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022 , 6 pages
10.12677/AP.2023.1310560

社会文化心理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 阐扬理路

李越,阎静,邓美宝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8月31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9日

摘要

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建构推动了世界由变局走向变革。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需要夯实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架设民心桥梁、凝聚价值共识,促进文明互鉴、塑造精神纽带。当前,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传播因为国家实力差距、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多元等问题还面临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挑战。基于此,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应当从社会文化心理的安全类动力机制、社会交往类动力机制、地位需求类动力机制出发,推动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关键词

全人类共同价值,社会文化心理,交流互鉴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Yue Li, Jing Yan, Meibao Deng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Aug. 31st, 2023; accepted: Oct. 10th, 2023; published: Oct. 19th, 2023

ABSTRACT

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pushes the world from turbulent situation to change as a new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is idea, we need to consolidate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erect a bridge between people, build consensus on values, promote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and forge spiritual bonds. At present, the spread of the 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is still facing certain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because of the gap in national strength,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other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should start from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ical dynamic mechanism of securit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atus needs, and propel its consolidation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ical basis.

Keywords: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促使各国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价值理想的内在要求,是在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同世界理想、批判吸收西方文化中世界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层出不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依然存有“定量”,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渗透,人类社会发展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面对全球性问题,我们需要集全球团结力,寻求“共鸣点”。

文化心理是精神文化的心理层面,作为一定社会的精神文化成果,在社会心理中的反映或积淀,社会文化心理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作为主体认识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是认识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够为主体的新认识活动提供心理准备。文化心理定势一旦形成,便会在人们的行为和实践中得以体现(余慧,2016)。社会文化心理与社会存在相依存,是社会普通意识的一般形式。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对社会稳定、社会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规范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文化心理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而优良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外部条件来制约,更需要人们心理上的协调稳定。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民族的发展道路不同,社会文化心理状况也不同。但是社会文化心理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形成矛盾甚至产生冲突,而是通过交流互鉴,把差异性转化为发展的活力性。从这一层面出发,推动世界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对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2.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社会文化心理向度

2.1. 架设民心桥梁,凝聚价值共识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首先要实现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之间民心相通,推动各国友好往来,使各国在交往中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社会文化心理的开放性使得人民在交往过程中会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审视各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减少在交往中因为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隔阂和交流障碍。民心相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人文领域的对话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好关系,实现各国人民心灵上的相亲相近。实现心灵上的相亲相近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夯实了民意基础,有助于凝聚价值共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美好构想需要价值支撑,必须提出与“社会的人类”“人类社会”相适应的具有“压舱石”意义的新型价值观,才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周金凤,2018),而这就是全人类共同体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符合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能够凝聚起“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价值共识,可以在克服矛盾分歧中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美好构想不至于被利益冲突所冲散,积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激发出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类意识”,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社会文化心理向度上,全人类共同价值求同存异,使认同这一价值体系的民族国家可以汇聚在人类道义的旗帜下,最大限度地凝聚世界各国的力量,增进各国人民的价值共识。

2.2. 促进文明互鉴,塑造精神纽带

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世界的理想,还源自于对西方文化中世界主义理论的批判吸收,是当今世界多元文明互鉴的产物。西方世界主义理论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斯多葛学派,平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斯多葛学派的很多思想和理论对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基督教的世界主义理论虽然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是它倡导的爱、自由、平等以及它对未来人们摆脱贫困和受奴役状态的向往都反映了当时底层民众和被征服民族对美好生活和民族独立的追求。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教会并没有将人们带入天国,战争依旧不断,于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由神转向世俗,但丁提出的世界帝国理论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政体,康德在斯多葛学派和但丁的影响下提出自由国家联盟的设想。二战后,全球化的发展虽然越来越深入但是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全球化仿佛成为了某些民族国家实行霸权的托辞,人们开始反思其中缘由、加之信息化的发展,世界主义的现实意义开始重新浮出水面。与传统世界主义理论相比,当代世界主义理论更加多元。正义、民主都是当代世界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从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这一视角出发,当代世界主义理论认为个人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强调了对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反对。西方世界主义理论虽然不能直接套用于我国的理论发展中,但是其中一些思路和视角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各民族国家和地区将差异性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性,维系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精神纽带(刘晓航,2019),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灌注世界文明的滋养。

3. 社会文化心理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3.1. 国家实力差距

当前世界朝着多极化格局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赶超进程仍在继续,东升西降、西强东弱态势依旧,世界力量格局日益多元化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国家实力差距是影响国民心态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国家面对中国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大多数国家对这一理念持赞同的心态,但是也不乏反对的声音,比如部分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实力雄厚,对本国制度、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这时国民容易走向偏激心态,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危机,担心中国的发展会冲击本国的国际地位,如中国“和平崛起”这一概念本来展示的初衷是突出“和平”一词,但是在国际场域中“崛起”一词更受关注,似乎给“中国威胁论”留下了“话柄”;中国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往往也被构陷为挑战以西方为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再比如,一些综合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制度不够自信。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倡导下,这一国民心态使其既想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又害怕在这一道路上过于依赖而改变甚至丧失自身文化传统。

3.2. 社会制度不同

当今世界仍然处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阶段,各国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框架下产生各种矛盾,社会制度的差异导致意识形态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难发现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竭力维护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当今全球治理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不仅仅反映了权力对峙和利益冲突引起的治理失灵,还催生因价值观念的推斥和摩擦致使全球不易形成世界各国都遵循认同的价值共识的问题。以资本逻辑为牵导的西方价值体系严重阻滞了各国摒弃零和博弈、走向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主要表现为西方某些大国擅长使用易受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价值理念来生产话语、解释话语、强化价值认同、巩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地位。还有一些秉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民众在日常交往和媒体传播中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言论,使得一些国家的社会成员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也是中国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这种社会文化心理不利于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国与国、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隔阂心理。

3.3. 历史文化多元

历史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现实实践性与创新发展性,例如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国立场,用“一带一路”精神表达和平与发展之路;用“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表达中国的处世之道;用“立天下正位、行天下大道”表达不谋求势力的态度,历史文化就像是一条从过去途径现在流向未来的长河,指引着各国发展方向。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使得世界文明呈现出差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追求亦有所差异,便导致各国人民在交往过程中难以理解不同话语背景下的表达内容,容易形成心理鸿沟。例如东方人赞美集体主义、西方人欣赏个人主义,东方文化更倾向于含蓄抒情的内容、西方文化中更多注重其严谨现实的一面。虽然在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下,东西方可以达成共识共通共享,但是东西方民众对此差异很难达到完全理解,在某些范畴内或多或少存在着理解偏差,容易产生心理鸿沟,不利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推进。

4.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

社会文化心理生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长期性;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调整,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在不同社会形态转换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社会矛盾和冲突异常激烈,使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具有动态变化性与可塑造性。本文基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与托马斯的“新鲜经验”需要出发,提出安全、社会交往和地位动力机制推动各国人民跨越各民族国家的狭隘利益与矛盾,以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郑筱筠,2022)。

4.1. 安全类动力机制——“和平、发展”是人类的生存价值观

安全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需求,安全需求是指人们对于安全和保护的需求,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安全等。在社会生活中,要满足人的安全类需求需要基于与其相联系的人和群体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需要彼此的感情投入,有情感的归属才能形成真正认同的社会关系(高地,2018)。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国家国民、不同制度社会成员对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安全担忧,因此出现了一定的心理抵触。其实社会文化心理的安全动力机制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和平、发展”有共通之处,能够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信任、减少隔阂。《联合国宪章》开宗明义,指出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如空气,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一切都无从谈起。回顾世界近现代史,战争侵略与殖民掠夺带来的不和平因素,永远烙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史上。我们处于命运共同体之中,世界的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来维护。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势头不可逆转,中国跳出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零和博弈、国强必霸的逻辑,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事关人类的生存质量,我们生活的好不好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从个人层面来讲,自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经济利益的实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基本的物质需求解决了,个人在精神层面才会有持久稳定的追求。从国家层面来讲,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发展赤字问题的破解不仅可以消除贫困、饥饿等长期以来带给人类的困扰,还能从根源上治理恐怖主义、社会动荡等问题,夯实世界和平之基。中国倡导,在发展的道路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掉队,我们呼吁的发展是共同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共同富裕。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契合各国人民的安全需求,一个和平、繁荣发展的国家不仅可以促进外部环境的良好运转,还可以保障人们心理上的和谐稳定。全人类共同价值意在推动各国走共同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包容、平衡、普惠、共赢的全球经济体系,这既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

4.2. 社会交往类动力机制——“公平、正义”是人类的社会价值观

社会交往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诉求,社会交往需求是指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的需求,包括友谊、爱情、归属感等。不同国家的人民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因为理解误差造成一定的心理隔阂。这就需要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与利益的相互联系,构建社会交往动力机制。各国人民来往交流频繁或多或少存在分歧,重要的是要保证公平正义,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解决问题。人类在开展社会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同时,还面临着对劳动成果和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即公平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共同筑就世界公平,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支持,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夯实了价值基石。国际社会需要公平,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下,良好的国际秩序能促使国家和地区间进行稳定、持久地合作。也唯有公平才能保障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才能为全人类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类共享。正义是对社会的道义担当,也是对人类的天下情怀。对个人而言,正义是人们进行道德伦理判断的标准,据此对群体交往中的行为进行是非之辨。对社会而言,正义是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的关键。对国家而言,正义关乎国家合法性乃至存亡问题,“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中国对内要求在法治建设、执法守法、收入分配中体现公平,推进社会朝着正义与法治方向发展;对外我国尊重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捍卫国际正义,以友好的态度进行交流合作,在气候变化、国际联合反恐、预防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当今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别国共同发展,国际规则不应该由少数人定制,只有在国际体系中维护多边主义,践行公平正义,才能更好地促进合作共赢。同时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下,可以促进各国人民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并获得尊重和认可,从而助推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国际传播。

4.3. 地位需求类动力机制——“民主、自由”是人类的政治价值观

地位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身份确认。人从一出生开始便被赋予了某个国家、民族、族群等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社会文化心理的地位需求动力机制倡导人们摒弃单一的狭隘国家民族利益,走共同发展道路。中华文明传统中的民主思想中最著名的是“民本”思想,中华传统中的“民本”思想是与物质发展、生存保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时代党中央在继承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破除了西式民主政治的迷思,为世界提供了民主之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方案。同时,紧密关注国际形势,在世界范围内倡导民主价值理念,坚决反对损害别国利益的霸权行为,积极促进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全球治理。马克思主义将自由视作最崇高的价值追求,指明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与世界对话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实际行动展示中国对自由理念的认知,在政治上坚持不称霸、不结盟,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经济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他国发展权益。在地位需求类动力机制的指引下,有利于人们舍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为增进人类福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而奋斗。

5. 结语

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建构推动了世界由变局走向变革。当今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夯实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架设民心桥梁,凝聚价值共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塑造精神纽带,促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面对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与托马斯的“新鲜经验”需要出发,提出安全、社会交往和地位动力机制以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各国人民携手同行才能汇聚起巨大“共鸣点”实现合作共赢,共同谱写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力量(吴迪,张仕荣,2022)。

基金项目

课题名称: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批准号:23BKS084。

文章引用

李 越,阎 静,邓美宝. 社会文化心理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阐扬理路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0): 4446-445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0560

参考文献

  1. 1. 高地(20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4(4), 22-26.

  2. 2. 刘晓航(20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逻辑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3. 3. 吴迪, 张仕荣(20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17-22.

  4. 4. 余慧(2016). 转型期社会文化心理问题及其出路.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5. 5. 郑筱筠(2022). 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一带一路”全球宗教风险理论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 (10), 1-7.

  6. 6. 周金凤(2018).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和而不同思想”. 宁夏党校学报, (3), 89-9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