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2, 2, 41-47
http://dx.doi.org/10.12677/sd.2012.21007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sd)
Study on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mperial Palace in Beijing*
Wenjing Fan, Keqin Sun#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Email: fanjiaruo@126.com
Received: Oct. 19th, 2011; revised: Nov. 1st, 2011; accepted: Nov. 18th, 2011.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utstanding value of the Imperial Palace in Beijing in different aspects,
and compares it with some similar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broad. After summarizing its protective histor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provides relevant proposals in manag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so as to search strategies for its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ter
all, the purpose is to look forward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Imperial Palac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范文静,孙克勤#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Email: fanjiaruo@126.com
收稿日期:2011年10月19 日;修回日期:2011 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11 年11 月18日
摘 要:本文首先从多角度阐述了故宫的突出价值,并将其与世界部分同类世界遗产进行对比,总结
其国际领先价值和影响力。之后本文总结了故宫的保护之路,指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管理模式、
法律法规、开发经营和技术手段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此为故宫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探讨策略,促
进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遗产;故宫;保护;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项、自然遗产 183 项、双重遗产28 项。北京以灿烂
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人类文明,目前已拥有6项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明
十三陵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图1),是世界上拥有世界
遗产最多的城市。198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故
宫确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保护,
2004 年沈阳故宫作为扩展项目被列入其中,二者统称
明清故宫。故宫是集景观园林和建筑于一体的综合建
筑群,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满汉文化的发展和交融。
故宫文化信息密集,是中国最大的文物和艺术宝库,
也是中华文化向全球传播的重要纽带。
世界遗产是文化与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
化与文明的象征,其内容丰富,包括风格各异的历史
名城、建筑群、考古遗址、山川湖泊等,可分为自然
遗产、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
遗产。截至2011 年6月29 日,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
936 项,分布在 153 个缔约国中,其中文化遗产 72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目批准号:
2011PY0159,2011PY0160,2011PY02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规划项目基金(目批准号:09YJA630150)。
#通讯作者。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41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 故宫的历史价值 2.1. 建筑杰作
北京故宫也称“紫禁城”,建成于 1420年,直
至1911 年清朝统治结束,491 年间共有明、清两朝
24 位皇帝在此居住并执政。故宫占地 72 hm2,拥有房
屋近万间,为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
1925 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内珍藏的文物
精品及其反映的历史、艺术等信息使得故宫博物院同
时具备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宫廷
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在保护上,故宫博物院符合国际
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原则,这在皇家
博物馆中绝无仅有。
故宫规划严整,气魄宏伟,在布局上,用形体变
化、高低起伏的手法,表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
时达到左右均衡和流畅变化的艺术效果。故宫建筑的
突出特点为:红墙黄瓦,雕梁画栋;中轴布局,左右
对称;前朝后寝,殿院递进;高台基、大屋檐、多圆
柱;屋顶多样,等级分明;屋脊多用“仙人”、“走
兽”等装饰。整个建筑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
式上都着力体现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反映中国
传统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等。故宫将古代
宫殿的传统形式、典制规范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后来
Figure 1. The six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Beijing
图1. 北京市六大世界遗产位置图
42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建筑的参考。
2.2. 文物和艺术宝库
故宫内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宝,是一座集古
代建筑、宫殿收藏和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
性博物馆,馆内开辟有珍宝馆、钟表馆、绘画馆、陶
瓷馆、青铜器馆、石鼓馆、戏曲馆、古代玉器馆等,
藏品品类丰富,数量巨大,共计180万件(套),占中
国文物系统博物馆藏品总量的11.5 %,现存一级文物
8273 件(套),相当于中国文物系统博物馆藏品一级文
物总数的 1/6。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全是中国本民族的
艺术品,这与欧美等地博物馆藏品绝大多数来别国的
特点大不相同。故宫博物院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和
艺术的最高水准。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
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
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
文化遗产地故宫还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
容,如建筑技术、宫廷遗迹、皇家礼仪以及反映当时
风貌的陶瓷、书画、服饰、艺术形式等等。
2010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中
国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
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家的重要娱乐项目,京剧最初发
展就是源于宫廷需要。1790 年四大徽班进京演戏,人
们把那一年称为京剧纪元年。参观故宫可发现,故宫
内有京剧的各种遗迹及遗物,可以说,京剧的出现和
发展与故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至于故宫的180 万
件(套)藏品,除了藏品本身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外,
仅包装上就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附件匣、座、盘、
托等材料多为紫檀、漆器、珐琅、竹雕等,制作多采
用雕刻、绘画、镶嵌、烧造、编织等工艺,器物与包
装相得益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以上仅是故宫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简单举例,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故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
义相当深远。
2.4. 文化传播纽带
故宫以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和精美绝伦的艺
术品名扬海内外,对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扩
大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935 年,
故宫精选 735件文物赴英国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
会”,这是故宫也是中国文物首次大规模出国展览。
此次展览观众达42 万人次,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效应,
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新中国成立
后,从 1949年到2005 年,故宫出国展览达 732 次,
规模大、精品多、影响广的展览越来越多,故宫成为
国际社会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
3. 故宫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
故宫被誉为全球五大皇家宫殿(故宫、克里姆林
宫、凡尔赛宫、白金汉宫、白宫)之首。除五大宫殿之
外,蜚声全球的宫殿还有英国布莱尼姆宫及红场
(Kremlin and Red Square)、英国布莱尼姆宫(Blenheim
Palace)、韩国昌德宫建筑群(Changdeokgung Palace
Complex)、越南顺化皇城(Complex of Hué Monuments)
等。本文选取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加以保护的部分宫殿与北京故宫进行对比(表
1),分析故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对比发现:1) 故宫年代久远,且建筑多为木
质结构,其较完整的保存现状实属不易;2) 故宫建筑
面积巨大,不同于许多西方宫殿集司政、就寝和墓葬
同在一处的特点,它仅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和寝
宫;3) 西方建筑多采用巴洛克风格,故宫建筑风格是
东方的典型代表;4) 韩国昌德宫建筑群虽然始建年代
稍早于故宫,但其现存建筑多为后来重建,并不是原
物,其中许多建筑有浓厚的中国元素,昌德宫被称为
“韩国的故宫”;5) 故宫对东亚地区的建筑有巨大启
发,尤其是越南顺化皇城,采用了与故宫几乎一致的
建筑式样。
4. 故宫的保护及现存问题
4.1. 保护
北京故宫拥有600 多年的历史,作为世界现存最
大、最完整的皇家古建筑群,其较完整的保存现状源
于历史上,尤其是帝制废除后动荡时期的诸多努力。
北京故宫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国共两党攻取北平
之际,其得到完好保护得益于当时领导者对故宫历史
和艺术价值的崇敬,如平津战役时毛泽东曾专门就保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43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Table 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mperial Palace and some similar heritage sites abroad
表1. 北京故宫同国外同类世界遗产的对比
名称 国家 地理坐标 批准时间 遴选标准 特征
北京故宫
Imperial Palace in
Beijing
中国 11 6˚23'26"E
39˚54′56″N 1987 (i) (ii)
(iii) (iv)
占地 72 ha,始建于 1406 年,是明清时期政治中心,
建筑主要为木结构,融合汉、满、蒙多种族风格,其
丰富的文物宝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 研究中国
古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范本。
克里姆林宫及红场
Kremlin and Red Square 俄罗斯 37˚37'47"E
55˚44'45"N 1990 (i) (ii)
(iv) (vi)
克里姆林宫占地 28 ha,建于14~17 世纪,建筑融合
意大利和俄罗斯风格,为历代沙皇的皇宫 和宗教中
心,政治地位重要,与 13 世纪以来俄罗斯所有的重
大政治事件密不可分。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Palace and
Park of Versailles
法国 2˚07'10"E
48˚48'10"N 1979 (i) (ii) (vi)
凡尔赛宫占地 11 ha,建成于 1689 年,是 17、18世
纪法国的王宫和行政中心,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
整齐、内部装潢以巴洛克风格为主。
布莱尼姆宫
Blenheim Palace 英国 1˚21'41"W
51˚59'31"N 1987 (ii) (iv)
建于 1705~1722年,是公爵的府邸,集家居、陵墓和
国家纪念物于一体,采用巴洛克风格,其对空间的巧
妙设计对 18~19世纪英国及他国建筑影响甚广。
昌德宫建筑群
Changdeokgung Palace
Complex
韩国 126˚58'60"E
37˚32'60"N 1997 (ii) (iii) (iv)
占地 58 ha,始建于 1404 年,现在建筑多为后来重建,
有中国汉唐风格,是远东地区宫殿和园林 设计的典
范,其依地形而建、与自然协调的特点给后人启发。
顺化皇城
Complex of Hué
Monuments
越南 107˚34'40"E
16˚28'10"N 1993 (iii) (iv)
始建于 1802 年,曾是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皇城
内建筑样式模仿北京故宫,核心建筑称“紫禁城”,
最初有 40 多座单体建筑,现在多数已成废墟。
注:凡尔赛宫及园林占地 1070 ha,凡尔赛宫的建筑面积为 11 ha。此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网址:http://whc.unesco.org整理。
宫接待游客 12.5万人,2011年10月2日达12.78万
人,远远超出其最大容量(6 万人/天)。笔者2011 年4
月在故宫做过200 份问卷调查,其中 64%的人对故宫
的一句话评价是:“人多!”2011 年故宫更因“多重
门”位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故宫管理者陷入信任危机。
护北平文化古迹问题做出指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
针对北京故宫制定了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计划,故宫
的修缮一直在进行,2002年故宫“百年大修”拉开序
幕,工程总投资近 20亿元人民币。2003 年故宫学被
提出并确立,从此国家对故宫的研究走向系统化。
4.2. 现存问题 5. 保护对策
5.1. 改革管理模式
管理机制存在弊端、旅游压力过大、修复理念欠
佳、古建筑风化剥蚀等是目前故宫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博物馆实行的仍是计划经济时期
的管理体制,领导由上级任命,经费由财政下拨,管
理者又是经营者。北京故宫直属文化部管理,院长既
是部委官员又是单位的主要责任者。在这种管理体制
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日渐突出。世
界遗产管理必须根据环境特征,结合遗产保护本身的
要求加以改革[1],管理模式改革应该成为当下我国博
物馆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笔者借鉴喻学才、王健
民(2010)针对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的“三权分
据《东方早报》2007 年6月28 日报道,故宫、
天坛、颐和园因大面积修缮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
要求整改,国际古迹修复委员指出大修不能改变遗产
的原始风貌,要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并维持建筑原本结
构进行修复,同时加入风险防范、旅游管理的整体规
划,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警告指出了故宫在保护和开发
上存在的问题。2010 年故宫以接待游客 1230 万人次
位居《中国旅游景区排行榜》榜首,可喜成绩下却是
故宫人满为患带来的许多问题。2010 年10月2日故
44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立,相互制衡”的管理模式框架(图2)[2],作为改革遗
产地管理模式的途径。政府职能机构形成专门的管理
部门,对遗产地进行专一、细致管理,从经营中分离
出来。遗产地经营通过法定程序,在管理部门与监督
部门的监督下公开经营目标、经营方式、经营收益,
经营细节明朗化。社会、政府、民众作为监督主体,
对遗产地的管理和经营实时监督,充分利用监督权,
优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
5.2. 提高管理者素质,健全法律法规
提高管理者素质,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目前
我国并没有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的专项法规,也没有针
对故宫的专项法律条文,管理上多依靠《文物保护法》
来实施。粗纲大网必定造成许多事项无章可循、无法
可依。北京六大遗产中,颐和园、明十三陵和周口店
北京人遗址都已出台专项条文,而早已成立故宫学、
位居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首的故宫,在此项上却是空
白。在此,我们不仅期待针对故宫管理的专项法律条
文,也期待涵盖自然、文化和双遗产的《遗产保护法》
的早日出台。
除了健全法律法规外,还需强化执行力度。什么
样的法规都是要靠人来执行,要保证文物安全,就必
须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故宫被誉为“京城第一保卫
处”,设有人防、技防、物防和犬防四道防线,2011
年却被一无经验、无装备、无组织的毛贼轻松窃走 7
件展品,而台北故宫开放 45 年来从未有过失窃案,
全天候的安保系统也从未失灵过。故宫发生一系列事
故的原因追根究底是员工责任意识淡薄。因此,切实
加强员工责任意识的培养,提高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
的执行力度是文物保护的必需。
5.3. 严格保护,适度开发
Figure 2.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management
图2. 三权分离管理模式
识才是其价值的真正体现[4]。故宫巨大的客流量反映
了其保护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需求之间矛盾,而过
度市场化不仅会对保护造成巨大威胁,也影响了故宫
其他公益功能的发挥。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切不可
照单全收,管理部门应当当机立断采取限流和分流措
施。这一点上,布达拉宫(占地 41 ha)每天只允许2300
人参观做法可资借鉴。西藏相关部门态度明确:在保
护与旅游开发之间,保护无疑应该重于开发。相较于
此,北京故宫(占地72 ha)2011年推出的 8万人/天的
限客措施显然流于形式,在2011 年10月2日故宫日
接待量达 12.78万人后,据 CCTV-13 新闻播报,故宫
博物院副馆长陈丽华女士称“面对黄金周巨大的客流
量,前提是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这对故宫而言,
显然是悲哀的。将“限流”作为遗产保护的一项制度
落实到行动没有不可逾越的困难,这应该成为一种社
会共识。
5.4. 利用先进技术预防自然威胁
旅游开发是利用世界遗产的重要方面,人们以旅
游的形式接触和欣赏世界遗产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目
前很多世界遗产地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不论是管理
者还是参观者,将“世界遗产”等同于“旅游景点”
是一个普遍现象,超出容量的旅游接待成为世界遗产
地的负累[3]。世界遗产的价值是多元的,旅游仅是其
一,过度的旅游开发必然影响其整体价值的发挥。世
界遗产的价值体现在科学、文化、教育、旅游等诸多
方面,利用世界遗产进行科学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
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如暴风雨、沙尘暴、雷电
等加速了故宫古建筑的老化、剥蚀。2011 年6月23
日一场大雨让故宫成了一座“水上皇宫”,排水不畅
造成大面积古建筑被雨水浸泡,因此,亟需通过加强
防灾减灾系统日常维护以及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
段(防火、防汛、防震、防霉、防虫、防盗等报警、监
测、救护和保护设备)确保故宫古建筑和文物标本安
全。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45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另外,自然威胁的含义并不仅限于风暴、地震等
重大急遽的变化,气候变化带来的周遭环境的微小改
变,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的变化往往被忽视,而这
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对博物馆类室内藏品的影响并
不容忽视。可是,这些因忽视造成的损失往往被称为
“自然过程”,实际上我们应该针对环境的微小变化
去做更密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利用更先进的技术,
采取适当的防治对策来减缓我们误以为的“自然过
程”。
6. 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具有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
值和旅游价值。世界遗产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社会科
学和自然科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5]。如
何使世界遗产的价值得到提升,并把它不加破坏地传
给下一代,是当前所有世界遗产地的重要议题。
6.1. 注重民族优秀文化保护
故宫以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和精美绝伦的艺
术品名扬海内外,是国外旅游者来中国的主要目的地
之一,在 2010 年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排行榜中故宫位
居榜首。毋庸置疑故宫是传播中华文明、展示国家软
实力的重要载体,背负着厚重的文化使命和政治使
命,文化形象至关重要。然而旅游界一个不容忽视的
现实是,相当多国家(其是发展中国家)遗产旅游往往
是以伤害自身遗产和颠覆自身文化传统为代价的[6,7]。
2007 年故宫星巴克事件恰恰是这句话的例证。虽然现
在星巴克已被“逐出宫门”,但文化冲击无时不在。
在遗产旅游方面,我国旅游界,基本包揽了遗产旅游
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而他们中的有些人并不真正懂得
遗产[6],也经不起利益诱惑。因此,警惕旅游开发过
程中的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入侵,重视保护和发掘优秀
民族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精神价值和思想观念,
是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
6.2. 提高心理体验和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认同感
笔者的调查显示:游客参观故宫后,其中 19%的
人表示“没意思”,42% 的人表示“文化内涵很深,
但体会不到”,仅有18%的人表示“很长见识”,这
一结果与游客前来的目的——学习长见识(49%)、一直
的心愿(36%),出入巨大。故宫如此庞大的知识库摆
在面前,为何不能让游客得到预期的心理体验,这一
问题应该引起故宫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研究表明,遗
产解说是影响参观者参观心理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
[8]。笔者认为,首先应完善故宫解说系统,提高信息
的丰富度、准确度和趣味性,让游客获得故宫真实的
历史、文化、政治等信息。旅游解说系统是联系世界
遗产地本身、管理者及旅游者的纽带,充分发挥解说
系统的优势,不仅能让游客获得更多关于遗产地本身
的知识信息,还能普及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宣
传世界遗产地政策管理、普及世界遗产知识,提高民
众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认同感,有利于形成全民懂遗产
的良好风气。
其次,旅游体验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还源于游客
密度过大,拥挤的环境势必造成参观质量下降,这又
回到了“限流”问题。另外,故宫是纯粹人文景观,
淡旺季景观并无区别,管理者应推出分流举措,鼓励
游客秋冬季节前来参观,以缓解旺季旅游压力。
6.3. 加快数字遗产的科技创新
博物馆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获得长足发展,取决于
其利用数字技术赋予馆藏新生的能力,而重中之重,
是数字平台的设计与搭建[9]。“文化遗产数字化”已
不是一个新概念,数字故宫、数字敦煌已初现端倪,
但距理想状态还有很大距离,提高数字遗产展示水平
还有很大空间。数字技术的强项在于构造可交互的虚
拟空间,使各种文化遗产能够相对完整地获得呈现,
并与公众进行相互作用[10] 。加快数字遗产的科技创
新,注重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充分发
挥世界遗产的公益性和经济价值是遗产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故宫只有一个,只有72 ha,其
容量有限而社会需求巨大,开发优质的数字遗产作为
旅游体验替代品,对故宫、对公众都很重要。
6.4. 强调文化普及,形成社会力量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保护工作是一
项浩大艰巨而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机构、公共
部门、地方团体、民间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
面应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提高遗产地的物质、文化
和社会承载力。遗产的保护也不应只针对《世界遗产
46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47
名录》,只要是有价值的遗产都应该得到保护,包括
街道、民居等[11]。人民群众是遗产的所有者、鉴赏者
和传承者,通过遗产文化的教育普及提高公众的认识
水平和保护意识,既能帮助管理者解决旅游中存在的
问题,又能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12]。
6.5. 加强两岸三地故宫交流
2009 年两岸三地故宫通过交流、合展等形式进行
合作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得到更全面的展示,这是
故宫价值的有效体现。我们期待双方在学术研究、保
护理念、管理方式、人员培养、危机公关等方面开展
更多交流,促进故宫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6.6. 注重北京传统文化整体输出
文化决定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一个城市历史积
淀越深厚,文化遗产保护得越好,城市的个性就越强,
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13]。2011年6月11 日北
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北京中轴线即今天的永
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神武
门、地安门鼓楼、钟楼正门的门缝连接线,长7.8 km。
北京的五大世界遗产(除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这条中
轴线一起,将北京的皇家建筑、文物藏品、宫廷历史、
城市风貌联接成一个文化整体。北京传统文化作为一
个整体,符号更系统、特点更突出、文化竞争力更强,
更有利于世界遗产科研和教育价值的发挥。故宫是这
一庞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宫的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是北京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中之重,是中华文
化保护的重要实践。
7. 结论
世界遗产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是当今社会
发展的重要资源,不仅可以带动地区旅游、经济、社
会和环境效益的发挥,更是科研和教育的基地,是探
究人类智慧、文明轨迹和自然奥秘的知识源泉[14]。故
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和传播
中华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宫的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与中华文明的保护和发展密切相关。科学管理、
立足保护、适度开发是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15],故宫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首,在管理模式、
法律法规、开发经营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应起到示范作
用,引领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罗佳明. 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 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
版社, 2004.
[2] 喻学才, 王健民. 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3] 范文静, 于维墨, 陈沙沙, 孙克勤.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
筑群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11, 1(1): 14-
19.
[4]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地
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3): 36-40.
[5] 孙克勤. 世界遗产学[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6] 徐嵩龄. 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J]. 旅游学刊, 2007,
22(6): 48-52.
[7] M. Robinson, P. Boniface. Tourism and cultural conflicts. Lon-
don: CBAI Publishing, 1999.
[8] D. Light, R. C. Prentice. Market-based product development in
heritage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1994, 15: 27-36.
[9] 黄升民. 数字平台: 巨量存储、大量生产 、多元应用[A]. 黄
磊磊. 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展现——中美文化论坛
文集[C].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10] 黄鸣奋. 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厦门个案)[A]. 黄磊
磊. 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中美文化论坛文
集[C].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11] 范文静, 陈玲玲, 霍斯佳, 孙克勤.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
续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3)专刊:
251-254.
[12] P. Art. Issues of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
ference: Innovative Policies for Heritage Safeguarding and Cultu-
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scow: SU-HSE, 2006: 25-26.
[13] 单霁翔.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M]. 北京: 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2009.
[14]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可持续发展,
2011, 1(1): 6-13.
[15] 孙克勤.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存在的问题和保护
对策[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11): 1047-1049.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