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6062 , 8 pages
10.12677/AP.2023.135246

认知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探究

朱彧彤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4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22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29日

摘要

随着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发展,心理学对于教学的重要性逐渐显露。认知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新兴流派之一,以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人类认知的心理规律。认知心理学包含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图式理论等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心理过程。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着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教育实效性低、教学方式单一、校园文化环境欠佳等问题。高校教育者应当吸纳认知心理学中的有益成果,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当中去。在认知心理学的启迪下,按照认知发展阶段选定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从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认知平衡,从教育环境入手优化校园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环境,从而提高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理想信念,高校理想信念教育

Explor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Yutong Zhu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Apr. 10th, 2023; accepted: May 22nd, 2023; published: May 29th, 2023

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the importance of psychology to teaching is gradually revealed. Cognitive psychology, as one of the emerging schools of modern psychology, takes the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human being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probes deeply into the psychological laws of human cogni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include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and schema theory, which vividly reveal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human cognition. At present,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poor pertinence of educational content, low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single teaching method and poor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College educators should absorb the beneficial result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tegrate the content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into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content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s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stag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campus is optimized from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Cognitive Psychology, Ideal Belief, Ideal Belie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认知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新兴理论的分支之一,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西方,其将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规律。认知心理学从人类对信息的接收与加工这一角度切入,探索“人怎样获取世界的信息”、“信息怎样表征及转化为知识”、“知识怎样被储存”以及“被存储的知识如何指导人类的行为”等问题。人类的学习是基于对信息的破解与知识的获得之上的,因此,认知心理学规律于教育而言是有重要意义的。

“理想”是指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即人们基于现实基础上制定的关乎未来的可实现的奋斗目标。“信念”则是一种精神内驱力,是糅合了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而对某一事物产生坚定内心倾向的精神状态。理想与信念有机融合,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理想信念于大学生而言是精神之钙,是推动其向美好目标奔赴的强大内驱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理想信念有着更为具体的内涵和要求。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社会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关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等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因此,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伟大工程。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低下的问题有待解决。而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对人类的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认识过程进行剖析解读,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规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基于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基础上进行的教育,这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高度相关。因此,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探究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加直观、有效的了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状况,分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了发放线上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50份,其中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占比38.6%,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占比35.2%,医科类大学生占比14.3%,体育艺术类大学生占比11.9%;本科生占比58.2%,研究生占比41.8%。根据此次问卷填写学生分布情况,总体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2.1. 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低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其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既关乎个人成长又关乎社会发展。根据图1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一般,27%的大学生认为“不太强”,仅有13%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很强。这组数据反映了目前高校关于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针对性较弱的问题。在实际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过分强调社会理想教育的现象。只注重社会理想教育,忽视个人理想教育,会使得学生学习欲望下降、兴趣消退,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下降。图2展示了大学生关于理想追求问题的调查结果,在550份有效问卷中有480位大学生的理想追求是“工作顺利和家庭美满”;

Figure 1. Survey results on the targeted content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图1.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针对性程度调查结果

Figure 2. Survey results on the ideals and goals of college students

图2. 高校学生理想追求调查结果

其次有285位大学生选择“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还有155位同学选择“追求物质生活”。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理想追求应当关乎社会、国家,但是总体来看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及个人理想,甚至有一部分人把追求物质生活作为理想追求。教育者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应当着重了解青年群体的学习需求,做到“两手抓”,既强调社会理想的教育,又不忽视个人理想的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并且对青年群体中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及时引导与修正。青年人的理想信念会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将理想信念教育与鲜明的时代特色相结合,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式的针对性教育。老旧陈腐的教育内容难以唤起青年人的学习欲望。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注重青年人关于理想信念的实际需求,是提高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理路。

2.2. 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

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教育成效也不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存在着理论抽象晦涩、枯燥乏味等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因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满意度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选择“满意”及“很满意”的大学生占比为28%和13%,这意味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方式创新空间还很大,需要探索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式。图4的数据显示,46%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方式的时代性一般。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对于资源利用欠缺的问题。例如,大多数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途径主要还是停留在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依靠教育者在传统课堂进行理论教学。当下属于信息时代,各类新兴媒体迅速发展,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更新不及时,对网络空间等新媒体资源的利用较为薄弱。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应当秉持“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添加实践的元素,合理利用各类资源,这样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又能使大学生实践出真知,更好地体悟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

Figure 3. Survey results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图3.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性满意度调查结果

Figure 4. Survey results of satisfaction with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in teaching methods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图4.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满意度调查结果

2.3. 校园文化环境欠佳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性”教育资源,能够起到正向引导、激励、增强凝聚力等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5反映了大学生对当前所处的校园文化环境的满意度调查结果:19%和34%的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很满意和较为满意;33%和10%的大学生则选择了“一般满意”和“较不满意”,这说明当前的高校文化环境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主要体现在校园橱窗、展板、路边标识、教学楼及各建筑物内的标语上。这类属于校园文化环境中的“硬”环境,此类环境虽然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涵养功能,但是于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的“软”环境指大学生的精神环境,落实到实践中则是指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有关理想信念的主题活动,例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宣讲活动、摄影大赛等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各高校应当转变重“硬”环境,轻“软”环境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对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补充、调动作用,改善校园文化环境欠佳的现状。

Figure 5. Survey results of satisfaction with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图5. 校园文化环境满意度调查结果

3.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进而探究人类认知的心理规律,其从人类对信息的接收与加工这一角度切入,探索“人怎样获取世界的信息”、“信息怎样表征及转化为知识”、“知识怎样被储存”以及“被存储的知识如何指导人类的行为”等问题。由于人类的学习是基于对信息的破解与知识的获得之上的,与认知心理学的内在逻辑洽和,所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指导教育教学、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认知发展阶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人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分析归纳了人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将人的认知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2~7岁为前运算阶段,认知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性和局限性,尚不能形成正确概念;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即使概念变化仍然能够找到本质,思维具有内化性、守恒性、可逆性和整体性,但尚未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支持;12岁以后为形式运算阶段,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能进行抽象思考并进行复杂的演绎推理或逻辑运算。皮亚杰认为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应当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使得教育过程与认知发展相匹配,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3.2. 信息加工与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由获取、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信息加工过程即认知活动的结构和过程,研究人是如何获取、存储、加工和使用信息(曹培强,2019)。信息加工理论是将人脑看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加工系统,系统中包含注意、选择和接受信息;对信息进行解码、重构;新旧信息进行交互,形成新的组织;使用相应的信息做出决策等。认知过程是在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上,通过不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是对个体的心理活动、语言以及行为举止做出解释,重点提示认知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刘东桥,2014)。认知过程包含同化、顺应及平衡三大环节,是认知主体的图式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图式是构成认知主体认知结构的最小知识单元,是信息加工的基本要素。同化是指认知主体将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将其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后构成新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原有的认知图式不能够同化外部刺激时,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使得认知主体能够适应新的环境。顺应现象的存在,使得主体的认知结构变化,人的心理向前发展(金旋,2007)。平衡则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指认知主体通过不断地自我调节,使内部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从而认知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与发展。

3.3. 社会认知与社会图式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内部吸收借鉴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处于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他人以及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举止以及意向等进行感知、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它包括个人对他人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也包括个人对他人及自我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一种采用多种参照系的、相互作用的反馈性认知(胡凯,2006)。因此,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图式则是指人类从社会环境中选择信息进行加工后在大脑中进行组织协调形成的认知系统。社会图式是随着认知主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对认知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图式影响认知主体对所获信息的解释与加工建构,能够帮助认知主体增加信息,填补知识空缺。社会图式还能够促进记忆、帮助认知主体推理进而获得更多信息。社会图式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社会图式具有重要意义。

4.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问卷调查法能够通过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设定来获取人们关于某个特定问题的认知、行为态度及价值取向等。本文提出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探析是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和认知心理学理论而提出的。根据“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可知,当前高校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存在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低,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和校园文化欠佳等问题。同时,由图6可知,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是多样且复杂的。其中与高校高度相关的选项是“大学课程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及“大学实践活动”。基于此调查结果,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者应当从实际出发,主动了解被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及其喜好偏向,科学制定教育内容的安排,适当增加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理想信念。

4.1. 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认知发展阶段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在当今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内容选择是否恰当,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述了人类在不同阶段的思维特征,每一认知阶段都是在上一认知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学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按照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结构来选择适当的教材。高校中的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学生能够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想知识,进行复杂抽象的推理思维活动。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出现“重理论”的现象,但是当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过度的理论教育是不利于教学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应当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了解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况、思维能力、实际需求等情况后,对教育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更新。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当平衡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以及“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这两对双重教育。认知心理学强调情景教学,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便于学生快速感知和领悟教材,让大学生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形成有关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Figure 6. Survey results on factors promoting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图6. 促进学生培养理想信念的因素调查结果

4.2. 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过程是大学生关乎“理想信念”的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上文指出在认知过程中,包含着对认知主体对知识的同化、顺应以及平衡。新的学习的产生、新知识的存储以及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运用都是由认知结构决定的。从认知过程中来看,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新旧知识不断相互作用更新认知结构的过程。人类的认知图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会随着时间、经历、学习等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由失衡到平衡再到失衡,以此循环往复,不断驱动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认知上的发展。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关于“理想信念”的丰富图式去不断增添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图式。当大学生存储的有关理想信念的图式越丰富,能够理解的素材就越多,认知主体对该概念的意蕴内涵也就会越敏感,这将有利于大学生去消化理解理想信念教育中晦涩难懂的理论内涵。教育者需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图式,这些资源包括书本、杂志、刊物、影视剧、纪录片、纪念馆、博物馆以及网络新媒体平台上海量资源。同时,教育者也应当不断探索学生对信息接纳、理解、加工的认知规律,构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学习、能力拓展与思维升华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

4.3. 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社会图式积极作用

社会认知与社会图式都是受一定文化环境与文化模式影响的。同理,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校园文化环境会在无形中渗透在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中,并且被纳入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图式,用来指导个体及群体的行为。因此,构建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具体可以从“软”“硬”两方面的环境入手来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第一,可以在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绿化带等硬件设施上张贴有关理想信念的名言警句。第二,可以在学校的多媒体设施上,例如电子屏上播放关于理想信念的纪录片、影音视频等。通过“硬”环境的渲染,引导大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理想信念的信息,树立目标,追寻个人理想。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是离不开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第三,举办关于理想信念的文化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征文比赛、读书分享会、摄影大赛等。从校园文化“软”环境入手,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唤醒其关于理想信念的内驱动力。以构建高校良好的文化环境为抓手,切实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5. 结语

诚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启发意义是重大的。高校理想信念的教育者应当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去,系统学习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优化教学过程,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力求发展高校学生的整体认知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道阻且长,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合力并进。

文章引用

朱彧彤. 认知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探究
Explor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5): 1995-200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5246

参考文献

  1. 1. 曹培强(2019). 认知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 思想教育研究, (4), 89-92.

  2. 2. 胡凯(2006). 认知心理学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500-505.

  3. 3. 金旋(2007). 认知心理学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4. 4. 刘东桥(2014).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才智, (5), 12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