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5012 , 6 pages
10.12677/ml.2024.12425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hot”的义项分析

杨维,王飞*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4年3月1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0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23日

摘要

感觉是人们与客观世界接触的直接方式,而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探索正是借助语言才得以表达。感知形容词表述人们五大感官感知到的事物性质,状态及变化。该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以感知形容词“hot”为语料分析一词多义现象,探究其背后的理据意义。研究发现:“hot”的延伸义中,7项属于隐喻义的扩展,9项体现出隐喻与转喻思维的融合,表明隐喻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大于转喻;隐喻性义项基于事物相似性进行衍生,转喻性义项则基于邻近性或突显性进行扩展。由此可见,隐喻在多义词的解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一词多义的认知方式和记忆提供了有效的语义关联。

关键词

隐喻,转喻,感知形容词,一词多义

A Study on the Meanings of “h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ei Yang, Fei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Mar. 1st, 2024; accepted: Apr. 10th, 2024; published: Apr. 23rd, 2024

ABSTRACT

The senses are direct ways for people to contact with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it is through language that their knowledge and exploration of this objective world can be expressed. Perceptual adjectives express the nature, state and change of things perceived by people’s sen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polysemy with perceptual adjective “hot” as the corpus, and discusses the rationale behind this wor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re are seven metaphorical meanings and other nine meanings are the blending of metonymical and metaphorical thought, among the extended meanings of “hot” . It demonstrates that metaphor is more crucial to the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than metonymy. Furthermore, metaphorical items are derived based on similarity while metonymical items are expanded by contiguity or prominence. The study shows that metaphor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offering some effective semantic association for the cognitive style and memorization of such polysemous words.

Keywords:Metaphor, Metonymy, Perceptual Adjectives, Polysemy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其认为“认知”是存在于客观世界和语言之间的层次,语言的词义并不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了人们用来认识外部世界的认知结构。语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生事物不断出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新鲜事物与已有事物间存在客观上的相关性或相似性。而人们的认知思维又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于是人们开始运用已知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表达新观念或描述新经验,一词多义现象应运而生。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根据词汇的历史演变可将词汇的义项大致分为两种,即本义和扩展义。前者指的是词汇的原义,一般来说是具体的、人类最初认识事物的意义。后者指的是从原义派生出来的词义(李瑛、文旭2006) [1] 。语料“hot”就是一词多义现象的一个具体示例。

多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hot”一词进行了研究。罗尉(2010)对比了英汉语言中最基本的触觉词汇“热/hot”隐喻的异同性,并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 [2] 。雷丹、覃修桂(2013)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了“热”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发现英汉中存在的“热”的隐喻投射,表现出同中有异、大同小异并存的关系 [3] 。覃修桂、李颖杰(2014)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温度词(hot, warm, cool, cold)语域的多义性是如何通过意象图式以及基于其上的概念隐喻而产生的 [4] 。韩睿子(2016)从隐喻和文化的角度,通过举例阐述“hot”和“热”两个词语的对比,说明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 [5] 。上述研究大多是对英汉“hot”的认知异同进行研究,对于“hot”一词本身的词义分析尚不深入。鉴于此,本文对该词的义项逐一分析,探寻概念隐转喻在语义延伸中的作用。

2. 理论基础

2.1.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基于柏林和凯(Berlin, Kay)的颜色研究和罗施(Rosch)等的认知假说衍生而来 [6] 。该理论认为,性质极其类似的一些成员可以组成一个范畴,原型即是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它能够最好地反映本范畴的基本特性,范畴中的其余成员具备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同时范畴的边界也是模糊的。多义词(即有多个义项)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一个意义或范畴总是最具突显性的,是可以被视为原型义项或原型范畴的。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原型义项或原型范畴不断向外延伸,被用来解释相关事物的边缘现象,从而产生更多子范畴,它们各有所指,完全用某个共同的语义特征或特征集束来概括是片面的,它们彼此之间或者与原型义项之间起码有一个或几个共同属性。换言之,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通过其家族相似性彼此相连,形成了一个意义链,最终产生了多义范畴。

2.2.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

修辞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格,属于语言使用的偏离,与人们的思维无关 [7] 。然而在认知语言学看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其更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机制,它是一种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或说明另一领域知识的认识活动。当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现有具体事物的认知与表达,而是进一步认识、思考和表达抽象性概念与思想。因此,人们将新认知的抽象概念和已知事物联系在一起,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用对待已有事物的认知来对待和解释新的事物,从而导致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具体而言,隐喻可以将较为抽象的经验观念转换为具体的经验,它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是从源始域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

与隐喻相同,传统观点中的转喻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即用一种语言表达来代替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修辞手段。然而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模式是一种存在于人们思维中普遍的认知现象,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体验有关。转喻是指,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用其中一个概念实体转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即转喻涉及的两个实体的映射在同一认知域中进行,两者具有邻近性的关系。此外,转喻具有指称功能,可以促进理解,决定焦点位于哪个方面(即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突显)。

隐喻和转喻既存在共性(认知机制)又存在差异,但差异更为明显。其一是,隐喻一般涉及两个不同的概念域,并通过相似性进行认知连接,触发隐喻机制,而转喻往往只涉及一个概念域,通过邻近性来确定某种转喻联系。其二,隐喻可以通过源域(本体)的概念结构来理解和认知目标域的概念结构。而转喻一般不涉及多个概念结构 [8] 。

3. “hot”的义项分析

本文把《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对“hot”的义项依次罗列出来作为语料进行分析,例句亦出自该词典 [9] 。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给“hot”列出的义项有:

(1) having a high temperature; producing heat (温度高的;热的)

(2) feeling heat in an unpleasant or uncomfortable way (觉得闷/燥/湿热)

(3) making you feel hot (使人感到热的)

(4) containing pepper and spices and producing a burning feeling in your mouth (辣的;辛辣的)

(5) involving a lot of activity, argument or strong feelings (活跃的;激烈的;强烈的)

(6) difficult or dangerous to deal with and making you feel worried or uncomfortable (艰难的;棘手的;危险的)

(7) new, exciting and very popular (风行的;风靡一时的;走红的)

(8) fresh, very recent and usually exciting (最新的,新近的,通常令人兴奋)

(9) likely to be successful (有望成功的)

(10) very good at doing sth; knowing a lot about sth (善于做某事;对某事了解很多)

(11) if sb has a hot temper they become angry very easily (易发怒的;脾气暴躁的)

(12) feeling or causing sexual excitement (感到/引起性激动的)

(13) containing scenes, statements, etc. that are too shocking or too critical and are likely to cause anger or disapproval (场面、说话等过激的,过火的)

(14) thinking that sth is very important and making sure that it always happens or is done (重视,确保某事发生或完成)

(15) having a strong and exciting rhythm, especially jazz (节奏强的,尤指爵士乐)

(16) stolen and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because they can easily be recognized (偷来因容易识别而难以销赃的)

(17) used in children’s games to say that the person playing is very close to finding a person or thing, or to guessing the correct answer (快找到了;快猜中了)

莱考夫(Lakoff) (1980: 117)把五官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视为“基本范畴”,认为它们是一套认知概念潜势的表征域 [10] 。斯威彻尔(Sweetser)的理论指出,在英语中属于人体感官范畴的词语往往带有与之相应的人类精神意识活动范畴的多义现象。“hot”作为感知形容词,即形容词的一类,亦具有表达人物或事物特征的性质。该词典总共给出了“hot”的17条义项,根据索绪尔(Saussure)的观点,“hot”在一开始被用来表示“温度高的,热的”这个概念时具有任意性,其发音和意义都没有认知理据。而其余16个义项则可以看成是义项(1)派生出的词义,也就都有了具体的意义。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义项(1) (温度高的,热的)是“hot”的本义,也是大多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了解到的最基本词义。“热”是人体对外界温度的一个基本体验。具体而言,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同时也在认识和探索着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如动物、天气、水等),基于人们的身体经验就产生了“温度”一词来描述诸如此类事物的基本属性,即“温度高的”。例如:It was hot and getting hotter. 天气很热,而且气温在不断升高。

义项(2) (3)描写的是人们的心理感知。热是人体对外界温度的反应:当外界温度较大幅度地高于人体的正常体温时,或者人体肌肤接触到高温的物体时就会觉得热。从现代隐喻理论的角度分析,就是把具体概念域(事物)的特征投射到抽象概念域(心理感知),使得抽象概念具体化。天气或气候闷热、燥热时,人体的感受会通过感觉机制传递到心理层面,人们也就会觉得不舒服,甚至产生其他情绪。

义项(4)是一种特殊的隐喻,涉及到通感(或移觉)这种修辞格式。通感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即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彼此挪移转换。从隐喻的角度而言,通感即是概念在不同感觉域间的相互投射。在这个义项中,原本用来表示对温度感知的触觉形容词“hot”被转移到表示对食物感知的味觉体验中。

义项(5) (11)也含有隐喻认知思维模式。人们从生活的经验中得知,当情绪上感到激动、生气或暴躁时,身体就会出现发热发烫等表现,同时体温也会升高。因此,人们在表现出此类情绪时,会直接用“hot”一词来表达。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这里将喻体“发热发烫、体温升高等表现”(具体概念域,可感知)映射到本体“激动、生气或暴躁等情绪”(抽象概念域,无法触摸),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义项(12)可以看成是“hot”在义项(4)的基础上延伸而来。根据经验,人们通过各种官能得到的感受不仅会带给人“热”的感觉(如见到喜欢的人或事物),也会刺激人类本身的性本能,使得体内血液循环加快、生理上出现心跳加速、发热发烫等表现,从而给身体带来热量,使人更易冲动。例如:I’ve got a hot date tonight. 我今晚有一场令人激动的约会。

义项(7)和(14)都属于“关注度”认知范畴。义项(14)可以理解为:当有新鲜的人或事物出现,人们出于本性会想一探究竟。即新鲜的人或事物会得到人们的关注,亦或是重视。而当围观新事物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就会聚集在附近,产生热量,扩大影响力(例如微博热搜——对某人或某事物关注的人多了就可能会上热搜)。这也就是义项(7)的由来,影响力越大说明某人或某事物越红、越风靡。该词义也突显出“hot”一词中“最火热的”特征。

义项(15)则是将“hot”的词义从触觉延伸到了听觉。当人们生活越来越好时,开始关注娱乐活动,如节奏强的音乐——爵士乐。当听到这类节奏强的音乐时,人的生理上也会有一系列反应,如心跳加快,身体发热等。于是,人们将“hot”与快节奏的音乐联系起来,即“hot”的含义从触觉域“热的”跳到了听觉域“节奏强的”,这是隐喻思维的结果。

义项(8) (9) (10) (17)则体现出隐喻和转喻思维的融合。当某物温度最高,感觉最热时,应该是其自身或外界作用力达到顶点的时候。从一个角度来说,这可以指某些事物或人物状态最好的时候。义项(8)突显了该词中“最新最近的”特征。刚加热过的物体往往温度是最高的,比如刚烧好的开水,刚煮好的饭菜等。例如:a story that is hot off the press (=has just appeared in the newspaper) 刚刚出炉的报道。义项(9)可以理解成:带着高涨的情绪做事情更可能获得成功的结果,突显出“某人状态最好的时候”这一特征,即某人状态最好时也是他/她最有可能成功的时候。义项(10)突显出“极好/最好”这一特征。也就是说当人们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或熟悉某事物时,那他/她就可能成为这方面的能手,自然而然就会善于做这件事。义项(17)突显出“快好了的(即接近目标)”特征,水要经过加热达到沸点才能沸腾,随着水的温度越来越高,距离沸点也越来越近。同理,“hot”可以表示“快找到了;快猜中了”,在儿童游戏接近结果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情绪最高涨的时候。也就是说离找到越来越近了,再过一会就能找到,能猜中。例如:You’re getting hot! 你快猜中了!

义项(6) (13) (16)所表达的含义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即温度过高会使人不舒服,难以忍受,甚至会引发危险。从隐喻的角度来看,这里将描述具体事物的“热的”(温度域)投射到“危险的,不好的”等抽象概念域(态度域)。基于转喻理论分析,这几个义项突显的是“极好”的对立面——“不好”这一特征,义项(6)直接体现为“艰难的;棘手的;危险的”,即某事很难应对,从而使人感到困难。例如:When things got too hot most journalists left the area. 事态发展到过于严峻时,大多数记者便撤离了这个地区。义项(13)指“过激的,过火的”,可以理解成说话不恰当,从而可能引起不赞同或愤怒等情绪。例如:The report was highly critical of senior member of the Cabinet and was considered too hot to publish. 报道中对内阁高级官员的批评被认为过于激烈,不宜发表。义项(16)则突显出“不好处理”这一特征,偷来的东西由于容易被识别出,而不好再次处理,也就是说不好脱手。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hot”的本义是(1),即“温度高的;热的”,是源域,其余的16条义项都由此义延伸而来;源域是词义扩展的基础。这里所涉及到的概念域大致可以分为:温度域(1)、心理域(2) (3) (12)、味觉域(4)、态度域(5) (6) (11) (13) (16)、关注度域(7) (14)、状态域(8) (9) (10) (15) (17)。有关“hot”词义的延伸见图1

Figure 1. Meaning extension of “hot”

图1. “hot”词义的延伸

首先,该图体现出扩展义是围绕着本义“温度高的”向外延伸而产生的,只是不同的概念域突显出本义不同的特征,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好几个,由此形成“hot”这个感知形容词的多种含义。其次,当词汇意义以隐喻思维延伸时,其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相似性”,是人类联想思维的结果。例如:从义项(1)延伸到义项(4),由于人类的五官是直接接触事物的媒介且互联互通,人们展开联想便将触觉的温度投射到了味觉上,就产生了“辛辣的”这一词义。而当词义以转喻思维延伸时,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邻近性”,体现在人类更加注意事物突显性的思维特征。例如义项(17)就突显出“hot”一词中“趋近目标”这一特征,延伸意为“快找到了;快猜中了”。

4. 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对“hot”的17个义项分析发现,除本义外的其余16条义项中,有7项是只涉及隐喻的投射,有9项是隐喻和转喻投射的结合,即延伸出的义项都含有隐喻性思维的认知模式。由此可见,以隐喻思维为基础产生的词义多于以转喻思维为基础产生的词义,即在语义延伸中隐喻思维较转喻思维而言更为普遍。事实上,关于一词多义的研究就是为了探求多义词的基本意义和延伸意义之间的关联,也就是其意义是怎样经过基本意义扩展衍生成其他意义的。原型范畴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基础表明,能够从理论的角度证实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模式是词义拓展最基础和最主要的途径。原型范畴理论主要是使词义范畴能以原型义项为核心向外扩展,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机制;而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重在论证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引申扩展的基本途径。总而言之,人的认知发展促使词义不断引申,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文章引用

杨 维,王 飞.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hot”的义项分析
A Study on the Meanings of “h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4): 307-31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51

参考文献

  1. 1. 李瑛, 文旭. 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 外语教学, 2006(3): 1-5.https://doi.org/10.16362/j.cnki.cn61-1023/h.2006.03.003

  2. 2. 罗尉. 汉英感觉词语“热/hot”概念隐喻对比分析[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0(2): 43-46.

  3. 3. 雷丹, 覃修桂. 体验认知视角下“热”的概念隐喻——一项英汉对比实证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3): 24-28 77.

  4. 4. 覃修桂, 李颖杰. 英语温度域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系统[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6): 70-76 125.

  5. 5. 韩睿子. 汉英感觉词的隐喻对比及教学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6. 6. Ungerer, F. and Schmid, H.J.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2nd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Harlow.

  7. 7. 李瑛, 王莲, 田召见.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9.

  8. 8. 陈秀春.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分析[J]. 对外经贸, 2023(2): 103-106.

  9. 9. (Hornby, A.S.)霍恩比.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 第9版. 李旭影,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10. 10.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1.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