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78655 , 6 pages
10.12677/ML.2024.121004

新认知语用视角下网络交际中冲突话语的研究

张可莹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26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4日

摘要

网络交际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在网络交际中容易产生冲突的现象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网络交际中的冲突话语并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受到社会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针对冲突话语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却少有人关注有关冲突话语的生成动因。且大部分有关冲突话语的研究都是涉及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当中的冲突话语,少有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冲突话语语料。本文通过对网络社交平台上冲突话语的分析,从新认知语用中的认知模型和认知视角两个方面探讨网络交际中冲突话语的生成动因以及语用功能。通过对网络交际中随机选取的冲突话语片段进行分析,结合新认知语用学中的认知模型和认知视角,发现其可以很好地解释冲突话语的生成动因。交际双方由于彼此在交际过程中所持有的认知模型和选取的认知视角不同,从而造成冲突话语的生成。结合新认知语用学,发现网络交际中所发生的冲突话语存在着维护身份形象和发泄负面情绪两大语用功能。

关键词

冲突话语,网络交际,新认知语用,认知模型,认知视角

A Study of Conflict Talk in Cyber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o-Cognitive Pragmatics

Keying Zh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Nov. 17th, 2023; accepted: Dec. 26th, 2023; published: Jan. 4th, 2024

ABSTRACT

Cyber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our daily lives, and the phenomenon that people are prone to conflict in cyber communication has also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linguists. Conflict talk in cyber communication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influenced by social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conflict talk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linguists. However, few linguist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motivation of conflict talk. Most of the studies on conflict talk are related to conflict talk in literary works or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nd few of them are related to real conflict talk in real lif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flict talk on the social network platfor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tivation and pragmatic function of conflict talk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cognitive mode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Neo-Cognitive Pragmat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andomly selected conflict talk fragments in cyber communi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ognitive mode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Neo-Cognitive Pragmatics, it is found that it can explain the motivation of conflict talk gener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cognitive models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held by the communica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 conflict talk is produced. With the Neo-Cognitive Pragmatics, it is found that conflict talk in cyber communication has two pragmatic functions: maintaining identity and venting negative emotions.

Keywords:Conflict Talk, Cyber Communication, Neo-Cognitive Pragmatics, Cognitive Model, Cognitive Perspectiv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人际交往中往往普遍存在着两种状态。即冲突状态和缓和状态,这也是语言使用中话语选择(包括言语行为、语句、词汇等)及其语境下语力博弈的两种常态 [1] 。那么何为冲突呢?冲突指的是人们因不同的见解或持有不同的原则而导致的一种抵触或是争论状态 [2] 。何为冲突话语呢?不同的学者对于冲突话语的定义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它们都有共通点,即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一方对于另一方言行举止的不赞成或是双方对于某人某事持有不同意见继而产生话语冲突。冲突话语的概念是十分笼统的,它包含着如争执、反驳、争吵、反对、争论等言语行为 [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交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交流方式。而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多重性等特性,使得网络环境当中的冲突话语更易产生,这些网络环境中的冲突话语甚至会引发网络暴力,对个人造成伤害。因此对于网络环境当中的冲突话语的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从新认知语用学角度对网络语境中的冲突话语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分析其生成动因以及语用功能,避免其在交际的过程中产生,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本文的语料主要是从各大网络社交平台收集,语料内容主要是网民们针对某一事件而产生的不同观点从而导致的话语冲突。

2. 以往研究现状梳理

在20世纪70年代末,尽管并没有学者专门提出“冲突话语”这一术语,但已有学者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研究。Brennis和Lein比较了来自于不同种族和文化以及不同年龄之间的儿童的争辩性话语 [4] 。而Grinshaw是第一个提出“冲突话语”这一专有名词的人,他认为冲突话语是指话题参与者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或立场而相互对立的一种言语互动行为 [5] 。而国内首先研究冲突话语这一语言现象的学者是赵英玲,她拉开了国内对于冲突性话语研究的序幕。自赵英玲之后,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冲突话语。国内现有的针对于冲突话语的研究语料各异,研究角度也有多不同。大部分的语料研究集中于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中针对于人物台词所产生的冲突话语的研究,如冉永平和刘玉芳以《红楼梦》中的冲突性回应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主要的表现形式,语用功能以及产生原因 [6] 。赖小玉基于顺应论,以影视剧中的夫妻冲突话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所具有的语境顺应性特征 [7] 。一部分则集中于新闻报道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如龚双萍以钓鱼岛事件新闻报道中的冲突性网评为语料,分析了其所具有的情感立场 [8] 。少有针对于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冲突性对话的研究,而针对于网络环境中所产生的冲突话语现象更是微乎其微。近年来,网络交际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交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学者开始研究有关于网络语境中冲突话语的研究,如李捷和朝曦以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多重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语用特征以及触发机制 [9] 。刘丽华和戴慧琳主要针对微博中的话题冲突性对话,解析了其语用特点和发展趋势,为网络环境中人际冲突的管理提供了新的语用研究视角 [10]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境中的冲突话题已成为近年来冲突话语研究的热点对象,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于冲突话语的研究都是基于语用学理论。主要涉及顺应论、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不礼貌理论和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少有从新认知语用学角度来研究冲突话语的。本文试从新认知语用学的角度,从认知模型和认知视角两个角度,研究冲突话语的生成动因以及语用功能。

3. 新认知语用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的80年代,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在此之后,有学者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融合在一起,提出了认知社会语言学(Cognitive Social Linguistics),也有学者称其为社会认知语言学,这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方向之一。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正式创立了认知语用学,将认知和交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倡导要从认知机制的角度来解释交际过程,从而将语用学研究的方向转向了认知方向。Kecskes则开始尝试使用Socio-cognitive Approach (SCA)的方法来研究语用学,他在社会认知语用学的基础上考察了社会因素,认为交际双方互动的过程会受到社会和认知两个因素的影响。从CSL和SCA的发展方向不难看出,单独从认知角度或是社会角度来研究语言是片面而不可取的,因此,王寅结合SCL和SCA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新认知语言学(Neo-Cognitive Pragmatics),主张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多种认知方式来探讨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 [11] 。具体来说,新认知语用学的实质是对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人们可以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如认知模型、认知参照点、识解、认知关联等数十种认知方式来研究人们的认知能力、认知经验、认知方式是如何影响话语的产出的。本文主要从认知模型和认知视角这两个角度来解读冲突话语在网络语境中是如何生成以及其在人际交往中有着怎样的语用功能。

4. 新认知语用视角下冲突话语的生成动因

由此可见,在新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之下,从特定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角度来理解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是可行的,本文尝试借助认知模型和认知视角来探讨网络交际中冲突话语的生成。

4.1. 认知模型

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十余种认知方式中就包括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的知识就是以认知模型的方式来组织起来的,当人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这种心智结构就可以说是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 [12] 。认知模型包含了许多的子类型:理性模型、典型模型、本质模型、社会刻板模型等,这些模型都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于每个人社会经历不同,往往会导致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产生偏差。当人们在交流时彼此使用不同的认知模型时,冲突话语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了。请看例1:

闲人夏迎春

我不明白有些明星的字怎么会写的那么丑,跟小学生一样,有的甚至连小学生都不如……

芋圆西米露回复

没必要神化他们,他们也不是书法家啊。

(语料来源于小红书APP,2023年2月4日)

由于交际者所呈现的认知模型有所不同,导致了冲突话语的生成。在交际中,“闲人夏迎春”主要呈现的是理想模型,某一个文化社团的文化知识大多数都是以理想模型的方式来组织的,它存在于每一个该文化所属成员的头脑中 [13] 。人们总会持有关于理想家庭、理想工作、理想配偶等文化知识模型,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会以理性模型进行推理,比如说理想中的家庭一定是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彼此之间互相关心等。在交际的过程中,“闲人夏迎春”启用的是理想模型,根据理想模型,明星应该是完美的,他们必须在每个方面都做到优秀。当明星的表现和理想有所冲突的时候,发话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明星的字居然连小学生都不如。而“芋圆西米露”的回复则启用的是典型成员模型。原型理论认为,由于范畴的成员地位不平等,因此有着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这也是人们理解语言以及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举个例子,人们通常会把大白菜和芹菜归纳到“蔬菜”这一范畴,而对于西红柿和黄瓜有的人会将其归纳到“水果”范畴,前者则属于典型成员,而后者则属于非典型成员。在回复中,“芋圆西米露”指出,明星不是书法家,这里启用的则是典型成员模型,因为通常人们提到书法家时,会典型地认为其是一个擅长书法,并且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书法家们的字一定是完美无瑕的。在交际的过程中,发话者启动了一个认知模型,而受话者并没有接受当前对话所启用的认知模型,而是启用了另一个认知模型,导致了冲突话语的生成。

4.2. 认知视角

在谈论认知视角之前,需要涉及到“框架(frame)”的概念。框架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认知范畴,通俗的来说,根据每个人的结构背景,人们会形成一个相对固化的静态的认知图式,这个认知图式就是框架。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发话者会根据自己或者受话者所感兴趣的价值观或利益等因素,凸显认知框架中的某一范畴,从而进行视角(perspective)的选取,对话语中的部分信息进行凸显,从而使听话者对该部分进行视角聚焦。在交际过程中,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认知框架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会不同,冲突话语也会因个人对于认知视角的选取而发生。请看例2:

耿向顺

做过老师才会明白老师的苦!老师每天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不仅要花大量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还要应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和家长。现在教师的地位也并没有以前那么受人尊重了,经常会被家长当成服务人员,什么事情都能推给老师,谁都能骂老师。

吃葡萄就吐葡萄皮回复

说老师累的大部分自己就是老师,但是我想说大部分的工作哪个不累哪个压力不大?其他更累压力更大福利更差的工作也一堆人在干!最起码老师们有三个月的寒暑假,基本的福利待遇都得到了保障,你不想干有的是人干。

(语料来源于微博APP,2023年10月2日)

在交际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观念不同,交际双方往往会存在着不同的认知框架,因此会对相同事物选取不同的认知视角,从而导致了冲突话语的发生。认知视角的本质是一种认知范畴,可以反映人们控制以及运用注意的认知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发话者选择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句子的主语主要由“教师”来充当,重复强调“教师工作辛苦”以及“并不受人尊重”这些认知事实,使其在交际对象的认知环境中变得特别凸显。而受话者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交群体,将视角聚焦在教师的福利待遇上,而忽略了教师工作的辛劳,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认知结果,导致了冲突话语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讨冲突话语的产生动因时,对于交际双方的认知框架的考虑是很有必要的。根据发话者所阐述的话语,很容易就推断出其身份大概率是一名人民教师,因此其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会倾向于将视角固定在教师的视角,阐述教师这一职业的心酸和不容易。其真实意图只是想劝诫大家要更加客观的看待教师这一行业,不能只看到教师的光鲜而看不到背后的辛酸。而受话者则由于自身的认知框架,也许并不了解教师这个职业,只看到教师的福利待遇,而忽视了背后的不容易,不能对这一职业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导致了冲突话语的产生。

5. 新认知语用视角下冲突话语的语用功能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单纯地利用冲突性话语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这也表明了冲突性话语的运用存在着语用功能。下面将以新认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从其语言特点出发,对冲突话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5.1. 维护身份形象

人们对于每一个范畴都会形成无数个不同的认知模型。因此在面对同样的人或事物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认知模式去识解,从而获得不同的意义。在例1中,由于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认知模型不同,从而导致了冲突话语的产生。而回应者采用和发话者不同的认知模型是为了维护明星的身份形象。在交际过程中,发话者提出了“有些明星的字很丑”这一观点,启用理想模型,有损“明星”这一群体的身份形象。大部分的人对于明星都持有着理想模型,他们认为明星在方方面面都应该保持完美。而发话者却指出有些明星的字很丑,有损这一群体的身份形象。而发话者为了维护“明星”这一群体积极的身份形象,在回应中启用了典型成员模型,表示明星并不是书法家,只有书法家的字才必须完美,没必要刻意要求明星这一群体的字完美。

5.2. 发泄负面情绪

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很容易由于彼此间所持有的认知框架以及在交际时所使用的认知视角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观点,进而产生消极的情感,比如愤怒,怨恨,不满,失望等。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方往往会用冲突性的话语来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在例2中,发话者选择了“教师”这一认知视角,凸显了教师在工作中的不容易以及困难来宣泄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以及负面情绪。而回应者则凸显了教师职业的福利以及其他工作的压力和困难并不比教师这一职业轻松这一现象,从而宣泄了自己对于发话者的不满,满足了自身释放心中不快的情感需求。

6. 结语

本文主要从新认知语用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和认知两个层面,对网络交际中的冲突话语进行分析,发现冲突话语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在语用学层面,从社会和认知两个层面来分析网络语境中的冲突话语会更加有力。分析发现,在交际过程中,社会因素对交际双方的认知方式以及认知框架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交际双方所选择的认知模型和认知视角不同,就会导致冲突话语的生成。进而从新认知语用的视角去研究冲突话语的语用功能,为冲突话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文章引用

张可莹. 新认知语用视角下网络交际中冲突话语的研究
A Study of Conflict Talk in Cyber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o-Cognitive Pragmatics[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1): 21-2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04

参考文献

  1. 1. 冉永平. 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 外语教学, 2010, 31(1): 1-6.

  2. 2. 宝贡敏, 汪洁. 人际冲突理论研究评述[J]. 技术经济, 2007(11): 12-16.

  3. 3. 赵英玲. 冲突话语分析[J]. 外语学刊, 2004(5): 37-42+112.

  4. 4. Lein, L. and Brenneis, D. (1978) Children’s Disputes in Three Speech Communities. Language in Society, 3, 299-323. https://doi.org/10.1017/S0047404500005741

  5. 5. Grimshaw, A.D. (1990) Conflict Talk: 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 of Arguments in Convers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6. 6. 冉永平, 刘玉芳.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J]. 外语学刊, 2011(5): 65-69.

  7. 7. 赖小玉. 汉语语境下夫妻间冲突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J]. 外语学刊, 2011(4): 59-63.

  8. 8. 龚双萍. 冲突性网评中情感立场的语用分析[J]. 现代外语, 2014, 37(2): 168-178+291.

  9. 9. 李捷, 朝曦. 网络多重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特征及触发机制[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3): 2-9.

  10. 10. 刘丽华, 戴慧琳. 微博语境下冲突话语的人际语用学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3, 44(1): 97-101.

  11. 11. 王寅. 新认知语用学——语言的认知-社会研究取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1): 1-4.

  12. 12.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13. 13.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https://doi.org/10.7208/chicago/9780226471013.001.00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