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1 ( 2022 ), Article ID: 48412 , 8 pages
10.12677/ASS.2022.111043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 历程回顾与现实启示

冯伟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收稿日期:2021年12月20日;录用日期:2022年1月20日;发布日期:2022年1月27日

摘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延绵千年的华夏文明,素来就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光荣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既是从何处来的追问,也是向何处去的探寻,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秉持和发扬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总结历史经验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法宝,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领导人民进行历史经验总结的历史对于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流毒和参与百年复兴新征程的建设具有极富价值的经验和启发。

关键词

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经验启示,新征程

The Historical Review and Empirical Enlighten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y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fo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Wei Feng

Marxism Colleg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Received: Dec. 20th, 2021; accepted: Jan. 20th, 2022; published: Jan. 27th, 2022

ABSTRACT

“Never forget the past, the teacher of the future”,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always been a glorious tradition of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to create the future.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is not only a question of where to come from, but also a search of where to go. It is not onl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an excellent tradition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dhered to and carried forward since its founding.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s an important magic weapon of their own construction, in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leading the people in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has very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recognizing the pernicious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journey of rejuvenation for a century.

Keywords:Material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A New Journe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回望过去,从历史中鉴照未来,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禀赋之一,它深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因之中,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溯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在每一个关乎国家生死的历史关口,党不断地通过对历史的镜照,不仅通过总结历史得出重要经验不断影映出未来的发展道路,更通过对历史的把握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指导。以史鉴今,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复兴大业的重要经验,是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的优秀传统,马克思也是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逐渐解构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坚持以史为鉴,从历史延替中找到未来发展动因,也是坚持唯物史观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2.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历程回顾

纵览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就是不断地在总结经验中持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奋斗历程 [1],在不断以史为鉴的经验总结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飞跃,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的历史性飞跃 [2],研究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研究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总结历史推进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经验,科学总结这一经验,可以为我们参与和推进百年复兴的伟大征程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2.1. 历史抉择: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双向奔赴

近代中国的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促成了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双向奔赴,这不仅是理论和现实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世界各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为国家和民族找到的唯一出路。通过深刻审视近代中国各阶层救国探索的历史,总结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比较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对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探索的经验总结。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封建专制日益腐朽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历史遭遇了国家蒙难、民族蒙辱、文明蒙尘的至暗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发出救国呐喊,奋起反抗剥削和奴役,社会各阶层积极为文明寻找出路,掀起了一场场的改革浪潮和革命高潮,试验了无数了救亡图存的理论和方案。代表中国农民运动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的揭开了中国农民革命运动最高潮篇章,“均贫富”的主张给民众种下了反抗不平等的斗争观念,激发了民众反抗剥削与奴役的革命自觉;标榜“自强与求富”的洋务自强运动,为旧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军事装备、大工业机器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革新,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输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以君主立宪为目标的变法维新运动,是封建资产阶级对现代化国家体制的探索和尝试,其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要求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彻底的结束了存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激发了中国民众革命的热情。社会各阶层的救国行动是各阶层对中国未来道路探索做出的积极尝试,但由于没有先进的思想引导以及科学理论的武装,因为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没能完成带领人民实现民族解放的任务,没能彻底改变近代中国受剥削奴役的现状,最终沉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救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历史实践,都给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以此为鉴,毅然接过历史赋予的救国重任,顺着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一路披荆斩棘。

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的借鉴是促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直接契机。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到现实的实践展开是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中,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资本主义救国道路失望而茫然无措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心怀家国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的极大激发下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由此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他们开始透射到无产阶级的视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世界并改造中国的革命,找到了挽救国家命运的钥匙,这是以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借鉴学习的直接结果 [4]。

中国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5]。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解决无产阶级的革命问题中直接诞生,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经典著作一经诞生就直接用于指导工人运动,在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中不断成型,比如国际工人协会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应运而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是列宁在深入探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指导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中国的有识之士在结合国内革命发展现状,在学习西方思想的思考与对比中,不断以史为鉴,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与革命性等特点,持续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启发思想觉悟和阶级觉悟,认清了历史使命,逐渐探索学习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2.2. 探索升华: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第一次飞跃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党的七大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在不断地革命斗争中继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对“左”的清理和整顿以及实事求是路线的总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第一次飞跃,这一飞跃把理论探索推向深化,使理论得到升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开创中国化道路全新理论的真实写照。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还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困扰过很多的共产党人,与“左”的思想斗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建党初期,党的自身建设经验不足,加之国际共产主义不符中国实际的指导,教条主义曾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多次,这曾几次致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然而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的努力探索中,逐渐克服了教条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独立探索出一条焕然一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经历的胜利与失败与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失败的相互比较和思考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运用这些经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考验中不断进行总结,以赢取最终的胜利。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系统的清算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道路 [6],并以此为基础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党成立以来到遵义会议这一段历史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尤其是“左”倾的危害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并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继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 [7],并最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飞跃,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在不断的总结历史经验中以史为鉴指导未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巨大胜利。

2.3. 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与第二次飞跃

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是在总结新中国以来的历史以及经验的基础上开创的,马克思中国化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标志,就是在理论上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的开创,有赖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史为鉴,在持续的总结经验教训中促进理论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人在以史为鉴中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在改革开放的了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1978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系统的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重大历史事件做出总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打开新格局开辟了道路 [8],通过以史为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口实现关键转折,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重新回归实践本位,是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禁锢,开创新时期新局面的关键因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确定了把国家建设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决策。其次,通过以史为鉴,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眼光科学的把握了时代主题的转变,认为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和重要特征,及时调整方针政策,带动各领域的改革发展,适应了时代潮流的变革,最后,科学系统的总结历史经验是实现第二个飞跃的坚实基础,起草1978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党内经过四千多名高级干部广泛而深入的分析探讨,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同时对“文革”中的诸多惨痛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结合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拨乱反正,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飞跃的前进步伐,新时期探索新道路就是在不断长期的总结历史经验得出基本结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结合到我国发展具体实际中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9]。党中央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和三十周年的讲话中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之际都明确要长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明确要从历史经验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0]。

2.4. 百年回望:新时代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历史性新飞跃

新时代是需要理论而且一定会产生伟大理论的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全面总结历史经验 [11],尤其是结合十八大建设以来的新鲜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新战略,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到新发展阶段,在不断深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的新飞跃。

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历史回顾,从历史中找到未来发展的动因,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意识形态的比较,坚定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史为鉴,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展开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2028年1与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就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共和国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党领导人民推动社会变革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中华民族由盛转衰的170年历史进程中得来的,也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丰富的历史素养、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历史思维是习主席对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殷切期盼,十八的以来,在党的十九大各重要会议、纪念建党9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在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诞辰等各种场合,多次论述历史和总结历史,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近代中国革命史、党史、新中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的学习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史为鉴,培育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不懈奋斗,在迈向新的百年征程的历史节点取得了历时性的成就,依靠的是一代一代共产党人持续以史为鉴,不断地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开创未来发展的道路,一次又一次在总结经验中完成党的自我革命,锻造了一只走在时代前列的朝气蓬勃的队伍。百年来以史为鉴的历史给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留下了许多宝贵了历史经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根本认识和基本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际发展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更新的时代内涵是基本遵循,继承和传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指引是以史为鉴的有力支撑,从百年来的以史为鉴得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汲取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踏上新征程的巨大力量。

3.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包含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揭示了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生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和强大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基于世界的物质性认识阐明了事物运行的普遍联系性和永恒发展性,用对立统一、质量互变以及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解蔽了罩在事物认识上的重重迷雾,以联系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统筹事物发展、把握事物间的联系以及处理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认识和把握真理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纵观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赢得国家富强与实现人民幸福的百年漫漫征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基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党领导国家建设与发展具体实践中的一贯坚持,并成为我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的讲话中也特别提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旗帜。” [12]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能否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是决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纵观百年奋斗征程,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右”倾保守主义与“左”倾教条主义对革命的几度破坏,还是“文革”时期“左”的错误在实践和理论上的累积发展对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巨大挫折,或是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改革开放以及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明证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胜利,走向成功,从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百年的实践和推进,不断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散射着的人类智慧的光辉,在以史为鉴的百年历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将中国发展实际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结合起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飞跃。

3.2.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上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一共做出过三次全面的系统的历史决议,纵览每一次决议,无不贯穿着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回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征程,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都会梳理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既总结成功的经验,也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解开人们思想上的禁锢,才能以史为鉴再出发。

建国前的历史决议,从政治、思想、组织以及军事各个层面对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做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和评价,认真梳理了中国革命以来历次“左”倾和“右”倾思想路线给革命造成的损失,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认真梳理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问题,为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1981年的第二个历史决议,重点对社会主义建设以来长期积累的“左”的错误指导方针做出客观的评判,以事实为依据总结经验和教训,从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党的百年华诞,党中央充分重视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尤其立足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和实践现实,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历史观,按照历史事实原本的样子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既不夸大事实、回避错误,也不弄虚作假、主观捏造,而是尊重历史本来的样子进行阐述,按照历史原貌做出大众认可、客观公允的评判,从三个历史决议中可以看出,实事求是不仅是党和国家认识和分析中国具体现实问题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在以史为鉴的经验总结中也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3.3. 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以史为镜是蕴含在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在西方尤其是资产阶级知识精英提倡的理性人与自由人为核心的历史观看来,人只是冷冰冰的进化的人,而不是饱含情怀具有丰富的历史纽带的人,追寻历史并以史为鉴的文化传统,深深的烙印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成为始终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传承历史中以史为鉴,也是为什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的重要因素。

坚持持续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以史为鉴得出的宝贵经验。在2021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国历史的发展既艰难曲折也是波澜壮阔,善于从总结和继承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一次次登上人类文明高峰的重要基础,中国的共产党人深知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地广袤、历史积淀丰富的过渡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要善于从历史中探索未来,须臾不离历史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他多次指出历史、现实与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从历史经验不断吸取宝贵经验,把历史作为今天的镜鉴,这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学习历史和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好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积极从古代的治国安邦的探索和智慧进行总结,不断探索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4.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是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中着重指出的,从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的成功,弄明白未来怎么继续成功,坚定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 [13],关键在于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根据具体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进行分析,唯物史观要求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现实的经济基础决定历史人物的社会关系,在党的历次历史决议中,都坚持了用唯物史观正确的分析历史,第一次历史决议对历次右倾和“左”倾的错误进行评判时,特别提到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和总结问题,毛泽东特别指出“不要否定一切,犯错误的同志并不是一切都错了,他们在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反蒋战争上的若干观点与正确的主张是一致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文革”结束的背景之下做出的,但是在讲错误时,也没有采取全盘否定的方式,邓小平坚决强调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他指出历史决议“不仅仅是历史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宜粗不宜细”,“把毛泽东晚年思想上行动上的错误通毛泽东思想区别来看”,“虽然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14];第三次历史决议在肯定百年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并不否认党自身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习近平主席毫不回避的指出曾经党的自我建设中“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贪腐程度触目惊心。‘七个有之’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烈不满和义愤。”并通过长期的建设“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13],三次历史决议对历史的总结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能够坚持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的方法,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坚持普遍联系与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决策也是受历史环境的影响而会发生变化,对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就是要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历史,回顾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的百年路程,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最高行事准则,把“历史结论建立在详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认识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看待党史中的重大问题,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澄清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正本清源,把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就是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百年以史为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逐步发展壮大,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根本原因在于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义无反顾的把人民至上、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坚定这一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赢得广大群众拥护,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取得伟大胜利的制胜法宝,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带来重要的启示。百年以史为鉴的历程启示我们,一定要深刻掌握党的最新理论,用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党的最新的理论学习的丰硕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 [15],向着第二个百年征程奋力迈进。

4. 结束语

百年探索的征程和百年奋斗的历史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珍贵宝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需要我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才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文章引用

冯 伟.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历程回顾与现实启示
The Historical Review and Empirical Enlighten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y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for the Past Hundred Year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1): 294-30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043

参考文献

  1. 1. 李春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性飞跃[J]. 人民论坛, 2017(33): 18-20.

  2. 2. 汪青松.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1): 41-46.

  3. 3. 李旻.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4. 4. 徐成芳, 屈宏.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道路自觉的影响[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1(1): 123-130.

  5. 5. 杨力源.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联系[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 28(2): 26-29.

  6. 6. 杨瑞琴. 论延安整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客体为视角[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3(5): 49-53+62.

  7. 7. 李东朗.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中共七大[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5, 8(3): 49-54.

  8. 8. 彭国华, 欧阳辉, 曹平, 殷烁. 以史为鉴更好前进[N]. 人民日报, 2021-03-16(004).

  9. 9. 胡新民. 邓小平与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J]. 党史博采(纪实), 2018(4): 17-22.

  10. 10. 邓小平.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 党建, 1999(8):15-19.

  11. 11. 刘汉俊. 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N]. 人民日报, 2021-11-26(009).

  12.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07-02(002).

  13. 1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 2021-11-17(001).

  14. 14. 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J]. 共产党员, 2019(23): 29.

  15. 15.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N]. 人民日报, 2021-11-16(0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