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950 , 7 pages
10.12677/AP.2023.131045

心理干预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曹素娴,吴培炜,周小燕

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 延安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31日

摘要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几年来,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持续上升,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家庭教育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心理干预逐渐被应用到家庭教育中。在家庭教育领域中,心理干预的形式分为个体干预、家庭干预、团体干预。个体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家庭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教育、育儿的技能培训、人际关系治疗等形式。本文就上述几种心理干预方法在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为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干预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家庭教育,心理干预,应用,综述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Family Education

Suxian Cao, Peiwei Wu, Xiaoyan Zhou

Medical Colleg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Received: Dec. 16th, 2022; accepted: Jan. 20th, 2023; published: Jan. 31st, 2023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the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among adolescents under the age of 18 in China have continued to rise.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problem, and family educa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At prese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s gradually applied to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family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individual intervention, family intervention and group intervention. The methods of individual intervention mainly include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and mindfulness therapy. Family intervention mainly include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hild care skills training, interpersonal therapy and other form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in family education, and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odel of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Keywords:Family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pplication, Review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终生教育(王丹阳,2019),孩子的身心健康离不开家庭教育的作用,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与家庭教育有关(Carrasco et al., 2019)。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未能意识到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李婧,2022)。也有很多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和技巧,无法针对孩子出现的行为进行正确地引导,最后导致严重的家庭矛盾(Kaminski et al., 2022)。将心理干预融入到家庭教育领域,把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为家庭教育拓展新的教育思路,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张林静,王雯,2022)。心理干预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近几年的研究也有尝试在家庭教育中应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因此,家长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家庭教育中孩子出现的问题,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进而改善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王家祥,茹宗志,2022)。

2. 个体干预

2.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干预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心理治疗运用于家庭教育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主要包含两部分的内容,分别是认知理论和认知行为治疗(Schweiger et al., 2019)。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认知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矫正不正确的信念,纠正人的不良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Wenzel, 2017)。张晓红(2020)对一对陷入教育焦虑的70后夫妇进行个案介入研究,她使用了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心理治疗手段,使用访谈法了解案主存在的教育问题。同时,采用分心等技巧缓解案主的教育焦虑,鼓励案主采取行动改善教育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意识到自己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孩子。干预内容包含四个阶段:分别是规范案主言行、给焦虑对象做心理治疗、帮助焦虑对象养成良好习惯、做实验激发孩子内生动力和约束力,个案介入结束后2个月进行评估效果。干预结果显示,在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下,案主能够学习到心理学有关的知识和教育技巧,可以有效地调动案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案主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及理解孩子,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正确使用教育孩子的方式。通过此干预方法改善了案主家庭的教育方式,进而缓解教育焦虑。此外,高瑞阳(2020)也进行了不良教育的个案介入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提高案主有关家庭教育问题方面的认知水平,矫正了案主的不良教育的方式和观念。这样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孩子成绩,客观地看待孩子的缺点与优点,了解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在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正确地引导孩子,这样孩子的教育问题才能有效解决,进而有效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良的教育行为,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教育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达到矫正不良教育的目的(Xu et al., 2021)。

但此干预方法要求研究者熟悉掌握心理学知识和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则及最新方法。由于干预对象只对一个家庭进行个案干预,可以为部分家庭提供参考指南。对于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家庭,其干预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2.2. 辩证行为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已被用于针对诊断范围之外的其他临床相关领域,例如作为提高育儿质量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Zalewski et al., 2018)。Sved Williams等人(2021)将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69名妇女及婴儿转介到母婴辩证行为疗法的小组项目,共有11个母婴辩证行为疗法小组。干预内容涉及教授正念、痛苦容忍、情绪调节和人际关系有效性方面的技能。每周2.5小时的技能小组课程,持续25周。在小组中,婴儿由统一培训的儿童保育员提供照顾,而母亲则参加技能培训课程。在每个小组会议结束时,母亲们会利用结构化的活动与婴儿团聚,并利用在正式小组会议上所学到的辩证行为疗法技能,特别关注分离和重聚的压力。干预结果显示,父母抑郁、焦虑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状有所改善,并且养育能力、压力及反思能力也出现了积极的改变。Renneberg & Rosenbach (2016)研究表明辩证行为疗法可以提高边缘性人格障碍母亲的育儿技巧。辩证行为疗法的育儿技巧可以教父母了解孩子的主要需求、应对压力、情绪调节和自我护理,使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母亲在养育孩子的技能方面得到特殊帮助。

但此干预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家庭效果明显,对于其他家庭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今后,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探讨此干预方法在其它问题家庭或健康家庭的效果,以明确干预方法的适用性。

2.3. 正念疗法

正念养育是正念疗法的延伸,是指父母通过正念训练或课程的学习,在家庭教育中贯彻正念的理念,从而提高养育质量(Guarini et al., 2022)。Emerson等人(2021)招募89位家长以及他们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参加正念养育培训项目。干预内容包括每周3小时的课程,每天1小时的家庭冥想和正念养育训练,持续8周后增加3小时的后续课程,儿童没有参与培训。干预结果显示所有的养育因素包括养育压力、父母的过度反应、经验性回避和正念养育都有明显的改善,其中正念养育的效果最明显。国内学者银航(2020)的研究表明正念减压法可以有效降低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教养压力。正念减压法是一种应对压力很好的方法,它通过对自身身体状态的观察,对环境的重新认知以及积极的情绪调节等,教会父母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压力。

此干预方法明确了对孤独症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家庭养育压力有显著的效果,但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是否有改善仍需进一步验证。未来需要深入研究正念减压法在家庭养育中父母其他方面的干预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 家庭干预

3.1. 心理教育

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教育也是心理干预的一种方法,这是家长和孩子获得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的途径(李小静,李曙亮,2020)。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心理教育,父母不仅可以意识到自身或者孩子的教育问题及心理问题,同时也可以获得处理这些问题的心理干预方法,减轻家庭教育所带来的压力(Burgdorf et al., 2019),使父母和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自身的负性情绪(Allan et al., 2018)。Rodolico等人(2022)通过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家庭干预模式的荟萃分析发现,单独的家庭心理教育是干预结果最显著的家庭干预方法,其次比较有效的家庭干预方法是家庭心理教育结合家庭行为、技能训练和互助技能训练以及亲属心理教育结合患者心理教育。与6个月的常规治疗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均降低。各种的家庭干预模式都涉及了家庭心理教育。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家庭心理教育是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有效的家庭心理干预措施之一。此外,国内学者李小静、李曙亮(2020)以10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西汀治疗 + 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盐酸氟西汀治疗 + 常规治疗 + 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干预内容包括第1周给予基础教育,第2~3周给予针对性教育和2~3次的支持性心理辅导。干预结果显示,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可以显著减轻抑郁青少年的症状,提高其生命质量,增强家长对抑郁青少年的理解,减轻父母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是青少年和父母获得心理教育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学知识,家长或孩子能够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科学对待心身问题,通过父母和孩子共同合作促进改善彼此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

此干预方法显著改善了问题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教养方式的改进,但没有明确问题家庭父母养育方面的直接效果。今后应深入研究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是否可以直接影响家庭教育,以便扩大心理干预方法的应用范畴。

3.2. 技能培训

针对家庭开展的技能培训,可以加强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的情绪控制有利于改善教养方式(Severinsen et al., 2022)。Derakhshanpour等人(2017)将68名受虐儿童及父母纳入研究范畴,他们对这些孩子和父母进行了心理干预。干预内容包含所有的家长被传授育儿技巧和情绪管理课程,而儿童被提供有关虐待的培训课程。干预结果没有明确证明父母的教育方式能否改善了儿童的问题及促进父母的心理健康。但研究结果表明,从减少大多数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评估来看,其证实了家庭行为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这对父母养育如受虐儿童这类特殊的儿童有一定程度的帮助。Wade等人(2017)的研究表明家庭的技能培训有利于改善消极的教养方式。通过技能培训课程,父母可以掌握问题孩子的教育技巧,而孩子学会压力、情绪方面的管理技能,有利于加强亲子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这是父母养育问题孩子有效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

3.3. 人际关系心理治疗

人际关系心理治疗是一种心理干预措施,人际关系心理治疗与育儿计划结合也有显著效果。国外Dietz (2020)将以家庭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应用到开放治疗实验、随机对照试验和小型随机试验三项研究当中。这三项研究结果均显示以家庭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可以缓解青春期前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状态。这说明了以家庭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可以指导父母教育孩子,并且可以减少教育过程中的亲子冲突,帮助父母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和技巧。此外,Handley等人(2017)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心理治疗的育儿计划改善了母亲和孩子抑郁症状的同时增强了母亲养育后代的能力。但由于母亲样本在种族和民族上是多样化的,社会经济处于弱势,而且此研究中的绝大多数妇女是单身母亲,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今后,国内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国内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4. 团体干预

4.1. 以心理学理论为框架的团体心理干预

朱哲璞(2018)挑选了20个抑郁的中职学生家庭作为实验组和20个家庭结构、性别等条件相似的家庭作为控制组,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制定家庭教育的干预方案,实验组采取了家庭教育团体干预方案。干预内容包含8周培训,其中4次团体辅导(2.5~3小时/次)、4次网络学习、学习一本心理学沟通书籍《有话慢慢说》。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这说明积极心理学指导的家庭教育能够改善家庭环境,进而改善了中职学生的抑郁情况及心理健康水平。此外,肖帅军(2018)以个体心理学为理论框架制定家庭教育团体干预方案。结果表明,参与者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各维度有明显的改善,并且提升了孩子感恩、热情、乐观三种品质的水平。心理学理论与家庭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父母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的家庭氛围,使家庭教育方式和谐自然。

此干预方案通过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程序,在团体心理干预中能够有规划、有秩序地进行,而且存在类似教育问题的家长聚在一起,他们一起商量讨论应对措施与互分享情感,这有利于家长共同应对孩子的问题。但是研究指出应同时增加对孩子的干预,因为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干预可能在效果上存在差别。

4.2. 亲子互动疗法的团体心理干预

亲子互动疗法是一种主要针对学龄前儿童问题家庭养育的一种常用心理干预方法,而团体形式的亲子互动疗法有着成本低效益高的双重效果。Whitacre et al. (2020)利用了一个小型非营利性社区机构的49个亲子组合,这些组合被随机分配到团体形式的亲子互动疗法组或正常治疗组。干预内容两组在12周内都接受了每周两小时的团体治疗,由两名联合治疗师进行,以确保质量控制。12次亲子互动课程包括6次儿童指导互动和6次父母指导互动课程。干预结果显示,团体形式的亲子互动疗法显著地减少了父母的养育压力和儿童被虐待和忽视的可能性。此外,Hare & Graziano (2021)的研究比较了强化亲子互动疗法、小团体亲子互动疗法和大团体亲子互动疗法的效果。结果证明,大团体形式的亲子互动疗法在提高积极的养育技能和儿童顺从性以及减少消极的养育技能和养育压力方面是最具有成本效益的。

但此干预方法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探究团体形式的亲子互动疗法在问题家庭养育方面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应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目前,国内外心理干预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对其它领域来说,心理学应用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而且其干预的方法单一。首先,研究对象大多数是存在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或者特殊人群,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焦虑抑郁的青少年,较少研究是针对健康的青少年群体采取心理干预方法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预防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其次,国内不少学者研究心理干预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但很少对学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和教育理念进行干预。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研究是关于学校教育的。此外,干预者大多数为心理治疗师或者是专门从事心理职业的专业人员。已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通过治疗人员提供父母心理教育知识,改变父母的教育认知而去改善家庭教育的问题,而父母利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孩子问题的能力与技巧还是比较薄弱。未来应积极培养心理干预实施者,进一步扩展到父母,将心理学知识扩展到更多领域。并且,现有的研究大多数是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而涉及心理干预的具体途径和措施较少。今后需要以心理学理论为框架和依据,制定更加具体的干预方案,进一步扩展心理干预的方法。

心理学知识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个崭新的教育视角,也是家庭教育领域较新的研究方向,这对家庭教育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进而缓解家庭教育带来的压力。心理干预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会导致孩子出现一系列的心身问题。目前,心理干预在家庭教育领域应用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是问题孩子。因此,研究者应该更多关注健康家庭的孩子,应用心理学的技巧,以巧妙地应对孩子的问题,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未来还需要把更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利用相关理论开展更多具体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现有的研究往往只是单一的心理干预的方法,今后可以综合多种心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文章引用

曹素娴,吴培炜,周小燕. 心理干预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Family Education[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1): 369-37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045

参考文献

  1. 1. 高瑞阳(2020). 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矫正家长不良教育方式的个案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2. 2. 李婧(2022). 家庭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及路径研究. 品位•经典, (4), 121-123+129.

  3. 3. 李小静, 李曙亮(2020). 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民康医学, (20), 64-66.

  4. 4. 王丹阳(2019). 近二十年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 13-20.

  5. 5. 王家祥, 茹宗志(2022).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教育焦虑的纾解. 教学与管理, (7), 19-22.

  6. 6. 肖帅军(2018). 正面管教家长团体辅导课程对小学生社会与情绪健康的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7. 7. 银航(2020). 正念减压法对孤独症儿童父母教养压力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8. 8. 张林静, 王雯(202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子关系构建. 江苏教育研究, (13), 9-13.

  9. 9. 张晓红(2020). 认知行为视角下小学家长教育焦虑的个案介入.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10. 10. 朱哲璞(2018).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指导家庭教育对中职学生抑郁状况的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11. 11. Allan, N., Wilkes-Gillan, S., Bundy, A., Cordier, R., & Volkert, A. (2018). Parents’ Perceptions of the Long-Term Appropriateness of a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65, 259-267. https://doi.org/10.1111/1440-1630.12460

  12. 12. Burgdorf, V., Szabo, M., & Abbott, M. J. (2019).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 for Parents on Parenting Stress and Youth Psychological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1336.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9.01336

  13. 13. Carrasco, M. A., Delgado, B., & Holgado-Tello, F. P. (2019). Parental Acceptance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Power and Prestige across Age. PLOS ONE, 14, e021532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5325

  14. 14. Derakhshanpour, F., Hajebi, A., Panaghi, L., & Ahmadabadi, Z. (2017). Effectiveness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in Abused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Medical Journal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31, 49. https://doi.org/10.14196/mjiri.31.49

  15. 15. Dietz, L. J. (2020). Family-Based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An Intervention for Preadolescent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73, 22-28. https://doi.org/10.1176/appi.psychotherapy.20190028

  16. 16. Emerson, L. M., Aktar, E., de Bruin, E., Potharst, E., & Bögels, S. (2021). Mindful Parenting in Secondary Child Mental Health: Key Parenting Predictors of Treatment Effects. Mindfulness, 12, 532-542.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19-01176-w

  17. 17. Guarini, A., Sansavini, A., Suttora, C., Bortolotti, S., Fort, M., Iorio, D., Monfardini, C., & Bigoni, M. (2022). Mindful Parenting Intervention MinUTo App for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Study Protocol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 7564.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9137564

  18. 18. Handley, E. D., Michl-Petzing, L. C., Rogosch, F. A., Cicchetti, D., & Toth, S. L. (2017). Developmental Cascad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ed Mothers: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Toddler Attachment, Temperament, and Maternal Parenting Efficac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9, 601-615.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17000219

  19. 19. Hare, M. M., & Graziano, P. A. (2021).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Examining Standard, Intensive, and Group Adapt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in Mental Health, 48, 499-513. https://doi.org/10.1007/s10488-020-01083-6

  20. 20. Kaminski, J. W., Robinson, L. R., Hutchins, H. J., Newsome, K. B., & Barry, C. M. (2022). Evidence Base Review of Couple- and Family-Based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Infant and 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2010-2019.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48, 23-55. https://doi.org/10.1111/jmft.12570

  21. 21. Renneberg, B., & Rosenbach, C. (2016). “There Is Not Much Help for Mothers like Me”: Parenting Skills for Mother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A Newly Developed Group Training Program.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Emotion Dysregulation, 3, 16. https://doi.org/10.1186/s40479-016-0050-4

  22. 22. Rodolico, A., Bighelli, I., Avanzato, C., Concerto, C., Cutrufelli, P., Mineo, L., Schneider-Thoma, J., Siafis, S., Signorelli, M. S., Wu, H., Wang, D., Furukawa, T. A., Pitschel-Walz, G., Aguglia, E., & Leucht, S. (2022). Family Interventions for Relapse Prevention in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Psychiatry, 9, 211-221.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1)00437-5

  23. 23. Schweiger, J. I., Kahl, K. G., Klein, J. P., Sipos, V., & Schweiger, U. (2019). Innovation in Psychotherap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n Opinion Paper.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495.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9.00495

  24. 24. Severinsen, L., Stiegler, J. R., Nissen-Lie, H. A., Shahar, B., & Zahl-Olsen, R. (2022). Effectiveness of Emotion Focused Skills Training for Parents: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Specialist Mental Health Care. BMC Psychiatry, 22, 453.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22-04084-x

  25. 25. Sved Williams, A., Osborn, A., Yelland, C., & Hollamby, S. (2021). Changing Intergenerational Patterns of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in Families with Perinatal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24, 641-648. https://doi.org/10.1007/s00737-021-01119-2

  26. 26. Wade, S. L., Cassedy, A. E., Shultz, E. L., Zang, H., Zhang, N., Kirkwood, M. W., Stancin, T., Yeates, K. O., & Taylor, H. G. (2017).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Online Parent Training for Behavior Problems after Early Brain Inju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56, 930-939.e2. https://doi.org/10.1016/j.jaac.2017.09.413

  27. 27. Wenzel A. (2017). Basic Strategie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0, 597-609. https://doi.org/10.1016/j.psc.2017.07.001

  28. 28. Whitacre, K. B., Foley, K., Jackson, C., Curtis, R., & McNeil, C. B. (2020). A Comparison of Child Abuse Potential Inventory and Parenting Stress Index with Families in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and Treatment as Usual Groups. Child & Family Behavior Therapy, 42, 169-185. https://doi.org/10.1080/07317107.2020.1782005

  29. 29. Xu, L. X., Wu, L. L., Geng, X. M., Wang, Z. L., Guo, X. Y., Song, K. R., Liu, G. Q., Deng, L. Y., Zhang, J. T., & Potenza, M. N. (2021).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Internet Addiction. Psychiatry Research, 302, Article ID: 114016. https://doi.org/10.1016/j.psychres.2021.114016

  30. 30. Zalewski, M., Lewis, J. K., & Martin, C. G. (2018). Identifying Novel Applications of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Consider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arenting.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21, 122-126. https://doi.org/10.1016/j.copsyc.2018.02.01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