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5617 , 5 pages
10.12677/AE.2023.135406

基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中药学》课程教学策略的探索

张淼,周雪明,张雨薇,李秋元,田洪昭,孙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收稿日期:2023年4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22日

摘要

《中药学》课程是联系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的纽带,是培养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理论联系临床能力、建立临床诊疗思维的初始环节。在中医临床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构建理、法、方、药一系列诊疗思维体系,是高等教育中医学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探讨符合《中药学》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医案的收集、筛选及引入方法,构建符合《中药学》课程教学实际的医案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法整合的教学模式,以期最大程度上发挥案例式教学在《中药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升《中药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中药学》,案例式教学,医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urses Based on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Cultivation

Miao Zhang, Xueming Zhou, Yuwei Zhang, Qiuyuan Li, Hongzhao Tian, Min Sun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Apr. 12th, 2023; accepted: May 12th, 2023; published: May 22nd, 2023

ABSTRACT

The cours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s the bond between the theory of TCM and the clinic of TCM, and it is the initial link to train students of clinical maj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connect the theory with the clinic and establish the thinking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urse of TCM clinical major can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deeply and construct a seri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inking system including theory, law, prescription and medicine,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he clinical ability of TCM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llecting, screening and inducting methods of medical records in line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urse were discussed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mode integrating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accord with actual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urse,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positive role of case teaching in clinical pharmacy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 of clinical pharmacy.

Keywords: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urse, Case Teaching Method, Medical Record,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各门课程教学目标的高层次要求,也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实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策略的关键环节 [1] 。《中药学》作为中医临床专业课程中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之后又一重要的基础学科,是联系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的纽带,是培养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理论联系临床能力、建立临床诊疗思维的初始环节。

案例式教学法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医案为载体,以辨证论治为主要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构建理、法、方、药一系列诊疗思维体系。在中医临床专业《中药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可以将中药的临床运用更真实、更具体、更直观地反应出来,教师可以借此更好地剖析相应中药的性效应用,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并通过教师的导向作用,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所学药物的核心特点和实践应用方法,提升《中药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2] 。毋庸置疑,案例式教学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医学相关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然而如何收集、筛选并整理能够有效地用于教学实践中的符合《中药学》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医案,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是《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 。本研究欲探讨将医案与《中药学》具体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合理而妥当的教学方式,提出适合《中药学》课程的导入式、插入式、综合式医案的案例式教学方式,初步构建符合《中药学》课程教学实际的医案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法整合的教学模式,为运用医案教学法提升《中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思路和参考。

2. 导入式医案的应用

讲授某药之初,以能体现该药性效特征的医案带入,打破学生的陌生感,并能在头脑中建立对该药的初步印象,有助于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开展。此时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医案选择以单味药验案或“非病历式”验案为最佳。

比如,讲授石膏,采用案例式教学作为导引,与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

医案内容:刘××,年八岁。孟秋患温病,医治十余日,病益加剧。表里大热,喘息迫促,脉象洪数,重按有力,知犹可治。问其大便,两日未行,投以大剂白虎汤,重用生石膏二两半,用生山药一两以代方中粳米。且为其喘息迫促、肺中伏邪,又加薄荷叶一钱半以清之。俾煎汤两茶盅,作两次温饮下,一剂病愈强半,又服一剂全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教学设计:前置式医案教学,即从本则医案引入石膏及其所治病证。根据分析病证特征,即“热”“喘促”“脉洪数有力”,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结合中医诊断学知识进行辨证,使学生明确此证当属“肺热炽盛证”,且病在气分。进而提出问题:石膏能治疗肺热炽盛证的机理如何?什么样的性能特征决定了石膏适宜应用于此则医案中?

预期教学效果:引发学生思考。在正式讲解石膏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医案用药特征,通过对医案的分析,教师在不同时点切入,启发学生思考前述问题,并适时揭晓答案,引发学生求知进而完成新知识的教学。

3. 插入式医案的应用

结合医案中医家对该药的应用特点,以功效解析为核心,分析该药的药性特征、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特点,从而深化教学内容。此过程是对该药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深化阶段,以讲授法为主,可以配合ppt、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强化印象。

比如,讲解车前子时,分析过其性能特点及利水渗湿功效后,设置相关医案。

医案内容:欧阳文忠公尝得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药,三文一贴,甚效。”公曰:“吾辈脏腑与市人不同,不可服。”夫人便以国医药杂进之,一服而愈。召卖药者厚遗之求其方,乃肯传。但用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下二钱匕。(宋·张杲 《医说卷第六·车前止暴下》)

教学设计:根据医案,提出问题:车前子为什么能够治疗欧阳修的暴泻?机理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习兴趣。结合车前子入小肠经,有渗利水湿的功效,让学生认识到车前子善于“利小便”,且能促进小肠分清别浊,进而能够“实大便”而治疗水泻的作用机理。

预期教学效果:借助合理地设计和运用医案,可以将车前子性能–功效及功效–功效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环环相扣进行阐释,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又如,在讲解陈皮功效及适应证时,适时引入视频“你好,陈皮”中,三位小朋友的相关医案。组织学生讨论每位小朋友可能的病机,进行辨证。

预期教学效果:引导学生理解“胃不和则卧不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分析陈皮的性效特征及用治相应病证的作用机理。从而增进和深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启发学生辨证施药的临床思维,使知识从理论性转向可实践性。

4. 综合式医案的应用

4.1. 以章节内药物配伍为单元的医案应用

以按功效分类的章节为教学单元,通过引入医案,引导学生施以诊断,并探讨分析功效及应用相似的药物根据各自性效特征的不同,在临床诊疗某一疾病过程中应当如何选择与取舍,有助于学生理解每味药物的同时,还能够在功效相似的药物间进行横向对比。此过程可以以讨论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多种形式进行。

比如,补阴药的讲授重点之一为明确各药补阴作用的适用范围。因此在整节药物讲解完毕后,引入医案作为总结,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医案内容:叶某,男,40岁。身高体魁,但食量甚少,每日只进食250克(四五两),且不喜肥甘之味。胃中隐痛时作,大便干燥,夜寐欠佳、晨起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此胃阴虚而津液不足使胃气不得下降,所以谷物不得纳入。麦冬18克,玉竹15克,沙参15克,生地10克,石斛30克,白芍10克,牡蛎12克,甘草6克。(刘渡舟医案)

教学设计:整节药物讲授完毕后,设置去辨证及用药的医案,布置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此医案中患者症状体征辨证并尝试用药,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并阐释临证思维,分析其病因病机及辨证情况,指出不欲食一症,临床多从胃气虚弱入手,但也有不少是属于胃阴虚的不欲食,须以甘凉滋液为法,吴鞠通说:“胃阴复而气降得食。”胃津不能上润则口咽干燥,或喜饮;阴不足不能和阳,阳不得入于阴则夜不安;胃中津液不能下濡肠间,故大便干燥。有形之阴不能速生,治疗时应谨守其法,须缓缓图治。本案病证当从补养胃阴着眼,因此当从补阴药整节药物中选择善补胃阴之品,诸如麦冬、沙参、石斛、玉竹等。

预期教学效果:借助医案的引入,使学生对于本节药物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意识到临床实践中,根据病证特征定位选择合适药物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临证思维打下基础。

4.2. 以章节间药物配伍为单元的医案

随着学习药味数目的增多,以及涉及功效与应用范围的扩大,在引入医案的过程中,在分析单个药物、类似药物的应用特点之余,尚可结合药物间的配伍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不同药物的性效功用,并能逐渐形成理、法、方、药的临床思维意识。此过程可以采用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的方法,使每位学生都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组内成员固定且每个成员在不同的活动中担负角色不同,成员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以共同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比如,第二十五章收涩药全部讲完后,学生已经明确了收涩药味酸、涩,善于收敛固涩,用治诸滑脱之证的特点。例举医案,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对所学知识点前后串联应用,启发学生能够根据病证特征,合理选择用药,形成临证思维,促使学生对于药物的认识趋于立体化、系统化。

医案内容:张某,男,35岁,证经四日,滑精频频,精神萎靡不振,头晕腰酸而痛,小便频数,恶寒肢厥,舌苔薄白质淡,脉象沉细而弱。经投龙牡,乌贼,芡实,山药等固涩之品无效。后投以肉桂2 g,菟丝子10 g,熟地10 g,益智仁10 g,桑螵蛸10 g,天台乌药10 g,生龙牡各15 g (先煎),沙苑蒺藜10 g,莲子10 g,菖蒲10 g,芡实10 g,杭白芍10 g。三剂而愈。(《刘弼臣临床经验辑要·内科类》)

教学设计:收涩药相关知识点全部讲授完毕后,给学生布置上述医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其相应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并进一步分析其选药依据,明确诊疗思路。设置问题1:此则医案如何辨证?引导学生回顾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相关内容,联系“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分析本患肾阳虚损,下元不足,精不藏于肾,精关不固,因而滑精频频,而精气不充,髓海空虚,故头晕腰酸。明确辨证后,提出问题2:针对此医案的滑精病证,是否可以选择应用收涩药?为什么?若可以用收涩药,应选哪一类或哪一些收涩药?加深学生对于收涩药适应证的理解,并引导学生选择善于涩精止遗的收涩药,诸如医案中所用之桑螵蛸、莲子、芡实等。根据病证及病机,提出问题3:除收涩药外,尚需选用其他哪些药物?启发学生能够依据疾病病机特点系统地选用药物。本则医案滑精之根本乃因肾阳虚所致,因此治当温补下元,佐以固精,故医家当选善温补肾阳之品肉桂以图治本,若温肾之余同时又兼固摄肾气止遗泄者尤宜,故又选菟丝子、益智仁、沙苑蒺藜以及天台乌药等,发挥一药多用之效。另精虽藏于肾,但主于心;精生于气,而役于神,神动于中,精驰于外,因此治疗滑精尚需益气安神,单纯固精,往往获效不显,因此医案中尚用生龙骨、生牡蛎等兼具安神与涩精之品。多药并用,同为涩精而设,但从固涩、温肾、益精、安神等多角度出发,且药物常选兼具多重作用者,使用药简而效力专。

预期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中药学的热情和信念,为学生树立辨证布药的全局观,更好地为日后学习方剂以及形成临床思维服务。

5. 结语

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在于中医基础教育和临床实践 [4] 。本研究广泛收集整理并筛选适宜《中药学》课程特点的医案,并在《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引入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医案,结合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法,帮助学生强化、深化中药学理论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证–药形象,养成临床思维的自觉性,有助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启迪和培养。

通过导入式医案的导引,能够发挥教师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该课程对于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有效提升《中药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通过插入式医案的穿插讲解及章节内药物配伍的综合式医案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对所学药物深入思考,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药物功效、类药鉴别、药物配伍、用药禁忌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中药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为临床思维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通过综合式医案,特别是章节间药物配伍医案的适时引入,真实、具体、直观地反应中药在临床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体会古往今来名医大家构建理、法、方、药诊疗思维体系的全过程,借此强化对学生临床辨证用药思维的训练,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临床运用中医思维辨证用药能力的目标,实现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可见,《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对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以及《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基金资助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GJB132034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GJB1421309)。

文章引用

张 淼,周雪明,张雨薇,李秋元,田洪昭,孙 敏. 基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中药学》课程教学策略的探索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urses Based on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Cultivation[J]. 教育进展, 2023, 13(05): 2582-258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406

参考文献

  1. 1. 段红, 翟科峰. “新医科”视角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2, 43(4): 319-320.

  2. 2. 刘翠云, 武海霞, 孙永军, 等. “案例式教学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实施策略[J]. 科教导刊, 2021(29): 112-114.

  3. 3. 张晓东, 杭爱武, 刘敏. 中医专业中药学案例式教学的设计与运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15(5): 26-29.

  4. 4. 丁鑫, 钱占红. 递进式案例教学结合传统师承培养中医本科临床思维的探索[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20): 182-18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