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8  No. 04 ( 2020 ), Article ID: 36942 , 10 pages
10.12677/ML.2020.84069

A Study of E-C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n Agricultural Conferences under Compression Theory

Yue Zhang, Su Ch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Received: Jul. 16th, 2020; accepted: Aug. 3rd, 2020; published: Aug. 10th, 2020

ABSTRACT

The impromptu speeches in agricultural conferen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prominent colloquialness, lots of slips of the tongue and loose discourse structures, resulting in a large amount of redundant information which brings difficulties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Many scholars have taken notice of information redundancy in translated texts, but few of them put forward relevant systematic translation theories. Compression Theory proposed by Chernov, in view of language hierarchies, provides inspiration for the processing of redundant information in E-C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mpression Theory,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speeches from three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conferences, summarizes ten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from five levels: syllable, lexis, syntax, semantics and context.

Keywords:Agricultural Conferences, E-C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Compression Theory, Strategy Research

压缩理论下的农业会议英汉同声传译策略研究

张跃,柴橚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收稿日期:2020年7月16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10日

摘 要

在农业会议中,发言人采用即席发言的形式,信息口语化特点突出,存在大量口误,话语结构、信息松散,造成了大量冗余信息,为同声传译带来了困难。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翻译文本中的信息冗余,但鲜有人针对这一语言现象提出系统的翻译理论。切尔诺夫提出的压缩理论从不同的语言层级出发,为英汉同声传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启发。本文以三场国际农业会议为材料,旨在压缩理论的指导下,从音节、词汇、句法、语义和语境五个层面归纳了十种口译策略。

关键词 :农业会议,英汉同声传译,压缩理论,策略研究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压缩理论与同声传译

压缩理论是俄罗斯口译研究专家切尔诺夫(Chernov)提出的针对同声传译的处理策略。他认为语言冗余是人类语言的特点,特别是在即兴发言中,由于讲话人没有稿子照本宣科,需要临时组织思路与语言,或出现用词不当、逻辑错误、句式松散、成分残缺、改口、语言冗余、重复等问题。因此,切尔诺夫提出将压缩策略应用到同声传译中来,并根据语言的不同层级,划分了五种压缩类型,即音节压缩(syllabic compression)、词汇压缩(lexical compression)、句法压缩(syntactic compression)、语义压缩(semantic compression)和语境压缩(situational compression)。

根据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An Effort Model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口译一方面需要译员付出心理精力,而心理精力的供应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有时候口译会占据译员大部分心理精力,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发言的推进,这种精力会逐渐减弱 [1]。因此,同传译员要做到“一心多用”,保持听、译、说三个动作同步完成,这对译员的听力、反应力和记忆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将信息论应用到语言文字领域,便产生了“信息冗余(redundancy)”的概念。也就是说,语言具有冗余性。信息在传输时,“为了避免遭受信道(channel)和噪音的干扰,人们往往选择信息重复和信息的累加,以便对方能接受到明确的信息” [2]。在会议口译过程中,尤其是当讲话人即席发言时,发言内容不可避免存在口语的信息特点,即“信息的模糊与松散性” [3]。这种语言特点在语言结构层面上常常表现出某种冗余的趋势。这些重复话语、赘语和口误虽不妨碍口译员的听力和理解,却会过多占用译员的精力分配,加重信息加工负荷。同时,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加工信息的时间有限,而且译语产出节奏受制于发言节奏,译员与发言人话语产出方式不平等 [4],这些因素也极大地增加了译员的认知负荷,容易导致精力不足,从而影响译语质量。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很大差异,即英语是综合性语言,重形合(hypotactic),要通过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传递意义;而汉语重意合(paratactic),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上下文的含义即可表达。但任何一种翻译最终关心的问题都是如何最好地解决意义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5]。因此,英汉互译实际上是英语语法句型与汉语语义句型之间的转换。而英汉语言的各自特点则决定了英译汉时,应发挥汉语简洁的特点,删繁就简,压缩英文中不必要的冗余信息,顺应中文表达习惯,保证译文的简洁流畅。从这个角度来看,压缩理论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能够让口译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简洁、有效地传递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目的。本文将以切尔诺夫提出的压缩理论为指导对同声传译策略进行研究。

2. 音节压缩(Syllabic Compression)

音节压缩即减少目标语文本中的整体音节数量,而音节数作为测量时间的单位,是测量讲话人语速的唯一客观标准。在实际口译实践中,讲话人由于一边思考一边组织语言结构,会将较长的表达全部说出以增加思考的时间,经验不足的译员可能会选择全译的方法,而有经验的译员则会考虑到时间和精力分配问题,将音节压缩,竭力突出关键信息,从而节省翻译时间,减少认知负荷,避免为全面说出某一表达导致的语速过快的情况。音节压缩可以分为专有名词压缩和用代词压缩词组。

2.1. 专有名词压缩

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商标名等,译名往往是固定的。在粮食安全会议中,有很多为与会人员所熟悉的地名、国际组织和机构名过长,在英语到汉语的转化过程中,将该类名词全译出来的时间成本较大,不利于译员紧跟讲话人节奏,故而可在不影响听众理解的前提下,适当对它们进行压缩简化,既保证译语的简洁明了,又为后续同传工作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时间。

例1:

He’s been with the agency for about 16 years, and interestingly served on…, among his many accomplishments, served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under both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nd President Obama, which I thought was, there must be a story in there somewhere.

译文1:

他在这工作了16年,取得了很多成就,曾在布什总统和奥巴马总统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他一定有令人称赞的地方。

译文2:

他在这工作了16年,取得了很多成就,曾在布什和奥巴马总统领导下的国安委工作。他一定有令人称赞的地方。

在这个例子中,对于“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翻译成中文即“国家安全委员会”,了解国家主要机构设置情况的人基本都对其有所耳闻。此外,中国也有类似的机构,即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国安委”或“中央国安委”。这一机构全称占据10个音节,相比译文2中的“国安委”,即只取每个单词中文翻译的第一个字,音节占用过多,不利于译员把握翻译节奏。而且音节压缩过后的译法并没有对目的语听众造成听力和理解障碍。

例2:

I’d like to thank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for dedicating this conference to the question of municipal governance of food security.

译文1:

我要感谢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感谢你们组织这次会议来讨论市政府治理粮食安全的问题。

译文2:

我要感谢研究中心,感谢你们组织这次会议来讨论市政府治理粮食安全的问题。

该例中划线部分是美国的一个民间研究机构,全称包含了7个单词,15个音节,如果按照译文1的译法,将其全译出来,即“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占用了9个汉字,时间成本较大,不利于译员跟上后面的讲话内容。此外,该研究机构是此次会议的主办方,这是与会人员都清楚的事实。因此,将该机构名压缩为更短的“研究中心”,一来不会让听众难以理解,二来使表达更为简洁。

2.2. 用代词压缩词组

在发言中,讲话人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讨论,有时可能由于将过多的精力分配到思考或组织语言中,造成了主题词的重复。有时由于英文表达习惯使用同义词替代上文出现过的某一表达,也同样会造成重复,形成冗余信息。在这些情况下,译员可用代词指代上文出现过的主题词,缩短音节,避免为赶上讲话人的节奏而语速过快。

例1:

So I think the point that I’d like to make is that we have to look at food systems. We have to look at our investment in food systems as something that creates food, affordable food, but that also creates jobs, and jobs where people need the jobs.

译文1:

所以我们必须关注粮食体系,关注这个体系的投资情况,因为它为我们带来价格实惠的粮食和所需的就业机会。

译文2:

所以我们必须关注粮食体系,关注它的投资,因为它为我们带来了价格实惠的粮食和需要的就业机会。

例子的前后句先后出现了两次“food systems”,译文1未对这一表达做太多处理,进行了重复翻译,浪费了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造成了信息冗余。译文2用代词“它”压缩了后一个表达,根据上下文语境,译文完全能为听众所理解,也更为简洁。

例2:

In 1993 the municipal secretary for food supply was created… So once the secretary for food supply was created, the topic was integrated in the government agenda at the local level.

译文1:

1993年设立了负责粮食供应的市政秘书一职……负责粮食供应的市政秘书一职设立后,粮食安全问题就提上了地方政府的议程。

译文2:

1993年设立了负责粮食供应的市政秘书一职……该职位设立后,粮食安全问题就提上了地方政府的议程。

本例中划线部分的“the municipal secretary for food supply”和“the secretary for food supply”属于重复信息,因为讲话人没有太多时间组织语言,直接复制了前面说过的表达。若按照原文亦步亦趋地翻译,结果就会如同译文1一般啰嗦,消耗听众耐心。因此,根据压缩理论的音节压缩,译者用“该职位”表示前面提到的职位,达到了省力的效果。

3. 词汇压缩(Lexical Compression)

词汇压缩指的是使用更少的词汇来表达同一个说法。通过减少词汇的运用,却不改变句子的意思。英文句子中存在大量冗余信息,对词汇进行压缩属于最常见的一种压缩类型。词汇压缩可以分为连词压缩和口头语压缩。

3.1. 连词压缩

英文作为一种“形合”语言,使用大量的虚词(连接词、关联词、介词等)把句子的各个部分组织起来。而中文更注重“意合”,可以通过语气、语序等方法把因果、时空、修饰、物主等关系表达出来。所以在英译汉时,压缩英文的虚词是常有的事。一方面可以为译员赢得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使译文更加合乎中文习惯。

例1:

It means that not only for us in IFAD we are really focusing on the women because of the… for the economic rationale, not just a matter of principle, but also from the economic rationale.

译文1:

对农发基金来说,我们要真正关注女性,不仅要从原则上还要从经济上。

译文2:

对农发基金来说,我们要真正关注女性,从原则和经济上都是如此。

分析:对于连接表达“not…but also…”,通常的翻译是“不仅……而且……”,使用两个词语来衔接前后内容。经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该连接词的内在含义是其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都包含在内。口译的目的是传达意义并非拘泥于字词,因此从词汇压缩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压缩为一个字“和”,即可传达原文含义。

例2:

As not one of those steps I will point out requires outside assistance, the government could take any one of them today.

译文1:

因为没有任何一条举措需要外部的帮助,所以政府可以立刻采用。

译文2:

没有任何一条举措需要外部的帮助,政府可以立刻采用。

“As”在这里作连词用,表示原因。受英语对汉语的影响,近年来中文吸收了很多英文中的连词,譬如“因为……所以……”,“不仅……而且……”。这些不属于中文的表达虽然显化了逻辑关系,却在口译中占用了过多的词汇,耗费了不必要的时间精力。按照中文表达习惯,可以像译文2一样,将该连词压缩不译,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已经隐含在意义之中,中文听众并不难理解。相反,译文1沿用了英文的表达特点,将其逻辑结构翻译了出来,反而显得有些啰嗦冗余。

3.2. 口头禅压缩

出于个人习惯或为自己预留更多思考时间,发言人在讲话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口头禅。这些口头禅不含任何实际意义。因此,为节省口译时间,保存精力,译员可以对它们进行压缩。

例1:

And I think just… You know, finally, I just… If I can sort of close in quick… Just with quick story.

译文1:

我只是觉得……你们知道,最后,我简要说个故事。

译文2:

最后,我简要说个故事。

讲话人在为下面要讲的故事做铺垫,但一时没有构思好句子,所以说了一连串的口头禅,如“I think just”,“You know”,这些表达只是为了填补语义空白,没有任何意义。并且讲话人原本就是在分享自己的观点,故而“I believe”属于冗余信息。“You know”也并不是在跟听众互动,表示听众知道他要陈述的内容,只是作为讲话人的习惯性用语,无实际意义,省略不译不会对交际效果产生影响。

4. 句法压缩(Syntactic Compression)

切尔诺夫认为,句法压缩是指选择比源语更短、更简单的句子结构来传递信息。过长或复杂的句子结构会增加听众听力和理解负担,消耗听众耐性,不利于交际效果的传达。根据这一观点,英译汉中常见的句法压缩有:多句压缩为单句和并列结构压缩。

4.1. 多句压缩为单句

讲话人不带稿发言,常常会说完一句话后又另起一句进行补充,因而很容易产生用数个简单句来表达某一观点的情况,造成信息冗余。在这种情况下,将源语的多个简单句压缩成一个译语句子不仅可以缩短句子长度,也可以减少信息传递时间,体现了同声传译中语言使用和加工的经济原则。

例1:

Historically they’ve (rural areas) been largely climate-driven. Rainfalls, crops grow. Rain doesn’t fall, crops don’t grow.

译文1:

农村地区向来受气候影响很大。有了雨水作物才能生长,没有雨水,作物就无法生长。

译文2:

农村地区向来受气候影响很大,作物的生长完全取决于雨水。

划线部分是两个条件句,描述了雨水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像这样看似很简单的两个短句,如果采取直译的方法,就如同译文1所示,既啰嗦又太过简单直白,且没有把深层含义表现出来。在同传有限的时间里,在确保准确理解了语句蕴含的深层含义后,译员可以将原文的两句话压缩为一句,即“作物的生长完全取决于雨水”,即可简洁地传达原语信息。

例2:

And it’s just like it’s not the community to pay back the loan. That is the difference. It is the government that pays back the loan.

译文1:

不是由社区来还贷款。这就是区别所在。是由政府来还。

译文2:

不是由社区还贷款,而是政府。

讲话人在说完第一句话后,为了强调主权贷款与一般贷款的区别,继而补充了第二、三句。综合来看,这三句话只是为了表达同一个观点,即跟一般贷款不同的是,主权贷款的还款人是政府。在充分理解了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后,为了节省信息传递时间,译员将三句话压缩为一句,如译文2所示,“不是由社区还贷款,而是政府”,相比于译文1全译的结果,句法的压缩使译文2更为简洁明了。

4.2. 重复结构压缩

除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外,即席发言中并列结构的产生可能是为了补充前一句的信息。每句话中重复的部分作为冗余信息均可以压缩,由此达到简化信息的效果。

例1:

And not just multinationals, not just... You know, we did work with DuPont. We did work with some of the big multinationals.

译文1:

我们不能只跟跨国公司合作,你们也知道,我们确实和杜邦合作过,我们还和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合作过。

译文2:

我们不能只跟跨国公司合作,我们已经和杜邦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合作过。

在即席发言中,讲话人在说完前一句后又想添加信息,出于省力,常常以同样的句式进行信息补充。在这个例子中,DuPont作为一家跨国公司,讲话人想以它为例说明他们已经和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取得了合作。因此,综合考虑两句话的含义,译员选择将两个并列句中重复的部分进行了压缩整合,效果如译文2所示。

例2:

So now that IFAD is here. Experts are here. Julie is here and Brookings.

译文1:

现在农发基金的代表在这,专家在这,朱莉和布鲁金斯的各位都在这。

译文2:

现在农发基金的代表、专家、朱莉和布鲁金斯的各位都在这。

该例三句话中重复部分是介绍与会嘉宾的典型句式。源语中“be + here”结构出现了三次,分别介绍了三类嘉宾。倘若对会议中此类介绍与会来宾的句式不甚熟悉,译员难以进行积极预测,很容易受到源语句式的驱动,产生译文1那样亦步亦趋的翻译,从而导致信息冗余。因此,只需将三个并列结构压缩为一个,着重突出所要介绍的各位嘉宾,便可准确简明地表达讲话人的意思。

5. 语义压缩(Semantic Compression)

用切尔诺夫的话来说,语义压缩是为了减少话语中的重复语义成分,可以通过语义阐释的形式,也可以用概括性表达来代替具体表达,使用下义词等手段实现。基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和对翻译文本的分析,笔者认为语义压缩可以包含重复语压缩和次要信息压缩。

5.1. 重复语压缩

人类在组织、构建、传递信息的同时很自然地会产生重复表达,而且词汇或短语的重复在信息编码和传输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6]。面对高度冗余的话语,同传译员应当遵循合理简约的原则,即在不影响源语信息及意义传达的情况下,对源语中复杂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 [7]。因此,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应当抓住主要信息,压缩重复部分,保持译语的简洁。

例1:

In energy and agriculture, we’re seeing a lot of exciting things in solar energy for irrigation, in kind of locally dispersed new kinds of energy which is easier to get to agriculture and to rural areas than, you know, putting things on the grid. So that’s also very exciting.

译文1:

能源和农业方面,我们看到很多令人兴奋的进展,如太阳能灌溉,当地丰富的新型能源更容易进入农业农村,相比于电网来说。这也让人激动。

译文2:

能源和农业方面,我们看到很多令人兴奋的进展,如太阳能灌溉,当地丰富的新型能源更容易进入农业农村,相比于电网来说。

这段话前后出现了两次“exciting”,用以表达讲话人对取得成果的兴奋之情。划线部分的“exciting”和“that’s also very exciting”表达的一个意思,也就无需再进行重复翻译。因此,压缩其中一个表达,在充分传递讲话人情绪的同时也使译文更为简洁,节约了口译时长。

例2:

Are we actually doing enough from your perspective and your experience… So I’ll return to your second question. But the short answer is no. We’re not doing it at all.

译文1:

从你的角度和经验来看,我们做的是不是已经够多了……第二个问题,简单来说,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根本什么都没做。

译文2:

从你的角度和经验来看,我们做的是不是已经够多了……第二个问题,简单来说,我们什么都没做。

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对于一般疑问句首先要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即“是”或“否”,然后再给出详细解释。但按照中文习惯,只需直接回答问题。从语义层面来看,划线部分的“But the short answer is no”和“We’re not doing it at all”实际上属于语义重复,故压缩为一句,如译文2所示,“简单来说,我们什么都没做”,更为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5.2. 次要信息压缩

信息传递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与讲话主题无关的内容。而且有时由于讲话人语速过快带来的认知压力,同传译员只能翻译主要内容,压缩次要内容。

例1:

It is not more expensive for urban consumers to buy locally produced fresh foods and cook these foods in family settings.

译文1:

城市消费者购买当地自产的新鲜食品回家烹饪不会花费更多。

译文2:

城市消费者购买当地产的新鲜食品不会花费更多。

消费者购买食物就是为了回家烹饪,也就是“cook these foods in family settings”,划线部分的意思显然已经暗含在前半句之中,因此没有必要将其译出。译文1将划线内容翻译成“回家烹饪”造成了语义冗余,译文2压缩后不仅语言更简洁,而且保持了源语的意思不变。

例2:

And so I try to ring alarm bells anytime I have a chance to sit in a chair like this one, and say we have to have much more emphasi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laces where it’s lagging most now because that’s where it’s going to be needed.

译文1:

所以我努力敲响警钟,一有机会就提醒大家,就像现在我坐在这里,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最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因为它需要受到重视。

译文2:

所以我努力敲响警种,一有机会就提醒大家,必须更加重视最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因为它需要受到重视。

讲话人说出此话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听众,应当重视最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划线的“sit in a chair like this one”是对讲话人当前状态的描述,目的是为了强调句子开头说的“anytime”,跟此句的重点无关。在翻译这句话时,译员可以根据前半句话积极预测,推测讲话人将在后半句指出要提醒各位的具体内容,因此可以判断划线部分并非重要信息,将其压缩不译,可以为翻译后面的主要信息腾出时间精力。

6. 语境压缩(Situational Compression)

切尔诺夫说的语境压缩与Shiryaev的看法相同,是指“elimination of speech chunks bearing information which is compensated for by the extralinguistic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8]。他描述了两种应用在同声传译中的压缩种类,一种是原语信息难以被目的语听众接受,另一种是压缩使得信息更紧凑。鉴于关于所选农业会议中不包含任何不为中文听众接受的信息,这里只对第二种情况加以讨论。语境压缩可以分为已知信息压缩和提问表达压缩。

6.1. 已知信息压缩

在国际会议中,发言人和听众一般对所讨论的话题以及背景知识都很熟悉。事实证明,背景知识的了解可以补偿同传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对会议参与人员都了解的信息进行压缩不仅不会引起误解,还能简明传达讲话的含义。

例1:

And there’s no place other than Belo Horizonte in Brazil that does that better.

译文1:

没有哪个地方比巴西的贝洛哈里桑塔市做得更好了。

译文2:

贝洛哈里桑塔做得最好。

贝洛哈里桑塔是巴西的一个城市,这是很多人,尤其是参会人员都知道的事实。此外,该场会议讨论的就是这个城市在粮食安全方面做出的成功实践,所以无需再对贝洛哈里桑塔做过多介绍,可以将“in Brazil”省略。

例2:

So, umm, yeah, like I said, my name is Christian Mann. I’m the research fellow here. I will also want to take a moment to say hello to those of us who are joining online around the world.

译文1:

我克里斯蒂安·曼恩只是这里的一名研究员,但我也想问候在世界各地看我们直播的人。

译文2:

我只是这里的一名研究员,不过我也想问候在世界各地看我们直播的人。

根据语境,与会人员已经从前面的讲话内容知道了当前发言人名叫克里斯蒂安·曼恩,这里再重申一遍他的名字就显得没有必要,而且这也并非关键信息,故而可以压缩不译。

6.2. 提问表达压缩

在会议的提问环节,提问人或为了表示礼貌,或出于习惯,一般会用固定句式来引出自己的问题。这些话语翻译出来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反而会占用译员的精力,可根据语境进行适当压缩。

例1:

And I wonder if you could, sort of following on this question, give a couple of examples of what you think were really good bankable projects that the private sector can be involved in supporting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译文1:

我想你能不能紧跟刚才那个问题,举几个你们认为能赚钱的项目,让私营企业也能参与进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译文2:

能不能举几个你们认为能赚钱项目,让私营企业也能参与进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I wonder if you could, sort of following on this question”虽然是提问者的礼貌之辞,但也是一边思考问题一边组织语言下的啰嗦话语,且与主题无关,对目的语听众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译文2中,译员将其压缩成“能不能”一词,虽然简短,也同样达到了交际效果。

7. 结语

切尔诺夫的压缩理论只是其同声传译中推理与预期模型的一个小节,却对口译实践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十分实用的理论指导。他所提出的压缩策略只提供了一个大体框架,并未明确指出每一个语言单位下的具体压缩策略应当如何体现。本文综合分析了中英两种语言特点和会议内容特点,提出了针对农业会议中冗余信息的十种应对机制。音节层面上,可对较长的专有名词和词组进行压缩;词汇压缩下的连词和口头禅压缩对中文里所缺的连词和不必要的口头表达进行了处理;句法压缩下的多句压缩为单句和重复结构压缩,统筹考虑了句法和语义;语义层面上,重复语和次要信息压缩是针对英文中的重复表达和与主题无关内容;情景压缩下的已知信息和提问表达压缩则是从听众的认知层面出发。压缩可以使信息更为紧凑,但具体压缩策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发布者的语速,因为同传译员通常会维持自己的讲话语速,并不会随着讲话人亦步亦趋。根据切尔诺夫的观点,所有的压缩都紧紧围绕信息语义结构中的主题成分,而且不同类型的压缩都是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句法压缩中包含了词汇和音节压缩,语义压缩也可能囊括其他种类的压缩。尽管不同压缩类型之间存在重叠部分,从实际口译效果来看,压缩仍不失为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口译策略。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0jbkyxs01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项目(2019jbkyzy034);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Y201903)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张跃,柴橚. 压缩理论下的农业会议英汉同声传译策略研究
A Study of E-C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n Agricultural Conferences under Compression Theory[J]. 现代语言学, 2020, 08(04): 499-50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4069

参考文献

  1. 1. Gile, D.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Amsterdam/Philadelphia, 161. https://doi.org/10.1075/btl.8(1st)

  2. 2. 徐盛桓. 英语的冗余性[J]. 现代外语, 1984(2): 1-6.

  3. 3. 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1: 19.

  4. 4. Chernov, G.V. (2011) Inference and Anticip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 Probability-Prediction Model.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5.

  5. 5. 张维为. 英汉同声传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1999: 35.

  6. 6. 王永秋. 汉英同声传译的压缩策略[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106.

  7. 7. 仲伟合.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J]. 中国翻译, 2001, 22(5): 39-43.

  8. 8. Chernov, G.V. (2011) Inference and Anticip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 Probability-Prediction Model.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2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