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3294 , 8 pages
10.12677/ML.2023.113142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

——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为例

刘瑜如,贾欣岚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9日

摘要

博物馆作为保护并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承担着向国民普及历史的任务,更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使命,其中博物馆文本的翻译也尤为重要。以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为例,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分别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出发,分析译者结合展品、图片、动手实操等多种模态进行翻译、充分发挥多模态元素的能动作用,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有效提升信息传达效率、更好发挥博物馆文本作用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

多模态,博物馆翻译,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A Study of Museum Label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Food Culture” Exhibition

Yuru Liu, Xinlan J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Feb. 20th, 2023; accepted: Mar. 20th, 2023; published: Mar. 29th, 202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human civilization, museums undertake the task of popularizing history, promoting domestic culture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onal spirit, in which the translation of museum labels plays a critical role. Taking the “Ancient Chinese Food Culture” exhibition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from four aspects of culture, context, content and expres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ell utilization of some multimodal elements in the label text translation, such as exhibits, pictures, and hands-on activities, and it further explores multiple value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more efficiently as well as maximizing functions of museum labels.

Keywords:Multimodality, Museum Label Translation,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ncient Chinese Food Cultu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语言文本一直以来是意义表达的主要渠道,而随着媒介的多元化发展,如今图像、音频等模态符号作为表达渠道也占了一席之地 [1]。翻译这一以语言符号转换为主的领域也在与时俱进,逐渐朝着多模态方向拓展。在多模态翻译上,专家学者们主要研究了电影字幕、纪录片解说词的翻译,忽略了多媒介、多模态交融并存的新兴领域——博物馆。基于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本文主要研究了博物馆文本与图片、漫画等多种模态之间如何联系及转码以实现对意义的重构。

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 [2],而多模态指在设计一个符号或事件时使用的多个符号模态( [3], p. 20)。符合同时涉及两种及以上模态的话语,或包含两种及以上符号系统两条标准的都是多模态话语 [2]。比如看电影涉及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漫画只涉及视觉模态,但是其包含图以及文字两种符号系统。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Harris提出话语分析,随后多位学者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剖析话语活动内在规律及其与意识形态与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 [2]。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Kress、van Leeuwen合著的《阅读图像》的出版,多模态话语分析蓬勃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改变了话语分析只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4]。多模态话语分析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也吸收了Saussure、Pierce的部分符号学理论概念 [2]。

二十一世纪初,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中国兴起,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思考与创新。其中,潘艳艳、李战子从社会符号学角度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5],胡壮麟研究了其与计算机符号学的关系 [6],朱永生探究了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 [2],张德禄则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建立了一个综合理论框架 [4]。

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主要由四个层面的系统及其次级范畴组成: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 [4]。该理论框架提出后先后被多位学者多次运用到字幕翻译、图画书翻译方面,为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

3. 博物馆文本翻译现状

博物馆承载着国家厚重的历史文化故事,其文本翻译直接关系着外国游客的游览体验以及认知程度,因而博物馆文本翻译吸引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

根据知网上的论文搜索结果,目前在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大致包括了翻译三原则、目的论、文本类型理论等理论在博物馆文本翻译中的运用。刘庆元从“信达雅”的角度对湖南省博物馆文本翻译典型误译进行分析,指出当“信”与“达”矛盾时译者应遵守“达”为先 [7] ;文军以功能主义的目的论为出发点提出应采取适度摘译的方法进行博物馆解说词翻译,并初步探索了适度摘译的基本模式 [8] ;郦青、胡雪英认为博物馆文本属于Reiss文本类型学理论中的信息型文本,因此译文应遵循“译名统一”原则以期逐步统一国内文物翻译 [9],等等。

这些研究都停留在语言系统层面,鲜有学者涉及到其他符号系统、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博物馆文本翻译。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已逐渐呈现出了多模态化的特点,仅仅语言层面的研究已经无法满足其文本翻译的需求,甚至可能会在多模态的博物馆环境中造成一种语言与其他模态分离的割裂感。因此,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的博物馆文本翻译有其特殊的必要性。

4.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及其翻译策略分析

4.1.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国内收藏研究中华文化物证的最高机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办的专题展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该展览共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五个单元,从食材、茶水、餐具乃至礼仪多方面展示了绵长厚重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引导观众品味“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味道。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呈现出了多模态化的特点,使用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符号系统,除了240余件精选文物及其中英双语说明外,还展示了多种形式的文物材料。其中包含多组文物图片,如《烧尾食单》古籍扫描图等;另设有新颖有趣的历代名肴菜谱翻转版、饮食小知识答题区;现场还布置了鸿门宴微缩场景、酿酒蒸馏场景等多处场景复原,使游客身临其境等,使观众多种感官都沉浸在历史文化盛宴中。

4.2.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多模态翻译分析

本文将采用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中国饮食文化展的文本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即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1) 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包括意识形态和体裁,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体裁是话语模式的选择潜势。“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决定了交际的传统、形式和技术” [4]。博物馆展品涉及了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内涵,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如何对文化意象做出取舍影响着国外观众的参观体验。

例1:

Figure 1. The combination of ritual vessels in the Bronze Age

图1. 青铜时代饮食礼器组合

而春秋战国时期,礼器组合又转变为“钟鸣鼎食”。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the combination of ritual vessels was changed to “enjoying delicacies in the tripods at a banquet while listening to beautiful music”.

“礼始饮食”单元展出了多种饮食礼器(如图1),并引用了成语“钟鸣鼎食”,“钟鸣鼎食”为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饮食仪式,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10], p. 201),意为豪门贵族吃饭时奏乐击钟,摆放鼎用以盛放食品。在展品附近置有仿制版曾侯乙墓出土编钟供游客体验,游客敲击大小各异的编钟即可奏出不同声响,充分调动了游客的听觉。在此,译文直接将“钟鸣”译为“while listening to beautiful music”(听着音乐),与编钟体验区击钟闻乐相照应,译文文本与现场的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巧妙结合起来。

例2:

Figure 2. Gilded hexagonal silver plate with winged animal

图2.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琳琅美器”主题单元中展出了名为“唐代金银饮食器具”的文物器皿实拍图片(如图2),其中就有“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俯拍图——黑色六瓣状盘底一只金色鹿头鸟身兽身形矫健,挥展巨大双翼作腾飞状。“飞廉”也作“蜚廉”,为文化负载词,最早出自于《楚辞·离骚》的诗句——“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11], p. 19),指汉族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鹿头鸟身或鸟头鹿身的神兽。

“飞廉”一词较难翻译,而且器物名称通常以简短为好,不适用加注释、解释等方法,若音译为“Fei Lian”又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结合银盘高清俯拍图来看,银盘上的图案已经呈现了飞廉这一神兽的外观特征,因此翻译时无须重复赘述,在此译文将“飞廉”译为“Winged Animal”(翼兽),虽然单看字面上,译文的意义内涵较原文相比有所浅化,但总体上文字系统与图片系统相辅相成,未影响“飞廉”关键意义的传达,且译文符合器物名称简短的特征。

2) 语境层面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结构中的语境即指情景语境,语境因素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 [4]。博物馆展品通常按照类别、主题分类,其文本并非单独存在,与语境密切相关。因此,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文物整体语境,使译文与语境相协调。

例3:

在古代家禽板块展出了一幅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壁画图(如图3),名为《洗烫家禽场景》。“洗烫”原指宰杀家禽后用热水烫毛的过程,壁画上两女子各抓着一只鸡在盆中烫洗,一只鸡浑身红色羽毛,另一只鸡已褪毛,漏出全身白色鸡皮。该壁画译名为“Scene of Poultry Slaughtering”(家禽宰杀场景),将“洗烫”这个宰杀的环节之一直接泛化成宰杀“slaughtering”,符合此单个壁画图的语境含义,若直译为unhairing或denuding则无法表明此环节的具体含义和目的;另外,在整体语境上,共同展出的《宰猪场景》被译为“Scene of Pig Slaughtering”、《宰羊场景》被译为“Scene of Sheep Slaughtering”,这些壁画都描绘了宰杀牲畜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画面,几个英文译名在格式上统一,彼此照应,与此展区的整体语境相协调。

Figure 3. Scene of poultry slaughtering

图3. 《洗烫家禽场景》

例4:

Figure 4. Pick tender shoots

图4. 采茶苗

在展厅的第二个单元“茶韵酒香”部分,墙上展出了“宋代制茶流程图”(如图4),六张漫画图对应六个制茶步骤,分别为“1.撒茶种、2.采茶苗、3.晾晒白柳、4.揉茶饼、5.碾茶饼、6.点茶”。首先在文本语境上,标题“宋代制茶流程图”的译文“Flow Chart of Tea Making in the Song Dynasty”及第一个步骤“撒茶种”的译文“Sow tea seeds”都表明该流程图的主要对象为“tea”,其次根据漫画语境,第一幅漫画中人物在播种,第二幅漫画中同一人物在地里采摘苗芽,可通过漫画推测此嫩苗为前一阶段播种的茶苗。因此译文将第二个步骤“采茶苗”中的“茶苗”直接译为“tender shoots”(嫩苗),避免了内容上的冗杂重复。此处,文字模态是对漫画模态的一种强化,起到突出后者的作用。

3) 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又包括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概念意义、人际意义以及谋篇意义共同组成了话语意义,而不同模态的形式特征彼此关联,共同体现了话语意义 [4]。译者需要在意义层面上将各个模态展现的信息翻译出来,还需要考虑到语言、图觉、感觉等多个模态形式之间相互的协调、联合、互补等多种关系。

例5:

Figure 5. Wheaten food (bobo) mold

图5. 饽饽模子

Figure 6. Wheaten food DIY area

图6. 面点手工操作台

讲究的模子不仅花样美观,而且深浅大小极费斟酌。

The molds were not only exquisitely crafted in shape, but also well-designed in depth and size.

第四单元“鼎中之变”展出了一些模具,其中包含了精致美观的月饼模子、饽饽模子(如图5),在面食模具区旁设有古法打馍体验台(如图6),台上有多种面点模具以及原料,游客可在观览文物及介绍后在仿制模具上实操古法打馍过程,加深理解。在模具的介绍中,形容其“深浅大小极费斟酌”,意为模具设计的很实用、巧妙,方便了面点制作过程,由于顾客可在制造面点时亲身触摸模具体会这一点,因此译文将“花样美观”译成“exquisitely crafted in shape”,让观众通过视觉获得感受,而将其简化“深浅大小极费斟酌”简化为“well-designed”,触觉、视觉模态也参与了意义传达。

例6:

点茶为第二单元“茶韵酒香”中展出的“宋代制茶流程图”最后一个步骤(如图7),过程较为复杂。点茶法是宋代一种沏茶法,同时也是宋代斗茶的一种方法。制茶者需要先将用瓶煎水,用勺取茶末放入茶盏中,向瓶中注入少量沸水调制成膏状,再次注水后用茶筅(一种细竹条制成的工具)击打茶汤,并持续加水直至茶沫浮起,茶沫颜色不断从翠绿变成奶绿再变为奶白色,呈现出“雪沫乳花”。

点茶法过程复杂,讲究技艺也更注重意境,是继唐朝“煎茶法”之后中国古代茶艺的另一高峰,翻译此词也有一定的难度。展览中直接将“点茶”译为“Brew tea”(沏茶),未对其详细过程另作解释,具体步骤如水瓶煎水、舀茶末、注水等已在配图漫画中呈现,文本与图像为协调形式的非强化关系,缺一不可。另外,除了漫画之外,馆内专设“宋代点茶”场景区域,观众们不仅可以直观欣赏了解宋代文人士大夫们饮茶的场景布置、茶具设施,还能观看中华礼茶团的工作人员的现场“点茶”表演,多种系统、模态与文字相辅相成,共同进行意义传达。

Figure 7. Brew tea

图7. 点茶

4) 表达层面

在张德禄的理论中,媒体表达层面包括了语言与非语言两个大类。语言又包括字体、布局等为代表的伴语言和声音、文字为代表的纯语言;非语言的包括表情、手势等身体性因素,也包括PPT、网络、实验室等工具和环境这些非身体性因素 [4]。

在表达层面,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也在多处体现了其对语言媒介和非语言媒介的运用:

在语言媒体层面,字体的形状、大小、空间的布局等都属于伴随语言的媒体形式,在对语言意义的传递以及意义整体的表达上起了强化、辅助以及补充的作用 [4]。该展中许多音译名称采用了斜体字标出,如将“弦纹陶釜”译为“Pottery Fu with Bow String Pattern”,其后面的正文第一句“釜即古代的锅”,译为“Fu, the ancient pot.”,斜体字不仅方便外国游客对拼音与英文进行区分,也方便在后文对该字进行单独释义。另外,所有展品的中英文名称都进行了黑体加粗处理,且对于每个单元的概括简介的小标题,译文还采取了下划线处理的方式,如小标题“膳食之主”译文即为“Grain as Staple Food”,与正文说明性文本相比更加醒目,主次分明。

非语言媒体包括身体动作和意义表达中所使用的工具、环境等非语言手段,其中,工具性媒体包括音响设备、网络平台、PPT等,环境媒体则包括环境中已有的任何相关人、物、符号等因素 [4]。在非语言媒体层面,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即利用了多种环境、工具性媒体:例如,“缠枝花纹长颈金瓶”介绍文本中说明辽早中期金银器上刻有折枝花等图案,在文本正前方即正对着花瓶竖立着一把放大镜,以供游客细细端详金器图案;另外,该展中还置有大屏显示器用以播放相关视频、纪录片,充分利用了多种非语言因素传达意义。

5. 总结

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中的博物馆文本翻译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博物馆文本翻译研究具有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的双重价值。

在理论层面,文本不止语言一种模态,对于翻译研究而言,仍需探究翻译时意义重构、转化的过程中其他多种模态符号所发挥的作用,以适应当今多符号、多元化的话语意义形态,以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研究翻译有助于重新界定翻译的内涵和范围。多模态话语翻译研究的领域已涵盖电影字幕翻译、图书翻译,更具有多模态特征的博物馆文本翻译拓展了多模态翻译研究的疆土,可助力多模态翻译研究应用到更多、更广泛的层面,并推动该理论更好地发展。

在应用层面,博物馆文本译者在翻译工作中跳出文本的框架,将文字信息与展品、图像等多种模态结合起来,使得博物馆中多种模态融为一体,避免出现文本信息自说自话、与环境信息脱节的现象。另外,运用多模态翻译可发挥多模态元素的能动作用,放大博物馆中其他模态、系统的功能,有效提升信息传达的效率。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博物馆翻译以及其他领域翻译中的应用潜力和重要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与研究。

文章引用

刘瑜如,贾欣岚.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为例
A Study of Museum Label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Food Culture” Exhibition[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3): 1035-104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42

参考文献

  1. 1. 吴赟. 媒介转向下的多模态翻译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 44(1): 115-123.

  2. 2.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 82-86.

  3. 3.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2001)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Hodder Arnold, London.

  4. 4.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

  5. 5. 潘艳艳, 李战子.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2003-2017)——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 49-59+168-169.

  6. 6.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1-10.

  7. 7. 刘庆元. 文物翻译的“达”与“信” [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 18(2): 41-43+5.

  8. 8. 文军, 齐荣乐, 赖甜. 试论博物馆解说词适度摘译的基本模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2): 48-50+54.

  9. 9. 郦青, 胡雪英. 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J]. 中国科技翻译, 2011, 24(3): 46-49.

  10. 10. 吴楚材, 吴调候. 古文观止[M]. 贵阳: 孔学堂书局, 2019.

  11. 11. 林家骊. 楚辞[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