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2
No.
12
(
2022
), Article ID:
59674
,
13
pages
10.12677/AP.2022.1212521
农村留守中学生自我概念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邓玉,陈佳静,蕾蕾,郑艳丽,刘衔华*
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2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19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8日

摘要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其健康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2021年10月~2021年12月,通过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了767名农村留守中学生,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 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在性别、年级、年龄、留守时间、身体状况、父母教育方式、学业成绩、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生活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② 自我概念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存在显著负向预测作用(p < 0.05);消极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p < 0.05),积极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存在显著负向预测作用(p < 0.05)。③ 应对方式对自我概念和健康危险行为中介作用的回归方程拟合良好(p < 0.001)。结论:自我概念是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和健康危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
农村留守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自我概念,应对方式

Influence of Self-Concept o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 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diating by Coping Style
Yu Deng, Jiajing Chen, Lei Lei, Yanli Zheng, Xianhua Li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Received: Nov. 2nd, 2022; accepted: Dec. 19th, 2022; published: Dec. 28th, 202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coping style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21 to December 2021, total of 767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by the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The participants were surveyed with the Youth Risk Behavior Questionnaire, the Tennessee Self-Concept Inventory, and the Brief Coping Style Scale. T-test,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①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in terms of gender, grade, age, left-behind time, physical status, parental education style, academic performance,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and family life pattern (p < 0.05). ② Self-concept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 < 0.05); negative coping style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 < 0.05),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unhealthy eating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 < 0.05). ③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mediating effect of coping style on self-concept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was well fitted (p < 0.001). Conclusion: Positive self-concept i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left-behind students’ health risk behaviors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coping style acts a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Keywords:Rural Left-Behind Student, Health Risk Behavior, Self-Concept, Coping Styl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农村留守中学生一般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时间(连续6个月以上)在外地劳务,被留农村户籍所在地的12至18岁儿童(佘凌,罗国芬,2009)。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艰苦,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及时的关爱和引导,导致其健康状况的侵害不容乐观。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开始独立自主,形成内外个性,但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没有发育完全,对于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明确的判断力,在成长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外界诱惑和内心冲突,继而产生一系列健康危险行为。
健康危险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青少年健康积极等特性的养成。相关研究发现,对于青少年发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原由、生理及心理因素方面进行研究,有利于有效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石雄辉,2020)。农村留守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关爱和引导,交友方面往往不够谨慎,很容易被不良群体带偏,养成一些自己都没有意识的不良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支持和关爱,在青少年自我形成的关键期,容易滋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催发较多的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众多研究者都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均表明农村留守中学生面临更为严重的健康危险行为状况,主要体现在缺乏营养、缺少锻炼和吸烟酗酒方面(陈艳,2013)。此外,在经济和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留守中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其监护人往往忙于务农和缺乏安全教育知识,导致中学生车祸、溺水等意外伤亡事件也屡见不鲜(程少贵,2008)。Holtan等(2005)调查发现,抚养人自身素质与中学生行为问题联系紧密。杨琪,张福兰,张天成等(2016)在研究中也表示农村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突出,学校应及早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农村留守中学生群体,探讨其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为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自我意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时期积极的自我意识取决于能否成功地构建和维持积极和现实的可能自我,以激励当前和未来的行为,这就意味着积极的自我意识很可能直接影响到其健康危险行为的规避。研究表明,容易发生危险行为的青少年在自我认识上存在较多矛盾和问题(周明娜,2016)。而对于自我概念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机制分析,刘亨荣等(2020)在研究中表示在影响中学生焦虑情绪方面,自我概念完全是通过应对方式起作用;谈文娟(2009)也表示,自我概念对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此外,国外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遇到困难后的应对方式不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也会不同(Appleyard et al., 2007)。Khodarahimi & Fathi (2016)在研究中发现,青少年应对压力的处理方式是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不正确的应对方式对健康危险行为产生有推动作用。农村留守中学生由于缺乏较好的教育条件和父母悉心教导,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应对方式较于同龄城市学生和非留守学生往往有所欠缺。因此基于中国背景下农村留守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自我概念及应对方式与其健康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考究。故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留守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其健康危险行为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文以湖南省衡阳市12~18岁农村中学在校留守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下实地发放问卷的形式,从湖南省衡阳市周边随机选取五所农村中学,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共收集到810名留守中学生的问卷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测试对象均自愿参加。剔除漏填、乱填等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7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69%,其中初中生499人,高中生268人;男生363人,女生404人;独生子71人,非独生子696人;年龄在12岁到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岁。
2.2. 评估工具
①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自编基本信息调查问卷,主要包含留守中学生性别、年级、学校、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和家庭成员是否离家打工等基本资料。
② 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
该量表由王孟成等(2012)在Auerbach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主要测量最近一年内发生的六类健康危险行为。一共有38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六类健康危险行为可分为六个分量表,得分越高,代表健康危险行为情况越严重,分量表相加即为总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5。
③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该量表由美国田纳西心理学家Fitts于1965年编制,本研究采用台湾林邦杰在1980年修订的第三版。主要测量自我概念状况。共70个题目,分别测量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采用5级评分,各题相加得出总分,得分越高则说明自我概念越积极。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71。
④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该量表由解亚宁等(1998)编制而成。主要测量个体应对方式状况。共20个题目,采用4级评分,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分量表,将各题目分相加可得总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32。
2.3. 施测过程
采用方便取样法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员在调查前均经过统一培训,采用匿名集体统一答卷的方法调查。调查员现场进行监督,并确定无学校教师在场,学生独立答卷,所有答卷当场收回。
2.4. 质量控制
调查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方式,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担任调查员,利用中午午间休息时间,以班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施测时,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填写问卷表的具体要求,讲解注意事项,打消被调查者的疑虑,并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问卷当场统一收回,回收答卷时检查有误漏项或错填等情况。数据录入都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完成。本研究获得了所有被试、监护人和所在学校的知情同意,所有被试自愿参与本研究。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包完成。本研究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 < 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未经旋转的第一个因子只解释了全部变异量的12.239% (小于40%),故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基本状况
由表1可知,本次收集的767名农村留守中学生吸烟酗酒行为和无保护的性行为均值为1分左右,攻击暴力行为、违法违纪行为、自残自杀行为与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行为均值接近2分,健康危险总分接近1.5分。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health risk behaviors
表1. 健康危险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3.3.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检测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总分及其各维度分在人口学变量上有无差异。其中在是否独生子女和父母文化程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年级、年龄、留守时间、身体状况、父母教育方式、学业成绩、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生活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下:
1)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总分、违法违纪行为、吸烟酗酒行为、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无保护的性行为在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p > 0.05)。攻击暴力行为和自残自杀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攻击暴力行为中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自残自杀行为中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具体结果见表2。
Table 2. Difference analysis of gender i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 ± SD)
表2.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性别差异检验(M ± SD)
2)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年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自残自杀行为和吸烟酗酒行为在不同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健康危险行为总分、攻击暴力行为、违法违纪行为、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和无保护的性行为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在这几个维度上,初三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事后检验发现,健康危险行为总分、攻击暴力行为、违法违纪行为、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和无保护的性行为在初三与其他三个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结果见表3。
Table 3. Difference analysis of grade i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 ± SD)
表3.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年级差异检验(M ± SD)
3)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年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危险行为总分、攻击暴力行为、违法违纪行为和吸烟酗酒行为在不同年龄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自残自杀行为、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和无保护的性行为在不同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在这几个维度上,13岁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事后检验发现,自残自杀行为、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和无保护的性行为在13岁和15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结果见表4。
Table 4. Difference analysis of age i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 ± SD)
表4.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年龄差异检验(M ± SD)
4)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留守时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在不同留守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事后检验发现,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在留守时间36个月及以上与留守时间6个月内、6~12个月和12~24个月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留守时间36个月及以上的学生得分最高。结果见表5。
Table 5. Difference analysis of left-behind duration i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 ± SD)
表5.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留守时间差异检验(M ± SD)
5)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身体状况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酗酒行为和无保护的性行为在不同身体状况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健康危险行为总分、攻击暴力行为、违法违纪行为、自残自杀行为和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在不同身体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在这几个维度上,身体状况较差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其他两个水平。事后检验发现,健康危险行为总分、攻击暴力行为、违法违纪行为、自残自杀行为和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在身体状况良好、一般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结果见表6。
Table 6. Difference analysis of physical status i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 ± SD)
表6.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身体状况差异检验(M ± SD)
6)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父母教育方式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总分及其各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均有显著差异(p < 0.05)。事后检验发现,六类健康危险性行为及总分在民主型与宠溺型、民主型与放纵忽略型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其中宠溺型在健康危险总分和各维度上得分最高,其次是放纵忽略型和权威专制型。结果见表7。
Table 7. Difference analysis of parenting style i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 ± SD)
表7.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检验(M ± SD)
7)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学业成绩差异分析。结果显示,除自残自杀行为外,健康危险行为总分、攻击暴力行为、违法违纪行为、吸烟酗酒行为、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和无保护的性行为在学业成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事后检验发现,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在健康危险行为总分、攻击暴力行为、违法违纪行为、吸烟酗酒行为、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和无保护的性行为得分均高于其他各类学业成绩水平的学生(p < 0.05)。具体结果见表8。
Table 8. Difference analysi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 ± SD)
表8.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学业成绩差异检验(M ± SD)
8)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父母婚姻状况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总分及其各维度在父母婚姻状况上均有显著差异(p < 0.05)。事后检验发现,六类健康危险行为及总分在离婚与稳定婚姻状况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其中,父母离婚和再婚的得分最高,父母婚姻稳定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最低。结果见表9。
Table 9. Difference analysis of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i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 ± SD)
表9.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父母婚姻状况差异检验(M ± SD)
9)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家庭生活模式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酗酒行为和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行为在家庭生活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事后检验发现,吸烟酗酒行为在与叔婶一起生活和其他生活模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行为在与祖父母一起生活和大家庭一起生活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果见表10。
Table 10. Difference analysis of family life pattern i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 ± SD)
表10. 健康危险行为的家庭生活模式差异检验(M ± SD)
3.4.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
1)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六类健康危险行为及其总分与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及总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 < 0.01);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p < 0.01),六类健康危险行为及其总分与消极应对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1)。结果见表11。
Table 1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ealth risk behaviors, self-concept and coping style among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n = 767)
表11.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n = 767)
注:*p < 0.05, **p < 0.01。
2) 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概念对六类健康危险行为有显著反向预测作用(p < 0.01);自我行动对攻击暴力行为、违法违纪行为、和不健康饮食行为有显著反向预测作用(p < 0.05);自我满意对自残自杀行为有显著反向预测作用(p < 0.01);消极应对对六类健康危险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p < 0.01);积极应对对不健康饮食行为有显著反向预测作用(p < 0.01)。见表12、表13。
Table 12.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elf-concept o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表12. 自我概念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注:*p < 0.05, **p < 0.01。
Table 1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ping styles o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表13. 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回归分析
注:*p < 0.05, **p < 0.01。
3.5. 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与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自我概念与健康危险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应对方式与健康危险行为呈显著相关,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也呈明显相关关系,我们考虑到应对方式可能在自我概念与健康危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根据温忠麟等(2005)的中介检验理论,中介效应检验具体操作步骤如表14所示:第一步,以自我概念为自变量对健康危险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显著,满足继续进行下一步中介效应分析的前提。第二步,以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为自变量分别对应对方式和健康危险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回归模型其回归系数都很显著。这也可以说明,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与健康危险行为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第三步,以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为自变量对健康危险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概念的回归系数由0.333下降为0.262,由于此时回归系数下降程度不大,依然存在着显著性水平,因此可以判定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和健康危险行为之间不是完全中介作用,而是起部分中介作用。
Table 14. Mediating effects of coping style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 left-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表14. 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与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注:*p < 0.05, **p < 0.01, ***p < 0.001。
4. 讨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均有发生其中几类健康危险行为,例如攻击暴力行为、违法违纪行为和自残自杀行为,只是目前在调查中看来这几类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频率还没有达到一月一次,可能几个月发生一次,但也应引起重视,包括这几类健康危险行为中得分最高的不健康饮食行为,这表明这类健康危险行为在农村留守中学生中较为普遍,关注留守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已刻不容缓;其次,从人口学差异检验看出,本次研究中农村留守中学生在性别、年级、年龄、留守时间、身体状况、父母教育方式、学业成绩、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生活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男生健康危险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初三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得分最高,13岁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得分最高,留守时间越长的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得分越高,身体情况差的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得分最高,父母教养方式为宠溺型和忽略型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民主型和权威型,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成绩好的学生,父母离婚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父母感情稳定的学生,与叔婶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得分最高。上述结果提示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稳定的父母婚姻是健康危险行为的保护因素;初三学生、留守时间、学业成绩差、身体状况差、离异家庭和与叔婶一起的家庭生活模式是健康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苏玲,2008)。葛高琪在F县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研究中也得出性别、年级、自身性格和情感度等是多数健康危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葛高琪,2018)。因此,从人口学方面建立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干预防线也是必不可少的。
自我概念与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自我认同因子对六类健康危险行为均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自我认同指的是对自我现状的描述,这意味着学生对当下现状描述越积极,六类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就越低;自我行动因子指的是学生面临现状所采取的行为,本研究中,自我行动因子对攻击暴力行为、违法违纪行为和不健康饮食与缺乏体力行为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自我行动因子更多的是强调面对现状的作为,并不一定是积极作为,却对这三类危险行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也许是相对于不作为,一定的行动对这三类行为有一定的挣脱作用,例如一些转移注意力,尝试其他事情的行为会对长期久坐不运动等缺乏体力运动行为有一定效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满意因子对自残自杀行为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满意因子在本问卷中测量的是学生对现状的满意程度,这意味着学生的自残自杀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对现状满意程度的影响。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自我形象或自我肯定和对现状的满意度对健康危险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周明娜(2016)在研究中发现对于有着正向自我形象的青少年在遇到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危险行为时,会拒绝与自身一贯行为方式相背的行动,因而出现危险行为概率更低;相反,若青少年认为自己行为不良、名声不佳,则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面对,这样容易发生危险行为,结合本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若想要预防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帮助其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将是有效的。综上所述,积极的自我概念能有效预防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谢员等,2013)。
应对方式与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消极应对能显著正向预测六类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积极应对则对缺乏体力行为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遇到事情的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例如自暴自弃,自我放弃等,能催发或者增强六类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对于消极应对方式具体作用于健康危险行为的解释机制,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应对方面,有两个机制,一个是通过采取具体步骤、现实行动来应对;另一种是寻求情感支持的帮助,应对方式不仅可以影响压力的频率、强度、长度和神经化学反应,还可以限制破坏性条件,通过应对,有可能减少潜在的致病压力;但如果它不是很有效,则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死亡率和发病率的风险(Folkman et al., 1986)。青春期最常见的压力源与日常互动有关,例如,自我形象、与同龄人和父母的冲突和学业压力等(Seiffge-Krenke & Beyers, 2005)。已有研究也证实,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人压力水平较高,而就读于私立学校的学生比就读于公立学校的学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积极应对策略(Paredes et al., 2016)。农村留守中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条件艰苦,面临的压力更大,同时又缺乏正确引导和鼓励,不论是选择现实行动或情感支持来应对,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于农村留守中学生而言,消极应对是影响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与已有研究一致。
农村留守中学生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与健康危险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留守中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对健康危险行为均呈显著相关性,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和健康危险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当学生感受到情绪或遇到挫折时,会本能地采取应对策略消除消极情绪体验,当个体倾向于自我满意而采取积极应对时健康危险行为减少,而当个体倾向于自我不满而采取消极应对时健康危险行为增加。国内有研究表示,消极应对在孤独感和健康危险行为起中介作用(赵腾,2015),我们可以理解为,消极应对如退缩、内化等处理方式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面临的困境,而是以内化的情绪更加深远的留在学生心理,学生会因为没有积极勇敢或得到赞赏般去处理事情而产生消极情绪和自我责备,长期以往,这种情绪的积累不仅容易催发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也促进不良自我概念的进一步形成;本研究也表明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高度相关。因此,积极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提高可以共同预测健康危险行为水平的降低,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与健康危险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5.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应引起重视,且积极自我概念是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与健康危险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学校和家庭应制定相应措施,注重培育中学生积极自我概念,预防消极应对方式,减少或消除农村留守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帮助留守中学生健康成长。另外本研究在研究对象和影响因素上还有一定局限性,关于更多群体的适用和更全面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基金项目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211238);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YBA058)。
文章引用
邓 玉,陈佳静,蕾 蕾,郑艳丽,刘衔华. 农村留守中学生自我概念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Influence of Self-Concept on 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Rural Left Behi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diating by Coping Style[J]. 心理学进展, 2022, 12(12): 4320-433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12521
参考文献
- 1. 陈艳, 万忠伟(2013). 岳阳市城乡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比较研究. 安徽体育科技, (2), 74-77.
- 2. 程少贵(2008). 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与健康危险行为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
- 3. 葛高琪(2018). F县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 吉林大学.
- 4. 解亚宁(1998).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6(2), 114-115.
- 5. 林邦杰(1980). 田纳西自我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检验年刊, (27), 71-78.
- 6. 刘亨荣, 郑红, 孙苗苗(2020). 高中生自我概念对学习焦虑的影响: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分析. 现代中小学教育, 36(7), 74-77.
- 7. 佘凌, 罗国芬(2009).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学研究述评.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9(6), 137-146.
- 8. 石雄辉(2020). 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张家界: 吉首大学.
- 9. 苏玲(2008). 福建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医科大学.
- 10. 谈文娟(2009).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自信水平,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5(2), 39-41.
- 11. 王孟成, 蚁金瑶, 蔡琳, 胡牡丽, 王瑜萍, 朱熊兆, 姚树桥(2012). 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6(4), 287-292.
- 12. 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2005).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 心理学报, (2), 268-274.
- 13. 谢员, 江光荣, 邱礼林, 江丽, 朱旭, 张微(2013). 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类型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结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4), 650-653.
- 14. 杨琪, 张福兰, 张天成, 万力维(2016). 湘西州农村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 中国学校卫生, 37(4), 513-516.
- 15. 赵腾(2015).中小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 16. 周明娜(2016). 自我概念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作用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 科教导刊, (18), 176-178.
- 17. Appleyard, K., Egeland, B., & Sroufe, L. A. (2007). Direct Social Support for Young High Risk Children: Relations with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Outcomes across Tim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5, 443-457.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07-9102-y
- 18. Folkman, S., Lazarus, R. S., Dunkel-Schetter, C., DeLongis, A., & Gruen, R. J. (1986).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992.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0.5.992
- 19. Holtan, A., Rønning, J. A., Handegård, B. H., & Sourander, A. (2005). A Comparison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Kinship and Nonkinship Foster Care.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14, 200-207. https://doi.org/10.1007/s00787-005-0445-z
- 20. Khodarahimi, S., & Fathi, R. (2016).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s, and Risk-Taking Behaviors in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ology Practice, 16, 287-303. https://doi.org/10.1080/15228932.2016.1196101
- 21. Paredes, D. H., Pérez-Araníbar, C. C., Calderón, A., Seiffge-Krenke, I., & Sánchez, R. P. (2016). Coping Styles and Risk Behaviors Tendencies among Latin-American Adolescents. Revista de Orientacion Educacional, 30, 45-63.
- 22. Seiffge-Krenke, I., & Beyers, W. (2005). Coping Trajectories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Links to Attachment State of Mind.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5, 561-582. https://doi.org/10.1111/j.1532-7795.2005.00111.x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