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834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2091
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研究
——以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为例
赵凯绚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收稿日期:2023年1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16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4日

摘要
隐喻作为政治语篇中常用的语言策略,对反映意识形态,实现政治劝说,以及拉近读者距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为语料,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其中的概念隐喻,探讨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以期加深读者对政治语篇中隐喻的理解,分析其深层内涵,并为今后时期政治语篇的隐喻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概念隐喻,政治语篇,《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Political Speeches
—Exemplified by the Report at 20th National Co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aixuan Zhao
School of Transl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Jan. 20th, 2023; accepted: Feb. 16th, 2023; published: Feb. 24th, 2023

ABSTRACT
As a commonly used linguistic strategy in political discourse,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flecting ideology, achieving political persuasion, and promoting writer-reader relationship.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rpus of Xi jinping’s Report at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iscusses structural metaphor, ontology metaphor and orientation metaphor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pproach with the aim of deepening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analyzing their deep connotations,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metaphor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in the future.
Keywords:Conceptual Metaphor, Political Speech, The Report of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概念隐喻及研究现状
1.1. 概念隐喻
隐喻在最初的研究中一直被视为修辞格,众多学者仅仅从语言的层面对其进行剖析;20世纪80年代,约翰逊(Mark Johnson)和莱可夫(George 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Lakoff & Johnson, 1980: p. 4)。“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惯常的概念体系,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 [1] 将隐喻突破语言学界限,从认知语言学探究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指出,隐喻是通过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联系,实现跨域映射(Lakoff & Johnson, 1980: p. 1),通过这种转化,抽象晦涩的概念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Lakoff & Johnson进一步将隐喻划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政治语篇中不乏隐喻,首先因为政治语篇中某些表达深奥晦涩,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隐喻的使用可以使官方表达通俗易懂,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跟容易达成政治劝说功能。
1.2. 研究现状
自概念隐喻提出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有的探究了隐喻架构模式对美国党派道德价值的塑造功能(如袁红梅、汪少华,2016;汪少华、张薇,2017 [2] [3] );有的分析了国内不同历史时期隐喻运用的差异,进而揭示时代对语言的影响作用(如李玉、詹金旺,2013 [4] ),或是政治隐喻与现实的互动作用(如周昕,2009 [5] );还有学者对比中美媒体使用隐喻的异同,进而折射两方政府所持态度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差异(如孙亚,2012 [6] ),但是少有学者提及政治语篇中隐喻的深层内涵及反映的时代特征。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我国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鉴于此,笔者以二十大报告为例,梳理了其中的隐喻类型,并据此分析其深层内涵。
2.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语料来源
本文选取的报告语料来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全文共32,881个字,笔者运用Charteris-Black (2004)以及Pragglejaz Group (2007)提出的隐喻识别方法与操作程序,对二十大报告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具体来讲,对于隐喻词汇的判断主要有三个标准:(1) 判断其是否涉及两个不同的域;(2) 目标域与源域之间是否构成语义张力;(3) 语境意义是隐喻义还是字面义。据此,笔者也对文本的分析也包含了三个步骤:首先筛选出文章中的候选隐喻表达;然后判断候选隐喻的用法是否构成跨域映射;最后根据语境判断该表达的隐喻意义。
2.2. 研究方法
笔者严格按照以上标准和步骤筛选后,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原则,在二十大报告中共统计出837个隐喻表达,涉及8隐喻类型(见表1),其中结构隐喻中的建筑隐喻、战争隐喻、机体隐喻出现频数较多。建筑隐喻类符数为14,形符数为290;战争隐喻类符数为23,形符数为141;有机体隐喻类符数为15,形符数为124;旅行隐喻类符数为15,形符数为70;机器隐喻类符数为10,形符数为146;方位隐喻类符数为3,形符数为66。
Table 1. Metaphors in the Report of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表1. 二十大报告中的概念隐喻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根据上文列举的隐喻类型,下文将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个方面分析二十大报告中的隐喻内涵,及所体现的时代特色,并为以后的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运用提供参考。
3.1. 结构隐喻
3.1.1. 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在二十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搭建建筑物的过程需要稳固的根基、坚实的基础,需要建筑师和建设者齐心协力,大厦才能建成。政治语篇中经常用高大的建筑物表示我们所为之奋斗的事业或是某项工程,如社会主义中国是一座大厦,中国共产党是总工程师,人民群众是建设者,所以经常用到“夯实”、“基础”、“根基”、“支柱”等词,以人们耳熟能详的源域连接目标域中的抽象概念,进而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感,点燃了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拼搏的激情。以下是摘自报告中的例子:
(1)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
(2) 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3)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4)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通过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建筑隐喻在政治话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宏伟工程、大厦落地均需要工程师和建设者不懈努力,使用此类隐喻更具号召力、感染力,彰显领导者始终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另一方面,“根基”、“支柱”作为建筑物的不同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助于读者明确工作的进展。“基础”一词在报告中出现了36次,足以体现发展过程中夯实基础的重要性,将初级工作做好,才能避免空中楼阁。
3.1.2. 战争隐喻
此报告中的战争隐喻仅次于建筑隐喻,战争隐喻的始源域通常包括“战争”、“战斗”、“打赢”、“战略”、“守住”等。战争隐喻之所以很受青睐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近几年来面临的问题十分棘手,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制定精准的策略将问题各个击破,这是整体形势上的可比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战争词汇更能体现我们对某项任务的决心以及万众一心、斗争到底的气势。例如:
(1)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 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
(3) 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以上的战争隐喻体现了我国对关键技术、脱贫问题以及反腐败作风的高度重视,所选语句均使用了“打赢”,体现了领导者对实现既有目标的决心,将困难棘手的问题比作战争,政治领导即为指挥官,人民即为战士,整个队伍团结统一,朝着既定目标一起奋斗。战争隐喻是语气最为强硬的一类隐喻,是用于明志、呼吁、提振人心的最佳选择。
3.1.3. 旅行隐喻
旅行即为某种长期的有目的的行动,在政治语篇中,旅行隐喻即为有目的的政治活动,旅途会有漫长崎岖的道路,沿途的风景,以及我们心之神往的终点,此报告中也不乏旅行隐喻,例如: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
“新征程”表明我国的发展旅途已达成上一个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不仅交代了时代特征,也带给人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感觉。在新征程的旅途中,人民是旅客,政治领导是引路人,旅途中充满了不确定与刺激,这恰恰也是我们不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体现了高度的制度自信,我国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并映证了“四个自信”,给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德底气。政治语篇中多用旅行隐喻来展示国家发展的过程,不乏有道路坎坷,曲折蜿蜒,也有柳暗花明,琴瑟笙歌。
3.1.4. 机器隐喻
政治语篇中经常把政府机构的运作情况与机器的运转相结合,常用“动能”、“升级”、“运行”、“优化”等词汇,始源域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动力型机器,目标域是抽象的政治问题,政府部门等,以机器的运转机制及生产效率映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效率。下面是从报告中摘取出来的例子:
(1) 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2) 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
“优化升级”在机器中指改进生产方式从而提高效率,在政治语域中,也可优化各部门职能分工,使其各司其职,效率提高。只有机器运作良好,才能实现效率、成果的突破性进展,同理,一个国家,只有保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祖国的明天才会蒸蒸日上。
3.2. 本体隐喻
政治语篇中经常会将政治共同体喻作人或动物的身体,发展状况良好喻成身体健康、充满活力、欣欣向荣,反之,则萎蔫、患病、每况愈下等,有机体会有出生、发展、成熟、衰落等过程,有生命的轮回,政治语篇常引用此过程比喻某件事情的发展历程,例如:
(1) 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2)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3)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例(1)中源域的“健康”指生命体的存在状况良好,目的域中用其形容经济发展,展示出经济的良好势头。例(2)中的“永葆生机活力”本指生命力极其旺盛,目的域中称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必由之路,显示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即全面从严治党在党良好行使其职能过程中发挥着源头活水的重要作用。
3.3.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即利用了人们在物理意义上对空间方向的感知,用“上”、“下”、“前”、“后”、“里”、“外”等词语帮助人们梳理抽象事情之间的联系,而且,人们历来将“上”、“前”同发展、进步、前进等积极方面联系,而“下”、“后”则与倒退、落后、退步等消极方面联系,如:
(1) 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2)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3) 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政治语篇中常运用方位隐喻体现国家发展趋势,用通俗的表达让人民群众了解国家的发展情况,切身感知我国所取得的成就,反应了当前我国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进、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面貌,给人信心。
4. 结语
经过对二十大报告中隐喻定性定量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我们仍需团结一心、踔厉前行。就认知语言学而言,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出现,拉近了人们与国家事务的距离,提高了人们的参与感,政治语篇不仅展示了隐喻在语言层面的艺术效果,而且实现了认知领域的跨越,既重视政治文本的政治立场、遣词造句,又强调文本的可读性;从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角度看,二十大报告中运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始源域词汇,体现我党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文章引用
赵凯绚. 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研究——以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为例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Political Speeches—Exemplified by the Report at 20th National Co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2): 646-65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2091
参考文献
- 1. George, L.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2. 袁红梅, 汪少华. 框架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 25(4): 18-22+66. https://doi.org/10.16362/j.cnki.cn61-1457/h.2017.04.004
- 3. 汪少华, 张薇. 美国政治话语的隐喻架构模式建构研究——以布什和奥巴马的环保演讲为例[J]. 中国外语, 2017, 14(2): 54-59. https://doi.org/10.13564/j.cnki.issn.1672-9382.2017.02.007
- 4. 李玉, 詹全旺. 中国政治话语的概念隐喻分析——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例[J]. 江淮论坛, 2013(5): 85-89. https://doi.org/10.16064/j.cnki.cn34-1003/g0.2013.05.007
- 5. 周昕. 《人民日报(1949-2008)》元旦社论隐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 6. 孙亚. 基于语料库方法的隐喻使用研究——以中美媒体甲流新闻为例[J]. 外语学刊, 2012(1): 51-54. https://doi.org/10.16263/j.cnki.23-1071/h.201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