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024 , 6 pages
10.12677/AP.2023.1310562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的运用

屈旭静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9日

摘要

心理学是一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学科,其中激励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理论。分析激励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成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结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将激励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激励理论,需要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the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jing Qu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Sep. 5th, 2023; accepted: Oct. 10th, 2023; published: Oct. 19th, 2023

ABSTRACT

Psychology is a subject of grea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ncentiv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psychology.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entive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entive theory is a summary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n how to meet people’s various needs and mobilize people’s enthusiasm. The incentiv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centive theor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Maslow’s need theory, will hel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 a greater role and promote the achiev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Incentive Theory, Need Theory,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由于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内卷化程度越来越高,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躺平”的生活方式。高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心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借鉴学科,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中是一种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张轩语,2020)。目前,掌握激励理论的含义并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必然要先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应用现状,总结出不足之处,而后提出一些创新路径。致力于将需要理论和激励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发挥其最大价值,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 激励理论的含义及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认为激励因素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会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缺乏则使员工产生“没有满意”。保健因素是指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他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则是没有不满意。在心理学中,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行为改造型、过程型三种类型。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是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开展研究,也称需要理论。马斯洛认为需要是行为产生的动机,人的需要又分为高层次和低层次两种,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合群需要就成为人的最主要的需要(吕雪,2012)。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着重点是从行为控制着手,着重探讨如何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主要代表理论有归因理论和强化理论。除了行为的过程会对人形成刺激和激励,行为的结果也起着决定作用。当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有利的,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并起着强化激励的作用,反而言之,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者否定、批评、惩罚等一些强化的手段,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改变,以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过程型激励理论的着重点在研究一个人被打动的过程,着重研究行为产生、发展、改变和结束的过程,主要代表理论有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这一类型的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动的一个心理过程。人的内部驱动力越大,环境的影响作用就会越大。

综合以上三种激励理论可知,激励的目的在于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已达到最终的预期目标。激励理论在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涉及人们的动机、行为和绩效等方面。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绩效、增强员工的满意度,也可以推动社会目标和价值观等。激励理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塑造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促进个体和组织的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理,激励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激励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激励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第一,激励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激励理论研究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包括外部激励(如奖励、惩罚)和内部激励(如个人兴趣、自我认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借鉴激励理论的原理,设计相应的教育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外部激励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外部激励因素,如荣誉、奖励,可以作为一种手段,用来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设置优秀思政课程学生的荣誉称号,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学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分强调外部激励可能导致学生只为了获得奖励而参与,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第三,内部激励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内部激励因素,如个人兴趣、自我认同,更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其能够从内心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持久的思想品德修养。

总之,激励理论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同时,需要注意平衡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关注个体差异,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和可持续的发展。

3.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实践效果与不足之处

(一)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是一种有益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程度对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道德情感至关重要。以下是对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体现:

第一,个体差异的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动机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激励理论强调个体差异的尊重,通过个性化的激励策略,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为那些对社会问题特别关心的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为热爱思辨的学生提供辩论赛等活动,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投入。

第二,目标导向的激励。激励理论强调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为达成这些目标提供奖励。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设定关于知识掌握、社会实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目标,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励,如荣誉称号、学分奖励、奖学金等。例如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和美丽中国行等社会实践项目。各个参加的小组自发前往红色教育基地、乡村等地开展调研,这种目标导向的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更有动力地参与思政教育活动。

第三,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与激励密切相关。通过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思政教育的成果,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公益项目等,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第四,认知奖励的重要性。激励理论中认知奖励的概念指的是来自内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发表见解、参与讨论,使他们从中获得认知奖励,增强对思政教育的投入感。

第五,合作与竞争的平衡。高校思政教育中通常有集体活动和小组讨论,激励理论中的合作与竞争原则在这里同样适用。适度的合作可以促进共同成长和互助,适量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努力和进取心。

总的来说,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然而,激励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层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真正理解和践行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效果

现如今,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从总体层面来看,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的实践效果还是不错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教师通过运用激励理论,学生的改变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步,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

学生动力显著提升。教师通过在思政课上运用激励理论,发现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研究和反思,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

学业成绩明显改善。通过使用激励理论的方法,教育者帮助学生设定明确的目标,适当的提供了奖励和反馈,使学生的目标清晰、规划明确,最终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升。

学生的参与度增加。教师在运用激励理论之前,很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的抬头率不高,通过运用激励理论,教育者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活动,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

教师在思政课中有效运用激励理论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切实的引导学生,真正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理念。尽管目前激励理论在思政课教育中取得了一些良好的实践效果,但是在不断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与不足,教育者应善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三)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尽管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其积极的应用,从现代激励理论的视角来看,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激励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将现在激励理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还是初步的(肖遥,201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予以一定的重视。

第一,激励方式比较单一,激励方法使用不恰当。目前在高校所实行的激励理论往往侧重于外在奖励,如奖学金、荣誉称号等,这可能导致学生只关注这些物质激励,而忽略了内在的兴趣和自我驱动。这样的情况可能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变得功利化,影响其真实的学习动机。

第二,学生过度追求形式,降低学习深度。过多地依赖表面性的奖励可能导致学生只追求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对于思政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探究。学生可能会为了奖励而去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学习的实质。致使学生功利化的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学习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三,重视学生共性,忽略学生个性。激励理论虽然强调了个体差异的尊重,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性格爱好以及家庭情况。每个人的情况大不相同,某些学生可能不太受到外在奖励的影响,而更注重内在满足和认知奖励,这需要更细致的个体化激励策略。

综上所述,尽管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需要在实际运用时注意其不足之处,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特点,确保激励策略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与发展。在激励理论的运用过程中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解决问题,运用新的工作理念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与提升(王广平,2022)。

4.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发展

当将激励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时,必须要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大学生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对高校大学生的需要分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阐述了人们需要层次的变化,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析是有效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需要,才能制定有效的激励方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褚敏,张瑞敏,2016)。大学生的基本生理需要是满足衣食住行以及身体健康的需要。安全需要是指拥有安全的校园生存环境、和谐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情感和归属需要是指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得到安慰和鼓励的一些组织或朋友,以此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尊重需要是指由于其所处年龄段的特殊,自尊心较强,在面对经济、学校等方面的困难时,他们希望得到支持与尊重。最后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提升自我能力,在社会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二)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发展路径

科学运用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要科学的运用激励理论,增强激励理论运用的有效性。基于激励理论,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优势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术目标和兴趣方向,从而共同制定适合个体的学习路径。这种个性化的计划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他们将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权和责任感。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信仰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目标激励、实践激励、奖励激励等。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个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综合利用各种激励因素,实施全方位、多维度的激励教育,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激励效果(钟风云,2022)。

实践体验与问题导向学习。将激励理论融入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中,如社会调研、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可以提供学生与真实社会问题接触的机会,激发他们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情感共鸣与情境模拟。调动一切有利的激励因素,利用情感激励的方法,将学生置身于具有情感共鸣的情境中。通过现实案例、影视作品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背后的价值。此外,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体验在复杂情境下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应对,从而加强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激励方式的单一化,不仅仅是从物质奖励着手,还从精神方面考虑到大学生的真正所需。

综上所述,科学运用激励理论、实践体验与问题导向学习,以及情感共鸣与情境模拟是将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三个关键路径。通过这些路径的有机组合,高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激励理论正是通过内驱力将社会要求和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转化为教育对象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有机整合系统(王宗光,2000)。以激励理论为导向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地在思想、精神上引领大学生,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挖掘其潜能,将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彰显高校思政教育的效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有助于高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解决大学生“躺平”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的奋斗力量。因此,将激励理论创新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日后走向社会能够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文章引用

屈旭静.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的运用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the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0): 4457-446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0562

参考文献

  1. 1. 褚敏, 张瑞敏(20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视角.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32(5), 111-114.

  2. 2. 吕雪(2012).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中的应用.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8(2), 105-108.

  3. 3. 王广平(2022). 浅议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产业与科技论坛, 21(12), 210-211.

  4. 4. 王宗光(2000).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高等教育, (7), 7-8.

  5. 5. 肖遥(2012).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探微——基于现代激励理论的分析视角.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6), 3-5.

  6. 6. 张轩语(2020).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现代交际, (24), 183-185.

  7. 7. 钟风云(2022). 激励理论在“大思政”育人体系建构中的作用与运用——评《大学生激励教育研究》. 领导科学, (9), 15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