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08  No. 01 ( 2020 ), Article ID: 34080 , 6 pages
10.12677/CES.2020.81004

The Predicament and Resolu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Course and Special Subject Teaching

—Taking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Daoxin Qi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Received: Jan. 1st, 2020; accepted: Jan. 14th, 2020; published: Jan. 21st, 2020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class and Thematic teaching can form a good educational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in-class and out-of-class, online and offline. However, in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course and thematic teaching,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vagu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course-Textbook-Thematic Teach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ismatched with the supply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two skins” of micro-course and thematic teaching. Only by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strengthening the rationality and scientificalnes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realizing the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with students as the core, can we improve the curriculum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to teaching system.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cro-Course, Thematic Teaching, Combination

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困境及消解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

齐道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日;录用日期:2020年1月14日;发布日期:2020年1月21日

摘 要

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可以使教学形成课上与课下互动、线上与线下互联的良好教育效果。但在微课与专题教学结合运用中存在“微课–教材–专题教学”关系模糊、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与教学内容供给错配、微课与专题教学“两张皮”等困境。只有提升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加强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现以学生为核心的供需平衡,才能提升课程质量及教学效果,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专题教学,结合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也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视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1] 新时代,在混合学习、移动学习、深度学习等学习需求背景下,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教学和短小精悍的微课等崭新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推广。

2. 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构成逻辑

2.1. 微课与专题教学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界对于微课和专题教学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出来。对于微课的含义目前国内暂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胡铁生,2013年其又对微课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2]。微课程不只是资源的堆砌,而是以微视频为基础,从课上学习到课下学习的延伸,有着课程碎片化、短小精悍、主旨突出、目标明确、资源多样、获取便利、课下学习等诸多特点。并且还有易于扩充、动态更新、沟通性强以及关注学生等特有特征。

专题教学与微课略有不同,国内学者对其含义、特征以及功能的看法比较一致。思政课专题教学指的是思政课教师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与思想性、现实性、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打破传统按教材顺序和章节进行授课的方式,以专题为主体,并且将教材内容整合成若干个专题再将其呈现给学生。专题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放了教师,同时也给课堂增添了活力。专题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的需求融入到教学之中,具有深度性、灵活性、实用性、问题性、系统性、针对性、方法性等优质特性。专题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的困境。

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则是以专题教学的问题逻辑主导微课内容设计,微课直击专题教学的重点、难点与热点,弥补专题教学未涉及的知识盲区,从而使思政课专题明确、内容聚焦、深度加深。“将专题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既保持了课堂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又体现了课堂内容与时俱进的时效性” [3],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立体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2.2. 思政课微课和思政课专题教学具有紧密联系

2.2.1. 专题教学推动着微课的产生和发展

微课与专题教学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但是在结合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专题教学的发展推动着课堂教学的不断进步,教育指导者都在积极探索着能够融入课堂的新方式、新方法,加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微课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其次,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同时也决定了微课只能以单一知识点为基础进行设计,并不能全面的覆盖教学内容,将微课应用到专题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会消弭专题教学的弊端,使二者能够达到比较完美的结合。

2.2.2. 微课是对专题教学的补充和丰富

首先,微课是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重点、难点而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知识点冗杂、授课时间被挤占等困境。而思政课专题教学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同样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微课自身优点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其次,专题教学很难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讲解,而短小精悍的微课恰好能够弥补这种不足。在内容上,可以针对专题教学中遗漏和无法单独进行专题设计的知识点来主导微课的设计,这样在内容上既可以保证专题教学的完整性,又能够突出专题教学的重点。

2.3. 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具有突出优势

2.3.1.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专题教学兼具专、精、深的特长,将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外利用移动设备终端完成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教师则“从习惯的细节中寻找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 [4]。通过课下与课上的有效配合,实现三个转向,即“先教而后学”转向“先学而后教”,“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以教导学转向以学定教”,最终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2.3.2. 有利于增强学生课下交流协作的能力

微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资源,专题教学则为学生提供较为深入的“热点、重点、难点”,这种结合使课堂突破时空界限,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更加注重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微课之间的交流互动。

2.3.3. 有利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通过引进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并且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分享,将会提高优秀资源的利用率,使其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3. 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3.1. 微课与教材、专题教学三者关系模糊

3.1.1. 微课与专题教学课程主体设计混乱

首先,专题式教学的内容设计,本应以教材为依据,解决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但部分教师在专题教学时,忽视深耕教材,直接按教材章节换个名称,变成专题,其实质就是给教材换个包装,有其“形”无其“质”。其次,部分教师在设计专题教学内容时,标新立异、追求差异性,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脱节,随意处置教材内容,任性设置专题,教材被肢解,缺少整体性和规划性,教学中让学生无所适从。最后,部分教师忽视了教材和教学仍是整个课堂体系的主体这一点,课堂上微课的展示远远超出了设计时间,俨然将教学变成了“视频教学”,这也背离的课程的初衷。部分高校的思政课虽在形式上贴近微课与专题教学,但是在目标上出现了淡化甚至是缺失,不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提出的问题,依旧按照设计好的课程继续进行,过于注重课程本身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3.1.2. 貌合神离:课程缺乏顶层设计

微课与专题教学的结合运用中缺乏课程顶层设计。一方面,表现为缺乏统一性、一体化布局,当前众多高校缺乏系统性、一体化的课程规划布局,教师依然是按部就班的讲解、上课,学校依然是按照老旧的标准来进行考核,俨然传统课堂的“翻版”。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缺乏统一的交流平台上,部分教师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却苦于没有有效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同样诸多优秀微课作品也缺乏共享渠道。

3.2. 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与教学内容供给的错配

3.2.1. 微课是传统课堂的“搬家”

微课作为教学媒体,是为教学内容服务。因而专题教学选题与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微课是专题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微课又以专题教学内容为蓝本,部分教师带着传统教学模式来录制微课,“微课是以教师‘教’为主,并没有转换到学生主动‘学’的教学理念上来” [5],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微课就是传统课堂的“搬家”。另外,部分教师在专题教学中依旧采取以教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3.2.2. 教学“供需失衡”

将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就是要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在部分教学中存在着专题教学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因而出现了教学内容供需上的错配。第一,重复供给。专题教学和微课的设计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教材内容(例:“毛中特”前六章与“史纲”内容的重复,又如大学教材与高中内容的重叠)的重叠同样也会导致专题教学以及微课设计的重复和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题教学和微课的重复供给。第二,有效供给不足。时代快速发展,几年更新一次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略有脱离实际之处,以教材为依据的专题教学设计也会出现专题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造成微课与专题教学结合运用中有效内容供给不足的困境。

3.3. 微课与专题教学“两张皮”

3.3.1. 微课与专题教学“各自为政”

微课与专题教学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将微课应用到专题教学中时,只注重微课与专题教学的表现形式,却忽略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了微课与专题教学“各自为政”的局面。一方面,微课“非微”,部分教师在利用微课介入专题教学时并没有把握好微课的时间,反而将微课发展成了视频讲课;还有部分教师将多个知识点、热点浓缩在一节微课中,这不仅大大缩短了授课时间,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题教学课程的进度。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专题教学授课速度过快,忽视微课。专题教学是以专题为板块,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授课,部分教师一味的追求速度,为了赶超进度,甚至只用了一半学时就讲授完毕了。虽然依旧保持着专题教学的形式,但是对于知识点的重点讲解则被忽视。

3.3.2. 微课与专题教学“有量无质”

一方面,教师应付考核需要,只注重微课和专题教学的形式,而不注重专题教学的质量。造成实际教学与比赛“两张皮”的现象,使实际教学微课设计质量不高、内容粗浅、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重视科研工作而轻视教研工作,重视成果而轻视教学。这也致使其所设计出的微课和专题教学必然是浅显的、凌乱的、与实际脱轨的。

4. 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困境的有效消解

4.1. 开放兼容:提升开发技术与加强平台建设

要重视课程建设的过程,使微课与专题教学能够形成配合效应,由单纯的教师“教”为主导,转变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双主体互动。教学主管部门要牵头,使多部门协调,制定整体规划,分阶段提升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4.1.1. 提升教师队伍微课与专题教学课程开发能力

“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统筹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从综合能培训、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供人才保障。” [6] 首先,微课制作技术培训迫在眉睫,高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培训,构建专门性的培育制度,能让教师灵活选择、综合使用、提高制作水准。其次,高校牵头教师和专业教育技术人员深度合作,必要时可以成立专业制作团队,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通过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深度展现出来。再次,深化奖励制度改革。要根据高校思政教师的切身实际,制定出一套符合高校思政教师发展特点的评奖标准,避免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情况发生。最后,更加注重对于中青年优秀的教师的引进。

4.1.2. 加强微课资源库和统一平台建设

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微课网站建设的经验,整合现有的优质资源,使之产生集聚效应,打造高品质微课资源平台。首先,统一资源平台除了具有满足教师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功能外,还要具有交流、共享、评价、技术培训的功能,为教师提供课程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一条龙服务。其次,学生也可以登录统一平台进行高效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并且可以快速获得最优质资料,交流学习心得,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微课和专题教学统一平台的建设,能够突破时空的束缚,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

4.2. 统筹兼顾:加强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2.1. 深度整合,进一步以专题教学紧扣教学目标

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专题教学是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之一。专题教学紧扣教学目标,以教材体系为依据设定理论主题、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的问题为核心,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为牵引,重塑教材结构、优化教学内容,避免面面俱到的铺陈和罗列。微课与专题教学结合运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需要在进行专题教学的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其关注点来进行专题教学设计,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加课堂的丰富性,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4.2.2. 释理融情,加强专题教学主导微课的设计

部分教师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过于注重微课,甚至颠倒了微课与专题教学的主体关系,严重压缩了专题教学的空间。以专题教学主导微课设计,充分重视了微课与专题教学之间的关系。不仅仅为微课的制作提供了基础和方向,还为整个课程的主体设计提供了方向。这样既能够在课程设计中抓住重点,引导学生的兴趣,将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利用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还对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3. 趋利避害:实现以学生为核心的供需平衡

4.3.1. 提供以问题为导向的优质供给

第一,减少重复供给。一方面,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认真研读和梳理高校思政课的教材,有目的地整合教材;另一方面,在进行专题教学的设计时,要对教材中重复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盘活”。将课上和课下的资源进行整合,调整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结构要素,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平衡发展。第二,坚持以问题导向,提供优质供给。微课和专题教学的设计要聚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以及薄弱环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则,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提出相应解决办法、精准找到对策,从而才能提高教学供给能力。第三,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精准供给。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增加教学供给才能实现教学的供需平衡。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4.3.2. 优化教学供给侧改革,从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入手解决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错配

第一,进一步完善各教学要素。想要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就要先从教学结构的各个要素入手,首先,在教学指导者的选择上要选取能力强、理论性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其次,是对教学工具的改善。提高教学工具的先进性不仅需要教学指导者的努力,更需要的是教学单位对微课与专题教学的协作运用产生足够重视并积极投入,努力建设微课与专题教学的“基础工程”。最后,积极开展课后反馈以及教学评价,只有认真的听取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才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在教学供给侧的输出。第二,加强教学结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构建合理教学结构。教学指导者要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对专题教学和微课进行精心设计,保证优秀的课程能够完整、清晰的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然后教师要对课程进一步精心讲解,方便学生更进一步对知识点的掌握,最后通过教学评价和课后反馈来清楚的了解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预期,并通过这些评价和反馈进行下一阶段的微课和专题教学的设计,以此来贴近学生实际。可以看出,只有将这些要素和衔接过程合理的协调配合起来才能够构建一个合理的教学结构,而一个合理的教学结构对于提供有效教学供给是有重要意义的。

文章引用

齐道新. 微课与专题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困境及消解——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
The Predicament and Resolu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Course and Special Subject Teaching—Taking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08(01): 21-2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0.81004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2. 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4): 36-42.

  3. 3. 陈江波. “专题”与“微课”相结合的“概论”课程系统化改革研究与实践[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4): 47-49.

  4. 4. 马朝宏, 刘溜. 微课程:教师成长新途径[N]. 中国教师报, 2012-10-10(14).

  5. 5. 郭绍青, 杨滨. 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4): 98-103.

  6. 6. 李杨, 孙志勇, 李艺潇. 新媒体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21): 32-3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