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1488 , 7 pages
10.12677/ML.2024.122126

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汉日翻译分析

——以《二十大报告》日译本为例

周慧宇,张贵生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24年1月12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21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28日

摘要

《二十大报告》是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献。《二十大报告》外译本是中国重要的政府外宣文本。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中国在境外的形象建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其在翻译中涉及到语言、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论文从“外宣三贴近”原则的视角分析报告中的典型翻译案例,鉴赏佳译、提出意见,并揭示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日译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与解决对策,总结外宣文本的日译策略。通过此研究,希望为中国外宣工作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帮助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关键词

二十大报告,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Analysis in Chinese-Japanese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the “20th Congress Report”

Huiyu Zhou, Guisheng Zhang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Jan. 12th, 2024; accepted: Feb. 21st, 2024; published: Feb. 28th, 2024

ABSTRACT

The “20th Congress Report” is a seminal document that guide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nation and charts the course toward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Translations of the “20th Congress Report” serve as important instruments of China’s government propaganda abroad, with the quality of these translations directly impacting China’s imag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Within the “20th Congress Report”, terminologies embodying China’s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istinct value system bear the weight of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translation of such terms involves multifaceted considerations span ning language, culture, politics, and m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ypical translation c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Proximities” principle in external propaganda, offering appreciation for exemplary translations, provid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revealing th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associated with China’s distinctive culture. Ultimately, it aims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China’s external propaganda effort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discourse and narrative systems.

Keywords:The “20th Congress Repor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Strategy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二十大报告》的重要意义

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二十大报告》)。

《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1] 。

2.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还没有有关《二十大报告》日译本翻译策略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日译本作为对日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的对象。如何静超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的各类词语为对象,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研究日语翻译,并总结其翻译策略 [2] ;再如李惠娟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的中国特色用语的日译策略 [3] 。

从“外宣三贴近”原则出发研究外宣文本日译策略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从“外宣三贴近”原则出发进行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的大多为英语翻译方向的研究,研究对象为《政府工作报告》、博物馆解说词和《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等。在德语翻译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刘冬瑶、金瑛琳从“外宣三贴近”原则出发,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德译本中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4] 。但德国和日本在文化和语言方面差异巨大,适用于德语的翻译策略未必适用于日语。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义传达,还要考虑到受众群体的文化及思维方式,对译文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

3. 翻译的焦点与原则

中国学者廖七一(2000)曾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中提出,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5] 。本研究以此定义文化负载词。

中国学者黄友义(2004)曾提出,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6] 。

《二十大报告》是典型的外宣文本,适用“外宣三贴近”原则。外宣工作必须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只有做到了这三个“贴近”,善于体察外国人的思想模式和文化特点,外宣文本的译文才能真实、有效地将中国对外宣传的声音传达给国际社会。

4. 《二十大报告》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日译案例分析

《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文化负载词不仅体现了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体系,还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为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外宣文本内容,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鉴于此,《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包含文化同化、文化淡化、文化移除和文化移入四种翻译策略。

4.1. 文化同化

文化同化是指为了顺应目标语的文化需求,将源语文化素译成目标语特有文化素的一种适应策略 [7] 。这一策略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对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社会习惯的深刻理解和转化。

例1: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译文:状況の変化を考えず頑なに先例にこだわり、閉鎖的な考え方に固執したり、他人のものや外国のものを鵜呑みにしたりしてはいけない。

“照搬照抄”表示不顾实际,照搬别人的思想、方法、经验等。“食洋不化”表示将外国的知识及经验全盘引用而不做比较分析。如果直译成「西洋のものをそのまま用いる」的话,完全可以传达出源语要表现的意思,但是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如果在目标语中存在与之意义基本相同且褒贬义也相同的文化负载词时,选用文化同化翻译方法可以让译文更加生动。「鵜」是鸬鹚的意思,鸬鹚在进食时会将食物整个囫囵吞下,观察到此现象的日本人便用「鵜呑み」来表示“整个吞下”之意。该词还引申出了“生吞活剥他人的经验和方法”的比喻义 [8] 。此比喻义与原文的意思基本相同。「鵜呑み」这一译文含有目标语特有的文化素,不仅可以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亲切的本文化元素,还可以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语句含义。

例2: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译文:党の指導を党·国家事業の各分野·各方面·各段階で徹底して、いざというとき党が終始全人民の最も頼れる大黒柱となるようする。

“主心骨”表示可以依仗、作为凭借或起核心作用的人或事物。「大黒柱」一词表示建筑中央的巨大柱子。比喻家庭或国家的顶梁柱、栋梁 [8] 。该词可以很好表现出“主心骨”的意思,可以让目标语读者在看懂译文内容的同时,感受到本国的文化元素。

此外,在2013年3月7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王毅发言提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此句的官方译文为「中国共産党は中国人民の屋台骨である」。「屋台骨」意为摊床的支架。比喻维持一家生活的东西。也可比喻组织等团体中的中心力量。这一点与「大黒柱」基本相同。因此,在文化同化翻译策略的视角下,「屋台骨」也是“主心骨”的优秀译文。

但是相较于「大黒柱」,「屋台骨」给读者的感觉不够磅礴大气。摊床相较于房屋等建筑物,是小型的、不结实的、不正式的、可以随意移动的。建筑中央的巨大柱子比起摊床的支架,让人感觉更可靠气派、更有大气磅礴之感。因此,笔者认为「大黒柱」比「屋台骨」更适合用于翻译“主心骨”一词,可以更好地展现出我党的雄伟形象。

例3: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译文:終始人民の批判と監督を受け入れ、終始人民と一心同体であるようにする。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意为关系密切,命运相同,心灵相通。「一心同体」意为同心同德,大家仿佛身心合一,有紧密的关联。虽然两种表达方式在文化背景上有不同之处,但是「一心同体」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关键信息——“我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命运与共、同心同德的”。译文选用「一心同体」遵循了文化同化翻译策略,将源语文化素译成了目标语特有文化素。此举让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更顺畅更充分。

然而,在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官方译文将其译为「共に呼吸し、運命を共にし、心がつながる」。这一译文也很好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但是,“同呼吸”一词在句中所用的是其比喻义。“同呼吸”的原意是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其比喻义为关系密切,心灵相通。「共に呼吸する」只译出了其原意。在日本,「共に呼吸する」只表示大家一起呼吸,并没有关系密切的含义,所以此译文不方便目标语读者理解,可能会造成误解。相比之下,「一心同体」更胜一筹。

4.2. 文化淡化

文化淡化是指弱化源语文化素的效果或色彩的一种文化适应策略 [9] 。这一策略旨在消除可能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理解障碍,使译文更贴合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例4: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译文:「深水区」を恐れず突き進み、硬い骨のような難題を果敢に解決し、危険な早瀬のような試練を果敢に乗り越えた。

“硬骨头”原意为骨头很硬,后引申为坚强不屈的人或艰巨的任务。由此,就有了将艰难的任务一点一点完成,在艰巨中坚强不屈的意思。而在日本,「硬い骨」只有很硬的骨头之意。译文「硬い骨のような難題を解決する」在翻译时遵循了文化淡化翻译策略。由于中日文化差异的存在,如果只是不加改动地原样译为「硬い骨をかじりつく」的话,目标语读者只能看到其原意,无法看到“坚强不屈地完成艰难任务”的引申义,会引起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障碍。如果用文化移除策略将其译为「難題を解決する」(解决难题)的话,原文蕴含的文化底蕴便荡然无存。所以,在文化淡化翻译策略得出的译文能被目标语读者理解时,不应使用文化移除策略。文化淡化翻译策略弱化了源语文化素的色彩,将其译为了「硬い骨のような難題を解決する」(解决硬骨头一样的难题)。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保留了部分源语文化素,保留了源语文化的韵味,还促进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

同理,“涉险滩”一词也是如此。该词原意为进入江河中水浅礁石多、水流湍急、行船危险的地方。后用于比喻敢闯敢试,敢于面对严峻挑战。“险滩”直译为日语是「早瀬」,并没有“严峻挑战”的引申义。所以,如果将“涉险滩”直译为「早瀬に進む」的话,目标语读者只能看到其原意,会引起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障碍。译文如果可以在保留部分源语文化韵味的同时又不冗长,可以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的话便是极好的。所以,文化淡化翻译策略就成为了此词翻译的上佳之选。

4.3. 文化移除

文化移除是将源语文化素直接删除的一种文化翻译策略 [9] 。这一策略用于需要消除文化障碍或减少文化冲突的情景中,以确保译文更贴合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背景,减少可能导致误解或困扰的文化差异。

例5: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推进改革,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译文:質の高い発展の促進に力を入れ、新たな発展の形を自ら構築し、改革を迅速かつ着実に推し進め、法に基づく国家統治を全面的に推進する。

例6: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真心爱才、细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译文:人材開発の体制·仕組みの改革を深化させ、心から人材を大事にし、心を込めて人材を育成し、誘致し、活用し、人材を切に求め、形にこだわらずに、各分野の秀才を党と人民の事業に結集させる。

“蹄疾步稳”一词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一词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登科后》,原句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大意为乘着和煦的春风,志得意满,马蹄似乎也格外轻松迅疾,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尽长安似锦的繁花。原文的“蹄疾步稳”有古诗这一文化背景的支撑,使原文读者在读到此词时,会感受到马蹄疾驰、稳步驰骋的感觉。整个句子也因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文化素而变得生动、壮阔。

译文没有将“蹄疾步稳”一词直接译为「馬が速くて着実に走るように」,而是直接将原文蕴含的文化素移除,译为「迅速かつ着実に」(迅速且平稳地)。因为日本人不了解此词语背后的文化背景,不能体会中国人在看到原文时的心理感受。所以,文化移除是处理此句极好的策略,可以将原文要表达的关键意思完全表达出来,虽然失去了文化素蕴含的韵味,但却能让目标语读者轻松理解关键语义,可谓极佳。

“求贤若渴”意为像口渴了急于寻水喝一样寻求贤才,形容求贤的心情十分急迫。出自《隋书·韦世康传》:“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如果直译为「渇くように人材を求める」的话,会引起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障碍。“求贤若渴”通过巧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急切的心情。但是在日本,地道的形容急切心情的词是「切に」,日本人并不会用“像口渴求水一样”的比喻去形容急切寻求某物的心情。因为存在此种文化差异,所以需要译者遵循文化移除翻译策略,以便目标语读者理解。「人材を切に求める」意为急切地寻求贤才。「切に」意为从心底里强烈渴望的样子。「切に」虽然移除了“若渴”这一文化素,但却地道地表达出了“若渴”二字所表达的急切心情,是非常不错的译文。

例7: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译文:われわれは的確に貧困救済を行って全力で戦いに臨むことを堅持し、人類史上最大規模となる貧困脱却堅塁攻略戦に勝利し、八三二の貧困県を貧困から抜け出させ、一億近くの農村人口の脱貧困を達成した。

“摘帽”一词原意为脱下帽子,后用来比喻除去斗争对象所给予的定性处理。文中所用的是其比喻义。在日语中“摘帽”的原意,即「帽子をとる」、「脱帽する」并没有除去斗争对象所给予的定性处理的比喻义,因此,为了准确传达源语的含义,不能直接直译其原意,译文必须清楚表现出其比喻义。所以,译文需要将目标语读者存在理解障碍的“摘帽”这一文化素移除,直接将其比喻义译成日语。例如:「レッテルをはがす」、「汚名をそそぐ」、「悪名を取り消す」等。但是“贫困县”并非污名或不好的标签,不适合直接用「汚名をそそぐ」、「悪名を取り消す」等译文。在中国网日文版中,出现过一篇题为「国家級貧困県のレッテルを剥がした県の企業、売上が過去5年で毎年14.6%増」的文章 [10] ,其中贫困县摘帽一词就被译成了「貧困県のレッテルを剥がした」。在语义的传达上,这个译文是很出色的。

例7的译文「貧困県を貧困から抜け出させる」完全没有翻译“摘帽”的比喻义,在文化移除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同义替换处理,用“贫困县脱贫”来替代“贫困县摘帽”。这种处理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让文章更加易于理解。

「貧困県のレッテルを剥がした」和「貧困県を貧困から抜け出させる」都是可以准确传达源语语义的优秀译文,如果文章中多次出现“摘帽”这一表达,可以将二者替换使用,丰富文章的语言表达。

4.4. 文化移入

文化移入是指保留源语文化素的一种文化翻译策略 [9] 。这一策略的目的在于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源语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使译文更忠实地传达原作品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例8: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译文:小康社会の全面的完成のプロセスを全力で推し進める。

“小康社会”一词是中国的政治术语。政治术语涉及国内和国际两个语境:对内要通过术语达成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规范与引导;对外要建立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11] 。所以政治术语的翻译需要遵循文化移入策略,让政治术语成为国际社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小康社会”一词在很多官方译文中都曾被译为「ややゆとりのある社会」,此译文的优势在于易于目标语读者接受和理解。但是“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不是「ややゆとりのある社会」所能表示的,政治术语的翻译必须完全表达出其内涵,不能有一点偏差。「小康社会」这个译文便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虽然不太方便读者理解,但是在目标语文化体系中树立了我们独有的政治术语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很好的译文。

例9: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译文:「富貴も淫する能はず、貧賤も移す能はず、威武も屈する能はず」という浩然の気を養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为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样才是大丈夫。「富貴も淫する能はず、貧賤も移す能はず、威武も屈する能はず」是原文经汉文训读处理后的译文。随着中国文化传入日本,自奈良时代以来,日本人就开始读中国的文言文。日本人会用“汉文训读”的方法解读中国的文言文。汉文训读是一种翻译,基本上保留原文的文字,只是用日语的语序来颠倒原文的语序,且把汉字直接读成日语,可谓介于原文阅读和翻译的特殊方式 [12] 。因此,用汉文训读的方法处理文言文句子不仅可以将原文意思传达给读者,还可以完整地保留源语文化素。同时,日本人在看到训读句子后,就能明白此句是文言文经汉文训读处理得来,更能体现我们在外宣文本中用典这一巧思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妙。

5. 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策略

当原文在目标语中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文化负载词时,应遵循文化同化的翻译策略,优先考虑此文化负载词。如果原文同时对应了多个目标语文化负载词,那么就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适合的译文。这种翻译方法由于传达准确,所以译文不仅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还贴近了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提升了外宣文本外译本的可读性。

当原文在直译时会因文化差异引起目标语读者理解障碍时,应遵循文化淡化的翻译策略,将源语文化中可能引起歧义或困扰的文化素弱化,适当增添些解释说明类语素,例如:“啃硬骨头”可能难以被目标语读者理解,所以增添了些解释说明类语素,使之变为「硬い骨のような難題を解決する」(解决硬骨头一样的难题)。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消除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障碍,还可以让目标语读者体会到部分源语文化素。这种翻译方法可以做到翻译准确,译文也符合“外宣三贴近”原则。

当源语文化素无法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并且无法像文化淡化翻译策略一样通过增添些解释说明类语素来消除理解障碍时,需要遵循文化消除的翻译策略。外宣工作的目的是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语义的传达是首要重要的。为了译文的可读性,除了固定的政治术语必须保持源语文化素外,其他词语在翻译时都可以在保留文化素方面做出让步。例如“刻舟求剑”如果保留文化素直译,就会引起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障碍;如果加入解释说明类语素另其可以被目标语读者理解,那么译文又会太过冗长,所以使用文化移除的翻译策略是最合适的。

当原文是中国重要的政治术语时,如果原文中的文化素没有冲突性或很强的异质性,那么为了保持政治术语的完整含义,也为了展现出我国的文化特色,最好使用文化移入的翻译策略。为目标语读者树立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准确表达出政治术语的重要内涵。虽然这样的翻译方式不是很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但在政治术语的翻译中,政治术语内涵的准确表达是第一位的。关于这类译文,可以在文章后加注解,详细解释其深层含义,从而贴合“外宣三贴近”原则。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党的二十大》日译本在翻译上做得非常出色,有着良好的外宣效果。外宣文本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成日语时,译者必须先认真分析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特点,选取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在保留源语文化素与消除理解障碍之间达成良好的平衡。译者必须充分了解中文和日语的语言特点、表达习惯、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以及中日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处理源语文化素。只有如此,外宣工作才能有良好的宣传效果,才能将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响亮、清晰地传达给国际社会。

文章引用

周慧宇,张贵生. 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汉日翻译分析——以《二十大报告》日译本为例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Analysis in Chinese-Japanese Context—A Case Study of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the “20th Congress Report”[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2): 939-94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2126

参考文献

  1. 1. 龚维斌. 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的历史地位与重大意义[J]. 党建, 2022(11): 49-52.

  2. 2. 何静超. 目的论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词语的日译研究[J]. 北极光, 2020(1): 90-91.

  3. 3. 李惠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国特色用语的日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20.

  4. 4. 刘冬瑶, 金瑛琳. 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汉德翻译分析——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德译本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25): 156-162.

  5. 5.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232.

  6. 6. 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中国翻译, 2004(6): 29-30.

  7. 7. 杨仕章. 翻译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中国俄语教学, 2014, 33(3): 29-34.

  8. 8. 王阳春, 李顺英. 《新日汉辞典》修订版[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7: 178, 180.

  9. 9. 杨仕章. 文化翻译策略: 概念析出与分类探究[J]. 外语教学, 2019, 40(5): 66-71.

  10. 10. 中国網日本語版. 国家級貧困県のレッテルを剥がした県の企業、売上が過去5年で毎年14. 6%増[EB/OL]. http://m.china.com.cn/wm/doc_1_76803_1879074.html, 2021-02-26.

  11. 11. 李澜. 新时代外交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术语使用倾向——以“中国关键词”为例[J]. 中国科技术语, 2023, 25(4): 71-78.

  12. 12. 金文京. 东亚汉字文化圈的翻译——汉文训读及其相关问题[J]. 汉风, 2018(1): 88-9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