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8350 , 5 pages
10.12677/VE.2022.116127

导师组模式下军地联合开放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齐子元*,房立清,郭德卿,赵玉龙

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河北 石家庄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23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18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5日

摘要

军地联合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培养军地联合开放型研究生是未来军队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依据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了现有模式下研究生培养的一些问题;针对导师组培养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导师组模式下的军地联合开放型研究生培养机制,主要包括军队院校与优质地方大学联合培养、军队院校与地方企业、工厂联合培养以及军队院校与地方科研单位联合培养三种模式,并对这种培养机制的有效性以及优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导师组,军地联合,研究生,培养机制

Research on the Open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of Military-Civilian Alliance under the Mentor Group Model

Ziyuan Qi*, Liqing Fang, Deqing Guo, Yulong Zhao

Shijiazhuang Campus, Army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hijiazhuang Hebei

Received: Oct. 23rd, 2022; accepted: Nov. 18th, 2022; published: Nov. 25th, 2022

ABSTRACT

The military-civilian alliance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moderniz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military-civilian alliance open postgraduat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future military postgraduate personne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military academies,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under the existing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ntor group training model, then proposes the open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of military-civilian alliance under the mentor group model. It mainly includes three modes: joint training between military academies and high-quality local universities, joint training between military academies and local enterprises and factories, and joint training between military academies and loc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 and the effectiveness and advantages of this training mechanism are analyzed.

Keywords:Mentor Group, Military-Civilian Allianc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军地联合是一种院校与军工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的模式。其培养过程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科研与生产开发紧密联系,无论是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课题研究上,还是在导师的指导方式上,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模式发展到后期被称作产学研结合模式。

院校和科研院所二者均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院校有良好的教学资源,但科研资源紧张;与之相反的是,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和经费上较为充裕,却面临繁重的科研任务,苦恼尚无独立的研究生招生资质,迫切希望能够吸收有理论和科研基础的研究生加入,从而缓解科研压力。因此,二者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既能有效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还能在联合培养中增强交流,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顺应新时代改革发展潮流,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将迎来一场深刻变革。研究生教育作为军队院校最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教育,在院校调整改革的背景下,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研究的 [1]。军地联合式发展是强军之道,是兴国之策。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军情特点的研究生人才军地联合培养体系,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对深化军事斗争装备保障准备、推进装备保障转型建设,实现“战斗力”和“生产力”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受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思想认识的限制,目前我军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相对封闭。一方面,院校与部队的人才交流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交流还不通畅。研究生缺乏参加部队演习、实习的机会,即使有机会,由于研究生对部队实际情况知道甚少,不能做到学有所用。另一方面,研究生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的渠道也不够通畅,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访问的机会少,这与军队提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向开放多元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导师制作为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核心因素,纵观我军研究生导师制度和教育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往往是一个研究生对应一个导师,在存在课题组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副导师指导研究生。但是,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有诸多不利的因素。首先,研究生研究的课题有时与导师深入研究的方向并不一致,这使得导师无法有效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工作,最终研究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却获益甚少。其次,导师往往在一个部门任职,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多种能力,这需要有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任务,这些导师往往难以提供给研究生。再者,研究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科研资源,在很多时候,这些资源导师不能提供给学生,使得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获取资源,这并不利于学术研究。

3. 导师组培养模式的特点

针对上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采取导师组模式进行研究生培养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导师组由不同知识结构与研究方向的人员组成,组成导师组有利于开拓思维、开阔视野,在研究工作上也具有互补性。采用导师组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不同知识背景和能力专长的导师组成导师组,改变了过去单一导师指导下带来的知识面不宽的现象。研究生可以在不同的导师处接触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拓宽知识面;研究生还能在学习内容、科研方法等方面吸收不同导师的特长,开阔研究思路,促进学术创新。

2) 导师组不同的导师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将研究生置于多学科环境中进行培养,有利于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综合集成,加深对不同领域的了解,集各学科之所长,有利于研究生发现新思路。

3) 研究生在以后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多种能力,这需要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导师组中不同导师有不同的工作环境,拥有不同的学术资源。利用导师组培养研究生,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研究生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为以后的部队任职奠定良好基础 [2]。

采用导师组模式培养研究生应当选取院校的相关人员作为主导师,即导师组组长。其他导师采用协议的模式。这样既使得各导师产生对研究生进行培养的义务,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又使得各导师在协议中可以互利共赢。

4. 军地联合研究生培养机制对策

军队院校主要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要求军校研究生能够学以致用、指技合一,利用自己在军校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为部队服务,为国防事业的发展尽职尽责。但是,军校作为部队环境,在培养科研人才方面存在环境更为封闭、培养模式更为单一等问题,且相当数量的军队院校在科研力量方面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因此,采取导师组模式下培养军地联合的培养机制更加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从我军实践来看,重点要创新和完善三种模式。

4.1. 军队院校与优质地方大学联合培养模式

军队院校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存在环境封闭、科研力量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军队院校与地方大学结合的模式,采取军队院校与地方大学多导师培养机制。由于军队的相关制度,军队院校研究生作为军人身份,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有时不能参与相关的学术会议以及高端论坛。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也往往难以与地方相关单位进行交流,地方的新型技术不能及时流入军队院校。采取军地联合导师组培养机制 [3],有以下优点:

1) 充分利用学术资源,加强科研力量培养。

军队院校研究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解决诸多学术问题、科研难题,而很多军队院校往往不具备解决问题所需条件。采取军地联合培养,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更有利于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举例说明:工科院校的诸多研究生在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相关实验,但由于实验仪器昂贵、科研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很多学生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采取实验解决问题。而地方诸如“双一流”院校等科研单位拥有良好的实验条件,通过军地联合培养,军队院校研究生同时拥有了多种科研资源,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实验,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下步的科研工作中,从而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2) 深度进行沟通交流,强化信息渠道畅通。

军队院校相对封闭的环境决定了军队院校与地方部门信息交流渠道不宽的现状,往往地方新兴产业的诸多技术流入到军队院校都有滞后性。采取军地联合培养,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种模式培养研究生,可以有效加强军队院校与地方的沟通。一方面,让军队院校研究生“走出去”。军队院校研究生在军地联合培养的机制下可以有效学习地方的各种新技术,为科研能力提升奠定更好的基础。同时,军队院校研究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地方诸多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中,可以提升自己诸多能力。另一方面,将地方优秀研究生“引进来”。地方的优秀研究生在地方受到了良好的培养,在诸多科研能力上甚至超过了军队院校研究生。引进优秀的地方研究生,为军队院校补充新鲜的血液,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军队院校研究生的科研动力,更能在军校的课题研究中与军队院校研究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起到“鲶鱼效应”的作用,强化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4.2. 军队院校与地方企业、工厂联合培养模式

在军校紧张严谨的学术氛围下,军队院校研究生往往都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课题研究方面也能提出一些思路。但是,受到军队院校封闭环境的影响,军队院校研究生往往难以学以致用,没有将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并且,由于没有参与实际工作,在完成科研课题时往往容易出现思路不宽、科研意识不敏感等情况。采取军队院校与地方企业、工厂等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还有利于弥补军队院校与地方企业、工厂的缺陷,出现互利模式。

军队院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而地方企业、工厂等经常出现高质量人才缺口现象。军队院校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资源,但项目少,研究生能直接参与的实际活动少;与之相反的是,地方企业、工厂在经费上较为充裕,却面临繁重的生产制造任务,苦恼没有相关机构为自身输送高质量人才,迫切希望能够吸收有理论和科研基础的研究生加入,从而缓解生产压力。因此,二者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一方面,军队院校研究生在地方企业、工厂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诸多实用技能,为今后对部队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能有效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在企业、工厂进行学习的研究生可以利用相关的优良资源,极大地缓解研究课题上经费不足的问题。此外,通过军队院校与地方企业、工厂的联合培养,可以解决地方企业工厂人才缺口问题,与地方企业、工厂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某些科研项目上可以寻求相关企业、工厂的经费支持 [4]。

4.3. 军队院校与地方科研单位联合培养模式

地方科研单位是学术研究的前线单位,包括研究所、实验室以及试验站等等。地方优质大学的研究生在毕业以后,往往都被这些单位吸收,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部队在诸多方面有科研需求,如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维修保障、改装设计等,后勤保障方面的需求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由于部队处于比军队院校更加封闭的环境中,使得诸多需求并不为人所知。在需求紧急时,再组织相关人员研究使用,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但是,采取军队院校与地方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4] [5]。

军队院校往往比地方更加了解部队的相关需求,而军队院校研究生研究的相关课题也都是与部队需求相关的。通过军队院校与地方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一方面,研究生利用地方科研单位的优质资源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利于以后服务部队,而且军队院校研究生在地方科研单位这种更加宽松的环境下将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地方相关科研单位通过研究生交流这一渠道,可以充分了解部队的相关需求。以需求为牵引,不仅有利于自身确定课题、申请项目,而且可以提前对部队的需求进行研究,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储备,方便在部队急需时向部队供应。

文章引用

齐子元,房立清,郭德卿,赵玉龙. 导师组模式下军地联合开放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Research on the Open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of Military-Civilian Alliance under the Mentor Group Model[J]. 职业教育, 2022, 11(06): 821-825. https://doi.org/10.12677/VE.2022.116127

参考文献

  1. 1. 陈一畅. 军民融合背景下军校研究生培养思路探究[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 2018, 32(4): 298-300.

  2. 2. 梁付娟, 王建伟, 朱青, 等.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工程硕士培养导师组模式探析[J]. 软件, 2013, 34(2): 158-160.

  3. 3. 周欣, 张志毅, 倪超. 医学院校以导师组模式培养研究生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2): 107-109.

  4. 4. 李钰. 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15.

  5. 5. 李晓婷, 沈桂华. 军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J]. 新西部(中旬刊), 2015(3): 101+113.

  6.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