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 08  No. 02 ( 2020 ), Article ID: 36042 , 8 pages
10.12677/WLS.2020.82009

Study on the Tang Ambassador—Fujihara no Kiyokawa’s Waka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Zhaohui Bu, Xiangbo Wu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May 20th, 2020; accepted: Jun. 3rd, 2020; published: Jun. 10th, 2020

ABSTRACT

Fujiwara no Kiyokawa who was the ambassador of the 11th Tang Dynasty Mission of Japan arrived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year 752 and contributed himself to the Tang Dynasty after that. He promoted Sino-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s. The research about Kiyokawa was very little both in China and Japan, among the very little researches was just about his coming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or his posi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There was so little research about his Waka. As the ambassador of the Tang Dynasty, Fujiwara no Kiyokawa not only has outstanding diplomatic skills, but also has a certain literary talent. His Waka are included in the earliest collection of Waka in Japan, Manyoshixyuu. Manyoshixyuu also contains a number of songs related to Kiyokawa to Tang, which are sung by other people, and the number of the Waka was the most among all the ambassadors. This article collected the Waka related to Kiyokawa both himself and other people's Waka in the Manyoshixyuu, and investigated the song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s. After investigation, I learned that most of these Waka were royal Waka, and they were all about Kiyokawa’s mission. The art of the Waka focused on the images of “ship”, “god”, and “cloud”, “return” and so on. Meanwhi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re and specific cultural imagery, I also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Yang Lie and Zhao Leshen about Kiyokawa’s Waka.

Keywords:The Ambassador, Fujiwara no Kiyokawa, Waka, Translation, Cultural Exchanges

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的和歌及其汉译探讨

卜朝晖,吴祥博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20年5月20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10日

摘 要

藤原清河是752年抵唐的第十一次遣唐使团的大使,其后终身仕唐,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目前中日两国有关清河的研究较少,其内容多为清河的来华经过、在唐任职情况以及归日经历,并未考察清河的和歌。作为遣唐大使的藤原清河不仅外交能力出众,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他创作的和歌被收录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万叶集》还收录有多首由其他人咏唱的与清河赴唐相关的和歌,并且数量之多在历次遣唐使中未曾见。本文收集整理《万叶集》中藤原清河本人咏唱以及他人咏唱的与其有关的和歌,并结合当时的中日文化交流背景对这些和歌进行考察。经考察得知这些和歌大部分是御制歌,围绕清河遣唐而作,而其和歌的艺术重在表现“船”、“神”、“天雲”、“帰りくる(归来)”等意象。同时,从体裁、特定文化意象的角度对清河的和歌的杨烈、赵乐甡的两种汉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和歌,翻译,文化交流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藤原清河,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日本奈良时代贵族家庭,藤原北家出身,藤原北家始祖中卫大将藤原房前的第四子,其母为片野朝臣之女。清河的能力较为出众,在被任命为遣唐大使出使唐朝之前,是藤原北家众后辈中迁升较快,且官位最高者。天平十三年(741年)为中务少辅从五位下,天平15年(743年)迁升为大养德守,正五位下 [1]。天平胜宝二年(750年)九月被任命为遣唐大使,从四位下,副使是大伴古麻吕。另一副使吉备真备在751年被任命。天平胜宝四年(752年)清河被授予節刀,官拜正四位下,从难波出发,于同年末抵唐。753年入唐已近一年,欲归日本,但由于所乘船只不幸遭遇风浪,漂流至安南(今越南),在驩(同“欢”字)州时船员几乎都被当地土著人杀害,清河幸免于难。后于755年辗转重回长安,此后不久更名为藤原河清,出仕唐朝,担任特进秘书监之职。日本朝廷曾派遣高元度等迎遣唐使使,迎接清河等九十九人回国。高元度等抵唐之后由于安史之乱并未朝见,肃宗皇帝令内使宣敕曰:“特進秘書監藤原河清,今依使奏,欲遣歸國,唯恐殘賊未平,道路多難。元度宜取南路,先歸復命。” [2] 所以清河此次也未能归国,最终殁于唐。清河死后日本朝廷在延历年间追赠其为正二位,承和三年追赠从一品。清河在唐曾有一女儿——喜娘,喜娘之母应是唐人,因为在历次遣唐使中并未记载日本曾派遣有女性遣唐使。喜娘最终随宝龟年间的第15次 [3] 遣唐使归日。1

清河自752年遣唐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鉴真和尚成功东渡或者说是成功偷渡到日本与清河有着莫大的关系。鉴真自743年开始东渡以来,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但均未成功,最终在753年乘坐第11次遣唐使(即藤原清河为遣唐大使)的第二艘船于同年底抵达日本。天宝十二年(753年)正月初一的朝贺仪式上,清河和副使大伴古麻吕与新罗使臣发生了位次之争。最终日本与新罗座次调换,位于“東畔第一大食國上 [2] ”极大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名声。而唐朝当局同意日本与新罗位次调换,凸显了唐对日本的尊重与重视,清河与副使大伴古麻吕也更好地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另外清和753年归国失败后在唐曾担任特进秘书监,促进了唐代图书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日两国有关清河的研究较少,据笔者所能查阅到的先行研究有:钱健(1986: 72)“我国图书馆事业史上的又一朵樱花”;钱健(1986: 54~56)“唐代特进秘书监——藤原清河”;增村宏(1980: 35~57)“遣唐大使藤原清河の抑留”;增村宏(1981: 39~68)“遣唐大使藤原清河の年齢”;浜田久美子(2015: 33~48)“藤原仲麻呂と渤海:遣唐使藤原清河の帰国策をめぐって”等,这些先行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论清河来华的经过、在唐任职情况以及清河的年龄、归日经历等,并未考察清河及与清河相关的和歌。据笔者统计《万叶集》中有关遣唐使赴唐的和歌有23首,而有关清河的和歌就有7首(2首为其本人所作,5首为他人所作),约占三分之一,在遣唐使中为数量之最。本文对有关藤原清河的和歌进行整理,结合当时的中日交流情况分析这些和歌的背景和特点。同时,从体裁、特定文化意象的角度对清河创作的和歌的杨烈、赵乐甡的两种汉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2. 《万叶集》中有关藤原清河的和歌

藤原清河作为遣唐大使不仅谈吐举止不凡、外交能力出众,还颇具文学才能,清河出使唐朝之前创作的和歌被收录在《万叶集》中。《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是由多人经多年编选而成,清河的和歌能被收录在其中证明他所作的和歌具有的文学价值。此外《万叶集》中还存在多首有关藤原清河出使唐朝的御制和歌、饯行和歌等。笔者通读《万叶集》并对其中清河创作的及与清河相关的和歌进行收集和整理。本节将结合有关背景对收集整理的《万叶集》中清河创作的及与其相关的和歌进行考察分析。

2.1. 藤原清河的和歌

藤原清河创作的和歌共有2首被收录在《万叶集》中,创作时间均为被任命为遣唐大使之后至出使唐朝之前、即750~752年之间。以下是藤原清河的第一首和歌:

4241春日野に 斎く三諸の 梅の花 榮えてあり待て 還りくるまで。 [4] 2

和歌的现代日语大意翻译:春日野でお祭りする社の梅の花よ。このまま咲き栄えてずっとまっていよ。私が帰国するまで。

(汉语大意:春日山中举行祭祀的神社里种植有梅花,神社里的梅花盛放。希望梅花能一直盛放,直待我遣唐回朝。(笔者译))

和歌的诗歌汉译:祭神春日野,神社有梅花,待我归来日,花荣正物华。 [5] 3

这首和歌是清河出发前在御盖山(春日山)麓祭祀神祇时创作的。唐朝时代造船、航海技术及医疗等远远落后于现在,遣唐使团来唐时在海上会历经千难万险,所以为了祈求航海顺利能够平安抵唐,在出发之前会举行一些祭祀仪式、典礼。“春日野に斎く 三諸の 梅の花”(祭神春日野,神社有梅花),描写了出发前在御盖山(春日山)麓的神社里祭拜神灵,希望能够得到神灵庇佑,在航海途中一切顺利。也简单描述了周围环境,神社中的梅花盛放,景色宜人。“栄えてあり待て 帰りくるまで”(待我归来日,花荣正物华),清河寓情于景,想象着自己平安归来时,梅花也能像今天一样盛放的美好情景(遣唐使在唐的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同时也表达了清河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遣唐使归来之后一般官职品阶会有所升高,且会得到朝廷的重用。清河也希望通过遣唐之行,自己能够荣归故里,并能得到日本当朝的重用。

清河第二首和歌:

4244あらたまの 年の緒長く わが思へる 兒らに戀ふべき 月近づきぬ。

和歌的现代日语大意翻译:年長く私が心を通わした妻に対して、恋しく思うにちがいない別れの月が近づいて来た。

(汉语大意:出发的日子已经临近,分别之后一定会十分思念与自己心意相通的妻子吧。(笔者译))

和歌的诗歌汉译:长年从此别,吾恋必加深,自此思吾妹,别时已临近。

这是清河写的一首恋歌。清河的生年虽不详,但根据其兄、弟八束(真楯)和鱼名的生年来推断,清河生年当在灵龟元年(715)到养老四年(720)之间。清河作这首和歌的时间是在750~752年之间,由此可以推断出清河做这首和歌时年龄在30至37岁之间,应该是已婚。所以这首恋歌应是清河写给其妻子的。这首和歌描写了时光飞逝,出使唐朝的时间愈加临近,与妻子即将长时间分别,表达清河对妻子的爱恋和对妻子的依依不舍之情。

2.2. 藤原清河和歌的诗歌汉译比较——以杨烈、赵乐甡译本为例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在日本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当于中国文学史中的《诗经》。目前中国已有数个《万叶集》译本,其中杨烈、赵乐甡的译本是全译本,并且在国内研究《万叶集》时常被使用。本节从体裁、特定文化意象的角度对杨烈、赵乐甡译本中清河和歌的汉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两位译者的译文风格和特色。同时从和歌汉译中感受清河和歌之美。

4241春日野に 斎く三諸の 梅の花 榮えてあり待て 還りくるまで。

杨烈译本:祭神春日野,神社有梅花,待我归来日,花荣正物华。(1984. 湖南人民出版社. p770)

赵乐甡译本:春日野斋祝,祈福佑;

三诸梅花永芳荣,

直待归来后。(2009.万叶集.译林出版社.p803)

4244あらたまの 年の緒長く わが思へる 兒らに戀ふべき 月近づきぬ。

杨烈译本:长年从此别,吾恋必加深,自此思吾妹,别时已临近。(1984. 湖南人民出版社. p771)

赵乐甡译本:天长复日久,

应将何妹挂在心;

两分手,月已近。(2009. 万叶集. 译林出版社. p803~804)

从译文题材上来看,杨烈译本采用的是五言绝句,赵乐甡译本是“三行分写 [6] ”。五言绝句是我国汉诗体的一种,这种译法能够使中国读者读上去不感陌生,易于接受。但是清河的这两首和歌有着日本诗歌特有的格式“五七五七七”句式,杨烈译本的五言绝句不能体现和歌独有的形式美。而反观赵乐甡译本的“三行分写”,虽不能完全对应清河“五七五七七”句式,但是是三行奇数行,与中国传统汉诗的偶数行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向读者展现日本和歌独有的异域形式美。从韵译上来看,赵乐甡译本第一首4241和歌第一句和第三句押“ou”韵,4242和歌第二和第三句押“in”韵,能够使中国读者能从韵律的角度感受和歌之美。杨烈译本的五言绝句在第一首中押了“ua”韵,在第二首中虽然韵脚并不押韵,但是译文工整严谨且能简单明了的表达和歌意思,也是很好的译作。

从特定文化意象的角度来看,4241和歌中的“春日野に”(在春日山祭拜),杨烈译本的“祭神春日野”与《论语・八佾篇》中“祭神如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能很好的表达虔诚的祭祀神祗,祈求神佑之意。“帰りくるまで”(直至归来)一句,杨烈译本的“待我归来日”令人不禁想到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能很好表达清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回归到此地的愉悦心情。4242和歌中的“年の緒長く”杨烈译本译为“长年从此别”,此句并没有分别之意,译者进行了加译“从此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中的“送远从此别,青山空复情。”表达了离别送远,倍增离情和依依不舍之情,与和歌所表意思相同。杨烈译本运用汉诗或者《论语》中我们熟知的意象,能够让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译文,并且能够最大程度的传达清河和歌中所蕴含的艺术性,引起读者共鸣。而赵乐甡译本并未运用特定文化意象,但是赵译本却采取了很多直译,如“三諸”(神社)等,这能很好的表达原文中的日本异国文化色彩,让不熟知清河和歌的读者明白,这是日本和歌而非汉诗。笔者认为若在译本中能对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名词加上注解的话能更易于读者理解。

综上所述,清河和歌的杨烈译本和赵乐甡译本各具特色,杨烈译本体裁是五言绝句,且含有中国古诗中的特定文化意象,译文简明凝练,更易于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赵乐甡译本体裁使用新颖独特的“三行分写”,且译本多采取直译,较忠实于原文,且具有异国文学特色,比较利于原文化因素的传播。两译本各有自身优势,我们在阅读藤原清河和歌或者《万叶集》中和歌的时候不妨多阅读一两个译本,能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歌和感受和歌之美。

2.3. 与清河相关的和歌

《万叶集》中除收录有清河创作的2首和歌之外,还有5首有关藤原清河被任命为遣唐大使之后出使唐朝之前的御制和歌、饯行和歌等。以下将逐一探讨这5首和歌。

春日祭神之日,藤原太后赐入唐大使藤原朝臣清河御作歌一首:

4240大船に 眞楫繁貫き この吾子を 韓國へ遣る 斎へ神たち。

和歌的现代日语大意翻译:大船に橹を多く備えて、この子を、手放して唐国へやります。どうか神々たちよ、守ってください。

(汉语大意:(遣唐)大船上备有很多船桨,我将放手让我的孩子遣唐,希望诸神保佑途中一切顺利。(笔者译))

和歌的诗歌汉译:大船多楫橹,吾子大唐行,斋祝神灵佑,沿途总太平。

藤原太后即光明皇后,是圣武天皇的皇后。藤原清河是藤原太后的侄子。这首御作歌的创作时间与上一小节中藤原清河吟作4241和歌的时间相同,在御盖山(春日山)麓祭祀神祇时创作的。和歌中的“韓国”是指“大唐”。这首和歌描述了藤原太后在春日神社向神灵祷告,保佑侄子藤原清河旅途平安顺利,表达了其对侄子清河的疼爱怜惜之情。

大纳言藤原家饯之入唐使等宴曰歌一首即主人卿作之:

4242天雲の 去き還りなむ もの故に 思ひぞわがする 別れ悲しみ。

和歌的现代日语大意翻译:大空を行く雲のように、行ってはまた還って来るあなたであるのに、別れが悲しくて、私は思いに沈みます。

(汉语大意:你就像要去到千尺高空中的云彩,远行之后还会归来,但我依然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即将分别的悲伤中。(笔者译))

和歌的诗歌汉译:天云虽远去,迟早必还归,但念人情在,别离总是悲。

大纳言藤原即是藤原仲麻吕(706~764),出身藤原南家,是藤原清河的堂兄。《续日本纪》(菅原道真.藤原继绳等(著),1940:卷二十五淳仁纪五)评价藤原仲麻吕“率性聪敏,通经博史”,740年在藤原广嗣之乱后得到藤原太后(光明皇后)的信任而很有权势,后在764年因藤原仲麻吕之乱被斩首。这首和歌表达了藤原仲麻吕对即将出使唐朝的使节,主要是对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的不忍分别之情,另外“帰って来る”也表达了希望他们能平安归来。这里笔者认为该和歌主要体现了与清河的不忍分别之情,除了清河与藤原仲麻吕是堂兄弟关系较为亲近以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清河及参加此次大纳言藤原家宴的人员应和藤原仲麻吕是同一政治立场的,但副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也许并未参加。原因有二,首先副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与藤原仲麻吕分属不同的政治立场、派系。750年,孝谦天皇即位后,藤原仲麻吕开始专权,吉备真备被贬职为筑前守,并且之后又被贬职为肥前守。764年在藤原仲麻吕之乱时被被任命为中卫大将,指挥讨伐军,以镇压藤原仲麻吕。另一副使大伴古麻吕曾在757年与橘奈良麻吕、大伴池主等在太政官院密谋举兵反藤原仲麻吕,后因密谋计划泄露被逮捕,之后下落不明。由此可见副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与藤原古麻吕政见不合,分属不同政治派系,他们也许未必应邀。其二,因为此次宴会是家宴式的饯行,较为私密,并且藤原清河这一次的遣唐大使和副使的任命,也许是当时众多微妙的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也不会邀请与自己分属不同政治派系的人参加。

民部少辅多治比真人土作歌一首:

4243住吉に 斎く祝が 神言と 行くとも来とも 船は早けむ。

和歌的现代日语大意翻译:住吉神社にお仕えする神職のおつげとして行きも帰りも、舟は安全で早いことでしょう。

(汉语大意:住吉神社的神灵们定会保佑此次遣唐使们往来途中一切顺利,早日乘船归来。(笔者译))

和歌的诗歌汉译:住吉来斋祝,神言定此传,往来皆顺利,但愿快行船。

多治比真人土作,奈良时代的公卿,这首和歌是在大纳言藤原仲麻吕饯入唐使等家宴上作的。这首和歌表达民部少辅多治比真人土作为遣唐使们祈福,希望往返途中一切顺利,遣唐使节能顺利归朝。

敕从四位上高丽朝臣福信遣于难波,赐酒肴入唐使藤原朝臣清河等御歌一首并短歌:

4264そらみつ 大和の國は 水の上は 地行く如く 船の上は 床に坐る如 大神の 鎭むる国そ 四つの船 船の舳並べ 平安けく 早渡り来て 返言 奏さむ日に 相飲まむ酒そ この豊御酒は。

御制歌的现代日语大意翻译:大和の国は、水の上なら地上を行くように、船の上なら、安定した床の上にいるように、大神が護り治めている国である。今、唐国に渡る四隻の船が、船首を並べて安全に、早く行って帰って来て、帰国の報告を奏上する日に一緒に飲もうと思う酒である、この豊醇な酒は。

(汉语大意:(我们)大和国,水上如行路,在行船上犹如在平稳的床上。我们大和国是受神灵庇护的国家。四艘遣唐使船齐头并进,途中平安顺遂,希望你们能早日平安归来,在向朕汇报成果时,再畅饮这美酒。(笔者译))

御制歌的诗歌汉译:攸哉大和国,道路皆平康,水上如行陆,船行如在床,大神镇此国,

四舶并舟航,平安祝早渡,返言奏天皇,待君返国日,相乐饮酒浆

短歌:4265四の船 はや帰り来と 白香つけ 朕が裳の裾に いはひて待たむ。

短歌的现代日语大意翻译:四隻の船よ早く帰って来いと、わが裳の裾に白香をつけて、身をつつしんで待っていましょう。

(汉语大意:希望四艘使船能早日平安归来,朕会为你们上香祈福,等待朕的臣子归来。(笔者译))

短歌的诗歌汉译:四舶归来早,朕将为祷祈,白香衣服上,待汝联衣垂。

这两首和歌是孝谦天皇的御制歌并短歌,天平胜宝四年(752年)闰三月九日将节刀授予藤原清河之后,藤原清河一行在难波出发之前,孝谦天皇派遣从四位上高丽福信赐予遣唐使节们酒肴及这两首和歌。御制歌和短歌都描写了孝谦天皇向神灵祈祷,希望自己的臣子们能平安归来。并且御制歌中“待君返国日,相乐饮酒浆”形象地展现了当时孝谦天皇与遣唐使节之间的“君君臣臣”之情。

3. 《万叶集》中有关藤原清河和歌的特点及其背景分析

基于第2节对《万叶集》中清河创作的及与清河相关的和歌进行的考察分析,并结合当时唐、日交流的状况分析,可以归纳出这些和歌具有以下创作背景和特点:

1) 《万叶集》中无论是清河创作的和歌还是和清河相关的和歌都是和遣唐有关的和歌,这是因为藤原清河是此次遣唐使团的大使身份,而且也与日本当朝对遣唐使的重视和对唐风文化的向往有关。此次遣唐时间是752年,正值盛唐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唐朝文化高度繁荣,正处于积极向外输出阶段,而日本也需要通过学习、借鉴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并且当时唐朝处于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与许多国家都建立有友好外交关系,而日本也能通过遣唐使提高自身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所以歌人也会应朝廷形势作出和遣唐、遣唐使相关的和歌。

2) 有关清河一人作为遣唐大使赴唐的和歌就达7首之多,这在历次遣唐使中是没有的。并且其中的和歌多为御制歌。这与清河的出身、及清河所具有的才华能力有关。清河出身藤原北家,是藤原太后(光明皇后)的侄子,所以有关清河的遣唐和歌中有三首御制歌(藤原太后一首,孝谦天皇两首)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这一时期的遣唐使是由藤原氏的权利掌控者受命使唐,但是以藤原氏家族成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遣唐大使或副使的并不算多。因为在航海技术十分不发达的古代,漂洋过海出使唐朝有极大的危险,若遇到暴风天气,很可能丧命于茫茫大海之中。出身于权势滔天的藤原家的清河,更得天皇、太后的怜惜。除了与清河的出身有关之外,还与清河本身所具有的出众才华、能力有关。清河是藤原北家众后辈中较为出类拔萃的,在天平年间官位迁升较快,是藤原北家众后辈中职位最高者,应颇得孝谦天皇和藤原太后的赏识。藤原清河这一次的遣唐大使和副使的任命,也许是当时众多微妙的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副使大伴古麻吕和吉备真备并不是当时朝廷实际掌权者藤原仲麻吕的同一政治派系的,而遣唐归来后的使节一般会被朝廷重用,甚至是成为帝师,所以为了平衡当时的政治力量,有能力的藤原清河成为遣唐大使的不二人选,大纳言藤原仲麻吕也设饯行家宴,为清河等遣唐使作和歌。因此,由于清河的出身、及当时政局的影响,与清河有关的遣唐和歌数量才如此之多。

3) 和清河相关的遣唐和歌艺术重在表现“船”、“神”、“天雲”、“帰りくる”(归来)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出现在与清河相关的遣唐和歌中,还常常出现在其他遣唐和歌中,甚至有雷同歌句。比如:4240:大船に真楫しじ貫きこの我子を唐国へ遣る斎へ神たち与1453:前略難波潟御津の崎より大船に真楫しじ貫き白波の高き荒海を島伝ひし后略(天平五年(733)癸酉春闰三月,笠朝臣今村赠入唐使歌一首并短歌)。“船”这一意象含有“大船”、“四つの船”、“船艫”等意思,象征着遣唐使船。遣唐使船一般为四艘,且都是四艘较大的船只,由当时日本国内造船技术较好的安云国人打造而成。“神”含有“(住吉/春日)神社”、“神言”、“海若”(海神)等之意。因为当时航海技术较为落后,遣唐渡海会有极大危险,并且与茫茫大海相比,人类是如此渺小、孱弱,所以只能祈求虚无缥缈的神灵来寻求心理安慰,增加心中勇气。“天雲”含有遥远之意,表达了要去往海对面的唐国,道路是如此的遥远、艰辛。“帰る、くる”是遣唐平安归来之意,表达了歌人希望遣唐使们能在历尽艰辛之后平安归来,能在朝廷中大展宏图,报效祖国,实现抱负。清河相关的和歌以及遣唐和歌中这些意象的运用渲染了和歌气氛,使和歌具有画面感,形象的描述了当时遣唐的情形。同时也展现了清河及遣唐使们不畏旅途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4. 结论

遣唐大使藤原清河作为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一员,不仅能力出众,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其中和歌创作是其有迹可循的文学才华之一。在日本的《万叶集》中留存有清河创作的和歌和他人为清河写的和歌。这些和歌的内容均与清河赴唐相关,而这与藤原清河的遣唐大使身份、以及日本当朝对遣唐使的重视和对唐风文化的向往有关。《万叶集》中有关清河一人作为遣唐大使赴唐的和歌就达7首之多,这在历次遣唐使中颇为少见。7首和歌中他人赠与清河的5首和歌多为御制歌,这与清河的出身、才华、以及当时的政局形势等有关系。清河相关的遣唐和歌的艺术重在表现“船”、“神”、“天雲”、“帰りくる(归来)”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出现在与清河相关的遣唐和歌中,还常常出现在其他遣唐和歌中,这些意象的运用渲染了和歌气氛,使和歌具有画面感,形象地描述了当时遣唐的情形。同时,笔者对清河创作的和歌的杨烈汉译本和赵乐甡汉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两译本各具特色,杨烈译本体裁是五言绝句,且含有中国古诗中的特定文化意象,译文简明凝练,更易于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赵乐甡译本体裁使用新颖独特的“三行分写”,译本多采取直译,较忠实于原文,具有异国文学特色,比较利于异国文化因素的传播。

文章引用

卜朝晖,吴祥博. 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的和歌及其汉译探讨
Study on the Tang Ambassador—Fujihara no Kiyokawa’s Waka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J]. 世界文学研究, 2020, 08(02): 53-60.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0.82009

参考文献

  1. 1. 藤原继绳, 菅原道真, 等. 续日本纪[M]. 东京: 朝日新闻社, 1940.

  2. 2. 德川光国. 大日本史[M]. 吉川: 吉川弘文馆, 1900.

  3. 3. 王勇. 日本文化——模仿与创造新轨迹[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 4. 大伴家持, 等, 著. 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万叶集》四[M]. 高木市之助, 五味智英, 大野晋, 校注. 东京: 岩波书店, 1971.

  5. 5. 大伴家持, 等, 著. 万叶集[M]. 杨烈, 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6. 6. 佚名. 万叶集[M]. 赵乐甡,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9.

  7. NOTES

    1关于日本遣唐使的次数学界说法不一,本文中提及的遣唐使派遣情况均参照《日本文化——模仿与创造新轨迹》,p192~198。

    2本文引用的和歌及和歌的现代日语大意翻译均出自此文献的365~377页。

    3本文引用的和歌的诗歌汉译译文均出自此文献的770~777页。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