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8 ( 2022 ), Article ID: 54943 , 7 pages
10.12677/ASS.2022.118465

赋权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 慢就业现象的研究

郭聪慧,崔永霞*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2年6月28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12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19日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从CNKI收集到的以“大学生”“慢就业”为关键词搜索到的282篇文献,从赋权理论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在个人层次表现以啃老型、好高骛远型、迷茫型为主,人际层次表现在家庭教育和媒体影响这两方面,政治层次表现为职业规划政策宣传或认识不足,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为独立的意识不强,自我能力认知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不足,社会工作的介入应根据赋权理论,从批判视角解决个人层次方面的问题,从生态视角解决人际层次方面的问题,从压抑的历史视角解决政治层次方面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关键词

慢就业,赋权,社会工作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Intervening in the Slow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owerment Theory

Conghui Guo, Yongxia Cui*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n. 28th, 2022; accepted: Aug. 12th, 2022; published: Aug. 19th, 202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282 papers collected from CNKI with the keywor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low employment”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owerment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slow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which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boomerang, over-ambitious and confused, and at the interpersonal leve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fluence of child discipline and media, the political level is manifested by the lack of publicity or awareness of the policy of career planning, 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independence, the lack of self-awareness, the lack of career planning,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empower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dividual level from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 interpersonal level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political level from the repress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o as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employment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Slow Employment,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90后在大学毕业后并不着急就业的事情,而是有一些其他的选择,慢就业由此产生。2017年通过对第一代部分“95后”职业观念的调查,发现约60%的“95后”大学毕业生对慢就业持认可的态度 [1],到2021年,据《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调研的2021届毕业生当中,只有56.9%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单位就业,比去年降低了18.9个百分点;但是选择自由职业、慢就业、继续学习以及创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均大幅度上升,甚至呈倍数上涨 [2]。在整理的文献中,有31%的文献提到要减少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需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因此本文通过CNKI收集了282篇文献,从赋权理论视角入手,回答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主要表现的类型,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以及社会工作可如何介入的问题。

2.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类型

在慢就业这一概念刚出现时,国内的学者将其类似于间隔年,即Gap Year,指的是青年在升学或毕业后并不急于盲目踏入社会,而是停顿下来做一次长期的远距离旅行,或用一段时间放下脚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3]。但是随着国内就业现状的逐渐复杂化,很多毕业生毕业不就业,不仅仅是因为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还有一些其他复杂的原因。故本文将慢就业定义为大学毕业当年没有升学且不去找工作的大学生。根据赋权理论的三个层次,即个人层次、人际层次、政治层次 [4] 可将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2.1. 自我定位不准型

从个体因素方面看,大学生主要强调个人方面的原因影响了对于就业的认知,主要表现为啃老型、好高骛远型、迷茫型。啃老型的表现就是毕业之后,不去主动找工作,有的为了不让他人说闲话,美其名曰在家复习“二战”或“考公”,实则整天吃喝睡玩,依靠父母生活。

好高骛远型的表现就是能力与理想不匹配,一心想要找一份高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如果没有找到或者没有被录用,他就不愿意去找一些低收入,福利差,待遇不好的工作,就因此一直拖延,到最后不找工作,从而成为慢就业中的一员。

而迷茫型则是对生活没有规划,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他们往往在大一大二的期间就开始迷茫,到了毕业也没想好自己要选择找工作或是考公、考编、考研,什么都尝试,但最后的结果都令人不太满意,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他们还需要时间仔细想想自己需要做什么。

2.2. 人际影响型

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他人与大学生的互动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观。最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就是家人与媒体。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已经全面脱贫,一些学生家庭对学生娇生惯养,让他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不要求他们去就业,一心只要他们考公务员或考研。一年考不上,就两年,两年考不上就三年。反正也不愁吃穿,可以为他们提供经济支撑直到考上为止。

另一方面就是一些不良媒体,他们捕风捉影,以小夸大的报道,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他们的报道偏向于娱乐化、夸大化、片面化,一些不实的报道让这类同学认为自己的学历是本科,算是较高的学历,因此一定可以找到待遇高、福利好的工作。

2.3. 政策认识不足型

从政治方面来说政策认识不足,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影响比较大。当前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普及、宣传和落实,多偏向于应届毕业生以及对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高校都会在毕业生找工作时,组织各种高校宣讲会,人才博览会,在学校公众号上推送就业信息以及老师发送就业信息等,但是对就业观念培养等相关方面的政策宣传还不够深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与我国市场需求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人才就业体制也具有滞后性 [5]。我国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就业是关乎一生的事情,应该在学生初高中时期,就培养一种良好的就业观念,这种就业观念应该伴随学生一生,并在大学时与之相贯穿。

3.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根据相关研究分析认为,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3.1. 独立意识不强

拥有独立的意识是完整自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社会人,是需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的。但是啃老型的同学却并非如此,他们被戏称为“巨婴”。一位四十多岁的海归硕士,不想工作,仍然要靠自己82岁身患尿毒症老母亲养活。山东一名70多岁阿婆的儿子在家啃老了二十多年,不愿意找工作,靠着母亲每月3000多块钱的退休金生活。很多人认为这些人是不思进取,但是当这类人群数量愈加庞大,可能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我国有65%以上的城市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需要父母为其提供生活费。这部分学生缺乏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甚至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迷茫型的学生也源于独立意识不强。他们往往是只知道学习,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以后以及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他们不想去考虑以后自己要做的事,只安于现状,不会为自己早做打算。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心学习,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自己的未来,直到快要毕业才感到恐慌,但是却又一时想不出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就越拖越久,结果到毕业之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他们很想去解决,但是又无从下手。

3.2. 自我能力认知不够

好高骛远型的学生对自己认识不够清楚,一心想找高薪高福利的职业,或者选择自己去创业,不愿意去做一些看起来很累,技术含量不高且工资很低的工作。他们受外在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形成了对自己的错误的认知。

这类学生一般都是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定位不明确。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及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的教育发展还不够充分,能够读大学的人是极少的。当时的大学生毕业了就是金凤凰,可以直接安排工作,铁饭碗也到手了,得到他人的羡艳。因此其社会地位很高,待遇也很好。人们就认为,成为了大学生,就相当于之后有了稳定的工作,一生衣食无忧。家长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只要上了大学,毕业了就可以找个好工作,一心让自己的孩子上学。但是随着教育的普及,高校数量的增长,高校人数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不再被统一安排工作,且毕业生的人数增加,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剧增,没有那么的岗位给这些毕业生,优中选优,一些学生自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当家庭和社会赋予毕业生的期望与现实中毕业生的能力不匹配时,这类学生自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且产生挫败感。

媒体的报道也偏向于结果,以至于使这些学生忽略了过程,没有辛勤的付出哪来的高薪?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均工资很高,但背后却是996的工作模式,熬夜、加班、白头、猝死。一些学生只看到了报道的结果,认为赚钱很容易,所以就在找工作时,去投高薪工作,但是自身竞争力却不够,以致于总是落选。而他们不想选择那些工资低,福利待遇不好的工作,最终走入待业。这些学生想象中自己能被聘用的工作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他们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同样是别人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而自己却不能。殊不知是媒体赋予他们的是理想化甚至说是虚妄的权利,他们却并没有意识到反而信以为真,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一定可以找到一份高薪高福利的工作。

3.3. 职业生涯规划不足

良好就业观念的树立,需要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从小就会有父母、老师问我们长大之后想做什么。此时我们的回答是基于我们当时那个年龄的认知。在有了这个认知之后,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更清晰的思路以及更具体的了解,这就需要在初高中时期,就给予学生这方面的课程讲述,让他们对职业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在选择自己之后专业时,才不会盲目、随大流。到了大学更是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时期。但是,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并不关注学生自身状况,集中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离校实习前一个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断层式”的生涯规划教育导致了学生不能真正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6]。且课堂内容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同时学生自身也不重视,没有认真听讲,用心思考,致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效果不大。

4. 社会工作解决学生慢就业问题的必要性

纵观2017至目前为止的有关大学生慢就业的文献,大多在“思政”方面。讨论的是慢就业概念,慢就业的类型以及针对这些类型所提出的相应政策性的建议。总计一下,多是在学生、家庭、学习、企业、政府这几个层面提出建议。而针对慢就业群体的对策只从几个大方面来讲,还不够精确,只是提出了方向,并没有提到具体要怎么去实行。而且一些策略在目前疫情的背景下很难实现。这也导致慢就业而产生问题的学生具体解决办法方面的可供参考性较小。

因此如果想要减少慢就业现象,解决这类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需要政策支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情况去具体对待,更需要大量案例供大家参考。社会工作可以对此有所帮助。

4.1.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社会工作者扮演者服务提供者和政策影响人的角色。做为服务的提供者,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不同慢就业类型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的意见。包括心理的咨询和意见的咨询,也包括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满足慢就业大学生的多种需求。

作为政策影响人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可以将慢就业问题的情况及自己的分析告诉政策制定者,倡导并推动相关政策的改变。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专家也在做这样的事情。但是还有一点不同的是,社会工作者也是社会政策的推动者、执行者、落实者。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实务的过程中,将一些慢就业相关的政策落实到服务对象身上,从而了解这些政策是否可以帮助以上类型慢就业的大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2.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在服务过程中强调服务对象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因此社会工作可以针对不同慢就业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比如针对一些情况比较复杂,难以短时间解决的大学生采用个案管理的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针对同质性较强的慢就业类型大学生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帮助从小没有职业观念或是规划的学生采取社区工作的方法。

5. 社会工作解决学生慢就业问题的可行性

目前针对具体解决慢就业学生问题的有张阳明(2020)基于循环理论的视角,以大学生本身为行动主题,家校企业为辅助,采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模式 [7],促进大学生慢就业中一些问题的解决。其针对的就是“职业生涯规划不足型”的学生。通过建立就业培育计划、建立指标监测体系以及构建赋能的激励的机制来让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明晰职业方向。这与社会工作的行动研究是有所联系。而吴敬之(2021)通过一名大四学生前期找不到工作以及后期有工作不去的问题的解决,运用一些方法帮他解决就业问题,从而使其找到了理想工作 [8]。这类似于社会工作的个案方法,针对的就是“自我能力认知不足型”学生。因此如果想要减少慢就业现象,解决这类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需要政策支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大量案例供大家参考。以上两种方法虽然不是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但两者是类似的,这也一定程度在实践上表明社会工作是可以在大学生慢就业这一既定现象中有所作为的。而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中,赋权理论既可以运用在微观的个人也可以运用在中观的小组、社区,其可操作性较强,对于“慢就业”这一群体也较有适用性。

6. 赋权理论

赋权,指的是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 [4]。其强调个体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发展自己的能力,可以有独立意识的去对自己如何行动做出选择。赋权有三个层次,分别是个人层次,人际层次和政治层次。在个人层次方面,个体能够感到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自己的问题。在人际层次方面,个人有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在政治层次方面,可以促成政策或政治层面的改变 [4]。即赋权理论在于通过知识的提供,使案主有一定的权力去独立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变迁。

7.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慢就业的方式

按照赋权理论视角,根据整理姜一凡(2021),赖荣鹏(2020)等文献可见,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慢就业从赋权的三个层次出发,常用的实践角度为生态视角、压抑的历史视角和批判视角 [4]。

7.1. 利用批判视角来增强自我意识

批判视角要求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慢就业在个人层面的问题。

大多研究在个人层面都是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来解决慢就业问题。但是正确择业就业观背后,与个人生活经历,性格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要采用个案的方式来了解慢就业同学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首先通过资料的收集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对话,评估服务对象目前的自我意识以及独立意识,了解他们的学习的愿望。之后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互惠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是以案主为主导的关系,社工只是作引导和信息提供的角色,而不是压制的家长制作风。在建立关系之后可以采用叙事治疗的方式,运用鼓励、支持、澄清等技巧,询问服务对象的故事,引导出服务对象真正想要拥有的经验,判断其是否有想要就业的意愿,并帮助服务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他的故事,而不是单一的一个方面,比如因为家庭的溺爱所以不想要去找工作,想一辈子呆在家里,但是父母总会老去,在他们老去之后自己又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该怎么办呢?或者是让服务对象去了解别人对于啃老的看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想法。

然后,可以引导服务对象展开故事重写,让他们进入新的场景,使用新的立场,体验新结果和新故事的涵义。如果自己找到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那么之后就是另外一个结果,自己的自信,独立感也会有所提高。

7.2. 利用生态视角来增赋自我能力

生态视角要求我们关注人以及人周围的环境。影响大学生慢就业的因素不仅仅是自身,还有他们的家庭和周围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慢就业大学生的家庭资源和媒体资源。

具体的介入方式,同样是先建立互惠关系,之后准备进入服务对象的世界,要对准案主的世界,询问他们对自己能力的看法以及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的看法。可以适当运用职业表和智商测试等专业量表,给案主一个准确的定位。注重家庭的作用,因为很多慢就业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的支持,给了他们生活的资源。所以对他们的父母也可以采取叙事治疗的模式。如果自己老去,自己的子女仍是要学会独立生活的。最后再进行故事的回响与强化。当服务对象与他们的家庭都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介入。提升了服务对象的自我意思,就可以引导他去找工作独立生活,当然一定要激发出他的内在动力。如果服务对象自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算是达成服务的目标,如果服务对象自己和他的家庭没有资源去找工作,就需要社工链接社区、政府资源对服务对象进行职业培训,帮助其找到工作。

而在媒体方面,要引导案主学会辨别信息,不要被一些不良媒体的不实报道所影响。可以通过一些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就业岗位等数据,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真实的权利。在2015~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在东北师范大学发布。该报告资料表明,平均月薪为3869元。可见大学生毕业生的工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高的。也不是一些媒体夸张的宣传,一年可以赚几十万等,那也只是个例,而不是全部。要让服务对象认识到这个事实,接受现状。

7.3. 利用压抑的历史视角来规划职业生涯

压抑的历史视角要求要求我们了解被压迫群体的历史发展以及相关政策。

在中国古代,基本都是“学而优择仕”“士农工学商”的观点。而现在仍有很多学生和家庭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公务员才是最好的职业选择。同时,我国在职业规划这方面的法律、政策是存在一定的缺失的,需要去完善。

针对这种情况,在学校层面,可以采取小组的方法。因为同辈间的相互影响,或朋辈间的互相督署、促学;交流、共享;扶助、互助,更能产生适应积极心理学所激发的对积极人格特质需求的市场阈 [9]。采用互助小组的方式,将这类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互相诉说自己的烦恼,互相分享自己的经历,互相支持,同时有就业的信息也一起分享,可以更快的帮助组员摆脱迷茫的状态,了解更多的信息,找到适合自己且自己喜欢的职业。

另外,在政策层面,社会工作者应该倡导相关政策的完善。要求赋予学生除学习之外的其他权利,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与学校合作协商,引导学生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思考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领域以及将来的职业方向。可以组织一些介绍各种职业的课程,尽早接触社会。建立个人职业兴趣档案,这份档案可以放在自己的个人档案中,一直持续到其完成学业。

文章引用

郭聪慧,崔永霞. 赋权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研究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Intervening in the Slow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owerment Theory[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8): 3395-340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8465

参考文献

  1. 1. 吴阿娟, 董向慧. 近六成“95后”大学生认可“慢就业”[J]. 河南教育: 高教版(中), 2017(5): 1.

  2. 2. 数读天下[J]. 小康, 2021(22): 16.

  3. 3. 任网. “慢就业一族”: 毕业不工作他们在忙啥? [J]. 工友, 2016(11): 3.

  4. 4. 何雪松. 社会工作理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79.

  5. 5. 马青香.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应对举措[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0(3): 83-87. https://doi.org/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21.03.018

  6. 6. 徐露诗.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解决路径研究[J]. 长江丛刊, 2019(26): 89-90.

  7. 7. 张阳明.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循环理论的视角[J]. 2021(1): 76-78.

  8. 8. 吴敬之. 特殊时期“慢就业”毕业生督促转型的教育和思考[J]. 高教学刊, 2021(8): 45-48.

  9. 9. 张雪松, 王辉. 朋辈影响视阈下大学生“消极慢就业”的治理策略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 2020(2): 51-54.

  10.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