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8232 , 6 pages
10.12677/VE.2022.116126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工匠精神”教育价值培育研究

邓玉娟,徐建亮,祝惠一,徐文俊,朱峻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22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17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3日

摘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现在提倡“工匠精神”,许多学者都曾多次从德国、日本等国家寻求灵感。“工匠精神”这一概念出现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在职业教育培养技艺方面,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技艺教育价值。从培养技艺的角度探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价值衍生,将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和一个新的领域。建立“四个自信”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炎培,工匠精神,职业教育,高等学校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n the New Era by Yanpei Huang’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Yujuan Deng, Jianliang Xu, Huiyi Zhu, Wenjun Xu, Jun Zhu

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Quzhou Zhejiang

Received: Oct. 22nd, 2022; accepted: Nov. 17th, 2022; published: Nov. 23rd, 2022

ABSTRACT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establish 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wadays,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s advocated, and many scholars have sought inspiration from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for many times. The concept of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appeared in 2016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which shows that the pursuit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has become the will of the state and the consensus of the people. In the aspect of cultivating skill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pei Huang’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contains a rich value in skills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value derivation of Yanpei Huang’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skills will open up a new road and a new field for the research of Yanpei Huang’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Establishing “The Four-sphere Confid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Yanpei Huang,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黄炎培先生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所倡导的“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敬业乐群”等理念,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是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他提出了职业教育“敬业乐群”、“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好的人格”、“教育救国”的道德规范。敬业即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会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就是要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本分做事,为社会多做贡献。乐群即指“具优美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就是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和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可见,黄炎培先生倡导的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培养的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事业,尊重劳动群众服务,有互助合作的精神、强烈的责任心、奋斗和创造的精神、谦虚诚恳的态度、任劳任怨的美德、勤俭朴素的作风。这一要求与我国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相一致。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8年,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人社厅发[2018] 26号),明确将“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写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至此,“工匠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 [3] [4]。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从本质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人对待自己的工作应有的精益求精、严谨求真、职业敬畏、耐心恒信、敬业奉献的优秀素养。2022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 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当下经济发展模式巨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国家战略正在实施,“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制约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瓶颈,改变产品制造者的理念、铸造职业人“道技合一”的精神灵魂则是打破这个瓶颈最根本的途径。而作为我国现代产业大军的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更应主动承担起培育“工匠精神”的使命和责任,研究新时期高职教育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策略、进一步培育学生具备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更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近现代极具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思想,本文探索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对“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5],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探索当代高等职业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2. 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2.1. 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疱丁之语,解答了自己解牛何以神乎其技,道出了一个工匠追求技艺的价值所在。工匠精神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或者多个维度来理解,狭义上的“工匠精神”,指的是工业时代用双手劳动的劳动者,而不是全体职业人;广义上来说,是所有职业的人都应该具备的优秀素养。一般来说,一是“精益求精”,二是职业上的敬畏,三是认真求实,四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五是奉献精神 [6]。进一步理解,工匠精神是一种不关心做什么,只关心怎么做的职业表现,是在工作过程中对职业的敬畏、对技术的精进、对产品的创意和品质的追求。由于产业的发展升级和不断智能化,纯手工的工作日益减少,因此当今时代对于“工匠精神”的倡导,更多的是指所有职业培养主要是“精神的浸染、境界的提升、修养的内化、情操的高尚、信念的坚定”的美好品质 [7]。

2.2. 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改革,需要“工匠精神”的全力支撑。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满足国民日益增长和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的迫切要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制度改革,不仅是激发职业教育自身活力的必要手段,也是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我国产业转型步伐的加快,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握这一历史趋势,更加注重内涵发展,面对外部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水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尺度,技艺是决定人才质量的重要基石。高等院校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育受教育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品格。第一是培育“工匠精神” [8]。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以“工匠”的心态对待工作,从而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度。

3. 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3.1. 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培育“工匠精神”

从时代精神出发开展思政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9]。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了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前提,也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曾经讲道:“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参与者,教师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引导学生确立个人梦想并付诸行动,最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把握时机的意识、等待时机的耐心,更要有创造时机的能力,只有抓住时机并找准切入点,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3.2. 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契机,打通“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道

积极开展企业要求和社会需求调研,深入校企合作互动,邀请劳模工匠、技术骨干等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分阶段完成学业。强化实训实习,围绕工匠无私奉献、创新拼搏、精益求精等精神元素,凝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德育目标,结合专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架构,共同搭建专业课程结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开展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设计,打造工匠精神培育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追求成功的欲望。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激励他们投身于工匠之路。在实践教学环节,充分授权、充分信任,让学生实践、自我管理,满足自己内心的信任需求 [10]。以身作则,从以主要国家的工匠和世界技能大赛的优胜者为先进示范,到用身边同学和导师的先进事迹感动和激励学生;通过举办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和创新创业比赛,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积极性、兴趣和勇气。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公平正义的原则 [11] [12]。

3.3. 以专业实训为手段,强化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专业实训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流形式。“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长期的过程,而且将其内化成学生的内在品质,更需要不断地、长期地培养。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学生真正接纳、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才能将“工匠精神”融入自身信念,贯彻于工作行动之中。因此,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要好好把握实训操作阶段,将“工匠精神”与实训相结合,做到实训教学中给予职教学生“工匠精神”的方面的启蒙 [13]。

3.4.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设计中

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主要是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在这方面,我校培育“工匠精神”也应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作用(图1)。根据外部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提高的专业素质。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新形式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专业考核中。受教育者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育品学兼优、吃苦耐劳、纯诚敬业的敬业精神。高职院校每个班级有一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师,还有一名技术骨干作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导师。同时,根据《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要求和不同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培育和塑造“敬业、严谨、精细、敬业、卓越”的具备优秀“工匠精神”特质的技能型人才 [14]。

3.5. 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支撑,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职业教育发展,“双师型”教师是关键。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界定了“双师型”教师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双能力”的兼备、素质的持续提升等。“双师型”教师是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它符合工匠对精神内容的要求 [15],并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拓宽,有利于发挥“工匠精神”的作用 [16]。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0%,“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各100个,建设360个国家级职教教学创新团队,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Figure 1. Dual channel training new pattern of the “craftsman class” + “regular class”

图1. “工匠班” + “普通班”的双通道培养新模式

3.6.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厚植“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中职学校具有隐形的育人育德功能,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近墨者赤,近墨者黑”,生动地说明了精神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安全文化、规章文化为载体,以培育、弘扬、传承、创新为手段的职业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价值取向、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培养、专业修养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学校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职业教育办学水平。通过校园文化,学生可以尽快确立自己的目标,树立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树立“德才兼备”校训,树立“严格求实、勤奋向上”校风,树立“求知求真、创新求精”校风办学理念。一个积极的校园氛围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校园文化是社会化的延续和缩影,良好的文化和精神氛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7. 以现代学徒制为纽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逐步探索现代学徒制教育改革,着力培育学生“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 [17],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工匠的重要手段,对“工匠精神”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8]。现代学生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纽带,是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载体和有效途径。以培养学生为目标,以支撑学校和参与企业的深度、重视教师深度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为主导的传统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生制职业教育普及加速的人才培养发生了很多变化,从传统的单一学生身份变成了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第二是学习场所变得更加灵活,不能只在学校接受知识的学习。第三,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过分重视理论学习转变为“教学做一体”,在接受了现代学生制培育教育的“工匠精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学徒制本身就是具备丰富的“工匠精神”,也就是说,在企业学习过程中,企业导师本身应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现代学徒制的精髓,让他们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中感受到“工匠之魂”,不断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中,为祖国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4. 结束语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这是第一次将“工匠精神”的概念纳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已经上升到国家意志和人民共识的高度。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工匠的素质要求和殷切希望,更是对整个社会分工分工、无优无劣的深刻认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新常态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尤为重要。因此,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多途径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基金项目

2022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ZJCV2022A12,ZJCV2022A23,ZJCV2022C09)资助。

文章引用

邓玉娟,徐建亮,祝惠一,徐文俊,朱 峻.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工匠精神”教育价值培育研究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n the New Era by Yanpei Huang’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J]. 职业教育, 2022, 11(06): 815-82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2.116126

参考文献

  1. 1. 妙惠. 黄炎培与杜威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7284/d.cnki.gsxiu.2020.000511

  2. 2. 罗宁, 董纪伟, 马占国, 赵慧明, 沈晓明, 孙慧. 传承“工匠精神”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2(2): 60-62

  3. 3. 曹胜利.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于“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5): 59-62.

  4. 4. 王志强.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逻辑、方式与实现机制[J]. 职教论坛, 2022, 38(8): 123-128.

  5. 5. 江敏敏. 黄炎培职业人才教育观视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探讨[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邮电大学, 2017.

  6. 6. 周俐萍. 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7159/d.cnki.ghzsu.2020.002604

  7. 7. 李萍, 郑旭. 美英日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及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 32(6): 96-99.

  8. 8. 罗小燕, 杨丽荣, 姜志宏, 蔡改贫. 从导师视角论基于工匠精神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途径[J]. 高教学刊, 2022, 8(23): 7-10. https://doi.org/10.19980/j.CN23-1593/G4.2022.23.002

  9. 9. 潘奕. 互联网 +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的促进作用——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J]. 新闻爱好者, 2020, 508(4): 119.

  10. 10. 黄钰玲, 曹照洁, 李爽尔. 工匠精神“六有”特征分析及培育启示——基于纪录片《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的案例分析[J]. 教育科学论坛, 2021(18): 25-30.

  11. 11. 李健. 新时代海洋特色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 19(7): 257-259.

  12. 12. 唐未兵, 温辉, 彭建平. “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8): 14-16.

  13. 13. 张文, 谭璐. 新时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新内涵、价值及培育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20(7): 73-80. https://doi.org/10.13615/j.cnki.1004-3985.2020.07.012

  14. 14. 戴飞铭, 舒良荣. 高职机械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8): 49-52.

  15. 15. 谭璐.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工科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 36(5): 146-151.

  16. 16. 陈诗慧. 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4): 109-112.

  17. 17. 谭璐.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 教育评论, 2018(9): 100-104+162.

  18. 18. 张俊. 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维度和实现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19(21): 61-6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