则,但它们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例如,“遵守社会功德、法律法规,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的要求,这些话语都过度宏观、过度抽象,缺乏具体的行为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5. 小学法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实践路径

法治教育是一个持续、长期的建设过程,尤其需要系统、全面的知识内容来支撑。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不同,纵观法治教育的过程:小学阶段法治教育重在启蒙,初中重在体验,高中则更注重常识性知识的学习,大学重在实践与深化。根据其不同的目标要求,去优化法治教育内容衔接与融合,以实现法治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建设。小学阶段,加强思政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可以更好的提高小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有知识的人才。法律与道德的融合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法治教育的内容也要不断提高其整合度,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5.1. 提高道德与法治内容整合度

法治意识培育与培育公民品德是相辅相成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因其遵循“德育为主、法治教育为辅”的理念,道德教育的内容占大头,那么就要将法治教育内容融入道德教育内容之中,提高两者的整合度。首先,教师在研读教材内容时,要找准道德和法治融合的切入点,并有所侧重。既要考虑道德教育的落脚点,让学生的认知和行为遵循道德的要求,又要把握好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看到法治教育的底线要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8] 。在课堂之外,积极营造法治浓厚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易于学生对法治内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5.2. 关注现实生活,由“生活”走向“法治”

德育课程注重引导学生的生活,确立了“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解决法律困惑,培养法治意识,发展法治能力。首先,他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儿童歌曲和动画片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相对枯燥,简单的讲解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儿歌、动画片融入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学习法治知识,提高法治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开展法治教育活动。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中,由于本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分享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促进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从而强化法治观念。最后,还可以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等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日期举办法治漫画比赛、手抄报比赛,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深对法治的认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学习的内容就会显得与他们无关,那么就很难形成法治意识。

5.3. 赋予法治内容地域特性

统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由于受地域特点、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小学生认知水平受限,在理解部分内容时可能出现误读、不理解等问题。对于此,教师应适度调整教材内容,确保是学生所熟悉且更有利于他们接受的内容。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节中,对于教材中“尊老敬老风俗介绍会”的内容,由于地区和文化差异,一些同学难以理解教材中的例子,无法切身感受美德风俗,也难以掌握“尊老”的具体含义。此时,教师可以依据当地的风俗进行讲解,通过让学生自行分享它认为的“尊老风俗”来加深此节课的理解。并从中了解“尊老爱幼”的法治内涵与具体举措,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知识、技能、情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6. 结语

小学法治教育内容优化要充分发挥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课上和课下等多种资源的优势,实时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从综合角度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法治意识,进而培养法治思维,为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

山东理工大学基础课程建设立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李 敏,李红玲,徐迎港. 小学思政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优化研究
Integration Optimisation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Content in Civ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Primary School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9): 4872-487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664

参考文献

  1. 1. 王立仁, 白和明.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11): 11-16.

  2. 2.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 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EB/OL].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1607/t20160718_272115.html, 2016-07-04.

  3. 3. 郑三元. 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5): 45-47.

  4. 4. 肖晨. 把握课程方向 适应教学新要求——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J]. 福建教育, 2017(35): 49-51.

  5. 5. 金娣, 张远增. 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评价的维度、标准及实施[J]. 江西社会科学, 2018, 38(3): 247-253.

  6. 6. 阮博, 刘曼.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基于对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考察[J].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3, 3(2): 149-156.

  7. 7. 王志东. 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以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 2017(1): 60.

  8. 8. 姜春萍. 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教育教学策略探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 38(5): 80-83.

  9.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