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9 ( 2022 ), Article ID: 55985 , 7 pages
10.12677/AE.2022.129532

高中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实践探究

——以新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

李莎莎*,倪才英#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收稿日期:2022年8月14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12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20日

摘要

思政教育日益显现其塑造人格、树立价值观的作用,对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地位也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在高中阶段,发掘思政要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能够实现学生的知识、修养多方面培养,从而对促进学生个人以至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挖掘思政角度及思政案例呈现方式,提出把握地理学科地位,找准思政教育角度;发挥主导性地位,体现教师引领价值;立足于教材,深挖思政教育资源;密切联系生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四点高中地理教学建议,以期为高中地理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地理教学,实践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ography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Taking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New Teacher Edition Geography Compulsory as an Example

Shasha Li*, Caiying Ni#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Aug. 14th, 2022; accepted: Sep. 12th, 2022; published: Sep. 20th, 2022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shown its role in shaping personality and establishing values, and its role in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nd its status has also been recognized by more people. At the high school level,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politics an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lassroom, which can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cultivation in many aspec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students’ personal and even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new teacher version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volume 1,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presentation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proposes to grasp the status of geography disciplines, and find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ive play to the leading position and reflect the value of teachers leading; Based on teaching materials, dig deep into the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ose connection with life, triggering students’ emotional resonance four-point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Geography Teaching, Practic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将表现出日益重要的教学地位,在高中地理中渗透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人生观、价值理念和思想,在这一前提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的融合,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素质培养的实现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中地理思政教育研究有限,且2019年新人教版教材出版较新,教学参考较少,本文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对于地理课程思政的主要方面进行剖析,并与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相结合,以期达到高中地理与思政教育更好融合的目标。

2. 课程融入思政的必要性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提出

在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多次引入“我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安全”“国际化”等内容,强调了思政要素在教学上的贯穿实施。在学科特性模块中强调“地理学关于解答人口、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建立美丽中国,保护全球生态安全有着重大意义”,在教学基础理念中强调“使学习者增强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树立祖国情感和全球目光,培养关心地区、我国和世界地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成为指导高中地理教育的纲领性文本,从教学的特点到教学的基础理念,其都明确指出在传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对高中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人地价值观、祖国情感、全球视野、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土安全教育等 [1]。

2、学生理解课堂知识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途经

思政治要素多以能够启发、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式案例为呈现方式 [2],在地理教学中纳入思政治要素,一方面为学生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巩固提供了补充和催化作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教学的知识点,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并且使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获得除了地理知识系统以外的课堂形式补充,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其次,在教授地理课程时,穿插入思政要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多学科、多知识点系统的结合,还表现为教师从多角度教育学生,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另外,通过思政和地理教学的结合,使学习者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建立相应的情感与价值观理念系统,进而促使学生个体不断完善其价值观体系 [3]。

3. 思政在地理教育中的体现角度

通过研究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内容,总结出培养哲学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了解我国国情、培育爱国情怀、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感受地域文化八个思政角度,不同章节知识点中的具体案例以及思政切入角度如表1所示:

Table 1. Presentation of political cases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in different chapters

表1. 不同章节地理知识的思政案例呈现及思政角度

1、培养哲学思维

马克思主义教学是思政教育的灵魂之一 [4],挖掘课程中潜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也是实现终身教育中重要的一步。而高中地理课程突出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科学结合的特色,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互交融,不仅易实现思政在教育之中的贯穿,也是实现学生客观、科学思维模式的重要方式。比如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四个圈层共同构成地球整体环境,但是各个圈层内部之间又紧密联系,体现出哲学中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在第四章的《地貌的观察》一节中,坡度会对于耕作方式以及交通线路分布产生影响,体现出因果关系;第五章第一节《植被》中,植被与环境使用了稻渔共作的例子,两者构成整体,又相互影响,也体现出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哲学关系。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是指“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根据某种共同特点而集合的群体或组合 [5],”其中也体现出集体的共同利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6]。在第三章第三节《海水的运动》中,以日本于2021年4月决定向太平洋排放125万吨污核染废水的事件为例,激发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引导学生加强集体利益观念。

3、了解我国国情

中学阶段是国情教育的重要阶段,最能塑造学生对于国家的理解,从而升华为求知热情、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学生在此阶段,多投入更多时间到课程理论中,接受到的国情教育有限 [7]。地理涉及范围广泛,教学中可以充分渗透国情教育。第一章第一节,当讲解到“地月系”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普及我国的月球研究进展,虽然月球距离地球最近,人类也研究最多,但是我国还不具备在月球上行走的科技水平,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与时俱进,为祖国的研究水平贡献力量;在第三章《海水的性质》一节,“海水的盐度”知识点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4000余年的晒盐历史,以及中国是海水晒盐总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盐场规模最大的国家,加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在第六章第一节的“干旱灾害”知识点中,通过我国不同地区的干旱灾害发生时间以及原因,让学生对于我国旱灾特点具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深入认识我国以及科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知识点可以加入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愈加重要的国内以及国际应用地位,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四个自信。

4、培育爱国情怀

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地域性、综合性为爱国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8],也帮助学生在最容易树立家国情怀的青少年阶段,树立崇高的爱国理念。在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中,可以通过我国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以及海岸地貌的典型景观图片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看见不同地貌的特点以及区别,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基础上,领略我国大好河山,达到培育爱国情怀的作用。

5、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理教学资源多包括爱国主义内容、仁爱思想内容以及道法自然内容 [9]。必修第一册虽然多自然地理知识,但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能有相应体现。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中出现了《宋书·天文志》对于水量保持稳定的说明。古书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和教材导入内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天上来”说的是水循环的哪个环节?黄河是真的奔流到海就不复回吗?一句诗句引发学生对于水循环的思考,同时教学结合诗词,也将地理课堂赋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在第六章《防灾减灾》一节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国救援队在国际灾害的救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例,体现我国“善”“和”的传统道德思想,从而将我国乐于助人、和善友好的优秀道德品质进行发扬与传承。

6、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要素之一,也充分被融入地理课堂思政教育之中。在必修一中,人地协调观是能够融入最多的思政元素,几乎在每一章内都能有充分的体现。在第一章内,《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历史》都能够插入煤、石油等资源的形成,让学生了解到资源的来之不易以及能源的不可再生性,树立正确的资源节约观念;在第二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节中,平流层内臭氧的减少而产生的臭氧层空洞现象,对很多生物的正常生存造成了不利影响,倡导学生保护臭氧层;第五章的《土壤》一节,可以东北黑土漫长的形成过程为背景,插入如今九万多平方米黑土被盗卖的新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保护观念;在第六章自然灾害中,可让学生充分探讨引发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能的人为因素 [3],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7、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10],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内容融合,能够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和社会道德水平。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的“地震”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曾经历过5·12地震的汶川灾区基础设施、经济以及社会状况恢复图片,表现国家对于人民生活以及经济建设的重视,从中可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与“和谐”等方面。

8、感受地域文化

文化在不同的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特色,包括物质方面的饮食、服饰、建筑等,也包括非物质层面的习俗、文化、语言、意识形态等。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中,可以引入山东寿光蔬菜种植大棚及其机制的案例,以此在加深学生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理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地理视角看待生活的习惯养成,更熟练地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现象的分析中;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山东寿光的大规模大棚蔬菜种植文化的了解,更多一步感受我国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

4. 思政教育的实施建议

1、把握地理学科地位,找准思政教育角度

高中地理教育涉及面广泛,涉及到自然、人文、地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内容,且与国家许多重大政策紧密相关,比如人口、城市、资源等方面,都需要紧跟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地理学科中展示出许多可体现的课程思政角度,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在地理课程中坚持教学思政宗旨,重视课堂建设规律,合理掌握课程地位,因地因时制宜融入思政教育角度,整个过程需要活学活用,而不是生搬硬套,以此来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育人作用。如教师在设计课程思政要素时,除了符合相应课标的框架范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之外,可以多采取当下的时事热点作为案例,以达到课上教师引入,课下学生关注的教学效果。

2、发挥主导性地位,体现教师引领价值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整节课堂中,体现的作用是对于时间、进度、教学方法、课堂纪律等多方面的掌控,这就决定教师在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在《地球的历史》一节,地球经过了46亿年的漫长发展,才达到如今的面貌,而人类只形成了260万年,近代工业以来人类演变出“改造自然”的荒谬想法,殊不知人类对于地球来说只是沧海一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敬畏自然,拥有正确的人地观念。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面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地理知识中延伸出的隐含的思想政治要素上,如果仅靠学生自主发现与理解,就具有更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该具备主动渗透思政教育的意识,只有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课堂的过程中穿插思政元素,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思政角度,从而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3、立足于教材,深挖思政教育资源

地理教材的编写立足于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理解能力,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思政资源,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一节中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直观地讲述到大气污染现象以及近300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展示出当下大气问题的严重性,以提高学生的环境理念。地理教材中的思想政治要素能够很大程度地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符合,更直观地将地理知识与思想政治融合起来,利于学生课后巩固加强,达到多方面育人的效果,同时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所以教师在寻找思政教育资源时,可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这能够实现就地取材,减小备课难度,又能够保证思政要素与课堂结合更加紧密,也可以更加充分地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现精准把握。

4、密切联系生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由于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导致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思想政治要素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应秉承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原则,以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生活角度为切入点,将思政要素生活化。这样的教育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堂知识,达到更高效的地理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生活作为实际角度与案例,塑造学生人格,达到包括国家、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在内的思想政治育人高度。如在讲解到地理信息技术这类较难直观理解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当下的疫情出发,展示一张疫区的疫情地图,讲述该地图是由具体疫情数据分析以及制作出来的,这运用到的是GIS;为了疫情的消退和社会稳定、快速发展,我们志愿去这个疫区支援,实现定位以及规划路线的技术就是GPS;疫情结束之后,我们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实地展开地理研学活动,探究该地的气象、植被、水文以及土壤等宏观范围的情况,可以运用RS,这样就可以用生活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5. 总结

高中地理教育潜藏着较丰富的思政内容,教师在讲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思政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注重全面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把握地理学科的地位,与相适应的地理思政角度紧密结合,使得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得益彰;发挥教师在地理思政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起到合理的引导作用,可以在学生思想政治构建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教师可以以课本内容为基点,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多种元素进行思政教育,因地取材、因人制宜;在选择教材外的思政案例时,也需要注意密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解,引发情感共鸣。

课程思政任重道远,需要地理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注重自身技能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又自然生动的思政案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更高的育人目标,为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与政治思想过硬兼备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论文由课题JXSDJG2145资助。

文章引用

李莎莎,倪才英. 高中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实践探究——以新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ography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Taking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New Teacher Edition Geography Compulsory as an Example[J]. 教育进展, 2022, 12(09): 3483-348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9532

参考文献

  1. 1. 罗怡姣, 余明九.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问题探析[J]. 西藏教育, 2021(6): 20-22.

  2. 2. 邓钧, 罗玉婷, 郭程轩, 等.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情境特征及创设路径[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1(3): 12-16.

  3. 3. 谢思婷, 杨霞.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J]. 才智, 2020(17): 195-196.

  4. 4. 陆易木, 廖秋萍, 朱雪梅.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引领高中地理思政教育[J]. 地理教育, 2021(7): 54-56.

  5. 5. 白仓金. 地理高考备考共同体建设研究——以庆阳市为例[J]. 甘肃教育, 2021(23): 124-126.

  6. 6. 徐海龙. 立足高中地理课程教学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8(13): 69-70.

  7. 7. 韩琳杉, 张守志. 地理教学与国情教育渗透探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20): 23-24.

  8. 8. 汤标, 龙静.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 2021(3): 35-36.

  9. 9. 林香妹, 吴文茂. 中学地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 成才之路, 2021(24): 98-99.

  10. 10. 吴海园.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J]. 中国培训, 2017(4): 10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