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886 , 6 pages
10.12677/AP.2023.139496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蕴与路径探讨

康钊,伍晗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收稿日期:2023年8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1日

摘要

积极心理学能为当前我国全力推进实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能够创新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实践中我们应当重视建立科学完备的社会心理服务宣传引导机制,建设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教育辅导机制,改进社会心理服务的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完善的社会心理志愿服务机制,积极培育大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心态

The Implication and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Zhao Kang, Han Wu

Research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Received: Aug. 2nd, 2023; accepted: Sep. 8th, 2023; published: Sep. 21st, 2023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and can innovate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n practice, we shoul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mechanism of publicity and guidance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build a sound educational and counseling mechanism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to build a perfect mechanism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voluntary servic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the public self-esteem and self-confidence, rational and peaceful, positive and upward social mentality.

Keywords:Positive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Social Mentalit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习近平,201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同样强调要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积极建设健全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与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借助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探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践路径不仅是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组成,而且是当前有效推动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2. 积极心理学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呈现

自1998年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学以来,心理学界极为重视引导人们向精神的幸福高度出发去追求未来的幸福生活,认为我们当前的心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要重视关注个体对各种心理疾病的修复,同时更要关注和帮助个体了解自我、认识生命、构筑生命的美好,充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由此,心理学研究重点开始放在个体自身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力量方面,研究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发展潜能、生命价值和美德修养等积极品质,并探讨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以此促成个体获得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温金梅,韦志中,2020)。事实上,早期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就认为我们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应当承担起三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使命,即重视研究存在于个体身上的消极心理并治疗个体精神疾病、努力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善于鉴别发现并重视培养那些有良好天赋的人。可以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更需要个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水平,拥有健康发展的人格特征。现代教育要重视科学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思想,对个体进行积极心理素养的培育,让个体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动力源泉,能够不断地发挥出自己内在的优势、美德与品质,从而促成个体能够更加积极地迎接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文明整体水平的重要路径,也是不断减少和防范社会风险以及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更是时代发展之现实诉求。可以说,全民心理健康是全民健康和全民小康的重要前提基础,社会治理的每个层面都可能内生出大量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心理学问题。因此,实践中我们应当重视心理学科研究方法与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合理运用,实现对现实社会的科学治理,以此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认真梳理当前已有的关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针对个体与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功能体现,发展至今我们可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积极心理干预策略运用窥见一斑,它能够帮助个体、家庭、组织和社会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具体包括对主体积极特质的充分认识和有效运用、对主体积极体验的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对主体积极思维的训练养成和实践应用、对主体积极关系的系统建立和长期维持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积极心理学不仅有利于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对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动力价值和指导功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实践中这项工作具体由谁来组织与系统推进、如何做好专业服务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事实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实践操作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如何科学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已经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话题。葛明贵等(葛明贵,高函青,2020)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不断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借此营造社会民众和谐良好的社会心态,进而强调实践中明确社会心理服务的基本功能定位是建立良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理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核心关键,把握社会心理服务的时代特征是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给社会民众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满足社会民众的现实迫切需要(伍麟,刘天元,2019)。根据这些研究进行反推,我们同样能够深刻体会到积极心理学理论思想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呈现。

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蕴解读

要更好地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科学指导当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结构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应当说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权威认识,实践中甚至于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简单地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或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卢俊,陈成文,2020)。这是因为从实践中我们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来看,二者实际上存在着较多的交叉属性和共性任务,同一项工作既可能是在为加强和提升社会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服务,但同时也可能是在为建立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而做贡献,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将两者分开来看,要全面考虑两者之间的共性,更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视为一种解决社会民众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服务倾向(梅静,程凌,2020)。

当前,学术界对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一术语的理论意蕴与结构体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和理解,这是由于研究者对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一概念理解的切入点不同所致。首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意指社会的心理服务体系。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大都十分强调心理服务体系的社会性、普及性和实践应用价值,并用这一术语来对应和区别于专业机构的心理服务体系。第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指社会心理的服务体系。许多学者强调要努力疏导化解社会不良情绪与矛盾、建立平和的社会心态以及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氛围,用这种社会学类观点来对应于发展与教育心理观点,尤其是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区别开来。第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指社会心理服务的体系。这一观点着眼于包括各级社会心理服务组织在内的自上而下的从事心理服务活动的载体,以此对应于社会心理服务的目标、对象、内容和方法(辛自强,2018)。吕小康等(吕小康,汪新建,2018)研究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可具体分解为三大内容模块,包括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积极心态培育与社会共同体认同建构等内容。事实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理应当有其自身的特殊内涵,考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同样应当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来进行。无论是个体社会心理服务,还是群体社会心理服务,其最终目标都是要帮助社会民众解决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过上健康幸福的社会生活。结合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当重视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机制,致力于消除那些对社会民众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普遍消极影响的内容,避免出现那些可能引发普遍性的焦虑、抑郁和不安全感的因素,以及那些可能激发较大范围的突出矛盾,避免那些极易造成个体因生活失意、心态失衡和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包含较为完善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辅导与治疗等多层次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全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乔志宏,2019)。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汇同中央政法委和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将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平安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工作之中(付丽莎,2020)。因此,结合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同样可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看作是指特定社会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团体为有效解决社会民众的各种社会心理问题,积极培育社会民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针对社会民众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测服务、引导化解以用危机应对等科学干预活动的社会治理机制。自然而然,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学术界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社会治理范畴的真实意图和真正原因。

结合对已有研究的分析,我们努力构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从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属性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当包括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积极心态培育与社会共同体认同建构等基本内容,可将其视作一个由社会心理监测系统、社会心理引导系统、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系统和社会心理危机应急系统构成的完整体系(卢俊,陈宇舟,2019)。其次,从其实施主体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必须强调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合作的服务理念,需要各类有关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各界社会力量共同作为其承载主体才能真正实现其正常运转。第三,从其实施手段与技术要求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测、引导调适、疏导化解和危机应急的完整过程,实践中必须重视以社会心理学科及其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重要支撑,力求实现和提升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要求。

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从2019年初开始,我国开始进行多部门联合启动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要求,积极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总结和提炼出多种实践经验和试点建设成果,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地方特色模式,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总体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不够牢固,主要表现为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导致对其功能认知不明,学科支撑力度不足与交叉研究相对弱化致使操作过程缺乏专业引领,社会心理行业服务标准缺失导致无法科学评判,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同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思路还不够清晰,相关的支撑平台建设和协同合作机制同样不够健全。在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全面攻坚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应当认真梳理和全面正视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及面临的各种挑战,更好地寻求解决之道与发展路径。结合对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必须要有整体思维格局意识,要在宣传教育、部门协作、服务平台等方面多下功夫,要重视加强各级党政部门主导促进各方整体联动,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对应的社会心理服务,立足基层需求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共同体。

4.1.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科学完备的社会心理服务宣传教育引导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地方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资源与各种新闻传播媒介,向社会民众广泛普及心理卫生基本常识,提高社会民众对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重要性的认识,要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公益广告宣传的活动范畴,增设社会心理服务专题教育栏目,提高社会民众社会心理服务知识的普及率。特别是要借助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增强社会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追求卓越的信心与决心。同时,实践中要重视建设宣传引导、疏导调适、科学干预三位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要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相关政策措施的发布、解释和引导机制,逐步规范对社会心理服务管理过程的科学评估,准确把握社会民众的基本心理服务需求与利益诉求,将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引导教育工作与各种传播媒体有机结合,通过开设社会心理服务公益类专题栏目,营造友好互信、积极进取的社会心理氛围,想方设法稳定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预期,以此增强社会民众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周鹏宇,王翠芳,2019)。

4.2. 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教育辅导机制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努力打造各级政府认真负责、部门通力协作、责任共同承担、保证资源共享的理想推进格局,保证相关部门在实践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形成教育与工作合力。实践中各部门要充分运用本部门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灵活优势,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心理服务教育工作,以此推动地区社会心理服务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群团组织以及社区资源力量在社会心理救助与教育疏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对社会成员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借助举办文明和谐大讲堂、寻找最美家庭等多样化的社会活动方式,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不断完善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网络,科学引导社会民众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群体和社会的关系,学会正确面对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学会把个人的得失荣辱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还有一点我们不能不正确对待,那就是要特别注意重视对留守儿童、失独群体、残障人群、单亲父母和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与健康服务,及时帮助个体有效化解自身的不良情绪,努力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如实践中可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各个层面的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特殊个案服务或个体定制服务等,注重把社会弱势群体和那些特殊群体或人员列为社会心理服务的重点干预对象,主动为其提供及时的干预措施和心理援助。

4.3. 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管理体系,不断改进社会心理服务的监督管理机制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我们应当强化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统一管理和领导工作,整合包括民政、扶贫、教育、信访、政法、司法以及公安等部门的协作服务功能,努力构建较为专业的社会心理服务监督管理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心理服务行业得以良性发展。相关部门可尝试将发展地方社会心理咨询服务业纳入本地的综合性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之中,积极给予财政专项拨款或适当减免相关税费等政策性支持,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强化并完善社会成员心理风险预警与危机干预处理机制,提高社会民众自身的心理危机干预应对和疏导调适能力。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社会心理服务实践中要重视对社会重点群体实施专业的定向培育,帮助社会民众培育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鼓励他们积极重塑自我以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专业心理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督与科学管理,严格制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的准入门槛和日常管理制度,提升社会心理咨询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以此促进和保障社会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

4.4. 搭建科学高效的社会心理志愿服务平台,建设较为完善的社会心理志愿服务机制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着力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力量的结构体系,努力探索全面提升社会心理服务实际水平的专业发展道路,切实增强社会心理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实务能力,着力打造专业人士与社会力量融为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多元化大格局。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民间社团组织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等进入相关部门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将社会心理服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群体之中。特别是要广泛吸收来自各级各类学校、医疗卫生行业以及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专业人才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建立较为健全的社会心理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全面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相关部门要为开展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的工作人员搭建方便快捷、务实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工作服务平台,以更好地吸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社会心理志愿服务。同时,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志愿者信息资源数据库,不断完善社会心理志愿服务工作人员的进入、退出与督导考核机制,借助制度保障促进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可以充分借鉴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的通行做法,重视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服务专门机构,设立专门的社会心理急救热线,开通为社会成员提供专业心理服务的网络咨询平台,为社会民众提供免费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救助服务。

5. 结语

总之,我国当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应当聚焦于积极心理学这一重要视角,科学借鉴其核心思想与理论精髓,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建立覆盖个体与组织以及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强化建设有效预防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个体的心理痛苦、提升个体的幸福感的工作内容,从而积极培育大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基金项目

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文化铸魂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整合视角(19B003);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蕴与路径探讨(NC22B071)。

文章引用

康 钊,伍 晗.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蕴与路径探讨
The Implication and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9): 3946-395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9496

参考文献

  1. 1. 付丽莎(2020).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培育——基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实证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3(6), 55-60.

  2. 2. 葛明贵, 高函青(2020). 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 心理科学, 43(1), 200-205.

  3. 3. 卢俊, 陈成文(2020).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看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学海, (6), 142-147.

  4. 4. 卢俊, 陈宇舟(2019).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 红旗文稿, (24), 31-32.

  5. 5. 吕小康, 汪新建(2018). 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 心理科学, 41(5), 1026-1030.

  6. 6. 梅静, 程凌(2020). 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心理健康服务倾向之合理性. 心理学进展, 10(9), 1408-1414.

  7. 7. 乔志宏(2019). 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心理学通讯, 2(1), 17-21.

  8. 8. 温金梅, 韦志中(2020).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6(3), 102-106.

  9. 9. 伍麟, 刘天元(2019).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中州学刊, (7), 75-81.

  10. 10. 习近平(201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p. 49). 人民出版社.

  11. 11. 辛自强(2018).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 心理技术与应用, 6(5), 257-261.

  12. 12. 周鹏宇, 王翠芳(2019).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42(6), 84-8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