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03 ( 2021 ), Article ID: 41399 , 11 pages
10.12677/ASS.2021.103108

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调查研究

蒙良秋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21年2月18日;录用日期:2021年3月23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31日

摘要

本研究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广西为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呈良性状态,但仍存在民族团结教育内容陈旧碎散、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建设落后、教育各环节协调脱节、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教育队伍保障薄弱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本研究提出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科学设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民族团结教育特色教材、加强课程教学协同合作、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方式、加强队伍保障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

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Liangqiu Meng

College of Marxism,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Feb. 18th, 2021; accepted: Mar. 23rd, 2021; published: Mar. 31st, 2021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Guangxi as an example, which is a model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Guided b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It is found that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un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is in a good stat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outdated and fragmented content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unscientific curriculum setting, the lack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backward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disjointed coordination of all aspects of education, single education methods, weak guarantee of education team and so on.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scientifically setting up the curriculum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developing the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aterials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innovating the mode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security.

Keywords:Guangxi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确保高校实现育人的根本使命和根本任务。当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查找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为广西高校及其他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现实的指导和借鉴。

2. 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在读)为研究对象。

第一,预测被试:在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大学发放200份学生卷(1),回收有效问卷170份,回收有效率85%,在广西民族大学和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随机发放学生卷(2)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回收有效率75%,发放教师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有效率100%。

第二,正式施测被试:在广西区内18所高校中发放学生卷(2)19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0份,回收有效率96.3%;发放学生卷(1) 19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0份,回收有效率96.3%;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率100%。(被测教师和大学生基本情况见表1表2)本文在样本选取中釆用随机抽取的方法,以大学生作为首要因素,在兼顾高校层次、民族、年级、性别、学科专业等因素进行抽样调查。具体调査高校样本共选取18所:广西大学(211高校)、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钦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贺州学院、河池学院、百色学院、梧州学院(新升格本科院校)、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民办高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专科院校)。在学校层次上涵盖了211高校、普通本科、新升格本科、高职高专等各层级高校,在学校类型上涵盖了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民族类院校、医学类院校、艺术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等区内所有类型院校,在学校地域上包括了分布在桂东、南、西、北、中地区共10个地级市(广西共14个地级市)的高校。在大学生中随机选取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在校的本科、专科学生为样本;在高校教师中随机选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为样本,按照事先确定的调查问卷发放原则,通过委托各髙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负责发放、回收调查问卷。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tested teachers

表1. 被测教师基本情况表

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表2. 被测大学生基本情况表

2.2.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开展调查研究。

本研究综合文献资料研究和咨询专家意见之后,自编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1)、和(学生卷2)。其中,教师卷是结构式问卷,学生卷(1)是混合式问卷,学生卷(2)是结构化量表。教师卷和学生卷(1)主要是分别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视角了解学校方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情况,不设置反向计分题,学生卷(2)主要是从大学生自身角度了解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情况,为测知大学生填答的效度,设置了2道反向题。学生卷(2)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933,信度指标甚为理想,标准化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936,显示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很高,该量表的信度甚佳。经过数次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了4个因子,4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5.15%,表明由21个题项构成的学生卷(2)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为补充文献资料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在广西各高校选取部分大学生通过举行现场座谈,网络视频群聊畅谈,网络QQ或者微信个人访谈,对广西民委和教育厅民教处管理人员、广西高校相关教师采用现场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方式,收集到丰富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2.3. 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数据主要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 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其教育最终成效也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即体现在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民族团结情感、民族团结意识、民族团结行为等核心素养层面上。因此,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现状来分析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成效,查找存在问题,从中分析原因,并提出最终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本研究问卷计分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制,以3分为中界点,得分高于3分表示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状况较好,低于3分表示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状况较差。通过对问卷数据统计处理,获得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整体情况,具体看表3

表3得知,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整体得分(M = 4.191 > 3),居于中上程度范围,表明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较高,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呈良性状态。在四个层面中,以“民族团结意识”得分最高(4.378),“民族团结情感”次之(4.375),“民族团结行为”居第三(4.351),“民族团结认知”居第四(3.455)。

Table 3. Basic situation of ethnic unity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表3. 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基本情况表

3.1. 民族团结认知层面

民族团结认知是民族团结情感孕育、民族团结意识形成、民族团结行为养成的基础,是整个民族团结思想品德结构的关键要素。本研究通过大学生对自身关于民族团结相关的法规政策和知识,以及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等认知情况进行自评,以了解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情况。在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情况比较良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具体看图1)。

Figure 1. Cognitive factors of ethnic un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图1.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要素情况图

为了能深入了解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素养的实际状况,研究者与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广西高校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理论、政策、地位、意义以及本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情况等认知程度比较高,与问卷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和谐,是我国民族团结的模范,这为高校大学生养成较高的民族团结认知素养营造了极为有利的民族团结生态环境。在这独有的民族团结自然生态中,青年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素养获得润物细无声的天然润养。广西高校把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务,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教育渠道和教育载体,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教育,努力提升了各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素质。

3.2. 民族团结情感层面

民族团结情感是促使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团结行为养成的催化剂。在本研究中,通过了解大学生对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不同民族间和谐关系的珍视程度以及是否热爱祖国等情况,以了解大学生民族团结情感素养的现状。在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情感素养较高(M = 4.375),具体如图2

Figure 2. The emotional elements of national un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inority Areas

图2.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情感要素情况图

在访谈中,大学生们都纷纷表达热爱本民族、热爱中华民族、热爱国家,珍惜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现状,珍惜各民族大团结之情关于民族团结情感主题的访谈情况,这佐证了问卷调查的结果——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情感素养比较高。从大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大学生民族团结情感素质的养成,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国家发展、自我感受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强大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大学生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爱国的自豪感,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注重爱国主义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为大学生从小就种下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的种子,系统全面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高层次民族观和国家观,善于反思的自我感受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增进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和热爱。广西高校大学生养成充满正能量的民族团结情感,国家发展、社会环境、民族关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反思等因素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3.3. 民族团结意识层面

民族团结意识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加强民族团结认知,激发民族团结情感,养成民族团结行为习惯的关键要素。在本研究中,通过了解大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否愿意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赞同党和国家关于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举措等方面的看法,以此调查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层面的情况。在调查中,本研究发现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非常高(M = 4.378),具体看图3

Figure 3.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unity in Minority Areas

图3.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要素情况图

在访谈中,研究者发现大学生所表达的观点也体现出他们具有较高的民族团结意识,这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广西高校大学生在民族团结意识层面体现出大学生群体总体上都意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认同和支持国家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举措,具有较强的民族团结意识。民族团结意识是一种深层次的要素。在民族团结认知的基础上,在民族团结情感的触动下,民族团结意识暗生和潜藏于人的思维意识深处;当民族团结意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进入某个特定的场域,就会反作用于民族团结认知和民族团结意识。广西高校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环境氛围,在不断提升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增强民族团结情感的过程中,也培育了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3.4. 民族团结行为层面

民族团结行为是民族团结思想品德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民族团结行为养成是民族团结教育最高层次的目标。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平时积极主动参加维护民族团结活动的情况、反对“三股势力”的行为表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国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假设国家受到外国侵略时,是否会积极参加抵抗等情况进行调查,来了解大学生民族团结行为素养的概况。在调查中,发现广西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行为素养比较高(M = 4.351,具体看图4

Figure 4. The elements of national unity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inority Areas

图4.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行为要素情况图

通过与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研究者也发现广西高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维护民族团结活动,民族团结行为素养较高。大学生民族团结行为素养访谈情况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都体现了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民族团结行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行为实践是一切逻辑范畴的起源,又推动逻辑范畴的发展。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意识、情感都为大学生民族团结行为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大学生在亲历实践民族团结活动中也增进了其对民族团结的认知、情感和意识。

4. 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存在问题

4.1.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陈旧碎散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当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供给主要包括课程教材内容和日常教育内容。这两大板块共同构建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来源。两者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前者内容系统全面,但偏于陈旧,更新滞后;后者内容灵活多变,但零散碎片,缺乏体系。

4.2.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

2015年以前,教育部只针对中小学(中职)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置要求,但对普通高校应采用哪些精准的内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是笼统要求在民族院校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广西只有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大学和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四所高校开设有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专门课程,其他大多数非民族类普通高校没有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课程。

再看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课时量设置。课时量的多少,体现着课程在学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如果课时量逐渐压缩,明显体现该课程在教学体系地位不断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民族院校纷纷压缩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课时量。现阶段,广西民族大学该门课程课时安排仍保持在36学时,但是广西区内其他院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课时设置,则少于36学时,有的学校甚至仅仅3个学时。

4.3. 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方案的实施及效果。广西民族大学根据党的“十二条”新规定,结合广西民族关系和民族形势的情况,编写出广西民族大学专用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这本教材现在供其他兄弟院校共享使用。现在,广西区内其他高校依然主要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材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所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势需要。

4.4. 教育各环节协调脱节

在现实中,学校各个教育环节或部门、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各自为战,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意义认识不一致,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协作和分工的整体效应。行政机关管理人员与管理学生一线教师之间的不协调;课程专任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的不衔接;各课程教育环节不衔接。

4.5. 民族团结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校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比如,课程教学教育方式、校园文化浸润方式、社会实践体验方式、情感感化教育方式等等。这些方式都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大多数学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都是暴风骤雨般或者大水漫灌式的,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精准分类分层教育,即“滴灌”,比如,千篇一律式的标语口号、走过场费时费力、劳民伤财,却无法浸润人心,因此,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产生的教育效应是表面的,短暂的,没有能够做到真正入脑入心。

4.6. 民族团结教育队伍保障薄弱

缺乏足够和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广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最突出的问题。目前,乃至未来所需的人才队伍培养数量和规模极大。但是,除了民族高校已经具备专业的师资力量之外,其余非民族类院校所需的专业人口缺口是非常大的。此外,师资队伍专业化素养有待提升,大多数教师的民族团结专业知识基础是比较薄弱的,且缺少专业的培训,如表4

Table 4. Teachers’ evalu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表4. 教师评价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表

5. 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应对措施

5.1. 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在民族团结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的今天,少数民大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拓展其教学内容,增强育人育德的吸引力 [1]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就体现在及时吸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实践的最新经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维护民族团结的法律法规等作为新的教育内容,以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和生动性,打动人、吸引人和塑造人。

5.2. 科学设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以“互联网+”思维引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置。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在高等院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为了适应当今时代潮流的发展,必须引入“互联网+”思维对课程进行高效科学设置。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最终实现为全国高校普遍提供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资源。当前应立足于民族院校现有优秀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教学资源,比如,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已建成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还有一些省区民族院校的省级精品课程,转化为微课、翻转课堂等多元一体、多样一致的“慕课”系统,再通过构建省级、国家级的“课程联盟平台”,进行跨院校、跨地区的辐射教学。

5.3. 开发民族团结教育特色教材

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是高校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媒介和载体,然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内容供给端之构成和质量一直是困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要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由于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是立体多层多类的,因而在编写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时要精心设计、缜密安排,既要符合教育内容自身的内在逻辑和科学性,又要注重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教材还应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特点,突出本土化、民族化的特点,构建一个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国家统编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体系。从国家层面出发,全力推动统编民族团结教育教材进入高校课堂里使用,其教材内容主要体现和强化国家民族团结意志的落实。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内容主要体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强调各地方各民族的具体实际情况。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重点联系地方实际,重视与国家统编教材衔接,形成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国家、地方和校本教材有机结合的阶梯递进式教材体系。

5.4. 加强课程教学协同合作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继续坚持课堂主渠道教育作用,要旗帜鲜明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守护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通过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理论与政策等课程,促进“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因此,高校要打破民族团结教育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理论课“孤岛化”的窘境,让所有课程都彰显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新使命,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着力构建民族团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立体化体系,达到全课程育人效果。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大学所有课程的讲授中,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和谐、凝聚人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之中,使民族团结教育理论课能重在传授民族团结理论,并加强民族团结思想引领,同时使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润物无声地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5.5. 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方式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方式必须要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充分运用各种新的教育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新的载体,脚踏实地,落实各项教育工作。第一,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是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教育主要形式,必须不断优化提升课堂教学形式的教学质量。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不断与教育深度融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崭新教学模式纷涌呈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可以借鉴国内外发展网络课程的先进经验,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互联网+”的教育教学平台。第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重点把握教育情景的设计,既要创设认知情境,又要有体验情境。教育工作者综合运用民族团结教育中富于正能量的情感因素,最大限度地积极引导和正面影响大学生。第三,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直接行为实践形式和虚拟行为体验形式。直接行为实践形式是指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民族团结行为教育方式,即主要通过组织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服务或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师生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产生更为直接的接触与交流,对于他们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增加民族情感,深化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和信念具有积极的作用 [3]。虚拟行为体验是通过创设某一特定民族交往情景,让大学生在其中感受和体会,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这分为现实模拟行为体验和网络虚拟行为体验。

5.6. 加强队伍保障建设

民族团结教育者是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后继有人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民族团结教育的长远发展才有希望,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的增强才有组织保证。面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势,所要求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具备的素质,习近平概括为“四有”:“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知识;要有仁爱之心” [4]。准确而全面地领会和落实这一丰富内涵,是我们真正建设好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的关键所在。

6. 结论

本研究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广西为例,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总体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基本对策等主要内容,旨在探讨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路径。综观历史和现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呈良性发展态势,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具有特色的工作经验。但国内外反动势力、我国改革开放深度拓展的现实、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等多种因素多种矛盾汇聚交织一起,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唯有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方法,认清现状,对症下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事业方能在新时代中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人文社科类):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研究——以广西为例(2019KY0184)。

文章引用

蒙良秋. 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调查研究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3): 774-78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3108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2. 李亮靓. 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2: 22.

  3. 3. 张利国, 闫沙庆.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理论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1): 36-39.

  4. 4. 习近平. 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 人民日报, 2014-09-1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