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159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8442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码转换探析——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为例

张利杨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7日

摘要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接触的结果,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在双语和多语社会中,经常发生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近年来,我国的综艺节目蓬勃发展,《脱口秀大会》作为当前国内最火的喜剧脱口秀节目,语码转换现象出现的频率很高。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和于国栋的语言顺应模型,本研究分析了《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辅以定量研究,对语码转换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三个方面探究语码转换的动因: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和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关键词

语码转换,语言顺应论,语用功能,《脱口秀大会》

An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ROCK & ROAST” (Season 4)

Liyang Zhang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Jun. 1st, 2023; accepted: Jul. 28th, 2023; published: Aug. 7th, 2023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language contact, code-switching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of using two or more languages or language variants in the same conversation, which often occurs in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 in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societies. In recent years, China’s variety shows have flourished, and as the most popular comedy show in China, the frequency of code-switching is high in “ROCK & ROAST”. Based on Verschueren’s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and Guodong Yu’s linguistic adaptation model,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code-switching in the “ROCK & ROAST” (Season 4). On the ba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 research, it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code-switching, and explores the motivations of code-swit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adaptation to the reality of language, adaptation to social conventions, and adaptation to motivation.

Keywords:Code-Switching,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Pragmatic Function, “ROCK & ROAS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21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使用的语言也在发生变化,其中英语对中国人的影响最深刻,因此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普遍。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很多,研究语料大多局限于广告 [1] 、新闻标题 [2] 、流行歌曲 [3]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 [4] 等,对于电视节目,尤其是脱口秀这类的娱乐节目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的研究还很少。此外,与书面语篇相比,口头语料中出现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更具有真实性与说服力。因此,本文研究转写了2021年8月10日至10月13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 12期节目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的语料,共计214处,并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和讨论了语料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探讨了交际者使用语码转换的动因及语用功能。该研究一方面丰富了语码转换研究,另一方面对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理论简介

(一) 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一般指说话者在一次对话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 [5] ,但广义的语码转换也包括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的选择,具体取决于社会背景或会话环境。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交际者在交流过程中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交际者在使用一种主要语言时插入其他语言的语码——词、词组、句子或者更大的语言单位;在一种语言系统中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如方言。

作为会话策略之一,语码转换可以起到强调、隐藏身份、保持真实性、创造幽默、改善人际关系和会话气氛、寻求便利等作用。因此,如何在不同的语码间转换,对于塑造个人形象至关重要。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情景的变化可能导致语码转换。例如,人们在会议中用普通话发言,在会议间隙用方言聊天,这种语码转换现象被徐大明(2006)定义为情景语码转换 [6] 。语言的选择是由规则控制的,这些规则是社区成员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到的,所以这些规则是他们全部语言知识的一部分。第二,双语者不同的流利程度会限制语言交际。双语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选择母语,使表达更加生动、直接、方便。当他们与他人争吵时,也是如此。然而,演讲者在讨论学术问题或谈论学术术语时,总是使用普通话,因为他们接触学术领域时普通话更流利。这种由话题转移引起的语码转换被定义为隐喻语码转换。

(二) 语言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由Verschueren于20世纪80年代在《理解语用学》(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解释性,可以应用到汉英语码转换中。Verschueren (1999)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在不同的意识层次上根据语言的内因和外因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包括对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 [7] 。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可变性、协商性和适应性三个基本特征,使人类能够动态地使用语言。可变性指的是语言选择的可能性,这些选择并不遵循一致的模式。人类并不是机械地进行语言选择,相反,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指导下进行的,这就是语言的可协商性。虽然语言的可变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语言使用的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并不影响交际的成功,因为人类语言还有另一个特征:适应性,即人类在可能的选项中做出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从而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3. 语码转换的动因

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于国栋提出了语用交际研究的顺应模型,指出语用交际本身就是一种交际策略,即交际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的策略转换 [8] [9] [10] 。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顺应对象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

(一)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在顺应语言现实方面,应考虑两个因素。首先,是否存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可以作为表达思想或概念的对等体?第二,语码转换所涉及的语言与目前使用的语言在语义内容和应用范围上是否存在差异?对于第一个因素,当两种语言接触时,假设某种思想或概念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缺失,就可能出现语码转换或语言借用现象。因为一种语言在意义和表达上弥补了另一种语言的空缺,这是语码转换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对于第二个因素,人们有更多的选择,英语在表达某些方面可能更精确,而汉语在表达另一些方面可能更准确。

例1:张骏:我曾经在观摩过几个女孩发大合影的过程,她们先在群里面选了一张大家都愿意P的照片,然后开始P图接力。

例1中,“P”是“Photoshop”的缩写,是一种修图软件。后来,它用来指修改图片和美化照片等。由于中文中没有一个与其意思相对应且容易表达的词语,人们更倾向于去使用其英文缩写“P”或“PS”。随着修图软件的普及,像“P图”和“P”这样的简洁用法已被大家接受。此类现象通常被称为“词汇空缺”,即某些词语只存在于某种语言或文化中,或首先出现在某种语言或文化中,但在其他语言中缺乏合适的表达。因此,语码转换弥补了词语的空缺现象,体现了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二)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顺应社会规约主要是指适应社会文化,如习惯和行为方式。由于语言使用者生活在具体的社会中,因此他们的行为受到各种社会习俗的约束。例如,在一个典型的双语社会中,一种语言是高多样性的,而另一种语言是低多样性的。在教育、宗教等场合应选择高多样性,而在私人谈话中,语言使用者通常根据社会习俗选择低多样性,即语言使用者动态地适应社会习俗,而非出于必要而违背社会习俗。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来自于人类的社会性,这要求我们的行为符合我们生活的社会习惯。此处的社会规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例如,不同的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由此产生了一些禁忌。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习俗,交际者采用语码转换策略来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交尴尬,确保沟通顺畅。

例2:张灏喆:你们能想象吗?一个男生健身房里面练了八块腹肌,晚上回家对着镜子:“我可太好看了,I’m so hot,这么好看的东西可不能让别人看见呀。”

例3:童默男:养尊处优这么多年,也该补上劳动这一了,It is your fucking turn。

中国人说话含蓄,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如性、死亡、爱等可能让交际者难堪的话语,他们通常会选择语码转换,使语言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更委婉得体地表达情感。《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选手作为公众人物,言行举止必然会对观众产生影响,所以他们的演讲必须要谨慎。因此,语码转换不仅可以满足交际者表达需求和情感,而且是实现良好交流的有效手段。

(三)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指交际者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语码转换,即说话者为特定的心理动机选择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来表达言外之意。它的目的是多样的,可以是为了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或是为了展示自己独特的身份。总的来说,这种类型的语码转换是在特殊指导下进行的。下面通过炫耀语言能力和凸显幽默等简单说明语码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1、炫耀语言能力

例4:毛冬:第一次到澳大利亚,前面有一个中年妇女很有气质,本地人,在遛狗。我爸没有任何犹豫上去说:“恁家狗多大了?”我说:“爸爸,你不妨hold on a second,语言的隔阂都无法阻挡你对social的热爱吗?”

例5:毛冬:我的父亲最终还是靠着精妙的Body language和无比的自信买到了一个三明治,他出商店的时候手里拿着个Meatball sandwich,我都觉得不是个三明治,那就是世界文明大团结的图腾。

在这两个例子中,表演者所讲述的是他与父亲在澳大利亚旅游的经历,毛冬多处使用了中英语码转换,“hold on a second”、“social”、“Body language”和“Meatball sandwich”。这和他的父亲不懂英语却能在澳大利亚顺利地交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演者在展示自己的英语能力的同时,用一种反讽的手法达到了极强的喜剧效果。

2、凸显幽默

例6:Rock:大家都在炒李雪琴和王建国的CP,都要锁他们,锁就算了,还都跑过来让我把钥匙吞了,说我可以不叫Rock,叫Lock。

例6中,“Lock”表示“锁”,表演者Rock通过使用Rock和Lock的押韵效果,不仅表达出了特定的含义,还以幽默有趣的方式实现了他的交际目的。因此,通过使用语码转换可以展现交际者的幽默感,丰富脱口秀的喜剧效果和喜剧内涵。

4. 语码转换的功能

通过对《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中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本文发现语码转换主要体现了寻求便利、突出强调、追求时尚、营造氛围等功能。

(一) 寻求便利

在交际中,说话人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语码转换可以实现语言的简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寻求便利的功能。

例7:Rock:后来,杨笠有了新的CP,你们知道我每天上网突然刷到他们俩的cut是什么心情吗?但我也还是一直很关注杨笠,比如前段时间,她因为给一个电脑CPU做广告,被很多人骂,那个广告又被撤还上了热搜。

在本例中,CP指的是“情侣”,cut指“剪辑片段”,CPU指“中央处理单元”。这些缩写是众所周知的,而且这种缩写形式更方便、简洁。

(二) 突出强调

使用语码转换是强调说话主题和重点的有效方法。在此种情况下,语码转换在强调定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脱口秀节目的喜剧效果。

例8:张骏:我曾经在观摩过几个女孩发大合影的过程,她们先在群里面选了一张大家都愿意P的照片,然后开始P图接力,最后所有人确认,confirm,confirm,confirm,产品发布。

例8中,脱口秀演员张骏重复使用英语单词“confirm”。此处的语码转换是为了强调表演者的想法,即女生们的合影只有经过每个人的确认才能发布。通过英汉语码转换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想法,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三) 追求时尚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交流中尝试使用多种语言。特别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使用语码转换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

例9:童漠男:最后还是一个玩说唱的大哥走过来对我俩下手了,很委婉,他说他是一个Rapper,他在做他的Demo,他的名字叫Lil Martin。

上世纪90年代,说唱风靡美国。随着说唱在中国的引入,中国也进入了说唱乐的流行时代。例3中的Rapper和Demo一方面展示了表演者的时尚氛围,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当前的趋势。

(四) 营造氛围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表达,主要通过行为模仿、语言模仿等方式来实现。语言模仿是指对语音、语调和内容的模仿。表演者通过语码转换模仿一些场景,可以营造气氛,使演讲更生动有趣。

例10:杨蒙恩:而且最惨的是,我们这样的男朋友和那些奴隶比起来,我们一辈子不会解放的。因为永远不会有一个男的出来代表我们天下所有的男朋友替我们发声,然后他站在南京西路的步行街上,大声地喊:I have a dream. I will never go shopping with my girlfriend again。

表演者杨蒙恩模仿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的声音和语调,为观众营造一种紧张和战斗的氛围,让观众有代入感,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这里的语码转换使表演具有幽默的娱乐效果。

5. 结语

本研究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中的口语语料为研究对象,对汉英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衍生出来的于国栋的语言顺应模型为基础,探讨了脱口秀表演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特征,得出语码转换是成功交际中不可替代的语用策略的结论。结果表明,语码转换对语言现实的顺应表现为词汇空白的填补和外国产品或概念的提及;语码转换对社会规约的顺应表现为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由于中国人的保守和含蓄,表现为忌讳和含蓄的表达;语码转换对心理动机的顺应表现为创造幽默的创造、强调或解释;追求时尚,获取异国情调;表现礼貌,缓和语气;语言经济策略,缩短距离,表现亲密。其中,提及国外产品或概念、追求时尚的功能占主导地位。交际者通过不同的顺应,运用交际语言来完成不同类型的交际功能,从而达到交际的成功。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文只收集了第四季的语料,并没有对《脱口秀大会》前三季以及其他脱口秀节目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研究结果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其次,这篇文章主要考察了语码转换的优点,忽视了其缺点,研究的完整性有待提高。

文章引用

张利杨.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码转换探析——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为例
An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ROCK & ROAST” (Season 4)[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8): 3258-326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8442

参考文献

  1. 1. 孙明明, 佟敏强. 电视广告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语法分析及其社会功能[J]. 外语学刊, 2016(4): 105-108.

  2. 2. 孙弘杨. 浅析微信版新闻标题的语码转换现象[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9): 74-76.

  3. 3. 邱娅梅. 我国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功能探析[J]. 海外英语(上), 2017(11): 206-207.

  4. 4. 刘永厚. 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码转换功能的个案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 30(10): 77-81.

  5. 5. Auer, P. (2013)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Routledge, London.

  6. 6. 徐大明. 语言变异与变化[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7. 7. 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Edward Alnold, London.

  8. 8. 何自然, 于国栋. 语码转换研究评述[J]. 现代外语, 2001, 24(1): 85-95.

  9. 9. 于国栋. 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 当代语言学, 2004, 6(1): 77-87.

  10. 10. 何自然, 于国栋. 《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 外国语, 1999(4): 428-43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