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8827 , 8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288

基于需要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分析

邓丽君1,张传忠2

1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2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6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6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8日

摘要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考察全部社会历史活动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实理论基础。从马克思需要理论出发,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基础揭示了“现实的人”的需要本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目标指明了人的真正需要及在此基础上的高级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形态契合了人满足需要的方式。马克思需要理论从“现实的人”及其需要出发,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强大说服力。

关键词

马克思需要理论,现实的人,人的需要,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

An Analy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xist Belief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eds

Lijun Deng1, Chuanzhong Zhang2

1College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2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Received: Nov. 6th, 2022; accepted: Nov. 26th, 2022; published: Dec. 8th, 2022

ABSTRACT

The theory of needs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Marx’s investigation of all social and historical activities and the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of Marxist belief. Starting from Marx’s needs theory,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basis of Marxist belief reveal the need nature of “realistic people”. The value goal of Marxist belief points out the real need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higher needs on the basis. The realistic form of Marxist belief conform to the way people meet their needs. Marx’s need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realistic people” and their needs provides a strong persuasive force for the firm belief in Marxism.

Keywords:Marx’s needs theory, Realistic people, Human need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arxist belief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1]。”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中找到哲学论据。需要理论是马克思研究和考察社会历史活动和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起点。从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出发剖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得知,需要是现实的人的本性,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共产主义是人的真正需要和高级需要,为人民服务的现实实践既是人们满足需要的根本途径,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形态。梳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科学认识,更好“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的基础。

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基础揭示了人的需要本性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2]。”从最基础的现实出发,任何人都承认自己有需要,每个人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活。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需要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需要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中的人 [3]。”“现实的人”是由于受到肉体组织制约而具有各种自然需要的人,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被各种社会关系制约而又同时改造着社会关系的人。现实的人是从自然世界发展而来同时同自然界保持永恒联系的自然存在,也是在与同类的交往中建立联系和关系的社会性存在,同时还是在意识指引下追求精神世界的精神性存在。“现实的人”通过需要和需要的满足的中介实现与自然界、社会关系的联系,是自然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三者有机统一的整体。

“现实的人”通过客观物质性的社会实践保持自身的存在。“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能够生活,必须能够生产,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求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3]。”现实的人通过生产劳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后逐渐摆脱动物界,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而使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使人成其为人的方式正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即也可以说人的存在方式就是社会实践。“人是在有目的地运用人工工具改造外部环境的活动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 [4]。”正是在劳动生产实践中,人学会创造和使用工具去满足自身需要,在满足需要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中诞生了语言和自觉能动性的意识,进而又产生出新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3]。”以劳动实践为根本内容的社会实践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人的类特性。现实的人可以按照任何一个其他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和活动,超越自身的尺度,实现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超越。这种超越性的社会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具体来说,人满足自然需要的劳动生产实践要求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被改造的自然界,劳动实践的工具和劳动者自己都是客观存在,劳动过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实践基础上组建起的人与人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家庭关系等社会关系一经形成就成为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中形成的语言和意识也必须借助客观物质性的载体才有意义。总而言之,一切使得现实的人保持其作为“人的存在”都具有客观物质性。

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目标指明了人的真正需要和高级需要

任何信仰都必须指向某一个终极价值目标才能成其为信仰,成为信仰者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生活的指导。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体,指明了现实的人的真正需要以及人的最高层级需要。

3.1. 真正的需要是符合人本性的需要

每个人生来都对美好未来怀有朴素的需要,一般人们称为“愿景”“理想”“愿望”等。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2] 无论是哪一历史朝代的人,无论是任何身份的人,都怀有他们自认为的美好未来的主观需要,有的是对功名利禄的需要,有的是对理想人格的需要,又或许是为社会和集体奉献一生的需要。尽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需要各有各的不同,但是人们的一生都在追求着某种需要的实现。然而作为现实存在的人而言,只有认清什么是反映人的本性的需要,才能够为满足自己真正的需要奠定基础,才能在需要得到满足后感到自由和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需要?马克思需要理论认为,只有当一种需要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时候,才是人的真正需要。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体,因而符合人性的需要就自然包括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能将人和其他物种区别开来的真正需要是使人之成为人的需要,而使人形成为人的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劳动和劳动中形成的关系,所以符合人的根本属性的需要是增强人的自由自觉性,提高本质力量,发展人的本质关系的需要。尽管人也有基本的满足肉体欲望的需要,例如基本的吃穿等需要,但那是为了保持生命存在的自然性的需要,且是一种融入了社会性质的自然需要,例如同样是满足肉体需要,动物茹毛饮血,人则用火烹饪食物,而劳动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特性。随着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和使用工具,需要在不断被满足和创造出来,创造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满足的需要,这是一种“属人的需要”。人在这种类特性的劳动中不仅生产物质财富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也生产出不断扩大的各种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本质规定。在生产劳动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扩大中,人们对动物性的自然需要的占比越来越被社会性和精神性的需要所取代,而这种社会性和精神性需要的不断满足和产生正是标志人之为人的特征。对于人而言,真正的需要也是体现出人的社会本质的需要,即一种能使人摆脱动物性,显示出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真正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对人的物化造成了人的“非人需要”,例如对金钱和货币的追逐,对权力和物质享受的过度贪图都不是能体现人的本性的需要;再如被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工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动物般的需要而活着,“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和性行为时,才感到自己活着。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感到自己不过是动物 [5]。”

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发展的特性,当符合人的本性的真正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人的高级需要。这是一种不仅符合人的本性,而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预见人类的未来走向并且能够作为观念的存在引导人的现实生活的前瞻性需要,是一种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需要。人类社会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和前进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这一铁的规律的运行结果必然包含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社会关系的全面建立,人们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在那样一个社会,人们的需要将大大超脱动物性,而且在极大程度上体现着人之为人的特性和个性,具体表现为:人们的自然需要、生存需要及物质需要大大减小,社会需要、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比例大大增加。在将更多力量投入到满足高级需要的过程中,人的自由和个性得到极大发挥,会感觉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就像鲸鱼在符合鲸鱼本性的海洋中而不是陆地上会感到自由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高级的需要同样是能够作为观念对生产和社会生活进行指导的需要。虽然生产在现实上决定需要,但是需要在观念上会引导生产的发展,引导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够引领实践的特征,越是以符合事物发展趋势,超出当下现实的意识引导实践,这样的意识就越是具有先进性和崇高性。因此可以说,除了在层次上更高,这种需要的“高级”还体现在,只有到某一历史时期,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它才能普遍化为多数人的主要需要。于当下而言,是一种赶超多数普通人意识的高级需要。正如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对党内成员的无私奉献的要求,就在于无私奉献作为一种需要是一种高级需要,是一种能够体现人的先进性,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和主体地位的需要。除此以外,这种高级需要的先进性在于,不同于“人的需要具有利己的性质时,它就反映出社会关系的狭隘性,这时需要就不能表现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 [6] 的境遇,人类必将步入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人们不必为了抢夺生存和发展资源而自私自利,而是在社会物质财富充裕的条件下为整个群体而进行自由自觉地活动。彼时,“这种需要的发展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简言之,高级的需要不仅体现了客观上只为少数人所有的实然性和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还体现了人们在主观上确立这种需要的应然性。

3.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目标指明了人的高级需要

从需要类型来说,高级需要是人的精神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同时也是人的发展需要;从性质来说,高级需要是一种既符合规律又符合目的的前瞻性需要。马克思用“自由全面的发展”来勾画符合人的本性的高级需要。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价值目标。自由全面的发展通过共产主义的社会形式实现。二者不是独立的两种东西,而是一体两面的存在,是互为条件和前提的存在。

3.2.1. 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辩证统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8]。”也就是说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归宿和落脚点,追求共产主义本质上是为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和自由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实质内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共产主义不只是一种未来的结果和发展目标一样,自由全面发展也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的过程。这样说的依据是自由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和条件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个过程和条件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也就是说不断追求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不断消除劳动异化的社会条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不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2.2. 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

首先,自由全面的发展指明了人对社会关系的需要。“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而越是丰富的社会关系才越能为人发展自己的本质提供条件和可能。人们需要在生产劳动中建立生产关系以便协作生产产品,满足生存需要;需要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建立家庭关系以更好实现种的繁衍,满足劳动成果和人类文明传承的需要。除此以外,还需要建立其他诸如法律关系、政治关系等社会关系。人们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建立的关系越复杂,说明人对构建关系所指向的共同利益的需要就越多样,这就越是表明人具有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自觉能动性。反过来,因为人是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自觉能动性的存在,所以对多样复杂的社会关系具有必然性需要,无论人自身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其次,自由全面的发展指明了人对本质力量提高的需要。如前文所述,人的本质力量表征着人改造世界的范围和程度。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以满足人的自然需要;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有对社会关系进行建构和完善的需要。无论是哪种,都要求人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例如从社会整体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新旧更迭需要科学文化素质和智力的大量投入;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有人们对经济基础运动规律的了解和掌握。对个人而言,每个人都有适应社会的需要,表现为需要拥有过硬的劳动技能参与社会分工下的社会劳动,需要一定的道德水平以符合社会对成员的道德要求,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人在社会中存在,想要自由地生存和发展,必须按照人的社会本性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性力量。自由全面的发展指明了人对保持自己社会本性,增强这种社会本性的需要。

3.2.3. 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

自由全面的发展有三重内涵,首先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即人在改造世界中体现出来的主体力量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其次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所谓全面占有就是对自己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最后是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社会发展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素质与能力会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组建的社会关系也会随之越来越丰富,人的需要得到发展,个性得到突显。反过来说,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积极建立与丰富,对自身本质的更多占有以及自身需要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工人只能不自由地从事着畸形社会分工下的社会劳动,片面地发展所从事的那一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服从于资本追逐无限剩余价值的需要。这种不自由不全面的发展最终使工人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资本主义也因此终将走向灭亡。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人片面和不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人们才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劳动和产品分配,在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非剩余价值增值需要的目的下从事社会劳动,在劳动中充分地发展自己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建立起平等的多样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这种发展能够正面地良性地推动社会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迈向新的形态。

3.2.4. 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种能够作为观念引导的需要

共产主义作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不仅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现实的进行中的社会运动。作为共产主义的内容,自由全面的发展自然也同时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既是一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现的符合人性的需要,也能够作为一种观念的前瞻性需要指引人们的现实生活。这种前瞻性需要表现为“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成为个体需要体系中的主要需要。这里存在一个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的问题。就客观需要来说,人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客观上不会有某些高级需要,也无法实现高级需要。拿“无私”这个高尚的道德品质来说,很多人主观上做不到无私,不是因为人们真的不需要无私,而是因为狭隘的社会关系使人们无法无私,只能在低级的动物本能的驱使之下追逐私利。倘若社会关系处于人的控制之下,那么个人所做的一切就是既无私又利己的。就主观需要来说,让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主观上的主要需要,成为观念的意识的东西,可以反过来指引人去不断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需要,改善自身的需要体系的结构,从而不断提高需要的层次与水平。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他就会怎样去经营自己的生活,从而他才会最终真的成为那样的人。当我们以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指引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方向,那么我们就能够处在一种先于他人的先进性状态之中,正如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3]。”马克思正是将“为全人类的福利而劳动”作为自己的主要需要,才引导自己在人类解放事业上不断勇攀高峰,最终成就了不朽的马克思。

4.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形态契合人满足需要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践与信仰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本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形态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以追求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以为人民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实践。以劳动生产实践为基础内容的社会实践正是人满足自己需要的根本方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产品,同时生产和改善着所需要的社会关系。

4.1. 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形态

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在于它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性在于它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确定信仰的价值目标,并且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指明了追求这个价值目标的道路和方法,这个道路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为除我之外的人服务,也为满足我自己的合理需要服务。

首先,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符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符合人的社会本性,同时也符合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要顺应历史潮流就要顺应人民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0],只有参与到满足人民期待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真正创造历史。其次,人的本性在于其社会性,只有在积极参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才能更好保持自身的社会性存在。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社会中的人服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中的人发生联系,要为他人提供能量和价值。在这种价值实现中人能够获得自在和幸福。最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包括本质力量的增强、需要的丰富和社会关系的多样化,这些都强调与他人进行交往,对他人进行价值贡献的重要性。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私利为价值指向,拒绝与他人交往,拒绝在他人身上实现自我价值,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的。

4.2. 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契合人们满足需要的方式

人类满足需要的根本方式是社会生产,通过以劳动生产为基础内容的社会生产,生产出需要的各种社会产品,从事生产的主体属于人民的范畴。从根本性质上说,一切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只要是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从事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的人都属于人民的一份子。为人民服务内含着为自己的合理需要和真正需要的满足服务,因为合理需要和真正需要是符合人性的需要,也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需要。从内容上说,为人民服务的实践通过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物质产品、精神文化产品以及社会关系实现。

4.2.1. 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生产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产品

物质需要是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其他一切需要满足的前提和基础。物质需要即人对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的需要。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主要包括衣、食、住、行这样的基本需要。尽管是最基础的需要,这种需要也永久性地伴随着人,并且需要满足的水平也会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赋予人的精神内容。例如满足穿衣的需要,最初只是为了御寒蔽体,后来衣服越来越具有审美的功能,也逐渐因为承载着精神内容而具备区分群体的功能。对物质生产资料的需要主要是对生产工具等的需要,这种需要来源于对不断满足生活资料需要的需要,同样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得到满足。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生产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产品。人民的物质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所有人的物质需要趋于一致的。相反,纵向而言,对物质产品的需要会不断向高水平发展;就横向而言,每个群体同其他群体之间的物质需要有差异,每个人的物质需要与其他人相区别。要根据现实的需要情况生产相应的产品。就个人而言,要怎么做呢?个人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依据社会分工下的职业类型选择社会所需要的职业,在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岗位上敬业工作就是在积极满足着人民的物质需要。

4.2.2. 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生产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产品

所谓精神需要,指的是人们作为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物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包括对社会道德、知识、情感和审美等方面的需要。精神需要相对物质需要而言更能体现人类的本质和独特性,因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人在满足物质需要以后必定会诞生越来越多的精神需要。为人民服务要注重引导人民不过分追逐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是认识到精神产品带来的满足感是更加高级的,更愉悦的满足。同时,为人民服务也要紧跟人民在现实社会生活的脚步,洞察人民在当前产生的精神需要,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生产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可以建立在创造需要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创造出一种当下并不是现实的但是却在将来成为现实的需要,以此来引导人们确立自己合理的需要,这也符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要义。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有不少是精神需要的内容,例如对公平正义的需要,对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这些都是符合人性的真正需要,同样需要通过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的得以满足。

4.2.3. 在为人民服务中改造和完善人民需要的各种社会关系

完整的全面的人由全面的多层次的社会关系所塑造出来,人的本性需要应当是不断追求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的需要,而这种全面性的实现也是通过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完成的。所谓社会关系就是人在社会中与其他个体和组织建立起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进行着信息的交流,能量的交换,满足着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但是正如前文所述,一个人被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体系规定着,所以要实现对自己的规定的超越,将自己塑造成理想的的人格形态,就要借助社会关系的改造或是重塑。由于社会关系的建立总归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或集体行为,所以对社会关系的改造一定要顾及到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只有出自共同利益的需要和联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才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而这也符合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原则。反之,出自为人民服务的主观目的去建立社会关系,这样的社会关系一定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因为人民群体是庞大的,人民所在的社会关系体系是最丰富多样的。将自己的社会关系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中,是最能够建立起全面的社会关系的途径。例如一个人同时是医生又是老师又是影视剧演员,那么他同病人,同学生以及同观众之间就建立起了三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他既满足了患者治病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要,还满足了观众对影视艺术的审美需要,这个人在三种身份中满足了不同人的需要,实现了不同的价值,因而是一个比普通人更优秀和先进的个体。

5. 结论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1]。”从马克思需要理论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从“一切现实的人都有需要”这样显而易见事实的出发。帮助人民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符合人性的合理需要,而且是更高层次的需要”,能够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我们能够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推动社会向着更高层次的水平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自由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1Z055)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邓丽君,张传忠. 基于需要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xist Belief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eds[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1686-169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88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新华社, 2022-10-25(001).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286.

  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6, 525, 531.

  4. 4. 肖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288.

  5. 5.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55.

  6. 6. 高文新. 马克思理论基本范畴研究[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 79.

  7. 7. 马晶晶. 马克思需要理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2.

  8.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649.

  9.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

  10. 10.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