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Vol. 13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76955 , 6 pages
10.12677/ORF.2023.136636

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现状分析

——以贵州省为例

石玲玲,安海燕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3年9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2日

摘要

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水平的稳固提升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目标。本文基于对西南地区贵州省实地调研所得的500份农业转移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现状,研究表明:1) 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水平整体不高但有所进阶。2) 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在经济、文化和心理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经济整合高于文化接纳与心理认同程度,心理认同得分最低。提出从经济整合、文化接纳与心理认同各个融入维度共同着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实现社会融入。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贵州省,社会融入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Taking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ngling Shi, Haiyan An

School of Econom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Sep. 25th, 2023; accepted: Dec. 4th, 2023; published: Dec. 12th, 2023

ABSTRACT

The stabl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is the core goal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500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questionnaires obtained from field research in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status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1)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is not high but has improved. 2) The level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gradually increases at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levels, with economic integration being higher than cultural acceptance and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score being the lowes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work together from various integration dimensions such as economic integration, cultural acceptance, and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to promote the gradual realiza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among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s.

Keywords: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Guizhou Province, Social Integr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现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微观主体,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庞大,在2022年总量达到29,562万人 [1]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目标,实现人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水平的高低不仅事关个体及其家庭的福利水平,也关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 。

社会融入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复杂的概念,源自西方学术界对移民的研究。解释移民社会融入过程与机理的理论流派众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芝加哥学派的同化理论(assimilation),移民同化理论认为移民在经过“接触、竞争、迁就、同化”四个阶段后,社会融入程度逐渐加深,最终他们放弃来源地的文化观念、生活习俗与族裔特色 [2] ,融入目的地主流社会。与西方跨国移民不同,我国移民主要由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人口构成,较少涉及种族、宗教等问题,然而我国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亦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 [3] ,一般来说,农业转移人口实现社会融入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从农村到城市,实现在城市就业,二是适应城市的社会关系与互动规范,三是移民开始在文化与心理层面融入城市 [4] 。在阶段化的融入过程中,乡城移民要不断实现与市民群体各层面“差异的消减”,包括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政治融合等 [5] 。

与人口流动相似,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亦受到推力与拉力的共同作用:人力资本 [6] 、新型社会网络 [7] 、城市亚文化认同 [8] 等形成的拉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而发展困惑 [8] 、城市排斥 [9] 、乡土文化认同 [10] 等形成的推力则会对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产生阻碍,此外,城市经济基本面 [11] 、公共服务 [11] 等宏观因素也会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总体来说,我国家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程度不高 [12] ,只达到“半市民化”水平 [1] ,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学界的共识 [13] 。

已有研究丰富了人们对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的认识,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 着重关注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的各类因素,少有对融入现状的研究。2) 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多使用“半城市化”、“渐进融入”等定性式描述,缺少数据化定量分析。3) 在具体测量社会融入水平时,现有研究大都对各评分指标取均值简单计算,鲜少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多维测度。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在对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抽样调查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出社会融入的不同维度,全面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现状,为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提供有力依据。

2. 定量研究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20年8月、9月对贵州省省会及各个地级市所在的农业转移人口进行的群体抽样调查,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吸纳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受访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金融信息、社会融入量表等,所有问卷由课题组成员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完成,共计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33份,剔除关键变量缺失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500份,问卷有效率为93.8%,样本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ample data

表1.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2.2. 因子分析

问卷中的社会融入量表采用9个指标综合测度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状态,对各指标均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法,从1~5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使用SPSS27.0软件对社会融入指标的9个题项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 α系数大于0.7 (=0.72)说明问卷信度良好。

为了考察所调查农业转移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入度,本文参照卢海洋等 [11] 的做法,将衡量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的9项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KMO检验值为0.809,大于0.7,说明该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近似卡方值所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 (P < 0.01),表明效度结构较好。数据分析软件提取出3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总方差解释率为78.989%。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Analysis results of social integration factors

表2. 社会融入因子分析结果

生活成本、收支余额、工作稳定性3项指标对F1的负荷值最高,从指标涉及内容来看是外出农业转移人口经济水平表现的典型内容,因此将F1命名为“经济整合”。

F2主要由生活适应、规则习得、文化参与3项指标来表达,这3项指标反映出外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的融合情况,因此将此因子命名为“文化接纳”。

F3所对应的3项指标表达了外出农业转移人口的身份认同、地位感知与定居意愿,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现状的反映,因此将此因子命名为“心理认同”。

2.3.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对贵州省实地调研所得的500份问卷数据,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提炼出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三个主要指标,丰富了对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现状的定量研究。

以3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对其进行加总,计算出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的综合得分,运用公式将其转换为1~100之间的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被调查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均值为63.21,标准差为15.46,可以看出,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程度整体不高,并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与农业转移人口“半城市化” [14] “阶层分化” [15] 等已有研究结论相一致。

关于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进程,近几年的相关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定论,以往研究大都认为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尚处于初级阶段 [16] ,卢海阳曾基于2013年1632份进城农民工样本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方法测量进城农民工平均社会融入度,得到43.71的测量结果 [7] ,在本研究中,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平均得分为63.21,这说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5%),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加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与主要力量 [17] ,正在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以适应城市的动态变化、渐进融入城市社会,因此,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近年来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水平有明显改善的趋势,并且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有所进阶。

分维度测度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结果如表3所示:

Table 3. Score of social integration factors for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表3. 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因子得分

2.3.1. 经济整合

农业转移人口经济整合的因子得分为69.62,标准差为18.56。经济整合指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由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时对城市生活经济条件的融入情况,即职业以及与其相联系的收入支出等,经济融入关系到农业转移人口能否在城市生存并立足 [18] 。本研究测量的农业转移人口经济整合水平高于文化接纳与心理认同水平,说明经济整合是最基本的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实现社会融入的第一步,具体表现在外在经济地位的提升、就业空间的扩大、消费模式的转变。

2.3.2. 文化接纳

农业转移人口文化接纳的因子得分为60.46,标准差为20.95。文化接纳通常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群体或个人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后,其中一个群体或者所有群体改变原有文化观念、行为模式发生变化的过程 [19] 。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整合是从外在结构上融入城市,而文化接纳涉及其与移入地居民在价值、观念上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内核融入。总体来说,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是一种由外在到内在的动态融入进程,因此其文化接纳水平略低于经济整合水平。

2.3.3. 心理认同

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认同的因子得分为46.15,标准差为20.66,心理认同是社会融入的最高层次,强调农业转移人口主体对城市的归属感,心理融入的完成,才是农业转移人口由农村人转化为城市人这一过程的完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融入 [20] 。被调查的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认同得分最低,说明农业转移人口整体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这有可能与农业转移人口更易受到非正规就业、社会排斥、社保隔离,即城市内部形成的“新二元结构”有关 [10]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整合、文化接纳与心理认同并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糅合共同进展的 [21] 。

3. 政策启示

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现状需要从经济整合、文化接纳与心理认同各个融入层面着力: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整合,内在人力资本与外在就业环境同样关键,企业应当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使其增强在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应当从制度层面完善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就业保障,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的参保率。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文化接纳,需要提升城市的文化素养,鼓励并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城市的文化活动,增加其与市民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农业转移人口从传统的三缘关系网络(血缘、亲缘、乡缘)逐步过渡到新型市民关系网络,从内核涵化城市文化。

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心理认同,重点在于关注其心理感知,培养对流入地的城市情感:一来需要提升城市的包容性与接纳度,消除来自本地市民的社会排斥和歧视,二来需要提供均等化的市民待遇,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对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重逻辑视角下农地延包实施路径研究”(21BJY040)。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承包法下进城农民落户意愿与土地处置的动态匹配研究” (19GZYB76)。

文章引用

石玲玲,安海燕. 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现状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Taking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06): 6458-6463.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3.136636

参考文献

  1. 1.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与农民工的市民化[J]. 经济学家, 2019(7): 90-100.

  2. 2. Portes, A., Parker, R.N. and Cobas, J.A. (1980) Assimilation or Consciousness: Perceptions of U.S. Society among Recent Latin American Im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Forces, 59, 200-224. https://doi.org/10.2307/2577841

  3. 3. 辛毅, 宫伟文, 赵雅斐. “显性市民化”与“隐性市民化”对农民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20, 42(5): 894-906.

  4. 4. 文军, 沈东. “市民化连续体”: 农业转移人口类型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16(10): 179-189.

  5. 5. 郭庆. 社会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J]. 经济地理, 2021, 41(3): 161-169.

  6. 6. 李飞, 钟涨宝. 人力资本、阶层地位、身份认同与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J]. 人口研究, 2017, 41(6): 58-70.

  7. 7. 卢海阳, 郑逸芳, 钱文荣. 农民工融入城市行为分析——基于1632个农民工的调查数据[J]. 农业技术经济, 2016(1): 26-36.

  8. 8. 廖全明. 发展困惑、文化认同与心理重构——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0(1): 141-145.

  9. 9. 汪润泉. 子女教育期望与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基于全国7个城市调查数据[J]. 农业技术经济, 2016(3): 75-84.

  10. 10. 张桂金, 刘小敏. 乡城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及其影响机制——基于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J]. 南方经济, 2018(11): 121-136.

  11. 11. 陈诚, 杨巧. 城市视角下农民工居留和落户意愿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5(5): 69-80+113.

  12. 12. 郭庆然, 陈政, 陈晓亮, 等. 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度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来自CHIP数据的经验分析[J]. 经济地理, 2019, 39(1): 140-148.

  13. 13. 李海波, 张延吉. 农民工城市居住福利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4): 11-14+25.

  14. 14. 陈文琼, 刘建平. 发展型半城市化的具体类型及其良性循环机制——中国农民进城过程的经验研究[J]. 城市问题, 2017(6): 4-13.

  15. 15. 王通. 联根式流动: 中国农村人口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的隐蔽性特征[J]. 求实, 2018(5): 77-89+112.

  16. 16. 聂伟, 风笑天.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精神健康——基于珠三角外来农民工的实证调查[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5): 32-40.

  17. 17. 朱纪广, 张佳琪, 李小建, 等.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8): 145-152.

  18. 18. 杨传开, 刘晔, 徐伟, 等. 中国农民进城定居的意愿与影响因素——基于CGSS2010的分析[J]. 地理研究, 2017, 36(12): 2369-2382.

  19. 19. Redfield, R., Linton, R. and Heiskovits, M.J. (1936) 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38, 149-152. https://doi.org/10.1525/aa.1936.38.1.02a00330

  20. 20. 司文涛, 戚伟, 孟霖. 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机理——基于地方适应性的中介效应[J]. 资源科学, 2022, 44(4): 820-832.

  21. 21. 王佃利, 刘保军, 楼苏萍.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框架建构与调研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2): 111-115.

  22. NOTES

    *国家统计局《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