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6765 , 6 pages
10.12677/ACPP.2022.115197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共同富裕的渊源及理论逻辑

杨烁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2年9月10日;录用日期:2022年10月7日;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4日

摘要

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符合我国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共同富裕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即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人民群众则是共同富裕的历史主体。同时,我们也要科学把握共同富裕思想中所蕴含的辩证思想,处理好其中物质与精神、整体与部分以及各种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继续探索共同富裕之路,朝着人民向往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行。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富裕,理论逻辑

The Origin and Theoretical Logic of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Shuo Yang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Sep. 10th, 2022; accepted: Oct. 7th, 2022; published: Oct. 14th, 2022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conforms to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and happy life. The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contains profound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inciple, that is, the highly developed productive forces are the premise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people are the historical subject of common prosperit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scientifically grasp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contained in the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handl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and spirit, whole and part, and various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we must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road to common prosperity under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continue to forge ahead towards the goal that the people yearn for.

Keywords:Marxist Philosophy, Common Prosperity, Theoretical Logic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一直对小康、大同的生活充满向往。孔夫子曾在《论语》中提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于没有贫富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生活的憧憬。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同样有此向往,即“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华儿女心之所向,更是全世界人民的殷切期盼。自党成立之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共同富裕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史,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推动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上取得了伟大成就,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带领全世界人民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诞生的渊源

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并没有进行具体而详细的描述,也没有明确提出过“共同富裕”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没有对未来社会进行过设想,他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大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即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将极大丰富;社会没有分工,阶级对立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大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对我国进行共同富裕生活的探索和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共同富裕思想最早出现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在莫尔的《乌托邦》中最能体现,在此书中他对当时英国的圈地运动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私有制最终会加剧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因此,他幻想会有这样一种社会,人人自由平等,没有阶级剥削,每个人都能自觉的加入社会生产活动,劳动产品按需分配。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但是由于这个时期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加之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在他们头脑和理论中去阐述和思考理想社会,并没有付出实践行动。

虽然这种乌托邦式的社会构想注定是一场华丽的泡沫,但不可否认这其中包含的关于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思想萌芽,为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启发和灵感。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也逐步凸显。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社会危机等问题激发马克思探索如何克服现代社会的贫困难题,并将其引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思考的根本旨趣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解放 [1]。

马克思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指出:“这种财产的集中是一个规律,它与所有其他的规律一样,是私有制所固有的……任何法律,土地占有的任何分割,资本的任何偶然的分裂,都无济于事,这个结果必定会产生,而且就会产生,除非在此之前全面变革社会关系、使对立的利益融合、使私有制归于消灭” [2]。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贫富两极化的根源,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会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富人手中,而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自己的劳动就越廉价,相应的就会越贫乏。如果不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无法缩小贫富两极分化,更无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化问题的现象抓住产生这些矛盾的本质所在,也为后来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同富裕思想,即要实现所有人的富裕和发展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 [3]。

3. 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学理论逻辑

共同富裕具体指向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共同富裕将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会是未来社会的特征之一,届时每个人将会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指出,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业宜居,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4]。可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双重富裕。它不是指少数人少数地方的富裕,也不是无差别的平均主义。

3.1.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共同富裕

1) 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思考,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初期就认为,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么只有贫困的普遍化”。对于社会主义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是衡量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标志。《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挣得民主,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一直是以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农业生产力极为低下。鸦片战争虽然打开中国大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提高,但连年的战争却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注意到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且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5]。生产力不发达和贫穷落后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最显著的特点。为了克服这一发展阻碍,毛泽东将发展生产力摆在了国家建设任务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曾明确提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多次提及“发展才是硬道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观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发展成果充分证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我国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反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在全党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我国更是提前十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带领中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迈出了坚实步伐。

2) 人民群众是共同富裕的历史主体。

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前提存在,通过自觉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人们在自己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不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是将自己推进了无尽的剥削与压迫的炼狱。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支配下,工人阶级为了生存的需要,出卖自身劳动力获得报酬,但工人阶级所获得的工资远远低于其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这也使得工人阶级与自由和富裕的生活渐行渐远,直至出现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不可逾越的贫富两极的鸿沟。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扭曲发展,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丑恶面目,并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残酷暴政,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

在对未来社会构想中,马克思指出在那时全体人民将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劳动将会是生活必须,共同富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全体人民生活的应然状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目标归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自中国共产党党成立以来,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这一理念既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为了使全体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我们党从未停止追寻与探索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3.2. 共同富裕思想中的辩证思想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涵盖物质与精神、整体与部分以及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思想。立足我国新发展及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处理好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富的目标。同时,我们也要看得到在为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实践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矛盾,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1)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把握好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富裕作为我国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样态,其内在要求和评判标注在于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要。物质文明是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包含人们衣食住行水平的提升,劳动工具的改进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与思想开化的程度,涉及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人文教育等方面。两者共同构建起我们的社会文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我们只有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国家物质力量与精神文化充分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顺利实现。

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不能一味的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发展,而忽略对于人民群众精神的丰富与提升。共同富裕包含着人全面发展的意蕴,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更有对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把握。因此,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系统全面的看待共同富裕的问题,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要处理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口袋鼓鼓的,也要使他们心里暖暖的,既要发挥科技、经济等硬实力的创新驱动力,又要注重文化教育、社会价值观等软实力的促进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很多方面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对物质文明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法制、公平等方面的要求也有了质的提高。我们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涵盖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富裕,是社会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富裕。

2)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辩证

共同富裕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过程,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看,共同富裕是中国十四亿人民的富裕,不是某个地区、某个人的独富,是全体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从部分上来看,由于不同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所拥有的资源、政策各有千秋,不同地区的人民在综合素质、体能智力等方面也是各有参差。共同富裕不是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人民同时同质的实现富裕,也不是每个人无差别的达到同一高度的富裕水平。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部分地区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推广到全国各个地区践行,以国家共同富裕整体政策引导地方开展特色致富之路。

共同富裕不是做“大锅饭”,我们既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带动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1978年改革开放,开设沿海地带,吸引国外投资经商的伟大之举就在于我国重视部分的作用,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决定性作用,使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整体的统率作用,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发挥其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促进作用。而且要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创新,给予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带动其他人民,重点鼓励辛勤劳动、敢于创新、合法经营的致富领头人。

3)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把握好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既需要着眼于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将次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抛诸脑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党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重要的哲学方法论,其所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规律的范畴。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认真对待事物中的各种关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党探索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鲜明地体现了重点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提出,任何事物都有主次矛盾之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基于我国的复杂国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直将“三农”问题看成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解决农村人口贫困问题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问题,这充分彰显了我党坚持重点论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在处理问题时避免犯一点论和均衡论的错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党也始终坚持两点论的哲学方法论,始终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无有偏颇。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党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始终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党运用两点论推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论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可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涉及的因素、变量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统筹把握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乃至社会发展全局。

文章引用

杨 烁.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共同富裕的渊源及理论逻辑
The Origin and Theoretical Logic of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J]. 哲学进展, 2022, 11(05): 1152-115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197

参考文献

  1. 1. 潘斌.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学逻辑及其当代价值[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76-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4608.2022.02.009

  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3. 赵艳阳. 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学理论逻辑和百年实践探索[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2(2): 89-97.

  4.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18): 4-10.

  5. 5. 邱霞. 毛泽东对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J]. 北京党史, 2013(6): 10-13.

期刊菜单