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1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776 , 6 pages
10.12677/CES.2023.117295

小学劳动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与 路径研究

刘园

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5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8日

摘要

劳动教育以自身独特形式,寓教于行,让学生在劳其筋骨中砺其心智,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品质以及学校创新氛围存在相关性。基于此提出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当前学校创新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劳动教育,创造力,小学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and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Development

Yuan Liu

Faculty of Teacher Educatio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May 4th, 2023; accepted: Jul. 10th, 2023; published: Jul. 28th, 2023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n its own unique form, combines teaching with practice, allowing students to sharpen their minds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ability in practice.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and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creative personality quality and school innovation atmospher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school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

Keywords:Labor Education, Creativity, Primary School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要实现人的一切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实现体力的充分发展。体力的发展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需求,是认知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能发展学生体力,在劳动过程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的培育,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却存在很大问题。把握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层价值,以劳促教引导学生实践创新不仅能满足新课标对劳动教育的更高要求,同时可以缓解学校“重智轻育”、“知识本位”的功力主义教育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因此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 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劳动一词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哲学与经济属性较为突出。最常见的内涵界定为马克思对于劳动的阐释:“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1] 反应在学校教育领域,劳动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建国初期的劳动教育主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以体力劳动为主。改革开放时期重视经济建设,劳动教育的内涵从体力劳动扩展为劳动技术教育,并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21世纪的劳动教育指向素养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认可,例如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对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以及劳动精神在内的劳动核心素养的培养 [2] 。综合以上阐释,本文将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为:“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增强小学生对自身的认识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珍视生命,还可以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劳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真正了解生活的本质,明白幸福是靠自己的奋斗而来。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可以使他们感受生命的自然生长规律,享受生命所带来的自由与欢乐,以此发自内心地尊敬生命。

2.2.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小学行为习惯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别人的辛苦,并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例如,通过在劳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灌输,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从而能够在责任意识的指引下,主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更好地承担起家庭责任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生家长存在溺爱、包办等思想,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缺乏感恩意识的心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促进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3. 创造力的内涵和发展机制

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目前学界认为创造力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品。心理学家Rhodes在1961提出的创造力4p模型认为创造力包含创造个体(person),创造过程(process),创造产品(product)以及创造环境(place)四个要素。创造个体包括个体创造性认知品质和人格特质,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综合反映;创造性过程是指一系列能产生新颖且适用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创造产品就是将创造能力和过程转化为对社会或个人具有意义的新颖的物质实体;创造环境强调产生创造的外部支持条件。

在4p模型的基础上,Yeh (2004)提出创造力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The Ecosystem Model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认为个体创造力发展受到4个系统影响:微系统(Microsystem):个体先天拥有或后天习得的特质,如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动机等,是产生创造力的物质基础。中系统(Mesosystem):家庭和学校经验,包含父母、老师、同伴等,中系统还会与微系统协作,间接影响微系统中个人特质的发展。外系统(Exosystem):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其中的人物,事物等,也会与微系统互动,进而间接影响个体创造力发展。宏系统(Macrosystem):个体所处整个国家的文化、习俗、社会价值观、社会期望等,宏系统与前面的三个子系统相互交融,协作配合,沉浸式影响创造力的发展 [4] 。创造力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见图1”。

Figure 1. The ecosystem model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图1. 创造力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

4. 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创造力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式指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个体认知水平,意志品质以及外在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小学劳动教育以自身独特形式提供学生大量活动四肢的机会,学生在活动身体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提高认知;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磨练意志,锻造品格。这恰恰为创造力的萌芽提供了天然土壤,可以说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小学劳动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4.1. 小学劳动教育训练创造性思维

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特质受遗传影响,但更多与个体后天生存环境相关,尤其是教育环境,也就是思维是“可教”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认知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是在丰富多样且富有挑战的情景中自己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要为学生创造这种适合其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创造性思维也不例外,且作为较为复杂的思维更需要学生丰富的知觉和情感体验,而劳动教育恰恰能提供学生亲自去获取感官体验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表示,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5] 。对于差生来说他们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关系,离开事实不能思考,以直观的形态(劳动活动)能解决这个问题。

4.2. 小学劳动教育磨砺创造性人格品质

创造性人格品质在创造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曾说“做一个真正的人,光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美国心理学家曾统计了众多诺贝尔获奖者的智商资料发现,这些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功者的智商和普通人并没有太大不同。同时他们在研究创造力的认知特性时发现,拥有发散思维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因为发散思维所具有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特质可以有效培养创造力行为。除此之外认知因素与意志因素也存在高相关,从而总结出创造性人格的一些特征包括:

1. 艺术天赋;

2. 强烈的求知欲;

3. 明显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4. 知识广泛,乐于观察;

5. 工作讲究系统性、科学性、准确性;

6. 充沛的好奇心,深究事物的运动规律;

7. 意志品质突出,能排出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个问题;

小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体会到劳动成果的获得必须付出耐心和决心,学会坚持;同时在与真实世界的亲密接触中,孩子的感官体验得到极大满足,好奇心驱使其不断深入学习,活动中得到的成功体验也提高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其能够大胆探索未知领域,挑战权威不断推陈出新。总之劳动能磨砺一个人坚韧不畏困难的决心,能赋予一个人乐于追求新知的热情,而这些是个人创造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4.3. 小学劳动教育建设创新文化环境

2020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与此同时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的劳动内容 [6] 。现阶段的小学劳动教育以学校劳动课程为主,结合实践研究、手工制作、校外观察、研学活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教育活动,再加上融入劳动教育的学科课程作为补充。劳动教育新颖多彩的课程内容设置为小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有机土壤,教师与小学生可以根据主题进行情境模拟、实操检验、协作交流,自主设计学习方案,为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设了一个开发智力,培养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5. 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关系的分析可知,小学劳动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包括丰富知识经验、训练创造性思维与意识等),磨练创造型人格特质以及营造创新外部环境。因此,针对现实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

5.1. 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丰富活动体验

丰富的活动体验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一方面学校应当拓展劳动教育活动课程,丰富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渠道。例如除校内活动外,可以适当增加校外实操,包括志愿服务、基地观摩以及各种场馆参观等。另一方面小学劳动教育强调互动体验和问题探究,学科课程作为小学生的知识来源,学校要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观念的培养,增加动手操作的环节,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劳动实践的体验感 [7] 。

5.2. 改革劳动教育教学方式,磨练意志品质

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体验感与参与感,老师在教学时应多给予孩子自己动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仅仅作为老师的小帮手。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活动的困难与煎熬,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才能真正养成专注,坚韧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老师要以包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失败,多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孩子只有在爱与鼓励的氛围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内在潜力,养成乐观,积极地人格特质。

5.3. 改革学校管理,营造创新氛围

学校管理创新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前提,学校管理决定学校的大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教育管理要立足新时代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培养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基于此国家层面要适度简政放权,促进学校自主创新,鼓励学校立足当地发展特色进行校本研究,给予学校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层面也要为学生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校整体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的自由,包容,丰富的校园环境。

5.4. 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多样化人才

当前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逐年上升,其中重要原因是考试带来的竞争压力导致。心理学角度来说紧张的高情绪体验不利于个体创新,因此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消除唯分数主义的单一评价模式至关重要。学校微观层面要重视学生多元智力水平的发展,鼓励特长发展,制定多层次评价体系;同时平衡学习,考试,学生生活等多方面因素,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考试带来的紧张情绪。国家宏观层面要努力统筹教考招一体化管理,破除学校生源恶性竞争,招生乱象,打造兼容并包的社会氛围。

Figure 2. The path of promoting students’ creativity development

图2. 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路径选择“如图2”所示。

6. 结语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内涵在助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生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劳动教育丰富有趣的活动设计,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搭起桥梁;与此同时,小学阶段是获取基本生存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时期,劳动教育知行结合,手脑并用的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性人格品质的形成。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小学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工程,在我国教育大力迈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积极挖掘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育人功能将会是当前乃至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文章引用

刘 园. 小学劳动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与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and Path ofLabor Education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Development[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07): 1987-199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7295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第5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07-208.

  2. 2.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W020220420582367012450.pdf, 2022-05-03.

  3. 3. 李雅洁.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4. 4. 刘桂荣.中小学创造思维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 5. 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2.

  6.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020-07-09.

  7. 7. 李雅洁. 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