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1665 , 9 pages
10.12677/ASS.2022.115253

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与 发展对策研究

颜其艳*,万艳丽*,程杨鑫,黄一埔,韩浩川,陆春艳,戚兴宇#

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2年4月21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18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25日

摘要

实践表明,凉山州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问题,但是对于迁入到安置区的搬迁移民来说,他们却面临着诸如社会资本缺乏、语言环境陌生、就业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且在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生活交往方式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差异较大。这些问题,不但制约了搬迁移民主动“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不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因此,如何使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适应新的环境,顺利融入当地社会生活,获得更强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实地调研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首先,了解现有的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进展,对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状况现状进行梳理。其次,准确把握现阶段移民群体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与面临的挑战,发现其在经济、文化、社交、权力和心理等五个方面存在问题。最后,基于此五方面内容,针对性提出新时代凉山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与发展的实施路径与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

Study o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Migrants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Qiyan Yan*, Yanli Wan*, Yangxin Cheng, Yipu Huang, Haochuan Han, Chunyan Lu, Xingyu Q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Apr. 21st, 2022; accepted: May 18th, 2022; published: May 25th, 2022

ABSTRACT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project implemented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overty problem that soil and water cannot support people on one side. However, for the migrants who move to the resettlement area, they are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social capital, unfamiliar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employment rate to be improved, and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nd local residents in cultural customs, values, lifestyles and communication.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restrict the ability of migrants to actively develop their own blood and self-development, but also hinder the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how to make Liangshan poor relocation immigrants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smoothly into the local social life, to obtain stronger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is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is topic.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dopt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carry out research work. First of all, underst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in inhospitable areas, and sort out the status quo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 groups. Secondly, it accurately grasp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hallenges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s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found problems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power and psychology. Finally, based on the five aspec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effectiv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soc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immigrants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Relocation of Poor People from Inhospitable Areas, Immigrants, Social Integr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任务,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被明确提出。截至2021年,整个搬迁工程涉及我国22个省(区、市)已修建的集中安置区共计3.9万个,建成安置住房数量达260多万套 [1]。而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的凉山州,在“十三五”期间将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6万人,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的25.7%,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8% [2]。这些数据表明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发现在搬迁后续工作中,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出现了就业率不高、生活方式存在差异等社会融入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从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在搬迁后遇到的问题着手,对其在后续过程中社会融入的各影响因素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不仅能够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自身防止返贫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还为他们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巩固脱贫成果,进而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家政策与时代的产物,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成为近几年来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其研究者更是不计其数。目前,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搬迁政策、搬迁移民后续生计两方面,或更多地只关注移民社会融入的某一方面,缺乏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系统研究。因此,梳理国内外有关社会融入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特有的反贫困方式,而国外主要是关于生态、环境移民的社会融入研究 [3]。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内涵研究。“易地扶贫搬迁”的定义是由国家计委于2001年正式给予,此后,知网有关该政策的文献逐年增多,尤其是在2019年,相关文献的发表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学者们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是指生活在偏远地区,通过搬迁的形式离开原来生活区域,并入住新场域的群体,其也是精准扶贫的对象 [4]。由该定义可知“易地扶贫搬迁户”基本等同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关于社会融入概念的研究甚多,社会融入也是始于移民,且此过程十分复杂。迄今为止学界对这一概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从大部分学者的描述中,可以归纳其共有的特征,将其定义为:社会融入是指在特定群体中(通常是移民),为提高该群体人员的福利,使其全面且平等地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包容和团结。二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影响因素及测量维度研究。如蒋平英(2021)认为造成搬迁后移民的社会融入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民众自身的性格认知、迁入地对搬迁民众的接纳和支持不足 [5]。张富富(2021)认为,易地扶贫搬迁中的老年移民社会融入受制于其年龄、健康、学历、收入甚至语言沟通能力等因素 [6]。骆雪娇(2020)等人将易地扶贫搬迁社会融入的测量维度划分为生产融入、生活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维度 [7]。李哲(2020)等人在骆雪娇的维度上增加了“关系融入”,共四个维度 [8]。三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研究视角。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社会融入现状,学者们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如陈淇淇(2019)基于社会空间变迁视域,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进行了研究 [9];周恩宇、卯丹(2017)从社会文化转型视角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10];黄榜泉(2019)基于市民化视角,探索搬迁移民融入的政策配套、公共服务的路径 [11]。

从国外的文献来看,虽然没有对易地扶贫搬迁社会融入的研究,但是有关于其他移民社会融入的研究,且研究的时间较早较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国内的文献来看,虽然相关概念已经被界定,不同的学者对易地扶贫搬迁社会融入测量维度的划分也不同,但总的来说缺乏一个较全面的测量维度体系。此外,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与当地社会的融入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来说,移民群体与当地社会的融入是双向的:一方面,移民群体的自身因素,如思想观念、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社会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与当地社会的融入程度;另一方面,当地社会的民众接纳态度、生活方式、制度与政策取向也会对移民群体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拟从两个基本维度,即“移民群体自身人力资本状况”与“流入社会接纳或排斥状况”展开针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与发展问题的研究。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包括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经济、社交、文化、心理、权力及当地社会对移民的接纳度在内的较全面的问题分析维度体系。以此探寻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更好融入当地社会,提升生存发展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2. 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现状

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州占地6.0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15万,其中彝族人口占52.5%,辖16县1市,州内居住着彝、汉、藏、回、苗、白、满等14个民族,是省内少数民族类别及人口最多的地区 [12]。据统计,凉山州共有易地扶贫搬迁7.44万户35.32万人,其中布拖县依撒社区、金阳县东山社区、越西县感恩社区、美姑县北辰社区、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喜德县彝欣社区等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型社区,共安置1万余户4.96万人 [13]。考虑到样本选取的普适性和代表性,本研究小组选择凉山州美姑县牛牛坝、昭觉县沐恩邸社区等大中型集中安置点及西昌市部分中、小型集中安置点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总的看来,凉山州各县搬迁移民安置区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融入工作、安置社区服务体系融入工作、就业服务体系和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门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来看,安置区内搬迁移民各方面融入情况如下:

2.1. 经济融入

此处的经济融入主要是指搬迁移民的生计融入。目前,凉山州800人以上的24个安置点社区配套产业园区15个、产业基地12个、扶贫车间11个,已产生效益的9个,累计产生效益1.537亿元 [14]。如美姑县的乐美扶贫工厂,它是乐山市对口帮扶美姑新建的工厂,可吸纳2000名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在此务工。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可提供1.2万人次劳动力务工。随着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的实施,安置区移民生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从搬迁之前以务农为主转变为搬迁后的非农业生产。通过走访询问大中型社区就业部门工作人员,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移民在当地或外地工厂工作,或从事零工、服务员等工作。此外,从收集到的各社区就业名单可知,社区内也提供了诸如保洁和保安等基础岗位。总之,从职业类型和数据来看,大部分搬迁移民已经能够融入迁入地劳动方式,不再是原有的农耕经济,社会融入程度逐渐增强。

2.2. 文化融入

经研究小组走访调查得知,搬迁移民文化服务需求较大。根据观察和走访,我们发现搬迁移民在各安置区内的休闲活动类型主要包括:打麻将、跳当地民族舞、玩纸牌、打羽毛球等。与此同时,虽然安置存有社区基础设施,但搬迁移民希望这些设施数量能够有所增加,并且他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此外,一些安置区还对社区文化环境开展了治理活动,以提高移民的文明程度。如昭觉县新城镇南坪社区开展了社区文化整治行动,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成立的红白理事制定了一系列杜绝铺张浪费的婚丧办理制度,布拖县专门为社区制作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入住宣传教育专题片。总之,移民们的文化活动方式较之前有所转型。另外,通过对搬迁移民的访谈,笔者发现许多移民也会对一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所期待,他们希望在安置区内也能体验到搬迁之前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增强安置区彝族年的“年味儿”、保留订婚时“泼水”的风俗等。

2.3. 社交融入

经访问,一些移民与邻居搬关系较好,这是因为搬迁之前,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有的甚至之前就是亲戚朋友,搬迁后仍然保持亲近关。另一些则是陌生人,因此,他们表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彼此,短时间内无法发展新的社会关系。他们并不排斥去结交新朋友,但大多数移民也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契机去与左邻右舍相识,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契机包括增加现有的社交方式、创造相处及交流的机会。事实上,社区提供的服务,能够促进搬迁移民、当地居民及社区工组人员之间的融洽关系。如昭觉县沐恩邸安置社区开办的“四点半课堂”,为外出务工搬迁移民的留守儿童提供课外课堂服务,促进了移民孩童之间的社交。越西县城北感恩安置区成立妇联、矛盾纠纷调解会等团体和组织,建立了妇女儿童之家、书画休闲娱乐等活动站,增加了移民相处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社交融入。

2.4. 权力融入

通过走访搬迁移民、当地土著居民及社区工作人员,课题小组对搬迁移民和当的土著居就民意见表达、社会保障、政治参与等权利状况进行了解。总体结果就是搬迁移民和当地居民在这些权力享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不存在诸如“当地保护”此类情况。只是在少数情况下,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有时也会因自身未对某项政策的疏忽,或者是社区工作人员摸底时的情况与后续实际情况发生改变而不能享受到相应的权力和保障。

2.5. 心理融入

关于心理融入现状,本研究小组主要对搬迁移民和当地土著居民进行了调查。笔者认为,搬迁移民群体要想真正从“农民”变成“居民”,就要发自内心地接纳现代文化与城镇价值观念。其中,心理身份认同、归属感是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本质要求。在访问原居住地与迁入安置社区居住条件变化时,大部分搬迁移民认为,与原居住地相比,现居住地无论是在房屋建筑自身,还是周围环境,均更胜一筹。由此可见,移民逐步融入安置社区,也渐渐脱离了其原本的身份认同。置于当地居民,大部份对搬迁移民的到来表示欢迎或者觉得无所谓,只有极少数对搬迁移民的到来表示担忧。一方面,他们会担心自己是否能与其毫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他们对移民的到来可能发生的未知改变感到担忧。

3. 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尽管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在社会融入及其后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迁移人口众多带来的却是搬迁移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骤变、社会关系的重组和文化心态的重塑。因此,这些移民们在社会融入与后续发展仍然面临着复杂艰巨的挑战。

3.1. 经济融入与发展的问题及成因

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在经济层面遇到的挑战直接体现在生计融入与发展方面。不少安置区内搬迁移民因照顾家庭、就业习惯等原因,需通过就地就业或居家就业等方式促进就业增收。首先,由于生产活动方式的改变,搬迁移民面临失去土地等资源,即便有些移民能够保留之前拥有的土地,但因其与安置区相距甚远,往返成本高,费时又费精力,使原有耕地不宜继续种植,进一步使移民被迫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而变得“非农业”。其次,原有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就业形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搬迁移民现存的就业方式主要包括企业、工厂、扶贫车间及自主创业。虽然凉山州政府与社会各企业合作,但是这些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仍对搬迁移民的性别、年龄、学历或技术有一定的要求,这使得超龄、学历水平较低等移民在求职发展受限。即使州政府经常组织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活动,但由于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不够有效,短时间内也无法让他们立即就业。最后,由于搬迁移民进入安置社区后,其消费结构和模式也发生了许多改变,其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支出量较从前增大。搬迁前靠农作物解决温饱问题的部分现也只能去超市和便利店采购,还有生活用水由从前的直接向自然界获取的井水、堰塘水转变成付费的自来水,加上电费、网费、物业费等基础设施费用的增加,经济压力逐渐增大。

3.2. 文化融入与发展的问题及成因

虽然凉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毕摩文化、彝族歌舞服饰、木里藏乡风情等 [15],但是独具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与现代工业文明却存在极大差异。这是由于凉山洲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农村地区,且现代化水平不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日常言行。例如在风俗习惯方面,搬迁移民在传统的礼节和婚丧嫁娶方面与更具现代化的安置区有一定差异。搬迁前,无论婚丧嫁娶,多地都有“六早八晚”的习俗,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搬迁户的很多传统文化习俗已逐渐淡化,安置区新的文化习俗短时间内无法盛行。且凉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其以彝族为居多,也存有藏、汉、回、傈僳、傣及蒙古族等。安置区内的移民们种族也不尽相同,其语言和文字或多或少有不同之处,因此,这也是搬迁移民在语言类别、价值取向、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此外,即便是在人口比例占比较大的彝族搬迁移民当中,彝语在发音、语义等方面也可能因搬迁前的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尤其是有些年岁的老人,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者根本未进行过系统的教育,导致他们不擅长使用我国通用语交流,进一步造成文化传播障碍。

3.3. 社交融入与发展的问题及成因

一方面,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交方式较从前发生了转变。在搬迁前,搬迁移民会在农村重大传统节日举办相应的民俗活动,比如“三月三”进行唱山歌、打糍粑、吃五彩饭,火把节期间开展摔跤、选美、斗鸡等活动。但搬迁之后,社交方式相对单一,较多的活动无非是移民聚众看电影、跳广场舞等,搬迁移民参与率不高,不利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相互交流,导致他们人际交往困难。另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交对象有所改变,社交范围相比以前也缩小了。搬迁之前,搬迁移民均生活在农村,属于典型的农村熟人社会,社交对象和社交范围也主要依赖固定的以地缘、血缘为依托的社会关系网络 [16]。搬迁之后,由于安置区内移民的邻居来自各个镇、村,但他们依旧将自己的社交圈限制于亲友和老乡之间,短时间内,搬迁移民们与当地居民主动结交意识不强,这就导致社交范围狭窄,难以融入安置区的社交环境。

3.4. 权力融入与发展的问题及成因

在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过程中,虽然地方政府、村委会或社区都设置一些渠道让移民通过适当的途径来表达他们的诉求。例如村委会或社区通过召开大会等方式了解搬迁移民的意见和想法,乡镇政府则收集这些意见,然后再向上传达。但这些措施有时会流于形式,执行的效果不佳。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如下:一是在对搬迁移民意见的传递过程中,通常只会反映大多数搬迁移民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忽略甚至损害小部分搬迁移民的利益;二是在这种间接参与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信息失真,从而产生一定的偏差;三是相关主管部门通常站在整体、发展的角度,可能会与搬迁移民个人的利益诉求相冲突;四是即便搬迁移民的意见表达出来了,但由于缺乏监督机制,使得搬迁移民的诉求得到足够重视,导致他们满足其要求的概率较低。此外,移民的政策享有意识不当也会导致搬迁移民的权力受损。例如,按照规定年岁以上居民可以每月领取一定金额的补贴,但有的老人在集中统计申报时不到规定领取年龄,等达到后又没有及时帮助他们申请办理,导致政策落空;还有些在最初识别时不符合该政策条件,后来又因各种因素变成该政策享有者,但又因未及时补充纳入,最终还是没能够享受该政策享有权带来的福利。

3.5. 心理融入与发展的问题及成因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入住到安置区内,不仅其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而且其社会环境也产生了变化,这也意味着移民们心理层面也会有所变化。这些变化中,影响较大的心理认同。移民心理认同是指移民个体在居住地中建立起的身份意识和心理归属感 [17]。身份意识是搬迁移民角色的转换,他们通常是由农村人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但大多数搬迁移民无论是对农村的原始的社会身份,还是对于原居住地,均有热烈的感情。这种现象尤其出现在年长的搬迁移民中,他们在搬迁之后依然怀念从前的生活和亲友,归属感较强。而一些年轻的搬迁移民则对原住所的归属感较弱,他们更关心居住及就业环境。此外,搬迁移民的歧视感知力也会对他们融入社区造成一定影响。显然,他们的歧视感知力越强,其与其他搬迁移民或者当地居民交往时的心理负担就越重,其融入信心越低,就会延缓社会融入进展。从当地居民的角度分析,易地搬迁移民的到来,会分割或者占有部分原属于当地居民的土地、就业等资源。这就相当于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可能对搬迁移民产生排外心理,对移民的接纳态度恶劣,严重者可能导致冲突和矛盾的产生,这些行为将进一步阻挡搬迁移民社会融入进程。

4. 凉山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与发展的实施对策建议

4.1. 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几率

一是全面实施就业促进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与深、广等沿海城市劳务协作,增加公益性兜底保障力度,促进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稳定就业。二是着力提升搬迁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构建搬迁移民纳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各种培训体系。持续提高搬迁移民职业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效用性,并开发培训方式,开展岗前培训和异地稳岗培训。三是大力支持搬迁移民返乡创业、就业行动。当地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对为搬迁移民提供数量与其劳动力相适应的企业和厂家岗位,加大政策优惠力度,比如减免税收、开展返乡创业项目推介等活动等,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返乡就、创业信心。同时基于凉山州文化特色、产业基础、丰厚资源等优势,创建一批富有特色、口碑及规模的县域劳务品牌。如发展手工彝饰、民俗小吃等经济。

4.2. 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文化氛围

一是通过各类有效的活动去宣传凉山州富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以移民脍炙人口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并保留搬迁移民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如火把节、祭龙节。其中,注意发挥彝族“德古”1在民众间的影响力,破陋习,树新风。二是推动社区移民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意识及行为培养。如社区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垃圾分类、网购、交通出行、智能手机社交平台知识及运用活动。三是提升搬迁移民,尤其是搬迁老年人的汉语表达能力。如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对搬迁移民开展老年教育培训,提升凉山州安置区内搬迁移民的普通话水平。

4.3. 增加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交方式

增加移民社交方式,以扩大其社交范围,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开展各种线下集体活动,来增加移民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例如开展读书分享会、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会,集体观看露天电影,举办社区文艺汇演和各项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不仅能够使移民和移民之间、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移民和社区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熟悉,还能够是他们终生学习和进步,并促进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及诸如“新冠疫情”等传染性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导致人民群众被迫从“面对面”的线下交流转为借助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类网络社交媒体线上交流。因此,这就需要当地政府联合信息技术企业及社区共同打造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大力宣传此平台,普及平台使用知识并将移民基本信息纳入此平台,然后,在此平台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性知识、技能等趣味问答活动,鼓励他们进行线上集体讨论,提高搬迁移民新型社交方式参与积极性。

4.4. 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权利享有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建+”的集中安置点基层治理模式,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搬迁移民的权益。完善党建+自治、团队或社会组织等各项组织体系建设,实行“一站式”办公,高效实现安置区治理,保证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二是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搬迁移民待遇,为移民在住房、就业、医疗、警务、教育等方面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相关部门在办理移民业务时,不得歧视或排外移民,也不得对当地居民给予“特殊照顾”。三是提高搬迁移民在公共决策、公共事务治理中话语权分量,通过设置线下信访、线上政务微信意见专栏等形式,让移民合理表达个人意见与需求,鼓励搬迁移民参与社区治理及决策,并设立督导组,允许匿名监督,维护权力受到侵害的搬迁移民。

4.5.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心理认同

当地政府应积极引导搬迁移民与土著居民、移民与移民之间进行互动。一是政府和安置社区应制定并实施他们互动的政策,社区与社区之间举办各种联谊活动,互相帮助,加深友谊,从而提升移民心理认同感。二是组织志愿者到安置社区,开展走访活动,和移民唠家常,讲讲心里话,让移民感受到温暖,从而增强移民归属感。三是在移民摆脱绝对贫困后,当地政府仍应做好移民的跟踪监测及帮扶工作,到搬迁移民家中,精准及时了解移民的心理状况及未来的发展需求,为移民排忧解难,提高移民主人翁意识。

5. 结语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情况的好坏,不但关乎当地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切实体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质量的高低。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续社会融入困境与发展事宜须增强对移民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人际交往、权力维护、心理认同等方面的支持,才能应对搬迁移民的社会融入困难挑战,从而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伟大目标,才能书写好“一搬跨千年”新的历史篇章。

基金项目

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SYYXSS105)。

文章引用

颜其艳,万艳丽,程杨鑫,黄一埔,韩浩川,陆春艳,戚兴宇. 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与发展对策研究
Study o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Migrants in Liangshan Prefectur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5): 1849-185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5253

参考文献

  1. 1. 张蕾, 张梦琳, 罗滢. 场域理论视角下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中国市场, 2021(18): 45-46+54.

  2. 2. 姚文兰. 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探析——以凉山彝区易地扶贫搬迁为例[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1(4): 39-43.

  3. 3. 张寅霞, 杨俊伍. 对易地搬迁扶贫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思考——基于云南省会泽县的实地调查[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4): 215-216+284.

  4. 4. 刘东美, 沈最意.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32(9): 272-273.

  5. 5. 蒋平英. 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民众社会融入研究[J]. 理论与当代, 2021(1): 49-50.

  6. 6. 张富富. 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老年移民社会融入的路径研究——基于贵州省十三个移民地的调查[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0(2): 69-77.

  7. 7. 骆雪娇, 王林玉.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新市民社会融入研究——基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分析[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20(6): 53-57.

  8. 8. 李哲, 王丽娟, 赵荣格, 张敏, 张伟. 后搬迁时代贫困户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白河县易地搬迁扶贫为例[J]. 北方经济, 2020(2): 61-64.

  9. 9. 陈淇淇. 社会空间变迁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群体的社会适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19.

  10. 10. 周恩宇, 卯丹. 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及其后果——一项社会文化转型视角的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4(2): 69-77.

  11. 11. 黄榜泉. 新时代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市民化路径[N]. 贵州日报, 2019-04-03(010).

  12. 12. 四川省人民政府. 凉山州[EB/OL]. https://www.sc.gov.cn/10462/10580/10587/2018/5/31/10313925.shtml, 2022-04-13.

  13. 13. 四川日报. “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开启移民新生活——让更多服务下沉到社区“最后一米” [EB/OL]. https://www.sc.gov.cn/10462/12771/2020/12/16/d8a30485199d4bf2bc613fe776411002.shtml, 2020-12-16.

  14. 14. 张亚. 转型与重构: 写好“一搬跨千年”新的历史篇章——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治理与后续发展综述[EB/OL]. http://www.scdfz.org.cn/whzh/jwgs/content_49219, 2020-12-16.

  15. 15. 凉山日报. 从民俗文化看精彩凉山[EB/OL]. https://www.lsz.gov.cn/wcls/cxzn/ms/201910/t20191002_1271560.html, 2019-10-02.

  16. 16. 崔冀娜, 王健, 张晓慧. 基于公平感知的移民搬迁后城镇融入研究——以三江源生态移民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2): 83-88.

  17. 17. 刘志林, 冯叶. 住房、社区与“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基于四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 规划师, 2016, 32(11): 11-15.

  18.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1“德古”为彝语音译,指德高望重、能言善辩、熟悉习惯法并具有较高调解和调处能力的人,一般也是家族中的族长。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