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4679 , 6 pages
10.12677/ACPP.2022.114117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 建构

任欣雨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7月12日;录用日期:2022年7月31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12日

摘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表明:利益的出现和变迁是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动力。针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进行简要梳理以探究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其价值意蕴在于整合社会共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而在利益变迁的时代格局之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面临多重挑战,为抵御外部错误文化侵蚀,妥善处理利益关系,化解利益藩篱,实现各方利益和谐发展。为此,应不断夯实意识形态话语的物质基础、情感认同并持续开展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提升意识形态话语阐释能力,以促进国家内部繁荣稳定与外部的权益保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under the Scope of Marxist Interest View

Xinyu Ren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ul. 12th, 2022; accepted: Jul. 31st, 2022; published: Aug. 12th, 2022

ABSTRACT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hows that the emergence and change of interests are the material power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In view of the Marxist interest view,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its value implication lies in integrating social consensus, maintaining ideological security and consolidat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t thought. However, under the era pattern of changing interests,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is faced with multiple challenges. In order to resist the erosion of external wrong culture, properly handle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 resolve the interest barriers,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Therefore, it ha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emotional identity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and continuously carried out ideological discourse innov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internal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rotection of external rights and interests.

Keywords:Marxist View of Interests,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Construc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既关系到人民利益的诉求表达,社会内部的凝聚力和党的执政根基,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地位,并同国家的战略利益紧密相连。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 在面对国内外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复杂多变的现实局势下,借助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深入考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对于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理论意蕴。

2. 内涵阐释:利益与意识形态话语权

2.1.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利益一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被广泛提及与运用,是唯物史观的开端。简要梳理了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有助于我们更加直观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利益”涉及的相关范畴。譬如马克思在《国民经济学大纲》中指出“单个人的利益是要占有一切,而群体的利益是要使每个人所占有的都相等。” [2];在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揭示出英国的资产阶级为满足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特殊利益看成是真正的民族利益。” [3] 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明分工的发展形成单个人的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且“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4] 恩格斯同样也指明“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5] 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涵盖的具体内容包括:利益是一切生产动力与社会活动的主要来源;资本主义的利益是为维护资本家而剥削工人得来,却自诩是资本家利益与工人利益的统一与相互依存的谎言;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导致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得对立冲突;共产党人始终代表全人类的普遍利益,无产阶级也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取利益的阶级。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饱含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协调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形成是批驳唯心史观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进而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之一。

2.2. 意识形态话语权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发迹于特拉西的《意识形态原理》,将其视为一种观念、概念、意识学。往后中西方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学科视角,对意识形态内涵阐释不尽相同。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的观念上层建筑,并具化为“各种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 [6]。同时,“意识形态是以一定的话语系统表达出来并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确定起来的系统的思想理念。” [7] 因此,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意识形态作用于现实主客体的一种载体方式,更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一种实现方式。主要表现为发言权、解释权、舆论定性权等相关的权力和权利。因此,权力和权利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两大维度,又与法学、政治学两大领域相关联。除此之外,意识形态话语权突出展现国家政治经济地位在国际领域中的影响力,在国内场域中的价值主导力,是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概言之,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反映意识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影响力、控制力等统治地位,进而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且在与西方的战略博弈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抵制西方恶意的思潮渗透,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以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着力点。

3. 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价值

意识形态话语权藐似人们在思想领域中价值观念的争夺,实质上在现实实践中,是利益分化冲突与角逐在思想领域的集中体现。同样,意识形态话语权源于现实利益局势的需要。物质利益问题作为马克思研究现实生活的出发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分析探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意蕴,在于整合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以谋求利益共识,提升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展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3.1. 整合社会多元价值观念,提升民族凝聚力

由于“意识形态的根本功能就在于利益,其他多种多样的功能都可以看作是利益功能的延申和拓展。” [8] 当利益关系发生改变,掌控意识形态提升国际国内话语权以夺得发言权,实质上是针对利益分化的现实需求。而在诸多话语共生的空间之中,话语权建构的价值正是在利益冲突分化问题上,谋求差异之中的共识,无序之中的有序。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之间休戚与共,通过话语阐释提升人民的聚合心理并上升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转化为统一行动。正如我党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以统一思想,凝聚社会共识。

3.2.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遇当中,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一项极端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如今全媒体时代呈现出的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信息战,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激增。涤荡在网络场域内的多元思潮相互碰撞,一旦网络空间中存在与主流价值相悖的观念并扩散蔓延,国家整体的思想理论体系将会面临冲击,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基于意识形态衍生出的适应国际国内权力与权利双重掌控的基底,其在本质上服务于国家思想体系的良序有力运转。而话语权的建构与掌控,能有效抵御西方的舆论霸权,应对西方的话语诋毁,有助于建构稳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和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

3.3.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目前,社会舆论场上的利益思想交锋激荡,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遭受挑战。而话语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从利益视角出发保障人民群众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需要,为此,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仅能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重要方法。

4. 问题研判: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整体实力提升,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取得重大进步。然而当下国际政治动荡、时局变迁以及网络技术的迅即推进,给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带来巨大挑战。诸如西方文化的入侵、利益矛盾凸显、话语各要素的庞杂等等,使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力、整合力、控制力遭受影响。

4.1. 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围堵消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力

全球化浪潮的深入发展,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互动。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逐渐在某些领域同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实际的利益冲突矛盾。“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现象凸显,不乏敌视并觊觎中国的西方势力,重回冷战思维,以一种隐匿或强势的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消解国内民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攻击党的领导,宣扬西方多党制。特别是在传统媒介功能的弱化下,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营造出超越地域、时间限制,能够自由开放便捷的传播价值观念的网络空间场域。

这种背景下滋生出反马、反中、反共的思潮冲击着本国的话语权威,例如西方所抛出的“全球民主论”、“中国威胁论”、“普世价值观”等等,隐含的类似“颜色革命”的手段来消解中国的主流价值。在传媒互融的技术变革下,西方多元话语的传播渗透更加多样乃至防不胜防,多元文化的交互碰撞,在复杂的互联网领域之中越过“把关人”的信息审查与过滤,潜移默化之中重构出不利于国家安全稳定的意识形态观念,威胁本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的话语地位。

4.2. 利益结构变迁的复杂多样挑战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整合力

至今改革开放四十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人民越发富裕的同时相应也滋生出系列问题。利益追求意识增强、利益矛盾激化、利益代表腐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保障机制失衡等等现实问题,极容易降低民众对官方政治话语权威的情感认同,挑战意识形态话语地位。

一是利益主体意识凸显;过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强调集体主义、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较少提及,使人们无法正确认识涉及自身合法合理的正当利益。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施行,利益主体的合理诉求被调动以激励人们并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个人利益转而受到重视。然而妄视道德贪图逐利、自私自利、享乐主义等问题日益显现。二是利益差别矛盾滋生;习总书记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的反腐倡廉思想,并严厉打击惩治贪污腐败问题,取得重大进步。但是,个别人的逐利本性扭曲内心的价值评判,掌握利益客体的既得利益者滋生腐化问题。诸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为捷取财富满足私利的行为,严重破坏并直接影响党的公信力,同时加大了贫富差距。相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民,无疑容易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产生怀疑,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动摇,不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威。三是利益协调保障机制失衡;利益客体越发丰富,人们的利益需求就越发复杂。除开物质利益外,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激增。即便目前物质的不断丰富发展,也无法全然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利益的协调整合机制往往难以契合复杂变化的利益变迁。意识形态话语作为理论化的利益表达,既要保障生产力的发展又要要求协调利益问题,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带来极大挑战。

4.3. 话语各要素的庞杂碰撞阻碍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力

话语权主客体间的存在方式与各自的利益取向密切相关,马克思曾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意识形态话语权本身涵盖的各要素诸如话语主体、话语载体和话语主题等。话语主体意指谁在说,与谁说;话语载体意指怎样说;话语主题意指说什么。而在实际的意识形态传播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每一环节的发挥都对意识形态话语有效传播产生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 [9] 给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带来全新的网络生态场域。籍此,话语主体将更加多元、话语载体得以拓宽、话语主题加速传播共享。给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潜在的威胁。网络技术的推动,使网民的表达更加无边界性,网络权力得以分散。在虚拟空间人人都能发声,利益传达更直接,更容易达成共识或是加以评判。而如今谣言甚嚣尘上,诋毁谩骂之声随意可见。个人价值的异化滋生各种享乐话语、亚文化语言并通过多元的传播渠道加以扩散,影响网民的思想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西方意识通过技术手段和丰富的信息渠道,输出自己所谓的“自由”“人权”“平等”等虚假的谎言,影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力。

5. 建构理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域下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强调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统一。由于现实存在的利益冲突、利益分化等问题,反映出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提升与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领力的建设。

5.1. 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表明,社会生产活动伴随着利益矛盾交织展开。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社会高速进步的背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利益分化现象,给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共同富裕依旧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发展积累下的物质基础,是意识形态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对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决定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意识形态话语权历经中国改革开放,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已由过往的被动变主动。在国内国际场域内有理有据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本国利益,这样一种历史嬗变的根源便是经济实力物质基础的支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话语权从属上层建筑范畴,国家的实力越强,在制定政策规范,宣传政策理念将会更具说服力,民众将会更加信服以巩固政府的合法地位。在国际场域内掌控话语地位往往需要借助于背后的实力作支撑。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清晰表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提升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坚强后盾。

5.2. 合理满足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强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揭示出资本主义将其自身的利益企图谎造成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无产阶级则代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当今利益纷争不断,社会充斥各种利益博弈冲突,如何协调多元主体利益诉求,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是提升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一是找准现实的利益关切点和社会矛盾症结点。在取得获得感和满足感中体悟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以认同国家意识形态并提升意义认知。通过具体的文化交流,完善法制建设并在从意义认知到情感认同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话语氛围。二是在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操中以人们的共同利益作为实现遵循。切勿忽视个别利益的正当诉求,切勿陷入庸俗利益观中,盲目以个人利益为行动先导。积极弘扬正向的价值取向,满足利益主客体合理欲求,培育奉献助人精神以逐步消解负向价值观念,如功利主义、相对主义,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社会共识。三是打破特殊利益集团的垄断手法,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现象越发凸显,人们的利益意识复杂多样,利益整合难度加大,一旦存在民众心中的“剥夺感”“不公正感”“失衡感”加强,失序的社会利益冲突阻碍人们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认同。这就调和社会利益矛盾,消弭社会利益差距,是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基所在。

5.3. 创新话语内容,提升意识形态话语的阐释能力

话语权的建构与掌控还需要对话语内容进行有效阐释,优化话语资源的运筹运用能力。长期以来西方的话语垄断,话语霸权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话语空间,如四处渲染诋毁、丑化中国的言论,严重影响本国的形象与战略利益。国家在建构自身稳定有序的核心价值理念中,要求宣传教育民众以形成社会共识,培养理性意识并积极抵制不良思潮。具以而言,既要注重建构多元话语传播主体、拓宽话语传播渠道,也要注重创新话语内容方式。

一是丰富话语传播主体。在当今全媒体优质平台基础上,打造多元立体的话语传播主体。聚焦受众欢迎的网络博主,以利益诱导机制合理干预其在网络空间的价值输出,将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信息传播给网络受众。二是拓宽话语传播渠道。万物互联时代的信息繁杂错乱,以党政机关承办的主流媒体的发声渠道不能仅限于固定的传播平台,而应运用全媒体平台全面铺展开来。在各大网站、电视频道、微博、微信等等,强化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显性传导与隐性渗透,从而搭载更多元渠道提高主流价值文化传输成效。三是创新话语传播内容。“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活力源于对现实利益关系的正确表达。” [10] 好的话语内容应不断适应现实变化的利益诉求,在搭载核心价值理念和优厚文化底蕴基础上,提升意识形态话语阐释能力。除此之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蕴涵的理论智慧以更贴近生活形态的方式加以传播。

文章引用

任欣雨.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under the Scope of Marxist Interest View[J]. 哲学进展, 2022, 11(04): 654-65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117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311.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4.

  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02.

  4.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64.

  5.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6. 6. 俞吾金. 意识形态论[M].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14: 42.

  7. 7. 朱兆中.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3: 4.

  8. 8. 吕凯. 利益变迁视野下的意识形态建设[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7(1): 1-5.

  9.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2022-02-25.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2202/P020220407403488048001.pdf, 2022-04-08.

  10. 10. 宋小红. 社会利益变迁与意识形态建设思路[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4(4): 128-13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