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665 , 7 pages
10.12677/ASS.2023.122109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目标达成评价及优化分析

韩冰雪,闫慧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收稿日期:2023年1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15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2日

摘要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为科学客观分析课程思政质量,建立完善、多角度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选取许昌学院2018级《中国地理》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以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为研究内容,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过程性评价、试卷及问卷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发现课程思政中存在考核标准细化性、考核方式多元性,定性评价多层性不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师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以及专业核心素养的持续改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

师范专业认证,课程思政质量评价,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中国地理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rm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Analysis on the Achie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of Chinese Geography

Bingxue Han, Hui Yan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Received: Jan. 2nd, 2023; accepted: Feb. 15th, 2023; published: Feb. 22nd, 202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eacher training certification,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and objectively analy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curriculum and establish a sound and multifaceted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curriculum, the 2018 Chinese Geography course of Xuchang University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goals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alculations were combine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evaluation, examination papers and questionnaires. On this basis,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uch as the refinement of assessment standards, the diversity of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he lack of multi-level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put forward solu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core quality of the norm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Keywords:Norm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urriculum, Achiev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of the Curriculum, Geography of China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保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要求高校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1] 。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 [2] 。专业课教师利用其独特优势,运用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中蕴含的德育要素及价值理念,并将其潜移默化的转化为学生精神层面的指引尤为重要。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的思政教育作用更为突出。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全国师范院校内正式开始推行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师范类专业认证中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也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基础 [3] 。

2020年6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教育评价关系到教育发展方向,要符合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不同主体,建立科学、与时俱进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 [4] 。

杜震宇提出理工科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遵循的要点为“六尚六忌”即尚亲、尚新、尚变、尚润、尚实、尚专;忌离、忌旧、忌僵、忌硬、忌浮、忌滥 [5] 。张建伟以人文地理学课程为例,进行了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达成度评价与优化路径研究 [6] 。将OBE理念用于具体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梳理了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评价标准、课程达成情况评价的关系。刘子怡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会计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进行评价 [7] 。整个评价依托问卷数据,未进行课程全过程数据获取。许葵花借助学生的反思日志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质性分析学生的思政目标达成效果 [8] 。可以管窥成效,但不够深入。总的来说,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各高校开始探索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国内一些学者从课程思政理念宏观层面剖析、中观层面分析至课程设计,而对于微观层面的课程思政评价相对较少,未结合具体的课程思政目标进行实践,并提出改进方案。

中国地理是本科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核心课,是运用区域地理学基本理论分析全国和各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专业课,是充分体现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地理学科特点的专业主干课。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现代教师梯队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课程作用。本课程54学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依托章节内容进行了课程思政进阶训练营改革,共3阶14级,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职业道德、家国情怀、人地观念。

2.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目标及考核方式

在师范专业认证契机下,地理科学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结合毕业要求,《中国地理》课程进行了教学大纲的修订。依据教学目标分化理论,分别从个人、小组、职场、国家、世界五个场景进行“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目标分化,具体课程思政目标见图1

Figure 1.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of the “Five in One” course of China Geography

图1. 《中国地理》“五位一体”课程思政目标结构图

1) 思维层面: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的养成。

2) 合作意识:培养协作意识,学会团队合作的方法,掌握团队沟通技能,具有小组协作和合作学习体验。

3) 职业道德:通过师德体验,实践感悟树立师范生职业自信心、职业自豪感,对职业道德进行熏陶。

4) 家国情怀: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理解我国基本国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政治自信、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5) 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观,以生命共同体的角度理解资源环境的对人类的意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合以上课程思政目标,其具体的培养环境、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及和考方式见表1

Table 1. Assessment method of China Geography course objectives

表1. 《中国地理》课程目标考核方式

3. 数据来源及结果分析

3.1. 数据来源

《中国地理》课程通过超星学习通建立了课程网站,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学生可实现线上自主学习,并可以网上提交作业、讨论和考核等。课程实施过程中系统可收集课程过程性及终结性数据。本文选取2018级地理科学专业51名同学的个人作业、PBL小组合作作业、章节测试、课堂表现、讨论等超星平台数据进行剖析。

3.2. 定量评价

总体达成情况分析:《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目标总体达成度为78.76%,最高值为课程思政目标3职业道德,为82.1%,因为师德培养为师范专业认证的重要考核内容,本专业十分重视师德培养在课程中的渗透,故相对培养效果较好。最低值为课程思政目标4家国情怀73.9%,主要通过课程互动来体现成绩,且教师对课堂表现的标准相对苛刻,故存在数据偏小现象,将在下一届开课过程中进行持续改进。(图2图3)

Figure 2. Achievement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China Geography

图2.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3.2.1. 课程思政目标(1)的达成情况分析

思维层面: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的养成。这一部分平均达成度在78.7%,最高达成度89.5%,最低达成度64.9%,同学们差距较大,98%的学生达成度均高于70.0%,学生总体情况较好,在平时作业中注重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的引导,在作业呈现中,学生的行文逻辑和层次结构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部分同学思维能力训练不到位,故将在下一届展示优秀作业,并要求70分以下学生进行评论,以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3.2.2. 课程思政目标(2)的达成情况分析

培养协作意识:学会团队合作的方法,掌握团队沟通技能,具有小组协作和合作学习体验。这一部分需要一定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平均达成度74.9%,最高达成度87.8%,最低达成度58.9%。通过访谈发现,目前学生的个体意识比较强,存在部分小组“1 + 1 < 1”的现象,故老师将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的引导,提前发现问题,适当参与组内分工,也可尝试运用随机分组的模式展开合作。在考核合作成效过程中,不仅重视合作成果质量,更关注每个同学的合作能力提升。

3.2.3. 课程思政目标(3)的达成情况分析

职业道德:通过师德体验,实践感悟树立师范生职业自信心、职业自豪感,对职业道德进行熏陶。课程目标(3)平均达成度82.1%,最高达成度90.8%,最低达成度67.8%。结合讲座、专题讨论、发表个人看法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师德培养是师范专业认证的重要抓手,目前整个专业形成了较好的师德培养基础,尤其在课程中渗透师德培养是本专业的重要举措,故课程思政达成情况处于较好水平。

3.2.4. 课程思政目标(4)的达成情况分析

家国情怀: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理解我国基本国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政治自信、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该部分要求学生能总结各大地理区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分析区域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能够运用区域地理学基本理论,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判断区域发展策略的优劣,并设计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这部分对缺少区域分析能力的同学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平均达成度73.9%,最高达成度90%,最低达成度50%。同学们对于区域发展型问题掌握情况层次不齐,故在学科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家国情怀受到了限制。另外,该部分主要通过课堂互动展开,执行标准相对苛刻,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进和调整。

3.2.5. 课程思政目标(5)的达成情况分析

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观,以生命共同体的角度理解资源环境的对人类的意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部分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成绩进行评定,平均达成度81.1%,最高达成度91%,最低达成度66.4%。

讨论环节在超星学习通讨论区展开,学生上传图片或文字表达观点,同学间可实现互评、互赞,加强思想碰撞,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程思政目标1达成度分布(%) 课程思政目标2达成度分布(%) 课程思政目标3达成度分布 (%) 课程思政目标4达成度分布(%)课程思政目标5达成度分布(%)

Figure 3. Details of the achievement of the objectives of each course of China Geography

图3. 《中国地理》课程各课程目标达成详细情况

3.3. 定性评价

为更全面的评价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除进行定量评价外,2021年6月开展了《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调查,网址为:

https://www.wjx.cn/wjx/design/previewmobile.aspx?activity=121765443&s=1。调查结果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estionnaire

表2. 课程思政问卷调查统计表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和思政融合满意度较高,近90%的同学认为满意及很满意。但在思政元素的选择上有25.64%的同学认为仍有提升空间,经过深入了解,学生建议思政元素更加具有时效性,选取当代大学生更关注的事实问题,选取更贴近大学生活的人物和事件。

在询问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多选)时,结果如下:89.74%的学生认为学到了思考方式、73.08%的学生认为学到了合作学习方法、67.95%的学生认为学到了职业素养、62.82%的学生认为学到了实际应用技巧、68.88%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家国情怀、73.608%的学生认为增加了人地观念的认同。但在调查中发现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仅做了是否达成的调查,未进行达成程度的调查,故可在今后的调查中进行改进。

4.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4.1. 评价标准细化度不足

在课程思政目标考核中,需针对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进行切实的优化。例如在考核小组合作能力中,注意教师参与小组内人管理,对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区分对待。不但考核小组的整体成果质量,更要考核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情况,避免优等生“一言堂”。标准中加入互帮互助加分项,关注“弱势群体”的进步情况。

4.2. 考核方式多元性不足

在考核学生的家国情怀过程中,需增加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仅仅限于课堂表现,可以从课后作业,考试等层面加以反馈。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可寻找更科学、更合理的考核策略。在考核人地关系的理解可加入“中国的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进而从学科的角度去考核学生对土地与人类关系的认识,结合学生的观点给出对人地关系理解的评判。

4.3. 定性评价分层性有待提高

本次定性评价的问卷调查问题设置相对宽泛,多围绕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思政元素的科学性判断,而学生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则以多项选择的形式进行考查,没有进行分层统计。所以呈现出的结果相对只能判断出学生认为学到了哪些,而没有调查出学习成效,故应在未来的定性调查中进行持续改进。

综述所述,《中国地理》课程在师范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通过“五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设置,并进行了实践,通过2018级学生的考核数据分析,得知学生在思维方式、职业道德、人地关系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但在小组合作及家国情怀的引导和考核方面需进一步优化开展方式和考核细节。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SJGLX407)。

文章引用

韩冰雪,闫 慧.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目标达成评价及优化分析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rm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Analysis on the Achie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of Chinese Geography[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2): 788-79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2109

参考文献

  1. 1. 王学俭, 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1(2): 50-58

  2. 2. 尹雪娜, 杨珊珊, 徐丹. “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有机化学为例[J]. 大学教育, 2019(12): 96-98.

  3. 3. 田志茗.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与教学改进[J]. 高师理科学刊, 2022, 42(10): 100-105.

  4. 4. 李庆丰, 周作宇. 高等教育评价中的价值冲突与融合[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10): 23-34.

  5. 5. 杜震宇, 张美玲, 乔芳. 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7): 70-74.

  6. 6. 张建伟, 郑志浩, 张桂娟, 石馨羽, 焦士兴, 张宏亮.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达成度评价与优化路径研究——以人文地理学课程为例[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2): 141-146.

  7. 7. 刘子怡, 董必荣, 王蓉. 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课程为例[J]. 财会通讯, 2022(22): 42-46+71.

  8. 8. 许葵花, 张雅萍, 王建华.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四位一体”模式建构及评价研究[J]. 外语教学, 2022, 43(5): 48-5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