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12 ( 2022 ), Article ID: 59105 , 6 pages
10.12677/AE.2022.1212818

跨学科与实践性:美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项目研究

张盼,吴卓桦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0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8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5日

摘要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对师范生培养问题的研究,深化师范生培养模式变革,是建成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通过分析美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项目,发现其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以及实践性特征,明晰其卓越教师培养路径,进而提出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相应革新策略。

关键词

卓越小学教师,课程设置,教育实践

Interdisciplinary and Practical: A Study on the Outstanding Elementary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United States

Pan Zhang, Zhuohua Wu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Received: Nov. 10th, 2022; accepted: Dec. 8th, 2022; published: Dec. 15th, 2022

ABSTRACT

National planning, education based. Education plan, teacher based.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high quality teacher team. Through the study of American excellent primary school teacher training projects,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are found, the excellent teacher training path is clear, an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innovation strategy of our primary school teacher training model is put forward.

Keywords:Outstanding Elementary Teachers, Curriculum, Education Practic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需要培养学生成为批判性思考者、创新型能力者以及智慧型表达者,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烈。而基础教育实施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青少年总体素质水平的高低,要办好基础教育,关键在教师。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趋势,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几年,教育部有关卓越教师培养的文件都明确提到要根据基础教育实际需求,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 [1]。同时,需重点探索借鉴国际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经验、建构适合我国本土的培养模式 [2]。可见,培养师德高尚、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小学全科教师已然成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诉求发轫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一名教师身兼多门科目的教学工作,一定意义上承担了“全科教师”的角色,旨在解决农村地区师资匮乏、教育条件落后等问题。当前,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综合化发展趋势愈发凸显,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不再是单一割裂的,而是综合多元的,这便决定了教师必须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充盈多个学科的知识储备,提高课程整合能力以及跨学科教学能力,才能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基于此,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诉求的小学全科教师不仅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有力推手,也是对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教师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卓越教师的目标定位、招生与选拔、培养过程、教育资源投入、培养质量保障等问题,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成熟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其卓越小学教师所具备的素养与我国目前提倡的“全科教师”基本吻合。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Website)的教师教育项目排名,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简称MSU)连续25年在全国中小学教育中排名第一,其教师培训计划备受推崇,一些核心经验突出表现为指向多元能力综合发展的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跨学科综合化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在课堂中尽早以及持续地开展教学实践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教育实习。学校培养的基础教育师资加入到一系列需要深入了解儿童发展、人类行为和教育的行业中,为美国多样化的学生群体服务,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以及正义的变革力量。本文将以美国MSU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项目为例,探究其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践体系,以期为我国高校开展师资培养活动提供相应借鉴。

2. 美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项目分析

2.1. 多元能力综合发展的培养目标

密歇根州立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采取“4 + 1”培养模式,即四年在校学习和一整年、进阶式的教育实习 [3]。小学教师培养项目中的学生将获得从事幼儿园到三年级(PK-3)或三年级到六年级(3~6)所有学科教学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此外,学生还需从全国学校亟需的三个领域(国际英语教育、特殊教育、婴幼儿保育)中选择一个进行深入学习。培养项目中的核心要素包括所有学科领域的坚实基础,所选教学领域的额外深度,有效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完成学士学位后在公立学校进行的全年有指导教学实习。MSU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总目标为“教师领袖”(teacher leader),具体培养规格体现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多个维度。知识层面上,小学教师应掌握所选学段涵盖的所有学科知识以及校内外参与民主管理的相关知识;能力层面,小学教师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及教学反思能力,具备课堂管理能力以及民主领导力,可以针对多元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并成为积极参与民主改革的一份子;情感层面,MSU专注于培养小学教师具备支持社会公平及社会正义所需的性格和技能,促使教师深刻理解社会公平及正义。基于上述,MSU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表现出理论联系实际以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全面、自由且充分发展的卓越取向。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跟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完善准教师的知识能力体系。

2.2. 跨学科综合化的课程设置

MSU教育学院围绕“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跨学科以及综合化。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四类课程,分别是:综合学习和写作课程、小学教育计划课程、专业主辅修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 [4]。综合学习与写作课程是MSU所有本科生必选的专业基础课程,相当于我国开设的通识类课程。综合学习课程主要涉及三个领域:艺术和人文,社会、行为与经济科学以及普通科学,表现出明显地跨学科培养特征。写作课程包括非专业写作和专业写作训练两种类型,教会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有逻辑的书面表达,以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进行非专业写作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写作学习。专业写作训练则要围绕着教师必备的写作能力开展,主要表现为教案的撰写、评语的写法、科研学术的写作等。通识课程的开设时间为入学后前两年,经过两年学习,学生在拓宽基础知识面的同时也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小学教育计划课程自入学后第三年开始教授,学习内容包含小学层次所有学科类目,课程的设置表现出整合性以及综合化特征。通过小学教育计划课程的学习,师范生可以熟练掌握小学阶段需要教授的所有科目知识,提高自身的学科综合素养,为日后的包班制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专业主辅修课程也是从大三开始学习,师范生在主修一门小学科目的基础上辅修某一国家亟需领域的专业知识。在辅修课程上,学院未做出强制规定,学生可在小学教育计划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教师教育课程是其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具体可分为教育类理论课程以及教育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小学跨学科教育、班级组织与管理等知识,涵盖师范生独立开展教学所必需的教育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了与教育实践达成深度融合,学校在开展实习前先安排师范生修习5门教育理论课程,之后再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剩余6门课程的学习,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具体课程结构详见表1

Table 1. Curriculum of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ty

表1.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2.3. 贯穿培养全程的教育实践

高质量的教育实践是确保卓越教师培养的必要条件,密歇根州立大学密切关注中小学发展实际,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小学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其师范生教育实践体系是一个包含教育实践目标、教育实践内容、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评价以及教育实践经费保障等诸要素在内的综合体系 [5]。MSU教育实践体系的培养目标为帮助教师获得从事教育的专业品质和能力。其中,专业品质包含理解力、责任心、思考力以及敏感性 [6]。专业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教学能力、评价与反馈能力、学习共同体建构能力以及沟通合作能力 [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体现在专业品质及专业能力上的抽象实践目标又被细化为了一个个可操作的具体行为,使得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并具备可行性。在实践的具体开展上,MSU教育实践体系包含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服务学习、模块化的教育见习以及最后一年的教育实习,是一个由浅入深提升教学能力的系统体系。服务学习是培养准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几乎每门课程都提出了相应的服务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将理论课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具体形式有:担任课堂助理、开展家庭辅导、办理主题宣传活动等,是教师候选人灵活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社会实际的一种高效形式。教育见习开始于教师候选人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融合在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有见习观摩和协助教学两种,旨在帮助候选人结合教育实际理解理论知识,并为正式的实习做准备。教育候选人在最后一学年进行深入中小学的教育实习,实习由课堂观察、合作教学、引导式独立教学以及独立教学四阶段组成,过程中穿插着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各类研讨会,以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更新教育理念并改进教学实践。在教育实践指导上,MSU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以及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们各司其职且密切协同,以保证为实习生提供最大化的支持。在教育实践评价上,MSU小学教师培养项目制定了明确的评价指标,设计了科学评价工具,采用多元评价形式。其评价指标涵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反思以及沟通与合作等维度。最具代表性的评价工具为实习档案袋以及实践进度表。评价形式包含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绩效评估。过程评估贯穿实习全程,绩效评估依据评价标准进行,由高校专业教师以及中小学教师根据实习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多维度评价。

3. 总结与借鉴

3.1. 明确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深刻把握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本质与内涵,关系到未来小学教师培养的层次与质量,也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综合MSU教师培养目标及我国发展实际,小学教师的卓越性应体现在四个方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尚师德;指向“一专多能”的宽厚知识基础;熟练开展教学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终身发展的反思研究能力。高尚师德表现为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深厚,坚定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热爱并尊重学生,有志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一专多能”即在具备广博科学人文素养的基础上,精通一门小学科目的教学,并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学科整合意识。综合实践能力上,小学教师应具备扎实教学基本功,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实施教学评价。反思研究能力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以及发展意识,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力及动力。同时,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结合小学教学实践开展相关教育研究,形成基本的学科研究意识、态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综上,应构建“四位一体”指向多元能力综合发展的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小学教师培养方向。

3.2. 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课程是联结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的主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MSU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均衡,且类型多样。在课程占比上,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总共21学分,加上教育实习24学分,共计45学分;通识课程50学分;学科专业课程最低56分。各类课程在总体中占比接近1:1:1,课程结构较为合理。在课程内容上,课程体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以及跨学科综合化特征,课程设置突出知识的递进性与连贯性,且十分重视写作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于上述经验,我国在进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时,应注意协调三类课程(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切勿重“学术”而轻“师范”亦或重“师范”而轻“学术”,应将师范类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建构彼此支撑、相辅相承的课程体系。同时,也要准确把握课程之间的递进逻辑,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引导师范生逐步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根据小学教师应有的跨学科以及课程整合素养,教师教育应丰富通识课程门类,帮助准教师建立包含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在内的广阔知识基础。其次,应积极拓展学科专业课程,提高学科知识的综合化程度,围绕教学目标整合相关课程内容,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科知识的广度,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小学教师。

4. 改革教师教育实践体系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实现教师教育理论知识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MSU教育实践体系的卓越之处体现在不断丰富教育实践的开展形式与内容,并将有关实践的培养目标、教师指导以及综合素质评价都细化为了可评可测的具体教学行为。实习过程中,各环节指导教师权责划分明确,帮助师范生解决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与改进策略。结束实习后,采用兼顾多元主体、兼容多元方式的综合能力评价机制,为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外部监测与质量保障。相较于MSU教育学院长达一年的实习安排,我国教育实践的开展时间较短,通常在十周左右。所以,可以通过增加教育实践课程占比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其次,应丰富教育实践开展形式,创新实践内容,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重视程度。最后,强化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合理规划校内外指导教师的不同职责与工作细则,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同时,也要完善配套的实践评价标准,使用多元评价工具及评价方式,加强对实践过程的监督。

基金项目

安徽高校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中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YJS20210466)。

文章引用

张 盼,吴卓桦. 跨学科与实践性:美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项目研究
Interdisciplinary and Practical: A Study on the Outstanding Elementary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United States[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381-538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818

参考文献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408/t20140819_174307.html, 2014-08-19.

  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2018-09-30.

  3. 3. 陆道坤. 卓越教师是怎么炼成的?——基于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准备项目的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6): 79-85.

  4. 4. 吴维维, 邵光华.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小学卓越教师课程特点[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40(4): 38-46.

  5. 5. 赵英, 李知音, 廖伟.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师范生教育实践体系特征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2018, 45(4): 43-56.

  6. 6. 李知音.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2018.

  7. 7. 陶青, 卢俊勇.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角色与功能[J]. 比较教育研究, 2015, 37(7): 38-4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