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5381 , 5 pages
10.12677/AP.2023.1311647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审视与剖析

陈悦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5日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初级阶段,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断凸显。在强调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进行研判与分析成为教育研究者无法回避的时代性之思,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于保障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转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而言,盲目从众心理、虚荣功利心理、迷茫焦虑心理和依赖等待心理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宏观层面的社会变革、中观层面的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足以及微观层面的大学生个体因素。

关键词

就业心理,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大众化,焦虑,功利主义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Employment

Yue Chen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Sep. 25th, 2023; accepted: Nov. 8th, 2023; published: Nov. 15th, 2023

ABSTRACT

With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entering the primary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that emphas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inevitable for education researchers to study, judge and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olv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aranteeing the full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promoting the stable and healthy operation of economy. At present, blindly following the crowd psychology, vanity utilitarian psychology, confusion anxiety psychology and dependence on waiting psychology have become the main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y. These problems are mainly due to the social change at the macro level, the insufficiency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at the middle level, and the individual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micro level.

Keywords:Employment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xiety, Utilitarianism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及理论基础

(一) 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首先,大学生就业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年的职业发展,更与国家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处于危机与挑战并存的局势,且我国目前正处于向经济新常态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就业总量的不确定性增加,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陈璐,2017)。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就业形势下,关注大学生就业这一议题,规避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心理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指导水平息息相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冷静审视与积极研判,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专业设置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提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最后,对于大学生主体来说,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并给予其精准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还能够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及促进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易丽,2018)。

(二) 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基础

其一,大学生择业与就业过程均是在特定劳动力市场中进行的,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也离不开劳动力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状况决定着就业难易程度与就业质量高低,而劳动力市场分割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社会和制度性因素,一般将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其中,主要劳动力市场特征是收入高、工作条件好、就业安全稳定、管理规范、晋升机会多;次要劳动力市场则是低收入、工作条件差、就业缺乏安全稳定、管理欠规范、晋升机会少(胡建国,裴豫,2019)。由于我国广泛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情况,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工作的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概率较高。

其二,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在当前社会,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如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方面。在教育学领域,该理论的主要观点为“通过对学生个体进行教育投资,改善其所拥有的能力和素质,以此提高生产率(董雪,孙琳,2022)。”进入21世纪后,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的来临和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带来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赖德胜,苏丽锋,2020),我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对此,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要通过提高劳动者身上所蕴含的人力资本,将人口红利转换为人力资本红利,缓和当前的“就业难”问题。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是决定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三,作为就业主体,大学生在择业求职的过程中也不免会受到职业搜寻理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由于求职者获取的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是不完善不充分的,求职者应当通过不断搜寻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搜寻的工资待遇达到自己的保留工资前,继续搜寻是理性的行为(姜继红,汪庆尧,2008)。但是职业搜寻时间过长时,搜寻成本增加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就业心理问题。因此,一般认为当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者相当时,毕业生应当停止搜寻,退出失业队伍,成为就业者。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 盲目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一般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一方面,作为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一代,他们容易受到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以及社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00后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及人格逐渐成熟完善的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他人思想的影响,产生盲目从众行为。大学生站在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的人生分叉路口,由于其自我认知不够准确,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随波逐流的从众行为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一是大学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未对自身专业技能、性格特长、能力素质等条件进行客观分析,扎推追求热门城市、热门行业、热门岗位,导致其就业面窄化。二是一些大学生没有做好自身职业规划,缺乏独立自主性,盲目听取身边他人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择业,导致在就业后岗位与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甚至出现频繁跳槽等现象。

(二) 虚荣功利心理

由于对自我没有进行清晰合理的认知,一些大学生会自视甚高,产生较高的就业期待,在择业过程中会较为挑剔,结果“高不成低不就”,甚至错失一些良好的工作机会。大学生的就业期待主要体现在对于工作地域、薪资报酬、发展前景的要求等方面。如一些大学生非一二线城市不去,只对环境优越、物质待遇高的大城市、大公司、机关事业单位感兴趣,而环境艰苦、物质待遇差的基层单位却受到毕业生的冷落(赵秀哲,2011)。甚至一些大学生面对就业难,不愿意放下自己的要求去适应社会现实情况,而是盲目转战考研,抑或是反复备考应考公务员等。更有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当中,面对能力比自己高,比自己优秀的人时,产生“羡慕嫉妒恨”等情绪,需要注意的是,若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这些情绪便可以转变成催人上进的动力;相反,若不能正确认识,任其发展,将会产生不良、甚至极端的后果(李红林,赵东宏,2009) 。可见,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当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较为明显,相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其表现出的择业动机及择业行为往往是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长期以往,会加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良性社会氛围。

(三) 迷茫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导致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和恐惧的情绪状态(胡国良,周华,2014)。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中,“焦虑”已然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语之一,对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年年上涨的毕业生人数,疫情冲击之下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多,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局势,大学生群体普遍较早就有就业方面的忧患和竞争意识(崔文,2022)。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既想要获得理想职位的offer,却又担心因自身能力不够而遭拒而在面试中畏畏缩缩,不敢参与就业竞争,以至于不能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能力。或是对于所能找到的工作不够满意,存在专业不对口、薪资不够高、发展空间不足等隐忧,导致其犹豫、迷茫、纠结心理作祟。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生会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对社会的畏惧感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会导致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就业焦虑,更有严重者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甚至发展为抑郁心理。

(四) 依赖等待心理

与“80后”、“90后”不同,“00后”出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徐先梅,2022),生长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大背景下,他们从未吃过苦,在当前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情况下,也并不需要马上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因此,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并不显著,呈现出“佛系”、“慢就业”的依赖等待就业心理。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味地被动筛选等待,而不选择积极主动地出击寻找工作;甚至存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会拉取同学、朋友相伴应聘同一单位的情况,过于依赖他人陪伴及他人意见,导致丧失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想借助于家长的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等“红利”资源,谋求便利为自己找工作;更有甚者,面对就业直接消极逃避,毕业后“不就业”,在家。这样的依赖等待心理轻则会让青年意志力低下,错失自我锻炼、自我成长的机会,严重则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三维剖析

(一) 宏观层面:社会变革带来的生存困境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就业人数多,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情况。且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经济发展驱动力由以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因此,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但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高校培养人才与市场所需人才供需不相匹配,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此外,当前就业市场中部分用人单位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对户籍、性别、年龄等条件的歧视,抑或是在招聘条件中规定“唯学历”、“唯名校”人员限制。这些不合理的用人理念,不仅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频频受挫,加重其就业焦虑,还会导致就业市场不公不法,乌烟瘴气。

(二) 中观层面: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足造成的社会化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阶段迈进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力度也不断加大,教育内卷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社会,但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便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实境况。且由于教育内卷化导致高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所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很难脱颖而出,陷入“毕业即失业”的旋涡之中,使得就业压力增大(何悦,刘瑞儒,2023),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频出。此外,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加上我国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教育起步较晚,较为落后,课程实效性不大。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时常感到迷茫、困惑、无奈、自卑等情绪,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率也不断上升。

除了学校教育影响因素之外,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课堂,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家长的三观、就业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的就业观念与职业选择。长期以来,我国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胜过于关心其心理健康,出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观念,多数家长以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为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上可能产生的问题。此外,由于家庭结构的变迁,当前我国多数家庭为核心家庭,孩子在所有家庭成员的爱与期待中成长,在职业选择上同样也承载了家庭的期待。家长过高的就业期待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若无法找到一份体面合适的工作,一些家长和学生会因为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而产生心理上的挫败与无奈。

(三) 微观层面:大学生个体成长困境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就自我认知层面而言,自我认知较为合理清晰的大学生,能够在客观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岗位,积极主动参与就业竞争;而自我认知不清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会有过高或过低的就业期待,在择业过程中容易自视甚高或是自卑逃避,导致错失就业机会。从能力素质层面看,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通常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强,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而综合能力素质较弱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习惯于被动等待,或是依赖家长、老师的意见与帮助,缺乏适时出击的果敢与勇气。另外,在当今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求职者的性格兴趣以及未来发展潜力。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社会化能力较强的求职者更容易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

总之,政府必须意识到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及长期性的过程,应加快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保障,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精准就业服务与心理咨询服务。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的储备人才资源,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并在求职过程中积极主动、自立自强、敢于挑战,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过硬的能力本领,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文章引用

陈 悦.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审视与剖析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Employment[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1): 5132-513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47

参考文献

  1. 1. 陈璐(2017).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建构. 思想教育研究, (5), 106-109.

  2. 2. 崔文(202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就业与保障, (6), 103-105.

  3. 3. 董雪, 孙琳(2022). 高等教育中人力资本理论应用的探索. 产业与科技论坛, 21(16), 232-233.

  4. 4. 何悦, 刘瑞儒(2023). 教育内卷化的审视与破除路径.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42(4), 1-4.

  5. 5. 胡国良, 周华(2014). 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探索, (4), 135-136.

  6. 6. 胡建国, 裴豫(2019).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探讨. 当代青年研究, (5), 109-116.

  7. 7. 姜继红, 汪庆尧(2008). 职业搜寻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12(1), 57-61.

  8. 8. 赖德胜, 苏丽锋(2020). 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的贡献.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8(1), 80-89+190.

  9. 9. 李红林, 赵东宏(2009).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教育与职业, (21), 76-77.

  10. 10. 徐先梅(2022). “0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观问题研究——评《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37(5), 117-118.

  11. 11. 易丽(2018). 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重要性及对策探究.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 94-96.

  12. 12. 赵秀哲(201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人才, (14), 128-12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