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631 , 9 pages
10.12677/AE.2023.132106

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多元文化内容分析

——以四年级为例

黎殷涵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收稿日期:2023年1月15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2日

摘要

伴随着课程改革,学校教育已被多元文化进一步影响,如何在学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密切,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影响着生存于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中的人类,也影响着学校、课堂和班级文化。因此,以多元文化视野来打破教育的常规思维,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其次,语文教科书是当今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代表着显性课程所要传递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规范。本文选取班克斯(Banks J. A.)提出的种族/民族(族群)、性别、国家、阶层、特殊性/非特殊性五大面向,选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科书,共2册54篇课文,8次口语交际,16次作文,14次语文园地,以及2次“快乐读书吧”,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上述五部分进行分析。

关键词

教科书,多元文化,课程

Analysis of Multicultural Content in Current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A Case Study of Grade 4

Yinhan Li

Educational Faculty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Received: Jan. 15th, 2023; accepted: Feb. 13th, 2023; published: Feb. 22nd, 2023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urriculum reform, school education has been further influenced by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how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in schools. Moreover, culture and educ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culture itself is an educational force that influences human beings who live in a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as well as school, classroom and classroom culture. Therefore, breaking the conventional thinking of education with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today’s education. Second, language textbooks are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implementing language teaching today, representing the values and cultural norms that the explicit curriculum is intended to convey. This paper selects the five major orientations of race/ethnicity (ethnic group), gender, nation, class, and specificity/non-specificity proposed by Banks (J. A.), and selects the fourth grade textbooks of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in the Human Education version, with 54 texts in 2 books, 8 oral communication, 16 essays, 14 language gardens, and 2 “Happy Reading Bar”, using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above five parts.

Keywords:Textbooks, Multiculturalism, Curriculum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多元文化”作为一个学术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多元文化主义则是从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在一次会议上,费孝通先生将其概括为一句得到学界普遍认同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认为这句话中的多元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宏观角度,我们可以将多元文化理解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二是可以从微观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认为,任何国家,种族,社会阶级,性别等都有多元文化存在。而本文主要以围观的角度来探讨多元文化。

其次,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本就密切,二者互为前提,相伴而生。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促进文化的发展,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在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世界的文化得以不断地交流与碰撞,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更给我国基础教育的建设带来了难题。如果不选择前进,那么极大可能会落后世界。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打破基础教育的常规思维,让学生直面世界的多元文化。以此培养可以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也就失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性人才,促进中国的城市全球化。

最后,我认为教科书是当今中国进行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工具,也蕴含着当今社会所认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传递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扮演着文化传播着和价值塑造者的角色。且在小学阶段,教科书的权威性使得它在小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通常自我意识不强,但模仿能力与接受能力极强,因此,教课书中的人物特征对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价值观念,掌握社会规范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为塑造他们成为某一社会角色奠定基础 [1] 。

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一些教科书中存在着明显的文化歧视与偏见。这一方面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接触多元的文化。

总而言之,由于文化与教育之间的特殊联系,让学生直面多元的文化是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且由于小学生的特殊性,教科书是小学教育的主要载体,且考虑到部分教科书中存在的歧视现象对小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我认为,研究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刻不容缓。

2.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选择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科书(2册)共2册54篇课文,8次口语交际,16次作文,14次语文园地,以及2次“快乐读书吧”为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研究法。

选取班克斯(Banks J. A.)提出的多元文化主题作为基础,将部编版教科书中的多元文化主题分为:种族/民族(族群)、性别、国家、阶层、特殊性/非特殊性等五大方面进行研究。

4. 内容分析单位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最终本文确定在内容分析上分别以“人物”、“词”、“句”、“段落”、“课”、“主题”、“幅”作为分析单位。

语言分析方面,种族/民族(族群)主题内容以“课”和“主题”为研究单元;而性别主题则以“人物”为中心;以“课”和“主题”作为国家主题内容的分析单元;以“人物”作为分析阶层的主题单元,再辅以“词”和“句”和“段落”来区分不同的专业类型。以“人物”、“课”和“主题”为研究特殊性/非特殊性主题的研究单元。如果上述的分析很难通过文字来区分,比如种族/民族(族群)、特殊性/非特殊性等,那么就可以通过清晰的图像来进行分析,也就是以“幅”作为分析单元 [1] 。

5. 教科书中可能存在的多元文化

本研究根据班克斯(Banks)提出多元文化主题作为主类目,将语文教科书中的多元文化主题分类为种族/民族(族群)、性别、国家、社会阶层与特殊性等五大方向。并参考前人研究者的定义,补充与多元文化相关研究,整理适合于本研究研究目的的多元文化主题类目架构表(见表1)。

Table 1. Possible multicultural classifications in textbooks

表 1. 教科书中可能存在的多元文化分类

6. 具体分析

6.1. 种族/民族(族群)

1) 中国人与外国人

本研究就部编版四年级教科书中出现的中国人形象和外国人形象进行统计与分析,可见两册中均出现外国人物形象与外国作者,但中国作者与中国人物形象仍占据主流(见表2)。

Table 2. Frequency and percentage of Chinese and foreigners in the four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s

表2.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中中国人与外国人出现频次及占比

2) 汉族与少数民族

本研究就部编版四年级教科书中出现的汉族人形象和少数民族人形象进行统计与分析。上册中有涉及到少数民族形象,但仅仅只是作为插图出现在四年级上册第二课《走月亮》中,下册无少数民族形象出现。因此,各种民族形象在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极不平均(见表3)。

Table 3. Frequency and percentage of occurrences of Han Chinese and ethnic minorities in 4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s

表3.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出现频次及占比

3) 优势种族/民族(族群)

调查结果显示,汉族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91.51%,因此,汉族人口在中国为优势民族,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占据主导地位。教科书中主要出现了两种价值倾向 [1] 。

a) 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肯定、弘扬、传承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该首诗表达了李清照深深的爱国之情,讽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卑劣行径。激励了小学生们好好读书,现在孩子们的努力就是以后为国家建设美好未来的基础。

b) 对中华民族传统意象的传递

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盘古开天地》: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课文中的盘古开天地,是上古的神话,它代表着一个民族向文明社会的发展,也是汉族人文和性格的宏观体现。

4) 劣势种族/民族(族群)

两册书中只出现了一次少数民族的形象,还是在插图中。因此,就四年级语文书而言,该项无法分析。

5) 总结

就四年级的两册书而言,部编版语文书具有“汉族中心化”的特色,削减了少数民族的形象,不能反映出少数民族实际的多样性,不利于学生直观认识我国各个民族,也缺乏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

6.2. 性别

1) 男性作者与女性作者

本研究就部编版四年级教科书中男性作者与女性作者进行统计与分析,可见两册课文选择中均选择有男性作者与女性作者作品,但选择的女性作者作品明显少于男性作者作品(见表4)。

Table 4. Frequency and percentage of male and female authors in four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s

表4.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男性作者与女性作者出现频次及占比

2) 插图中的男性与女性

本研究就部编版四年级教科书插图中出现的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进行统计与分析,可见两册书插图中出现的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数量基本持平(见表5)。

Table 5. Frequency and percentage of male and female appearances in illustrations of 4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s

表5.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中男性与女性出现频次及占比

3) 教课书中的男性与女性形象

a) 男性形象

教课书中的男性形象一般均有睿智、主导的特点。

例如《盘古开天地》中的盘古,《爬天都峰》中的父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周恩来,《梅兰芳蓄须》中的梅兰芳等。

b) 女性形象

教课书中的女性形象一般都会回归于家庭,承担大部分的家务,为“母亲”的角色。

例如《走月亮》中的妈妈。

但也有例外,例如《女娲补天》中的女娲,《精卫填海》中的精卫,都是勇敢而又智慧的女性形象。

4) 总结

总而言之,教科书中男性作者与女性作者的数量差距过大,这是非常不平等的现象。我认为虽然插图注意到了男性女性数量的问题,但对于教学来说意义不大。在两性形象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开始出现一些勇敢善良的女性角色,但仍然需要改进。

6.3. 国家

1) 中国与外国作品

本研究就部编版四年级教科书中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进行统计与分析,可见两册书中均出现外国作品,但分布不均匀,且中国作品占比极大(见表6)。

Table 6. Frequency and propor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works in four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s

表6.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中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出现频次及占比

2) 中国作品的主题

a) 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身份认同感。

b) 让小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c) 引导学生看我国科技发展,树立国家民族自豪感。

d) 引导学生浏览我国大好河山,激发学生对于我国自然风景名胜的热爱。

e) 引导学生不忘屈辱历史,学习英雄人物,奋勇向前。

3) 外国作品的主题

a) 歌颂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b) 对于普遍规律的揭示。

c) 对于丑恶现象的批判。

4) 总结

教科书中不仅包含了中国式主题的文章,也包含了少部分外国主题的文章,但二者数量差距较大,且选取的外国作品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6.4. 社会阶层

1) 职业一览

就部编版四年级教科书中出现的职业进行统计与分析,且依据陆学艺教授所定义的阶级标准,将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阶层划分为中上阶层,即社会优势阶层;其余划分为劳工阶层,即社会弱势阶层 [1] 。因此,可以得出下表(见表7)。

Table 7. List of types of occupations appearing in 4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s

表7.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出现职业类型一览表

2) 阶层分类

本研究依据陆学艺教授所定义的阶级标准,就部编版四年级教科书中出现的职业进行分类(见表8)。

Table 8.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 appearing in fourth grade Chinese textbooks

表8.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所出现职业的分类

3) 总结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社会弱势形象较少,大多还是以社会优势形象为主。且选取课文中的社会弱势群体形象通常以苦难形象为主,但也夹杂着主人公美好的品质与农村纯朴的民风。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十课《芦花鞋》:

接下来就是谈价钱。青铜一直疑惑着,直到人家一个劲的问他多少钱一双,他才相信他们真的要买这些鞋。他没有因为他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他们都觉得便宜,二话没说就付了钱。

(略)

过了一会儿,他将右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的雪地上。他的脚板顿时感到了一股针刺般的寒冷,他又将左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雪地上又是一股刺骨的寒冷。他弯下腰捡起的那双芦花鞋放到眼前看着,因为一路上都是雪,那双鞋竟然没有一丝污迹,看上去完全是一双新鞋。他笑了笑,掉头朝那个人追了过去。他的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

——四年级下册第二十课《芦花鞋》

分析:

上面一段是几个城里人买芦花鞋。几个城里人对芦花鞋是真的喜爱,但是青铜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喜爱而涨价,可以看出青铜的善良与淳朴。

下面一段则是青铜卖最后一双芦花鞋的情景,他忍着寒冷,将自己的脚上的芦花鞋脱给没买到芦花鞋的客人,只为了不让这位喜欢芦花鞋的客人失望,这反映了青铜的憨厚善良。

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学习青铜的美好品质,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可以让现在幸福的一代通过课文,了解到以前社会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

6.5. 特殊性

四年级上下册语文课本中,仅出现一次特殊性形象。出现于四年级上册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小女孩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所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本该是“他者”,但他却对小女孩充满了怜悯,因此小女孩是“被怜悯的对象”。

在本课文中这粒碗豆从“一个囚犯”变成了“一个小花园”,带给小女孩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同一个豆荚里出来的五粒豆却拥有不同的命运,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思考空间,激励着学生去进行探索。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于非健康人士的同情心,告诉学生不能嘲笑非健康人士,而要尊重他们。

四年级其余课文中未出现非健康群体。因此,我认为还需要改进。

目前,我国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仍然是“非特殊性”的视角,很少有课文用“特殊性”的视角说话。虽然课本中特殊性人群充满了勇气和积极的奋斗精神,但他们仍然被看作是“他者”,是需要同情的对象 [2] 。

7. 总结

通过研究,我发现现行四年级教科书编写与内容存在以下问题:

1) 外国作品内容、题材同质化。

2) 缺乏女性作家作品,且课文中的女性角色固化。

3) 缺乏少数民族作品与人物形象。

4) 插图过量,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5) 作品更多关注城市孩子的生活体验,并不适用于农村孩子。

6) 复制了传统的“性别歧视”,仍然向孩子们传达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主要呈现了男性的观点,强化了“男性力量”。

7) 弱化了对于描述弱势阶层群体作品的选择,而主要是以“优势阶层群体为主”。

8) 缺乏对于特殊性群体的正确定义,在教科书中,“身体和精神上有缺陷的人”被视作需要同情的目标。并且教科书编写组把它引导到普通民众的道德教育中,使这些特殊人以“一般人”的光辉形象示人;而且他们还表现出了“身残志坚”的奋斗精神,以及“次等”的潜质。

8. 解决策略

8.1. 教科书编写组要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多样性

在种族/族群部分可以将中国人作为编排的主体,也但必须要增加其他国家的人和适量增加少数民族的内容。在性别方面,教科书需要尊重家庭的多元化,可以适当增加离异家庭、隔代教养庭、老人独居等多元家庭形态,同时不该将男性与女性形象固化,同时也要增加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 [3] 。而在国家的部分,教科书也可以增加对于其他国家基本情况以及风土人情的叙述。在阶层方面,教科书可以多出现一些弱势群体,以促使学生去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在特殊性部分,可以特殊性人物为主角,而不是以“他者”的视角来进行叙述,让学生么明白残疾人也并不都是身残志坚的,也有的残疾人他们是无法克服自身的残疾的。

8.2. 教师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学会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批判能力

教师更应该注意到教材中的偏颇和歧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自省能力,从多元、对立的角度去认识丰富的真理,形成更加公正的多元文化视角,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和有尊严的学习氛围。

文章引用

黎殷涵. 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多元文化内容分析——以四年级为例
Analysis of Multicultural Content in Current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A Case Study of Grade 4[J]. 教育进展, 2023, 13(02): 646-65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2106

参考文献

  1. 1. 耿潇逸.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多元文化主题的内容分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 2. 王小鹤.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教科书[J]. 社科纵横, 2013, 28(5): 149-152. https://doi.org/10.16745/j.cnki.cn62-1110/c.2013.05.037

  3. 3. 陈月茹. 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多元文化问题[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2): 63-66+7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