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160 , 8 pages
10.12677/AE.2023.134288

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

李秋一

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自贡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0日

摘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正是因为语文学科独有的性质使得德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想要更好地在语文课上进行德育教学,语文教材就成为一个重要德育资源。文章以5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根据教材内容从国家意识、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来进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开发利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开发利用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Taking the Compulsory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as an Example

Qiuyi Li

School of Humanities,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Sichuan

Received: Mar. 14th, 2023; accepted: Apr. 11th, 2023; published: Apr. 20th, 2023

ABSTRACT

The unity of instrumentality and humanism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unique nature of language that mo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lasse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mpulsory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of the 5 self-taught version as an example, and carries ou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from three aspec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humanistic spirit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Keywords: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Exploit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应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肩负着人文教育的任务,是高中德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进行德育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未重视语文学科的性质,主动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的意识薄弱,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基于此,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很有必要。

2. 相关概念

2.1. 德育

在我国古代社会“德”“育”二字分开,各有其代表意义,并没有“德育”这一词的说法,而在古代“教”“学”“育”均含有德育的意思。中国古代虽没有用德育这个词语,但此概念早已有之,统治者历来主张对百姓进行德育,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君主统治。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德育”,有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有称之为“道德教育”或“政治立场和世界观教育”。在高等院校公共课规划教材中李帅军等主编的《教育学》中对德育概念这样界定: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指品德教育。 [1]

2.2. 语文德育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文德育”概念比较模糊,有很多教师把“语文德育”理解成“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一书中,提出:“语文德育是指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和品质的培养,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成为有个性的、人格健全的人。” [2]

2.3. 高中语文教材

广义的高中语文教材指:“地方有关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的供学校教学使用的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指导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各类语文练习册、语文教学挂图、语文音像材料等。” [3] 狭义的高中语文教材指的是高中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媒介,本文研究的高中语文教材指的是高中语文教科书。

2.4. 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是指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利于教师进行德育,有益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教育材料和活动。 [4] 这里面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大板块,还包括单元导读、课文注释、研讨与练习、课文插画、补充材料等小的板块。语文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语文教师将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挖掘出来,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灵活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在语文课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 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3.1. 增强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5] 德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导致德育在语文课上缺失。为了弥补德育缺失的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发德育资源,积极主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增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效果。

3.2. 发挥语文教材德育资源的价值

高中语文教材编写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具有明显的家国情怀与人文色彩。其中包含了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家庭美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理想和信念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德育有着重要作用,对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新时代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是语文教师进行德育的重要渠道,但由于教学的局限性和教师的德育意识不足,导致语文课上的德育效果成效不显著。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并不会主动发挥其价值,需要教师发现并合理灵活地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语文教材中德育资源的价值。

3.3.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6] 说明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是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青少年生活在多元文化中,常常受到低俗、腐朽文化的影响。青年兴,则国兴。青少年一代的道德修养直接决定民族未来的命运,因此,对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必要和迫切。高中生大多都是十六七岁的年龄,这个阶段的学生不愿意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符而拒绝规则或违抗师长,性格冲动、暴躁,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但这也是学生从未成年向成年人过度阶段,心理会快速发展。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德育资源具体内容的梳理

如何将高中语文德育落到实处,使其具体化?在语文德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站在高度谈理论,应结合教材开展德育。显而易见,考察梳理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德育。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内容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阅读鉴赏”包括79篇文章;“表达交流”包括20个“写作”专题与5个“口语交际”活动;“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名著导读”共有10部中外名著。根据教材内容具体梳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可作如下分类。

4.1. 国家意识的培养

有“大家”才能有“小家”,国家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一个人发展的始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热爱祖国的相关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

4.1.1.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从古至今,祖国山山水水滋养哺育着中华大地的儿女。保护祖国大好河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在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对祖国的爱恋无处不在。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是新中国第一任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在革命形势高涨的社会背景下抒发感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课文梳理引导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秋光图,以及在祖国壮美河山中领略作者笔墨中饱含的深情。必修二《荷塘月色》中教师带领学生从文章意象入手欣赏美妙和谐的荷塘月色图;在《故都的秋》中教师通过划分层次的方法带领学生欣赏一幅安静、朴实的北平秋景图,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兰亭集序》作者通过与友人的兰亭盛会描写了兰亭的淡雅画面;教师在“表达与交流”板块——“亲近自然”的专题中通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必修三《蜀道难》学生通过蜀道的峥嵘、崎岖等特点,体会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必修四《望海潮》中作者展现了一派歌舞升平的杭州都会景象。必修五《边城》再现了边城生活的人性美和自然美;《滕王阁序》中作者以洪州地势入手带领读者游览滕王阁的壮丽。学生在语文课中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国美、欣赏中国美,进一步加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

4.1.2. 喜爱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作为全体国民通用语教学课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伴随语文教学过程。人教版语文教材主要运用“梳理探究”这个板块来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必修一通过“梳理探究”专题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来加深对汉字和特殊的文学体裁的认识以及提高对对联的审美、加强新词新语的探究。必修二“梳理探究”中专题“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通过对汉语成语来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必修三“梳理探究”中运用“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来提高交际能力,以及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必修五“梳理探究”中“有趣的语言翻译”以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翻译为例,来探究语言翻译的奥秘,发现一些对外传播祖国语言翻译的方法。在这四本教材中的“梳理探究”专题是从汉字的起源开始到语言的对外传播结束,教师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从课外实践活动入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4.1.3. 献身祖国民族事业

从古至今有一群人一生都在渴望精忠报国,为国家分忧。这种积极的正能量在书本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国家观。必修一《沁园春·长沙》作者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追忆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学生领袖刘和珍,悼念为中国而牺牲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中从人物形象入手,带领学生把握“真的猛士”的内涵,学习民族志士的牺牲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讲述在奴隶制的社会背景下中马丁·路德·金通过公开演讲为黑人争取生存、自由的权利,教师应通过诵读法让学生学习马丁·路德·金身上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暴发后中对国家盛衰的感叹与悲哀以及壮志未酬的感伤,教师从古诗中的意象入手,带领学生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乡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马嵬》作者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背景,表达了对社会最底层的同情和对朝廷昏庸、残酷的痛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通过比喻和寓言嘲讽了“贤君”的梁惠王以及虚伪的封建王侯,提出“保民而王”的统治思想。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表达了辛弃疾在未能抗金复国之后报国无门、抑郁悲痛的苦闷心情以及想要为国效力的迫切心情,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词人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学生为国效力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应注重通过教授教材中爱国志士、革命先辈爱国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2. 思想道德的修养

人的一生,尤其是在青少年时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很重要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

4.2.1. 传统道德滋养

语文教材中呈现了追求仁义的儒家、崇尚自然的道家、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注重功利的法家等流派的价值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丰富价值系统。《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人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扬为国效力的孙权和刘裕,讽刺误国的刘义隆;《廉颇蔺相如列传》描写了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四篇文章描写的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边城》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陈情表》借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寡人之于国也》借实行“仁政”以及统一天下的问题、《小狗包弟》借对小狗包弟的思念与内疚之情等文章表现了仁爱的人性美;《老人与海》中讲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15天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不屈从命运、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劝学》《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强调了随时自省的生活态度。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的时候注意融入传统道德文化以滋养学生美好的人性。

4.2.2. 环境道德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不断上涨,但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出现了许多无法挽救的弊端。“人类和谐共生”才应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原则。《囚绿记》《归园田居(其一)》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价值观,传达了绿色代表着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4.2.3. 科技道德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科技国家才会进步,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学科,但里面应包含这方面的内容。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讲述了飞天圆梦的辉煌时刻。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探索了动物的游戏行为;《宇宙的边疆》描绘了一幅神奇的宇宙世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引导读者培养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优秀的科普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阅读这类作品时教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科学素质。

4.3. 人文精神的渗透

语文是人文性学科,表现在维持人的尊严、寻求人的价值、眷注人的命运。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人文精神的相关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

4.3.1. 对人生真谛的理性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待生命的态度越发随便,生命意识薄弱。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面对挫折困难时容易心灵脆弱、情绪失控,从而导致冲动地做出一些对身体有害的行为。语文教材中通过文章强调生命的重要性。《兰亭集序》《短歌行》《赤壁赋》《热爱生活》《老人与海》等文章感慨生命短暂,养成时常珍惜、笑待人生的人生态度。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纪念刘和珍君》、必修二《赤壁赋》、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讲述了荆轲、刘和珍、苏轼、辛弃疾四位在面对人生困难曲折,甚至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仍然不曾畏惧、不曾退缩,奋不顾身地一路向前。“表达交流”板块中“心灵的共鸣”“发现幸福”“学会宽容”“爱的奉献”等主题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学会爱,学会宽容、学会奉献。语文教师注重运用这类文章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人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4.3.2. 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人类生而自由、平等,自由、平等也是人性的本质要求。必修一《包身工》通过铁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描写包身工苦难的生活状态以此来谴责罪恶的制度,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渴望粉碎身上的枷锁、取得解放。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通过演讲批判了封建的黑人奴隶制度,渴求一个人人平等自由的国家的梦想。必修三《祝福》通过讲述祥林嫂悲惨遭遇,表达了鲁迅对封建礼教下等级观念以及对妇女摧残的严厉批判,渴望解放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琵琶行》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来表现对压迫妇女的尊重和同情。教师在分析这类文章时注重对比过去与现在,引起学生对平等、自由的重视。

4.3.3. 对理想的执著

高中生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高考,但常常由于压力感到迷茫。在语文教材中有毛泽东为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有不因挫折而改变志向的屈原,有为黑人奴隶解放斗争的马丁·路德。教师通过这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坚持理想不断前行。

4.3.4. 对情感的感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情感的感知渐渐模糊。爱情、亲情是人情感中最重要的两大情感,而正处于青春叛逆的高中生却不能用正确的态度看待爱情和亲情。《陈情表》传达了祖孙相依之情;《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作者对乳母深切追思;《窦娥冤》看到了窦娥为救蔡婆婆蒙受冤屈的感人婆媳之情;这些文章有利于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孝敬长辈。《诗经·氓》斥责了男子在爱情中的虚伪态度;《孔雀东南飞》展现了一对夫妇对爱情的忠贞;《雷雨》展现了因偏激的爱情造成的家庭悲剧;《醉花阴》刻画了一位思念丈夫而憔悴瘦弱的女子;学生在学习这类作品时通过对比自身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更好的爱自己,更好的爱他人。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德育资源利用策略

语文德育的意义在于尊重语文学科独特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探究出语文课程德育教学策略并运用于实践,所以语文策略的探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其探究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适度组合,相互协作,打造高效率的教学课堂;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身成长规律进行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最后,语文德育要适度,不能违背语文教育的根本意义。那么如何在正确观念下在语文课堂上发挥德育的最大功能呢?以下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梳理出几点语文德育的策略。

5.1. 课文讲解中进行德育教学

在上文从国家意识、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来进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考察,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所以教师要立足语文教材,有效利用其中的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教学。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毛泽东在诗词中上阙描写了壮丽的湘江景色,下阙通过对湘江景色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励志改造旧中国的壮志。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向学生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在朗读中体会其中革命青年的豪情壮志,提升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2. 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

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写作教学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但文章的核心是所承载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等内容,这正是语文德育的相关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共有20个话题,这些内容很好的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性质。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教材中表达交流专题进行德育教学。例如教师在讲授必修三表达交流专题中“善待生命”话题时,前半节课可以进行话题探讨,通过教师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为什么活着》等文章的分析以及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领会生命的意义;后半节课可以对“善待生命”这个话题进行写作借鉴,这样既让学生掌握各种论证方法,又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感悟生命的意义;最后教师让学生以“生命的灯塔”进行写作练习。通过教师在课堂的讲授以及学生课下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生命,在迷茫中找寻人生的意义。

5.3. 活动探究中进行德育教学

要使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几十分钟的语文课堂,更要将德育拓展至第二课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紧紧抓住第二课堂来进行德育教学。以必修一梳理探究专题中“奇妙的对联”为例,让学生带着笔走进社区或村寨,寻找“奇妙的对联”。让学生在欣赏对联的同时了解风俗人情,增长人文知识,继承中华文化,陶冶情操。

5.4. 课外阅读中进行德育教学

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7] 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课外读物浮现,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特点对课外读物进行筛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必修教材中“名著导读”专题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由于科技的发达,网络小说迅速传播,但网络小说市场良莠不齐,学生容易受其中影响。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推荐必修一“名著导读”中《论语》。《论语》涉及内容广,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了解中国文化又可以端正思想言行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 结语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认为德育仅仅是班主任工作,造成了学生德育缺失的现状。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转型过程中,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语文课程不能因为考试呈现的数据而失去了最本质的人文性。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和利用好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中外先贤和历代仁人志士、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思想中学思践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从教材中挖掘德育资源,希望以此引起语文教师对德育的重视,发挥教材德育资源的功效。笔者在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进行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考察中,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考察范围有限,没有涉及到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的内容;由于时间有限,导致对语文课堂德育教学情况的了解有一定局限;由于自身实践经验欠缺,可能提出的策略有待丰富。

文章引用

李秋一. 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Taking the Compulsory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as an Example[J]. 教育进展, 2023, 13(04): 1799-180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4288

参考文献

  1. 1. 李帅军, 等, 主编. 教育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85.

  2. 2. 王松泉, 王伯勋, 王静义. 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10.

  3. 3. 阎立钦. 语文教育学引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87.

  4. 4. 潘娟. 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14.

  5. 5. 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6. 6. 陈琦, 主编.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9.

  7. 7. 张彦玖. 以情动人, 化文为德——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 科教导刊(下旬刊), 2020(27): 145-14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