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0
No.
10
(
2022
), Article ID:
57183
,
4
pages
10.12677/CES.2022.1010405
《湿地生态学》课程育人元素的挖掘与课堂融入
杨丹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2年9月28日;录用日期:2022年10月18日;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6日

摘要
《湿地生态学》是农林类综合高等院校生态学、环境生态工程和湿地保护与恢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以培育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专业性复合人才为育人目标。本文以贵州大学生物科学类生态学专业开设《湿地生态学》课程为例,探讨了以生命共同体和生态文明教育为导向的思政育人元素教学实践,并指出《湿地生态学》课程处处渗透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育人元素。以期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扎实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课程思政,《湿地生态学》,育人元素

Exploration and Classroom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Elements in Wetland Ecology
Dan Y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Sep. 28th, 2022; accepted: Oct. 18th, 2022; published: Oct. 26th, 2022

ABSTRACT
Wetland Ecology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ecology,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aims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composite talents for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Taking the course Wetland Ecology, offered by the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of Gui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 elements guided by life communi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proposed that the educational elements such as patriotism, love of the party and love of socialism could found at everywhe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a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world outlook and solid professional skills.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tland Ecology, Educational Element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湿地生态学》是农林类综合高等院校生态学、环境生态工程和湿地保护与恢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知识层面,《湿地生态学》旨在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湿地生态学的基本理念、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及其生态特征、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在能力层面,《湿地生态学》旨在培养学生养成宏观的生态理念,培育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备独立发现或探讨湿地领域内的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的能力。在德育层面,《湿地生态学》旨在实现课程育人,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指导整个教学环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深入挖掘和发现《湿地生态学》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并将其适时地应用到《湿地生态学》教学课堂中,这对学生德育教育、身心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2. 《湿地生态学》的课程简介
《湿地生态学》是贵州大学生物科学类生态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共计2个学分,36个学时。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湿地基本概念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及生物环境脉冲的适应,湿地的发育和生态演替,湿地生态服务的功能和价值评估,湿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等管理策略 [1]。实践内容主要是利用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对受损湿地进行植物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状和水文特征进行监测,评析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并提出相应恢复与重建的举措。
国内其他开设《湿地生态学》课程的高校还有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其中,南京大学周长芳副教授主讲《湿地生态学》进驻中国大学MOOC。国内开设《湿地生态学》类似理论课程有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的《湿地学》,东北林业大学的《湿地管理学》,北京林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的《湿地保护与管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湿地生态工程》等。
《湿地学》课程内容主要为湿地基本概念和特征、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湿地结构与功能、湿地评价、湿地退化、重建与评估和湿地生态需水 [2]。《湿地保护与管理》课程内容主要为湿地基本概念和特征、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和湿地土壤、湿地保护、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湿地监测、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和湿地保护政策与立法 [3]。《湿地生态学》、《湿地学》和《湿地保护与管理》是一脉相承、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贵州大学《湿地生态学》课程在国内《湿地生态学》课程基础上添加了《湿地生态与生活》、《山地农田土壤重金属镉的累积及其环境效应》和《典型岩溶湿地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其对水文环境的响应》3次讲座内容,每次讲座内容为2学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3. 《湿地生态学》思政元素的发掘与融入
1) 绪论部分。课程以视频、图片等方式介绍我国先贤对湿地认识及湿地情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绵绵葛藟,在河之浒”、“于以采频,南涧之滨”、“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4],加强学生对湿地基本要素的理解,坚定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并结合湿地背后红色革命故事,如长征途中的若尔盖湿地、抗日战争过程中沙家浜湿地 [4]、南泥湾人工湿地 [5]、洪湖湿地红色文化为例 [6],深入分析生态建设所面临的艰苦环境,以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提升推进的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部分。课程引入袁隆平、林鹏、刘兴土等著名湿地生态学家的事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投身湿地生态建设的信念,传承湿地生态工作者敢于担当、有责任、敢于奉献的精神。如袁隆平院士长期致力于水稻品种如两系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海水杂交稻等的选育及配套种植技术体系研究和开发工作,并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林鹏院士在我国红树林有林地进行长期野外考察和研究,打破了“中国除了台湾外没有红树林”的地域偏见,并率先提出红树林具有高的生产率、高的归还率和高的分解率 [7]。刘兴土院士则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坚守在沼泽湿地生态与东北区域农业生态研究第一线,并首创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 [8]。
3) 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部分。通过湿地水文过程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与反馈机制、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植物对不同脉冲适应等内容的讲解,将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水平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通过威宁草海湿地的生成、消亡和复苏过程 [9],重点诠释湿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生态脆弱性,并指出湿地发育过程是湿地生物组分与环境要素协同发展协调进化过程,人类活动改变了湿地生物的丰度和生存环境,湿地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建设我们伟大的强国梦、复兴梦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尊重规律、顺应规律、并利用自然规律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国家兴”、“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4) 湿地生态服务部分。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包含湿地物质价值、过程价值、适栖地价值和人文价值。通过对比分析滨海湿地虾、蟹、贝、鱼等水产品数量、品质及其“现实服务价值”和“理论服务价值”,阐明人类过度打捞或湿地水体退化致使湿地部分品种锐减,甚至加速出现种群灭绝迹象,解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湿地保护的生态环境意识。深入分析湿地碳储量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在降低温室方面的重要性,把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提升到理论层次。并邀请湿地生态学领域内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湿地自然价值、科研价值、感受科研并参与科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投身湿地生态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5) 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部分。在讲授湿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策略时,以图片资料和视频方式多介绍我国太湖、滇池、巢湖、草海、长江口九段沙等湖泊和河口湿地的修复案例,并体现湿地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出现的最新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及时追踪湿地生态学最新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开阔创新思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针对地组织学生对比不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或重建的若干案例,并进行文献整合、小组讨论,进而指出湿地恢复必要性、可行性和迫切性。旨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激烈学生脚踏实地为国家湿地保护、恢复和管理作贡献。
4. 结语
湿地生态学旨在阐明不同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来解决复杂多变的湿地生态环境问题。高校要将育人元素自然融入《湿地生态学》课程大纲、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贯彻课程全方位育人、育德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扎实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2022]一般127)。
文章引用
杨 丹. 《湿地生态学》课程育人元素的挖掘与课堂融入
Exploration and Classroom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Elements in Wetland Ecology[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0): 2585-258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0405
参考文献
- 1. 张健, 徐明, 邹晓, 石露. “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贵州大学生态科学专业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18, 36(5): 50-53.
- 2. William, J.M. and James, G.G. (2021) Wetlands. 5th Edition, Wiley, New York.
- 3. 吕宪国.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 4. 陈娟, 王沛芳, 王超, 钱进.《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J]. 教育现代化, 2020(10): 137-138+153.
- 5. 赵桂玲, 刘长海, 王文强, 徐世才, 苑彩霞, 齐龙. 南泥湾湿地生态变迁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5, 11(1): 65-67.
- 6. 彭贤则, 冯旺舟, 蔡莉.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以洪湖湿地红色文化为例[J]. 广西社会科学, 2017(11): 212-214.
- 7. 林光辉, 陈鹭真. 情系红树献身中国生态事业——记“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院士[J]. 生命世界, 2008(8): 98-101.
- 8. 杨霖. 刘兴土: 坚守在中国湿地与东北区域农业研究一线的院士[J]. 中国高新科技, 2018(9): 12-14.
- 9. 彭益书, 杨瑞东. 贵州草海湿地730 ka来的环境变迁及草海未来的演化分析[J]. 地球环境学报, 2014, 5(3): 19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